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
康英娜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在理论上与教学实践中所要努力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目标有机融合的角度谈谈如何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关注其内在联系,以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促进目标的达成度,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教学目标?怎样体现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有机融合,最终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界定及联系
关于核心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
基于对国内外专家关于核心素养各种讨论的分析,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教师基于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预设所设定的假设。制定教学目标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或者说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众所周知,三维教学目标是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简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学目标按以下三个维度进行表述,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括来看,还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在进行描述。
呆立一会,林志什么也没说,还是洗衣服去了。今天,他感觉有点不对劲,衣服上有一些说不清的赃物,粘糊糊的。衣服洗好了,他端着盆子往凉台走,又被紫云喊住:“过来,把盆子放下,你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在问你!”
我们尝试从学科的角度对三维目标的融合关系进行解释,即任何学科的构成总是包含了知识、能力和情感这样三个层面的要素:其一,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体系;其二,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背后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方式;其三,该思维方法与行为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也就是说,“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本来就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如果这样看待“三维目标”,那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不仅要清楚应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而且要挖掘“知识、能力”背后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该思维方法与行为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这样,三维目标内在的逻辑性就更为清晰了,内在联系就更加紧密了,在教学目标有机融合的基础上才更容易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寺庙园林最早出现于公元4世纪。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僧人慧远在庐山营造东林寺。据慧皎《高僧传》:“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置禅林,森树烟凝,石径苔生。”这便是在自然景观环境中设置人工禅林的先驱。
三维教学目标有机融合的内涵
关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维目标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的阐释。通过学习与分析,可以理解为“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教学目标并不只关注科学知识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强调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在三者有机融合的作用下,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与核心素养所阐述的三个维度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去培养。换句话说,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做到有机融合,有效达成,学生的核心素养才会有所培养与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首先把关注点放到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上。
教学目标有机融合
通过查看教师书写的教案,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都能够从三个维度去表述教学目标。但能够做到三维目标有机融合的不多,教师往往只关注两项目标的有机融合,比如有的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情感态度目标过于孤立,或流于形式;有的将知识和情感态度目标融合得比较好,但是能力目标简单罗列或表述模糊。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看,老师要能够站在课程的高度,把“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测试结果显示,根据陀螺奇偶输出的相关性进行零偏抵消之后,其零偏及稳定性得到改善.相比于同等条件下的传统陀螺,本实验中光程倍增光纤陀螺本身已经有较好的精度,并根据其奇偶输出表现出的负相关性,进一步进行零偏抵消,能够进一步把零偏稳定性控制在0.005°/h内.
总之,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需要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高度统一,找到它们的融合点。教师不仅在制定目标时要关注它们的内在联系,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唯有通过教学活动对三维目标进行系统实施,才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最终达成。倘若满足于静止不动的教学目标,离开了动态的实践过程,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也只是停留在设计思考层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只能停留于空洞的口号。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潞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