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二次创业面临新突破——新乡市部分乡镇企业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新乡市论文,新突破论文,二次创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企业二次创业问题,已引起举国上下的普遍关注。搞好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新乡市乡镇企业起步早、发展快,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在内外环境重大变化面前,新乡市乡镇企业也面临同全国大体相同的困境。为配合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我们对全市部分乡镇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搞好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应在产权制度、结构调整、人才素质三大问题上实施突破。
一、创新产权制度,变村民形式公有为利益紧密连接
产权制度创新,在农村主要是对集体企业进行改革,使其找到更有效的实现形式。集体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必须首先解决两个认识问题:一是如何看待农村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这里是指集体企业)的真正含义应称为社区公有制经济,实质是农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和管理、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农村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是能够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尤其能保证农村少数没有能力的农民享受大体平均的劳动成果。从集体经济搞得好的刘庄、京华等村的经验看,要搞好农村集体经济,必须具备相应条件。首先是领导人素质条件:不仅要有创业的才能,还须具备乐于奉献精神。其次是村民素质条件:要求村民像爱护自己财产那样热爱集体利益,为集体事业努力劳动。其三是人才素质条件:企业发展壮大和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对人才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上述条件经过制度创新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把领导者、经营者、劳动者结为紧密的利益连接体,创造出了乡镇集体企业昨日的辉煌。二是如何认识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冲击与挑战。从目前看,乡镇企业面临的冲击与挑战是多方面的。例如,非公有制经济的冲击。个体私营经济属于“挣多挣少都归自己”的经济,公有制经济则是“多劳必须归集体”的经济,在“水往低处流,人向高处走”规律作用下,必然会动摇集体经济中一些管理者的信念。再如,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乡镇企业产品要想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对人才需求和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能否吸引和留住人才,对乡镇企业命运攸关。外部环境对公有制经济的冲击与挑战,归根到底是利益矛盾。在利益驱使下,有些村民认为集体财产是大家的,想方设法偷点拿点占点;有些经营者认为再多干也是白搭,为了吃回扣而高价进原材料;有些技术人才抱怨在集体干不如到私营干。面对这些冲击与挑战,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虽能补其不足,但未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乡市农村部分集体企业就是因凝聚力涣散而失去了昔日的活力。那么新形势下用什么办法才能充分调动领导者、管理者、劳动者积极性?从实际情况看,走产权制度创新是焕发公有制经济活力的基础性工程。
对公有制经济进行产权制度创新,目的就是改变那种“谁也感觉不到自己是所有者”的既模糊又单一的产权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产权关系,使经营者和劳动者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地位,真正实现权、责、利的有机结合。从实践效果看,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由于充分地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许多已经陷入困境的企业,经过努力不同程度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事实说明,农村乡镇集体企业只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振奋精神,积极探索,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企业改制是一项牵涉面广、十分复杂的工程,不得有丝毫大意。从改制成功企业的经验看,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应当遵循正确的思路与原则。首先,要善于统一思想认识。经验表明:每当党的重大政策颁布后,必须组织全党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凡这样做的地方,就会因加强团结而使事业顺利发展;凡违背这一做法的地方,必然因为内部涣散而影响事业发展。在企业改制问题上,目前主要存在两种错误观点,即“一股就私”和“一股就灵”。前者逻辑发展必然否定集体经济,为私有化开道;后者则误导人们把股份制看成灵丹妙药,否定企业必须进行“三改一加强”工作。因此,不少改制成功企业都把提高认识放在首位,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思想,在解决“为什么改制”后,再结合职工实际,耐心做思想工作,认识统一了,企业改制才得以顺利实施。其次,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乡镇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企业之间差别很大,从企业规模看,有大小差别;从企业效益看,有强弱之分。因此,企业改制应当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推进。在股权问题上,积极鼓励职工持股,同时应允许企业经营者多持股、持大股,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其三,要防止定指标、赶进度、搞形式主义。在乡镇企业改制问题上搞形式主义,一是增加权力寻租、化公为私的机会;二是扭曲产权市场,加剧买方优势。其结果造成集体资产流失,引起群众不满,激化干群矛盾。因此,在乡镇企业改制过程中,党和政府的主要责任应放在积极引导、规范市场、加强监督、优化环境上,为乡镇企业改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调整经济结构,变“全”、“散”、“低”为规模经济效益
结构调整是因为我国经济进入了由数量扩张向提高素质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商品供大于求情况下,如何促使经济迈向更高水平,面临着结构调整问题。乡镇企业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从新乡市情况看,乡镇企业结构存在如下问题:1.传统产业比重大,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一般性加工领域,低水平重复比较普遍。2.缺乏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被广泛认可的名牌产品,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3.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广泛存在“大而全”、“小而全”,企业组织缺乏合理分工与协作,产品产联度不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弱。4.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缓慢,许多不适于公有公营的产业,集体经济进入后,缺乏活力。5.产业比例不够协调,注重第二产业,忽视第三产业,使本来具备小城镇功能的村镇发展缓慢。因此,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问题,既有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问题,也有所有制结构和布局结构问题。调整结构是乡镇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
