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的若干认知范畴_虚拟技术论文

虚拟现实的若干认知范畴_虚拟技术论文

关于虚拟真实的若干认知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畴论文,认知论文,真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5X(2008)06-0050-04

有一句广告语说:21世纪,我们的理想都会实现。这句话听来仿佛过于乐观,但如果您了解虚拟真实技术,如果这种技术继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则我们就会在另一种意义上实现我们的各种愿望和理想,尽管这种实现并非是充分的和无限的。

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技术在当今世界备受关注。它是“用高科技手段构造出的一种人工环境,它具有模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功能的能力,具有使人可以亲身体验沉浸在这种虚拟环境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能力。”[1] 随着虚拟技术的趋于完善,虚拟现实技术所塑造的虚拟情境越来越接近现实真实,一系列有关心理,认知,伦理等等的问题就产生了。事实上,在虚拟真实技术被各领域广泛应用的今天,这些问题已日益凸现出来,使得我们对这样一个风靡全球的技术,必须加以留意和反思。

一、虚拟真实与现实真实的区别

虚拟真实与现实真实的一个区别是:现实真实世界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虽然和实践者主体也有互动性,但毕竟要有现实的物质能量作用过程,这种过程有些暂时还不能实现,或实现的程度很受局限。因此现实真实世界的能动性是很小的,而主要是被动性;虚拟真实世界则不同,这个世界跟人的想象行为是及时互动的,因此才说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情境。

虚拟真实技术的出现与突破性发展使人们重新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真实?如何来定义真实?是否真的会出现虚拟真实与现实真实不分的情况?事实上,在虚拟真实技术出现之前,这个问题就被不止一次地提出过。比如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认为真实的世界往往不为常人所见,我们所知道的只是真实世界的影子。又比如哲学上著名的“瓮中之脑”的难题。即,设想我们看到的一切都并非真实的,而是由一台超级计算机把各种感觉输入我们的大脑,使我们感受到蓝天,白云,树木,动物,纷纭的生活世界等等,并使我们思考,甚至使我们反思。而在这一我们深信其真实性其实虚拟的世界之外的真实,却无从知道。这里,我们对“瓮中之脑”的问题还缺乏系统全面的思考,仅以相信既有现实世界为出发点,来谈论虚拟真实技术引发的虚拟真实与现实真实的问题。

我们认为虚拟真实与现实真实永远都是可分的。在虚拟真实技术理想的情况下,即假定它可以创造出与现实真实无法分辨的虚拟真实的情况下,可以做以下几种设想:

首先,这个虚拟真实的接受者事先生活在现实真实里,即使一段时间内沉浸在虚拟真实技术所创造中的虚拟情境中,毫不怀疑或者根本不去想这种虚拟情境是否真实,但当他再回到现实真实世界里,就立刻觉察到刚才的一切都是在虚拟情境下进行的。这是因为他有着对现实真实世界的记忆,有着对从现实真实世界进入虚拟真实世界所作的准备工作(如戴上头盔显示器,特制手套、服装等)的记忆等。

其次,可以设想虚拟真实的接受者没有现实真实世界的记忆,他(她)从一开始就生活在虚拟真实世界里,其生理需求完全用各种营养管道提供。这种情况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所有人都从一出生就处在这种境况里,其它一切工作由智能机器人控制和管理,就像电影《黑客帝国》里所描述的可怕景象一样。那么即使技术上存在可能性,人类也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意味着人们放弃一切生活的主动,“生活”在完全被动的世界里,沦为实质上的奴隶。这不符合人类祈求控制世界,时时处处掌握主动的本性。另一种可能状况是一部分人生活在现实真实世界里,另一部分人则从一出生就生活在虚拟真实里。然而谁又会,或者又有权利来替不懂事的婴儿选择这样一种可怕的“生活方式”呢?纵然有这样的情况,这些不幸的一开始就生活在虚拟世界当中的人们,最终也将被善良的人们解救。因为人类从来就是为自由和平等而战的。

再次,如果从一开始就生活在虚拟真实里的人从中途“醒来”,突然发现了现实真实世界(这可能因为虚拟系统的故障,或者控制这一系统的人或智能机器人的误操作或有意操作),这时候,对此人来说,什么是真实呢?如何让他(她)相信现实真实世界是唯一的真实呢?一种情况是,由于此人的身体的各部分除了大脑、感觉器官,神经等之外,其他很多组织从一出生就并未使用过,此时突然在现实真实世界里用到,极可能因不适应而导致死亡。或者假设他能够逐渐适应现实真实世界,但却无法相信现实真实世界的“真实”,这时怎么办呢?看来只有通过让他(她)再进入虚拟真实世界,并在其中使该人看到或有意讲解虚拟真实世界与现实真实世界的区别,强调只有现实真实世界才是唯一的真实,虚拟真实又是怎样来的,它的技术实现是怎样的,等等。然后再使此人回到现实真实世界里,几次三番,也许才能使此人相信现实真实的真实性,以及虚拟真实的虚拟性。但这个问题需等待实践的检验,或者这样的实践也将是多余的,因为人类永远无法允许或者在技术上永远无法实现使人从一开始就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的设想。毕竟,人之为人,除了理性之外还有情感,除了生理之外还有伦理,我们无法想象生命将以机械的方式成长不死,从而能够延续。

