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加快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增长方式论文,集约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看,各国因情况不同分别采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利用率或增加智力投入、提高集约化程度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地多人少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劳动资本昂贵,注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美国近50年农场数目减少2/3,农场规模扩大2 倍多。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分析,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3.3倍,而发展中国家只提高1.4倍。人多地少的日本,注重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水土紧缺的荷兰、以色列,则注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强调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农业资源有限,但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不可逆转。因此农业增长方式不能走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营的道路,只能走节约合理利用资源、集约经营的道路。
努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对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的中国来说,节约、合理利用资源,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各方面挖掘增产潜力,并保护与改善资源小环境,使之永续利用,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专业化、区域化生产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专业化、区域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如美国东北部为奶牛带,东南部为柑橘、水稻、肉牛、肉鸡带,中部为玉米带,北部和南部为谷物和畜产品带,太平洋沿岸为农牧混合与蔬菜带,西南部为棉花带等。加拿大农牧并重,以牧业为主,太平洋沿岸农林牧渔结合,中部农牧并举,发展蔬菜、水产品、水果、烟草,平原以谷物为主,太平洋沿岸以奶牛为主。法国1/3地区以种植业为主,1 /3地区以畜牧业为主。1/3地区农牧并重。英国东南部以谷物、 甜菜为主,中北部谷物、牧业并重,西南部以牧业为主。日本分9 个不同农业区,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配置农业生产结构,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产、水产、果蔬生产,提高效益和适应市场需要。在荷兰农业产值中,畜牧业占60%,园艺占30%,大田作物占30%。丹麦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90%,其中养猪业占40%,农民收入85%来自畜牧业。农业较好的泰国历史上90%的耕地种稻谷,现在实行作物多样化,并鼓励多种农产品出口。80年代期间禽肉、鱼虾、菠萝、木制品等出口总值增长1倍以上,成为农产品出口创汇国,出口总值的35%来自农业。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按东北、内蒙古、长城沿线、黄淮海、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等9 个大区域规划农业综合开发。粮食重点抓长江中下游、黄淮海及东北三大产区。对一些农林牧渔产品的集中产区有计划地建立商品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智力投入,努力提高其产量和商品率,保证社会需求,同时注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抓好粮食生产、适当发展经济作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养殖业为主的多种经营,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农业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公共利益。国外对农业资源管理十分严格,都有以法律、经济为主的管理机制。土地所有制是国有、集体、私有三种同时并存,以私有为主。美国私有的占58%,联邦政府所有占32%,州政府所有占10%。英、德、法国都以私有为主。在合理利用土地方面,德国规定农用土地只能用于农业生产,不允许土地私有者搞建筑。法国也有不得减少农业所需的最小土地面积的规定。匈牙利规定无故不耕种的土地必须交纳罚金,基建工程首先考虑在非宜农土地上安排。如果不经济或没有这种土地,则只能利用劣质土地,其征用面积不得超过最低需要。许多国家法律还规定,保护与改良土壤是每个土地使用者的义务。对水资源的所有权,许多国家倾向于国家所有。日本规定,河川及其用地、水流均为公共财产,不承认私有权。澳大利亚规定,国有水公司对河流、湖泊水、表层水、地下水、水库水享有控制权,但地表水则可由土地所有者自行处理。
中国现有1/3的省人均耕地不到0.066hm[2] , 有的省市减少到0.04hm[2]以下,已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人均0.05hm[2]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土地的管理,要确保今后占用和复垦做到基本平衡。中国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在北方地区应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逐步实施南水北调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加固改造,扩大综合效益。积极开发利用当地地表水,切实加强管理,做好水资源保护治理。有偿使用水资源也很重要,据美国、英国和以色列的经验,水费每提高10%,对水的需求量下降7%。
3.改造低产田,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态条件和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农业资源治理与开发。日本战后对适宜垦殖的山区开发了150万hm[2],修筑梯田,分级利用,防止水土流失,以及实行农林牧多种经营。70年代粮食产值占70%,畜牧业占24%,果茶桑占6%。美国的田纳西流域,经20年掠夺经营破坏后,1933 年开始进行综合治理开发,10年初见成效,40年大见效益,已建成了一个工、农、林业全面发展的区域。法国1964年在国土整治开发地带中,对贫困的布列塔尼地区作了安排,经过10多年的努力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养猪和养鸡专业化产区。奥地利占国土80%的山区经济落后,政府制定特别开发计划在投资和对农户补助方面进行支持,促进了山区综合发展。
中国有300多个贫困县,主要在中西部的山区。80 年代以来国家采取倾斜政策,从资金、物资、技术、教育、减免负担等方面加以扶植,并组织发达地区对口帮助,发动国家机关和社会各界扶贫济困,同时依靠贫困地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6年的6 500万人,正继续努力争取到2000年基本脱贫。中国低产田占耕地的近60%。从1988年开始,国家对成片的中低产田有计划地进行综合开发,到1996年止已有1 310个县先后立项, 共投资54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57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 520万hm[2],开垦宜农荒地160万hm[2],使项目区产量和收入大幅度增长,仅粮食就增产400多万t,农民平均收入增加260元以上。 今后将继续实施综合开发,争取更大成效。
