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重新布局——基于投资区位选择模型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密集型论文,区位论文,视角论文,布局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10)08-0090-08
一、引言
改革开放早期,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经济快速成长,而处于改革开放早期的广大中西部腹地,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高速成长以后,由于东部先行地区工资地价的不断上涨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以及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经济崛起的竞争,我国正处于产业区域结构重新调整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重新布局的时期。那么,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如何演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整体布局会如何变化呢?
该问题存在较大分歧,主要观点包括:第一,向邻近交通便利的中部地区转移。李燕和贺灿飞等(2010)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政策和全球化的力量强化了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该地区进一步集中;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外商投资和出口逐渐呈现北移的趋势;在东部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压力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向邻近交通便利的中部地区转移的趋势[1]。第二,在发达地区之间转移或者向次发达地区转移。黄艳和徐维祥等(2009)认为,转移扩散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产业在各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转移,实现产业的重新分配,使各地区都能集中力量发展各自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产业在各发达地区之间重新分配的同时,也都发生了向次发达地区转移扩散的趋势,寻求更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2]。第三,向东部发达省份的省内或就近地区转移。何龙斌(2009)认为,近年来,我国区际产业转移进程开始加快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向有一定产业配套能力的地区转移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省内转移或就近转移较多、以受制于资源与环境约束的被动转移为主。由于中西部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差、物流成本高、沿海省内产业转移政策的存在及环境因素制约了产业转移的推进[3]。
以上研究没有经过数理模型的论证,大多数从一些数据或者经验方面进行判断,欠缺一些说服力。本文首先构建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的区位选择模型,并运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布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文章第二部分构建了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的区位选择模型,第三部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重新布局进行数据的实证研究,第四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的区位选择模型
下面先从成本最小化角度来探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区位选择问题,然后再上升到中观层面来研究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重新布局问题。
(一)投资区位选择模型(Plant location model)
本文所定义的梯度不是按东中西部来划分,原因是虽然同属于东部地区(或中西部地区),但是不同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例如,2007年东部地区的上海人均GDP为65349元,广西为12555元,因此,按照东中西部对我国进行梯度划分显然不太合理。
我们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或者按离经济增长中心(即增长极)的远近来对我国不同省市进行梯度划分。根据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开始,然后逐渐向其他地区传导,离增长中心距离的远近是影响增长中心传导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这里按照离增长中心的距离或者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成三级梯度:增长中心(即经济先行地区)为第一梯度,离增长中心较近的地区或者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经济中心的地区为第二梯度,离增长中心较远的地区或者经济最不发达地区为第三梯度。
假设:(1)企业在不同地区投资的生产率都是相同的;(2)企业不存在规模经济;(3)第一梯度地区开设工厂的初始成本高于其他地区,第二和第三梯度地区开设工厂的初始成本是一样的;(4)第一梯度地区的生产成本高于其他地区,第二梯度和第三梯度地区的生产成本相同。
在生产率相同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选址主要是基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成本比较,即追求成本最小化。本文在借鉴Charles S.Revelle和Gilbert Laporte模型[6]的基础上,构建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选址模型(Plant location model):
(二)模型的结论
根据表1可知,如果需求来自第一梯度和第二梯度,企业会在第一梯度和第二梯度的其中一个地区选址,不会在第三梯度选址;若需求来自第三梯度地区,企业会在三个梯度之中的其中一个地区选址,也就是说,以第三梯度地区作为销售市场的企业才有可能在第三梯度投资选址。
根据投资选址模型,我们可以推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重新布局:(1)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工资、物价和地价上涨的倒逼,第一梯度地区面临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压力,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会放缓甚至下降。(2)以第一和第二梯度地区作为目标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倾向于在第一和第二梯度投资选择,而不是在第三梯度投资选址,这些企业占据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大多数,因此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会以第一、第二梯地区作为投资选择。由于第一梯度面临工资、物价和地价上涨以及土地资源的约束,使得第二梯度地区与第一梯度相比在成本方面更有吸引力,因此第二梯度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会逐渐上升。(3)根据投资选址模型可知,只有以第三梯度作为目标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才会在第三梯度地区投资选址,由于第三梯度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市场规模较小,以第三梯度作为投资选址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少,因此,第三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会下降。
