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闫玉霞

山东省禹城市中医院外二科,251200

【摘要】目的:对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施予认知疗法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方法:筛选2014年09月-2016年05月因患慢性疼痛性疾病、于我院接受救护的骨科患者66例,予以分组,常规组(31例)内行基础性护理措施,观察组(35例)内则加以落实认知疗法,对两组SAS计分、SDS计分等进行比较。结果:施行两种干预措施后,常规组SAS计分(45.65±13.01)分,观察组(30.65±9.85)分(P<0.05),且两组SDS计分以及疼痛程度等指标对照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患有慢性疼痛性疾病的骨科患者,在护理中选择落实认知疗法,有助于改善其疼痛状况,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SAS计分;SDS计分;慢性疼痛性疾病;基础护理;认知疗法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5-268-01

自我院引进“认知疗法”,该方案已被应用至骨科中,且在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为总结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施予认知疗法的有效性,研究筛选66例于2014年09月-2016年05月因患慢性疼痛性疾病、且进入我院接受救护的骨科患者,分组后实施两种干预方法,再评估两组疼痛指标,期待改善疼痛性疾病患者病情,进一步缓解其疼痛感

1.对象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筛选2014年09月-2016年05月因患慢性疼痛性疾病、于我院接受救护的骨科患者66例,予以分组。常规组:31例,性别比17(男):14(女);本组年龄20岁至70岁,其平均值(45.2±3.0)岁,本组行基础性护理措施。观察组:35例,性别比19(男):16(女);本组年龄19岁至71岁,其平均值(46.6±3.6)岁,本组联合落实认知疗法,观察两组各种临床资料,其对照结果无显著差距(P>0.05)。

1.2方法

1.2.1 常规组

组内行基础性护理措施:给予患者常规干预及饮食指导,并展开健康教育,通过转移其注意力,以减轻患者疼痛指数。

1.2.2 研究组

在施行上述干预项目的基础上,本组联合落实认知疗法:(1)松弛疗法。嘱咐患者放松身体肌肉组织,通过转移其注意力,并增强患者对于痛感的耐受性,从而降低疼痛感,使患者肌肉组织紧张现象、肌肉组织疲倦现象得到充分缓解。(2)健康指导。向患者、陪护家属介绍“认知疗法”专业知识,在对其病情恢复情况、疼痛状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加以健康指导,并宣教疼痛转移方法、疼痛防治措施等信息,以提升患者认知能力[1]。(3)优化认知分析流程。对“认知矫正”相关技术进行合理利用,采取诱导提问、直接提问等形式,了解患者认知情况,并对其错误认知项目进行详细记录,再在此基础上创建起认知体系,通过加强沟通,对患者错误认知项目进行纠正,使其形成疼痛理念,促使患者改善传统认知,避免不良心理问题发生[2]。

1.3 疗效评估

(1)SAS计分。选择SAS表对患者焦虑状况进行评定,患者得分及其焦虑症状间呈正比;(2)SDS计分。选择SDS表对患者抑郁状况进行评定,患者得分及其抑郁症状间呈正比;(3)疼痛程度。“0级”:患者未出现疼痛感,或者偶有轻微疼痛现象发生;“1级”:存在轻微疼痛感,能够忍受;“2级”:患者自觉疼痛感明显,同时伴随呼吸急促现象发生;“3级”:疼痛感十分剧烈,而且已经无法忍受[3]。

1.4 临床数据统计

本次所选软件的版本是SPSS20.0,对文中涉及到的各项计量数据,选“(±s)”代表;在分析文中相关计数资料时,予以“X2”检验。此外,在检验文中计量资料时,以“t”进行。通过客观对照两组入选对象相关数据信息,若结果有差距,表明(P<0.05)。

2.结果

2.1 落实不同干预措施后两组SAS计分及SDS计分对比

施行两种干预措施后,常规组SAS计分(45.65±13.01)分,观察组(30.65±9.85)分;常规组SDS计分(44.35±12.03)分,观察组(31.06±9.91)分(P<0.05),如表1。

3.讨论

受疾病因素的影响,骨科患者通常会出现神经组织受损现象、软组织受损现象,并且伴随着疼痛症状出现,以至于患者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以及烦躁失眠等问题,影响其康复质量,所以需要加强疼痛管理[4]。“认知疗法”强调对患者行为技术以及认知能力间内在联系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患者行为方式改变状况、认知程度等信息进行研究,对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以及不良行为方式进行有效纠正,以提升其认知能力,从而提升患者康复质量[5]。此次研究入选的2组对象施行两种干预措施后,观察组SDS计分(31.06±9.91)分,优于常规组(44.35±12.03)分;观察组SAS计分(30.65±9.85)分,优于常规组(45.65±13.01)分(P<0.05)。此外,观察组入选对象疼痛程度同样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当骨科患者出现慢性疼痛性疾病后,于其护理工作中,建议落实认知疗法相关措施,通过改善患者SAS计分以及SDS计分,再缓解其疼痛指标,从而提升患者恢复质量及护理水平,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良登.认知疗法对改善慢性骨科患者负性情绪及疼痛感的效果评价[J]安徽医学2014,35(8):1154-1156

[2]王琴,任丽,阿各,等.分析探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0)2862-2864

[3]吴艳,田薇,吴丽,等.贝克认知疗法在恶性骨肿瘤保肢术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02)66-68

[4]周新玲,热比亚姆·马尼苏.创伤骨科病房中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作用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3)242-243

[5]黄天雯,陈晓玲,谭运娟,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对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36)4447-4449

论文作者:闫玉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1

标签:;  ;  ;  ;  ;  ;  ;  ;  

认知疗法在骨科慢性疼痛性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探讨论文_闫玉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