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行主导产业更新和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在结构调整中,应以“市场、资源、产业政策”为导向,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走出一条良性发展的路子。
(一)顺应产业化方向,走深度专业化与高度社会化的发展路子。不占资源优势的乡镇企业应尽早转向,以避免与城市企业同构,防止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乡镇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因此,应围绕农副产品加工作文章,走“公司+农户”之路。
(二)依托大型企业,走“搭车挂靠”的发展路子。“搭车挂靠”的实质是城乡结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即乡镇企业以大企业为自己稳定的市场,并追随大企业开拓市场;大企业则依托乡镇企业为其提供大量廉价的零件、部件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支撑,两者相得益彰,各得其所。“搭车挂靠”的最大好处是现代企业的先进技术、人才、管理与乡镇企业的机制优势相结合,使乡镇企业如虎添翼。但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大企业认识不清自己的地位,当市场景气时,就将自己生产经营的触角延伸到乡镇企业领域,让乡镇企业为自己提供廉价配套产品;当市场不景气时,又经常随意降低收购价格,拖欠货款,向乡镇企业转嫁困难。因此,政府应积极出而协调,引导乡镇企业主动进入大企业的发展体系,使大企业与乡镇企业之间形成协作配套关系,积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三)实施名牌战略,走“特、优、精、专”的发展路子。实施名牌战略,是乡镇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部分乡镇企业设备落后,其特征是:使用时间长,工作精度差,能源消耗高,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在卖方市场时,这些设备所生产出的产品照样能生存、照样有人买。转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竞争主要取决于产品本身竞争力,尤其是科技含量、价格、品牌。因此在市场竞争进入高科技层面的大环境时,只有实施名牌战略,才能抓住市场先机,独领同行风骚,赢得市场竞争力。乡镇企业应当走好这步棋。首先,摸清市场行情,下决心定准位。其次,调整产品结构,突出支柱产业。其三,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名牌是企业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消费者心目中的丰碑,也是一个地区的骄傲。实施名牌战略,关键是技术创新,要舍得投入,做到生产、开发、研制、储备良性循环。实施名牌战略,不仅大企业应当做,中小型企业也有条件这样做,把现代科学与传统工艺结合起来,走“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专”的路子。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走要素聚集的发展路子。依据不平衡增长规律,经济不是在每个地方以同样速度增长,而是首先从那些有创造力的企业开始,然后向周围辐射,带动边沿地区经济发展。因此,资源在一定时期应集中在那些有创造能力的企业聚集地区,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小城镇功能。实践证明:乡镇企业布局调整与发展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农村城市化进程就会加快,就会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反过来又促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将是我国农村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建设高素质人才群体,变近亲趋同为“杂交优势”
农村传统人才群体支持了乡镇粗放型经济发展。从新乡市看,80年代兴起的乡镇企业大多是就地取材加工的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食品、造纸、化工、预制、机械加工等领域。这些“大路货”属低技术粗加工、科技含量不高,却同当时农村人才素质吻合。许多乡镇企业在城里工人师傅帮助下,农民很快成为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应当说乡镇企业第一次腾飞铸造了农村传统人才群体,农村传统人才群体的形成支持了粗放型乡镇企业发展。
只有高素质人才群体才能支撑起集约型经济大厦。这是因为乡镇企业目前面临“二次创业”的艰巨任务,要改变乡镇企业粗放型经营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全员素质的途径,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质量高、效益好的路子。通过对新乡市10家效益好和效益差的乡镇企业调查比较,发现在两者差别的原因中,内部管理和科技创新就占60%以上。但是,从调查看,企业内部管理和科技创新上的差别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则是人才素质上的差别,尤其是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素质差别,素质差别既表现管理能力和科技水平上,还表现在思想道德作风上。新乡市许多乡镇企业已经有了人才素质上的危机感,认识到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科技,谁就拥有科学管理,谁就拥有适销对路产品,谁也就拥有了市场”。为了获得各类人才,新乡市乡镇企业主要采取两种途径。一是自己培养。如制定让人才脱颖而出的奖励政策,与大专院校联合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选出优秀人才到大专院校进修,有的还把人才送到国外考察、学习等。二是外部引进。如吸收大中专毕业生来落户,聘请城里退休厂长和技术人员当顾问,用高薪吸引高科技人才参与管理等。上述第一种途径适合那些产品单一的中小型乡镇企业,对缓解人才压力,支持企业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但对那些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品多元化的乡镇企业,起不到根本作用,支撑不住现代经济大厦的重压。新乡市一些很有名气的乡镇企业近年来发展缓慢,原因就在这里。而另有一批乡镇企业在人才问题上采取两条腿走路、“重在外引”的方针,经过几年努力,初步形成了高素质人才群体,使这些企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总结他们的经验,有三点可供借鉴。
1.解决认识问题。只有引进外地人才,才能建设高素质人才群体。从目前看,新乡市有规模的乡镇企业在引进人才问题上多数还停留在“借脑发财”阶段,还未从战略上考虑如何建设高素质人才群体。乡镇企业若要建设高素质人才群体,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2.形成“杂交优势”。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使外地人才前来落户。要使外地人才到农村落户,必须冲破传统束缚,主要是三大传统观念,即血缘观念、家族观念和地域观念。其中核心是血缘观念。凡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地方,必然导致诸如封建世袭制、深厚的家族意识、排挤外来人才倾向等。因此,在乡镇企业走向现代文明过程中,不彻底转变农民传统观念,现代化建设必然受阻。
3.给人才定价。只有打破原有利益分配格局,才能实行高素质人才高价位。外地人才到农村落户,主要是利益驱动,当然也包括实现人生价值问题。吸收外地人才落户,除了给人才创造一定环境条件外,应在利益上倾斜,给以高价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