命题1: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第一梯度和第三梯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会下降,第二梯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会上升。
三大梯度地区的经济显现不同的增长趋势,从而我国地区经济不平衡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首先,根据投资选址模型,第一梯度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但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增速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在第二梯度聚集,第二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三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下降,同时又无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潜力,若无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第三梯度地区的增速相对其它地区放慢。其次,根据增长极理论,第二梯度地区由于毗邻第一梯度地区,来自第一梯度地区的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综合来看第一梯度对第二梯度起正面作用;第三梯度地区由于远离第一梯度地区,来自第一梯度地区的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综合来看第一梯度对第三梯度起负面作用。两个理论同时证明,第二梯度地区处于有利地位,其增速较快,与第一梯度之间的经济差距不会扩大,甚至有可能缩小,第三梯度地区处于不利地位,其增速较慢,与第一、第二梯度之间的经济差距将继续拉大。
命题2:若无资源优势和政策倾斜的支撑,第三梯度地区与第一、第二梯度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必然会不断拉大;第二梯度地区由于毗邻第一梯度,与第一梯度之间经济差距不会扩大甚至会缩小。也就是说,第三梯度地区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未来我国将以新的地区不平衡(即第三梯度与第一、第二梯度之间的经济差距)来取代旧的地区不平衡(即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经济差距)。
根据投资选址模型,我们可以解释第一梯度向其它地区产业转移存在粘性问题。这里以第二梯度作为参照物,对第一梯度和第二梯度的成本进行比较,第一梯度有更小的距离成本,即r=0;第二梯度有更小的生产成本和开设工厂的初始成本,即g[,2]<g[,1]和<。除此之外,第一梯度地区的企业,如果要转移到第二梯度地区,还存在沉没成本问题,即已在第一梯度中投下去并不可回收的那部分投资。第一梯度与第二梯度相比,虽然有更大的生产成本(即工资和地价)和开设工厂的初始成本,但考虑更小的距离成本以及沉没成本的存在,第二梯度地区可能并不存在多少成本优势,从而第一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第二梯度地区转移的速度比较缓慢,即存在产业转移的粘性。
命题3:第一梯度地区与第二梯度地区相比,虽然有更大的生产成本和开设工厂的初始成本,但考虑更小的距离成本以及沉没成本的存在,第一梯度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第二梯度地区转移的速度比较缓慢,即产业转移存在粘性。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重新布局的现实分析
(一)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划分
在剔除资源密集型行业之后,这里根据劳动—资本系数(即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与资产总额之比)把剩下行业分成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根据2007年数据,劳动—资本系数排在前列的十个行业是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③,见表2,这些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二)中国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的变化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对中国大陆的不同省市进行梯度划分。首先,根据2007年的数据,把人均GDP大于30000元的省和直辖市划分为第一梯度地区,具体包括上海(65349元)、北京(56044元)、天津(45829元)、浙江(37128元)、江苏(33689元)、广东(32713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迅速崛起,中国经济的三大增长极已浮出水面,上海、浙江和江苏是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和周边地区的增长极,北京和天津是拉动环渤海城市群及周边地区的增长极,广东是引导珠三角城市群及周边地区(即泛珠三江)的增长极,这三大增长极的集聚、辐射效应十分明显。其次,把与三大增长极相邻的地区和人均GDP大于15000元小于30000元的地区(新疆除外)划分成第二梯度,第二梯度地区包括中部地区和除第一梯度地区之外的东部其余地区,具体包括河北、辽宁、福建、山东、广西、海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最后,不与三大增长极相邻并且人均GDP小于15000元的地区(包括新疆)归为第三梯度地区④,第三梯度地区刚好是西部地区的所有省和直辖市。
三大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如表3所示,2000-2007年,第一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都下降了(浙江除外);第二梯度地区大部分省份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所上升,也有部分省份(包括河北、广西、海南、山西、黑龙江和湖北)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是不均匀的,另一方面集聚效应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第二梯度的部分省份集中,而非在第二梯度地区匀称分布;第三梯度地区除了重庆和四川之外,在原来工业底子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了。总的来看,2000-2007年,第一和第三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增加值在全国的比重分别下降4.02%和0.50%,第二梯度地区上升4.52%。
表3的数据可以证明投资区位选择模型的三个命题与现实相符。首先,第二梯度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而第一和第三梯度地区下降,这证明了命题1。其次,第一梯度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其支柱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或服务业,经济增速不会因此减慢;第二梯度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速较快;第三梯度地区若无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速慢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经济增速相对缓慢。根据统计局数据,2001-2007年,第一梯度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的GDP年增长率为15.42%,第二梯度地区为13.58%,而第三梯度地区仅为7.80%。第三梯度的增速明显落后第一、第二梯度地区,由此证明了命题2。最后,表3的数据表明,第一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降幅并不大,这证明了命题3,即第一梯度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粘性,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并没有向第二梯度地区快速转移的迹象。