二、在虚拟真实世界里可能性并非全部能转化为现实

可能与现实是一对辩证范畴。根据我们已有的观点,可能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现实的,而现实的必然首先是可能的,这种可能是指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种种趋向,而不管是否有人事先预想到这种可能。鉴于虚拟真实技术的发展,我们有理由作这样一种设想,即在虚拟世界里,可能的,必然可以变成现实的,不可能的呢?照样有一些也可以变成现实的,但有一些即使在虚拟世界里,也无法变为现实。比如说,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合感性或理性地运作的,在虚拟情境里,可以实现合感性或合理性的虚拟真实,也可以实现既不合感性也不合理性的虚拟真实,也就是荒诞不经的虚拟真实。然而这种荒诞不经到底有没有度?是否可以无限荒诞下去?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虚拟真实不可能有无限度的可能。

首先,它受人的想象力的限制。人的想象力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发展着的,在特定时期的特定群体或个人,他(们)的想象力再怎么驰骋,也受其特定的民族习惯,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心智,性格,爱好等等方面的限制。所以想象力是有限的。由于想象力的有限,虚拟技术所可能做出的虚拟真实就总是有限的。

其次,技术虽然有不断发展的趋势,但在一定时期,局限性却总是伴随着它。在虚拟真实技术这一块,它也总有实现的限制,也就是说,即使想象到了一种情况,也可能虚拟不出来。另外,懂一点计算机知识的人都知道,虚拟环境的创造是基于技术,一套软件系统只能对应一种环境。而一个人在同一段时间里有很多不同愿望,在不同的时间段又将有不同的愿望。何况世界上人很多,那产生的欲望将会无限,在这样的无限的欲望面前,虚拟技术依然无能为力,即它永远无法创造一个完全的真正的虚拟世界。我们也就只能是片面的,偶尔地体验,有限地满足欲望而已。

再次,虚拟真实环境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虚拟情境的互动。那么虚拟情境必然是人所能承受或者忍受的环境。可以设想,如果一种情境可以用虚拟技术实现,但那却是人无法承受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不会成为虚拟真实。例如,我们不可能虚拟出类似这样的情境:让人伸手去触摸正在进行剧烈核反应的太阳,或让人被雷劈到等,就是因为触摸太阳或被雷劈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极限,即使是在虚拟情境下让人去体验,也会发生危险。

从这一意义上说,在虚拟真实世界里,它的可能与现实虽然有所扩展,但这种可能与现实的扩展也不是无限的,而是如同在真实世界里一样,处处受到限制。这些限制正说明了现实真实是虚拟真实的基础与前提。

三、虚拟真实的本质:信息

虚拟真实技术的出现是划时代的,由于人在虚拟真实情境中不辨虚实,从而引发了众多的哲学讨论,甚至有把虚拟真实技术神秘化的倾向。如有人就认为虚拟真实的实现,导致了重大的哲学问题,以至于连传统的实在论都将要“最后崩溃”,再不必讨论什么是实在的,什么是非实在的,实在与非实在的界限早已模糊或者已完全取消了。还有很多人认为虚拟真实的本质既不完全是物质,又不完全是意识,而是物质与意识的中性物,这种奇怪的中性物兼有物质与意识的特征。如在《信息技术对物质观及中介的影响》一文中,胡心智先生指出:“虚拟现实的本质,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兼有物质和意识的中性物,电子这个载体就是物质,而各种声像、图形、文字、信息,应该是物发出的物息,而物息就已经开始跨入了意识的门槛,物息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意识,因此,虚拟现实既有物质成分又有意识成分,它是由物质向意识的过渡,是物质向意识转化的中间环节。”[2] 然而我们认为,虚拟真实不过是由各种先进的软硬件系统(主要是计算机系统)所实现的一种给人以真实感的虚拟情境。之所以给人以真实感,主要也是由于其整个的设计都是基于人类现实生活的。虚拟真实虚拟的并非是“真实”,而是“真实”的信息,并因这“真实”的信息,从而给人以真实感。虚拟真实的本质并非是什么“兼有物质和意识的中性物”。如果因为信息形态的虚拟真实情境的实现借助了一系列“物质”的设备、装置,就认定虚拟真实是一种物质和意识的中性物,那么可以设想,人的思维也是要借助于物质的大脑才能发生,人的思维本身不也成了中性物了吗?其实,正如邬焜教授所指出的,“虚拟真实技术所虚拟的并非是实在,而是信息。”[3] 我们生活在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以及由物质世界而派生的间接存在的信息世界里。虚拟真实正是由现代科技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新的信息形式,虚拟真实并没有在现实世界基础上另外创造出一个实质意义上的新的世界。