中国现有耕地随着生产条件改善,可以适当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尚有可垦宜农耕地1 300多万hm[2],其中可养殖的267万hm[2],目前只利用1/4,还有山地、草原、水面、海洋等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但是生态环境也有恶化的趋势, 荒漠化面积有1 500万hm[2],水土流失约占国土的1/3,草原退化达7 200万hm[2]。 自然灾害成灾面积逐年有所增加,80%的河流有不同程度水质污染,农田污染达1000万hm[2]以上。 这些不利因素极大地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因此强调要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各项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资源管理的机制与体系,加强对资源管理保护监测和监督检查,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权力下放,逐步推广有偿使用农业资源,同时有计划地加强对国土环境的整治工作。因地制宜,实行工程与生物、耕作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尽快控制资源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对“四荒”地要实行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严禁乱垦滥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对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关闭或限期停产转产。对各种自然灾害,进一步摸清发生规律,千方百计防灾抗灾,力争减少、避免损失。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现代农业是高度集约经营的农业,它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科学方法管理农业,经营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产出率和综合效益高。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达70%~80%。
世界农业技术包括良种、灌溉、化肥、农药、植保、设施栽培等都有创新和很大进步。发达国家优良品种不断更新,高产、优质、抗逆性能显著提高。世界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90年代初比70年代初增加1 倍,并推广微量元素、复合肥、微生物肥料施用。发达国家的化肥利用率达60%以上(中国仅30%)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达70%以上(中国仅30%~40%)。以色列每立方米灌溉用水可增产粮食2.3kg(中国仅1kg)。近20年来,农业高新技术都在扩大利用和向产业化发展。以农业机械化来说,美国50年代就解决了谷物、饲料生产全面机械化,70年代末,水稻播种、喷药广泛使用飞机作业。法国1955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70~80年代畜牧业实现工厂化生产。日本1968~1980年水稻实现全面机械化,现在普遍推广工厂化、温室化、大棚化的先进技术。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2万多项, 其中得到推广应用的6 000多项。优良品种培育推广,特别是杂交稻更为显著, 间作套种多熟制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抛秧,以及综合防治病虫害、配方施肥等技术的推广,有效地提高了产量和质量。畜牧的种禽畜改良和配合饲料的广泛应用及疫病防治,水产的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突破,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农业物质投入也有改善。1995年化肥施用总量3 594万t,比1978年增长3倍,农用薄膜使用量91万t,地膜覆盖面积66万hm[2]。农业总动力达3.6亿kW,比1978年增长2 倍,其中小型拖拉机达864万台,增长5.3倍;联合收割机达7.5万台, 增长2.3倍;农用载重汽车79万多辆,增长9.8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0%。但种植业仍以手工劳动和畜力耕作为主。总的来看,农业投入中科技含量还不高,农业技术的贡献率只有39%,计划到2010年达到60%。如果没有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与广泛应用,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今后将加强农业科研工作,围绕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课题,组织力量协作攻关、重点突破,争取有更多的高新技术成果,并从区域试验走向大面积推广。同时要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为农业发展服务,进一步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积极摸索有利于快出成果的机制。
加强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工作
从国际上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全是物质资本,还有科学技术和人的智力开发。
1.增加科技投入 农业科研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技投入。美国、加拿大农业科研经费要占农业总产值的3%。 美国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和成果推广。美国农业部历来将研究开发预算的一半专门用于研究成果的推广,1992年用于农业科研服务开发的经费达27亿美元。日本农业科研经费充足,1987年政府的农业研究预算达680亿日元。 发展中国家农业科研经费一般也占农业总产值的1%~2%。农业科技研究的投资年回报率较高,许多国家超过5%, 有的达100%。
目前,中国农业科研经费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25%,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2%。今后, 不仅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还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筹集资金,保证科研推广的必要经费。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推广工作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发达国家都有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如日本、意大利以农业部为基础;美国以大学为基础,由农学院对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统一管理、密切联系、有机合作;英、法等国由农民协会和宗教组织或青年妇女组织负责,也有一些私人企业为推销农用产品进行推广工作。他们的推广人员素质较高,北美国家中大学毕业的占90%。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注意改善推广人员待遇等举措来加强推广工作。
中国现有2 200多个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人员87万多人, 平均约每万个农民1人(德国每万个农民13.5人、美国7.2人、日本5 人),30%的县、20%的乡、45%的村还没有推广机构。而且推广机构是以国有为主,分行业设置,以技术指导为主,不是为产加销、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性服务,科技、教育、推广三者联系也不够紧密。推广人员以中专水平为主,服务形式以无偿服务为主。今后将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改革,使之发挥应有作用。
3.加强农业教育 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技术先进、生活富裕,就是因为他们的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特别是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发挥“头脑资源”的作用,大力加强对农业劳动者的教育培训。如荷兰只有27万农民,却有1 200 所初级以上各类农业职业学校,每年在校人数达5万人,90 %以上农民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德国青年农民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必须接受职业教育, 经3年实践学习和考试及格后才能取得绿色证书,有资格务农,他们的农民有6.7%大学毕业,52.2%受过职业教育。 美国大部分农场主是农学院毕业生。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占5.9%,高中毕业占74.8%, 初中毕业占19.4%。
中国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不高,还有不少文盲和半文盲。全国每年有100万高中毕业生、600万初中毕业生、500万小学生, 还有一批复员退伍军人到农村去,因此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任务繁重。今后将充分利用农业中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夜校和各种培训班,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与妇女掌握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使他们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为实行“绿色证书”制度创造条件。1996年,全国有800多个县已开展绿色证书教育,有200多万人参加培训,30多万人获得了绿色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