我们运用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进一步解释以上分析得到的结论。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极对其它地区的影响包括极化效应(即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经济活动向某个具有区域优势的地点集中,并成为整个地域范围内的增长极的现象;扩散效应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出现一定程度的从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的现象。由于第二梯度地区离增长极(即第一梯度地区)的距离较近,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第二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第三梯度地区离增长极较远,扩散效应小于极化效应,第三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广东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的变化
除了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划分梯度之外,由于第一梯度地区存在增长极,在第一梯度地区内部也可以继续划分成三个梯度,下面以广东省为例进行说明。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对广东省的不同地区进行梯度划分。首先,根据《广东统计年鉴》的2007年数据,把人均GDP大于70000元的城市划分为第一梯度地区,具体包括广州(71808元)和深圳(79645元),这两个城市正好是广东省的区域经济中心。其次,把人均GDP小于70000元大于20000元的地区(包括珠海(61693元)、佛山(61199元)、东莞(46027元)、中山(49488元)、江门(26882元)和惠州(28945元)),以及毗邻广州的清远(人均GDP为16330元)看作是第二梯度地区,这些城市正好是邻近广州和深圳的周边城市;再次,把人均GDP低于20000元的广东省其他城市(除清远之外)归入第三梯度地区,这些城市刚好是距离广州和深圳较远的城市。
下面分析广东省三大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变化情况。根据表4,2000-2007年,在第一梯度地区中,广州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总产值在全省的比重下降了6.76%,深圳小幅上升了0.82%,这表明在广东省这两个增长极中,广州的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深圳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在第二梯度地区中,佛山、东莞、中山和清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省的比重明显上升,珠海、惠州和江门则有所下降,原因也是增长极的不均匀扩散效应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部分地区集中的集聚效应;第三梯度地区大多数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少数城市略微上升。综合来看,第一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总产值在全省的比重整体下降了5.94%,第二梯度地区上升了8.91%,第三梯度地区下降了2.97%。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可以得到结论:处于产业升级转型时期的第一梯度地区(即增长中心),逐步淘汰中低端产业,发展重心转移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在第二梯度地区集聚,推动了第二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第二梯度与第一梯度之间的经济差距不会拉大甚至可能缩小,第三梯度(即西部地区)因为远离增长中心而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与第一、第二梯度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继续拉大,从而以新的地区不平衡(即第三梯度地区与第一、第二梯度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来代替旧的地区不平衡(即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的经济差距)。面对新的地区经济不平衡,我国政府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第一,加快第一梯度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水平升级,减少第一梯度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它地区转移的粘性。加快第一梯度地区的转型和升级,一方面有利于第一梯度地区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为第一梯度地区发展中低端产业是没有前途的;另一方面,只有第一梯度地区在高端产业方面有了更快的发展,才能在人才、技术、管理、国际市场信息和国际销售渠道等方面给第二、第三梯度地区提供更多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带动第二、第三梯度地区的发展。
第二,抓住有利时机,促进第二梯度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乃至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首先,第二梯度地区可以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增加培养熟练劳动力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缩短与第一梯度地区之间的距离成本,增加本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吸引力;其次,在条件成熟的地方也可以鼓励和促进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第二梯度某些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避免产业结构低端化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第三,加大第三梯度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缩少第三梯度地区与第一、第二梯度地区的经济差距。由于远离增长极,没有增长极的带动,第三梯度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可以考虑在第三梯度地区内部或者邻近地区培育新的增长极,以带动第三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重庆和湖北等地区呈现出一些增长极的特征,有望成为带动第三梯度地区的新增长极。另外,双管共下加大第三梯度地区的硬实力(例如基础设施、经济规模等)和软实力(例如教育、人才、科技、市场经济体制等)建设,运用多种政策来促进第三梯度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0-05-04
注释:
①为了简化分析,这里把经第j梯度出口的出口需求看作是来自第j梯度地区的需求。
②企业只在某一梯度地区生产满足地的全部需求,不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梯度地区生产满足j地的全部需求,因此,。
③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虽然劳动-资本系数比较高,但它们依赖于当地的资源,因此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由于新疆位于中国最西面,离三大增长极的距离很远,三大增长极对其的扩散效应小,因此,即使2007年新疆的人均GDP大于15000元,也把它列入第三梯度地区。
标签:劳动密集型产业论文; 增长极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梯度转移理论论文; 梯度下降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区位因素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