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论文_赵淑玉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论文_赵淑玉

临沂市公用事业管理处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生态设计研究的一大突破,也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具有调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的作用。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将能提高风景园林规划的水平,加强对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于一体的“海绵城市”的促进作用,本文就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 风景园林 园林规划

1 海绵城市理论

1.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近几年最为引人注目的城市化建设理念,其目的通过优化用水系统、存水系统、水循环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实现对城市环境中问题的解决,进而实现健康城市的建设,不但提高了人们生活空间的健康性和绿化性,使人们生活质量及健康质量得到了保证,还进一步实现了人类社会、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海绵城市具有显著的海绵特征,同时具有更宜居、更安全、更节能和更生态的优势,能够对自然灾害、环境突变时,给予有良好“弹性”,同时还能够对自然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和利用,更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建设问题。海绵城市解决城市建设问题的渠道如下:

第一,对城市建设原有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保护,如自然河流、自然湖泊、自然林地和自然草地等海绵体,以实现保证城市的涵养水源功能和水文循环功能正常运行。

第二,对城市建设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和科学修复;

第三,在城市建设中构建新的海绵体,新海绵体的构建主要是通过开发技术来实现,同时还可以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建设强度,以实现城市建设中不透水面积的有缩减,进而降低因城市开发导致的原有生态水环境破坏率。

2 海绵城市与风景园林规划的关系

风景园林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其核心作用是判别、保护和维护各种自然生态不受破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通过构建生态基础设施,建立有利于补偿受损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的优势景观格局。风景园林规划为人们提供了城市生活所必须的绿色活动场地,有利于降低城市的烟尘、噪音、温室气体等,还能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氧气、水分和适合人类居住与休闲的环境。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风景园林的合理规划非常重要。通过风景园林科学的规划设计,可以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整体,形成更稳定的生态系统,从而有效抵抗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3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

3.1园林道路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园林道路规划设计,要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风景园林建设的第一要务,并且在城市建设的过程结合城市实际 的地貌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实际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环状路网的设计来合理的降低城市道路建设用地。将传统的直线路网用曲线或者折线进行替换,道路间隔带的设计面积应该满足城市排水量的情况。将道路两侧原有的树木用具有高密度、分散、连续性较强的植物进行替代。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也应该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选择具有高质量、高性能的可渗透性材料,不管这些材料的价格怎样,这些材料都应该具有改善雨水水质及消减雨水径流量的功能。可以使用嵌草路面以及草皮装进行铺装,这样在路面中会留有一定的空隙进行草皮或者是地被植物的种植,孔隙率可以占总道路面积的两成或者是五成,这样可以与植被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经常被用来建设园林、公园游步道以及次干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里所说的疏松颗粒指的是木屑、碎石以及卵石等材料,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渗水能力,经常会被用在树池、园林道路装饰的过程中,但是这些材料的附着能力不高,在管理方面也低于其他植物,所以,这些材料只用在一些小面积的项目中。

3.2园林水景规划设计

在风景园林景观中,借助园林绿地中的河道、人工湖或者溪流等水景,可以更好地对雨水进行储存。在过去的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设计师们常常会将池壁以及池底固化,让整个水池处于一个封闭状态,尽管这极大地为换水以及管理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阻碍了水体与外界的自然交换与渗透,这种形式的蓄水池只能在雨量充沛的季节发挥它的优势,其他季节都需要额外利用自来水来满足园林用水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水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 针对上述情况,设计工程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现场的实际地形,有意识地去进行一些低洼地的设计规划,让雨水能自然而然地在低洼处汇集从而形成园林水面。与此同时,水岸或者水底要保持或者部分保持渗水功能,通过人工湿地以及生态河岸的建设,来提升水体自身的净化功能,这也是建造海绵城市的最终目的。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正确处理好雨水储存以及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景观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关键。

3.3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不能过多地对自然形成的地形起伏等进行改变,设计工程师可以结合它们的走向以及深度等基本信息,灵活地将这些天然形成的凹陷处设计成蓄水池或者排水的隐形区域以及通道。打个比方来说,在公园林地规划设计中,会存在大面积的绿地,设计工程师应该对林木的根系分布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规划设计集水坑塘,并围绕着集水坑塘来实现对灌木、乔木以及草地等植被的合理配置。在风景园林绿地规划中,应该对地下管网以及排水口的位置进行准确把握,并结合景观设计布置凹地的流水通道。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的排水需求,同时还能让绿地起伏多变,从而增加景观设计的趣味性。值得注意的是,在风景园林规划中,选用植被的种类、人工湿地等都会对水质的净化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相关设计工程师要对以上问题引起重视。

3.4人工湿地的规划设计

保护自然湿地以及建设人工湿地,是我国城市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同时它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以及改善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举例来说,过去曾有人在自然湿地周围进行生猪养殖,并把粪便排入到湿地中,以期能增加湿地水藻营养度来提高鱼的产量,但是这种方式导致的最终后果就是当地的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甚至会影响到候鸟迁徙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当地政府对该自然湿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将原来的养猪场用休闲旅游胜地来取代, 从而起到了非常好的调节削污作用,不仅让水里原有的营养得以保留,同时还滋养了当地的水产以及水生植物,大大提升了鱼的品质,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随着工业大规模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快,我国的 自然环境遭到大规模的破坏。经济日渐增长,但自然环境却每况愈下,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和建设可持续景观是我国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我国景观生态学未来的研究方向。总之,我国今后的建设应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将景观生态学研究与生态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景观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金丽莉,张腾飞.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

[2]张韬.浅析景观生态学——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

[3]陈硕,王佳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

[4]田云柯.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

论文作者:赵淑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论文_赵淑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