四、虚拟真实技术条件下的实体及其属性

虚拟真实技术如今渗透到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时空的日益拥挤和资源的相对匮乏对人类造成了限制,这个矛盾将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人类长期以来受着各种束缚,在自然面前处于被动角色。当渐渐可以用机械力改造世界时,由于种种不合理的改变和破坏,则又往往导致大自然的报复。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现实状况的有限性构成尖锐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一些人心理的扭曲,治安的败坏等等。人性的上升总受着现实物质条件的制约,受着各种欲望满足状况的制约。这些欲望的本质深究起来,无非是一种感觉,当人们要的最终只是一种感觉的满足时,虚拟技术就大可派上用场了。人类的欲望既得满足,就可转而致力于道德的修养,艺术的创造等等,世界将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

当然,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在虚拟环境中“吃饱”的人,在现实环境中亦需要真正的吃饭,且在现实环境中吃饭依然受着必要的条件限制,例如没有那么足量的美味合口的虚拟饭菜,那么,此人刚刚在虚拟情境里得到的满足感大概就会立刻消失,或因和无情现实的对照,而使他沮丧。这其实是一个实体和属性的关系问题,关于事物的实体和属性问题的论述洛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事物有两种性质。实体是第一性质,是指客体的存在性,即客体的广延,质量等根本客观实在性,而属性是从属的是第二性质,是指与客体有内在联系的客体的外在可感受方式,如客体的温度、湿度、硬度等。虚拟真实是对第二性质的实现。但它不能真正实现第一性质。

另外,虚拟环境的确可以促进人的知识、经验的增长,使人的心智结构因而发生变化。可是当需要改变人的生理条件时,虚拟技术是无能为力的。比如说,让人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学习武术,当这个过程完成时,人可能有了他自己习武的记忆,对自己掌握的技能深信不疑,然而却在现实真实环境里无从施展,因为单单有认识,却改变不了实际的肉体的状况。也就是说现实终究是现实,虚拟真实技术只能实现一种“感觉”,而对现实真实的改变作用只是间接的和微弱的。

虚拟真实技术与以前一切技术的区别在于:虚拟真实情境的设计者使接受者相信他看到听到闻到感触到的一切都是真实发生的。而以前的一切技术,或一切事、物,都只是自然地提供给人们一种真实感,虽然有时也会令人产生幻觉之类,但往往不是故意而为之。这里请注意,当一种技术的发展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可信服的“真实感”时,抛开它正面的效应不说,其负面的效应又将引发比克隆人更为复杂的伦理等问题。例如通过虚拟的真实,编造谎言者得到最大的满足,得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人们对虚拟真实技术的认识论讨论当然无可厚非,但对虚拟技术的负面效应讨论太少。这又引发出一个老问题:技术向何处去?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否会把问题复杂化,把简单美好自然的人类社会,弄成一个乌烟瘴气的复杂无比、痛苦无比的世界?

另外,当人进入虚拟环境中,他是以进入前的“我”自居,还是虚拟真实技术可以让他在年龄、身高、相貌、甚至性别上有所选择?如果这些可以选择,那么在虚拟环境中的人格的变换,是否使他暂时完全忘记了原来的“我”呢?如果原来的“我”依然在虚拟环境中被意识到(这是完全可能的),那这样的虚拟环境终究不彻底;如果完全忘掉了“我”,那当他回到现实中来时,一定会被吓一跳,然后慢慢才回忆起原来的“我”,继而又以本来的“我”的心智去体会刚才的神奇体验。这对人的认知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知道,人只能有一种自认为是“真实”的存在。当我们做了梦,虽然在梦中并不知晓,但当醒来时,却一定知道刚刚是在做梦。然而虚拟真实技术实现的环境却不是这样,它让你有“真实”感,那么人们分不清虚拟真实与现实真实,久而久之,他的人格应当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分裂。

哲学家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虚拟真实的“真实”究竟能够真实到怎样的程度?这样的虚拟真实对人的心智乃至身体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虚拟真实是否能够代替真实世界?当它充分发展时,这个世界是否因此反而变得繁琐和不美好?虚拟真实技术不仅能够虚拟出已有的世界,还能够虚拟出想象的世界,因为想象世界的实现,则又可在想象世界中虚拟出进一步的想象世界……那么人类世界的简单美好便不再存在,由于技术带来的人内心的空虚浮躁也会蔓延。由于人们在虚拟真实里放纵了自己的欲望,当他返回现实真实,必将因为虚拟与现实的落差而难过。我们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从美梦中醒来,不想重返现实世界。那么虚拟技术会不会使人沉迷于其中,不再想进入现实世界呢?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人类身体的进化也就会彻底停止,一切的文明更无从谈起,就像电影《黑客帝国》里描绘的样子,人类又不得不开始想办法摧毁这个从前梦寐以求的虚拟世界,重新建造一个纯朴但真实的世界。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虚拟真实技术比以往任何技术都更具有颠覆作用,所以对虚拟实践应该尽早立法,严格防止其不良趋向。

[收稿日期]2008-02-28

标签:;  

虚拟现实的若干认知范畴_虚拟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