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控制思考——以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为例论文_黄慧敏

长沙吉佳城市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科技产业园区作为目前产业规划发展的趋势所在,需要加强和重视在控制规划工作中对产业园区的生态性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的研究。本文以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科技产业园的控制规划中关于产业轴带布局的设计要点。

关键词:生态型产业园 科技产业园区 规划控制

1.引言

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位于长沙市都市区西南腹地,长韶娄高速公路的拉通使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成为娄底、韶山、宁乡与长沙都市区联动发展的重要节点。随着与区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将成为长株潭一体化、长韶娄联动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和发展平台。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将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2.项目概况

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位于大河西先导区中南部,是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核心位置,属于长沙大河西先导区优先引导发展地区。本次规划范围北至梅溪湖西沿线与象鼻山、桃花岭,南至望江路、桐关桥路与莲浦大道,西与莲花镇接壤,东至含浦大道、智开路与靳江河,总面积4964.88公顷。

3.设计目标

目标区域内目前存在如下问题:1.高速、快速道路形成对片区的割裂,跨越通道不足:现状三环线、长潭西线、长韶娄高速、云栖路等高速、快速道路,对本片区用地形成割裂,跨越交通联系不便。 2.建成区剩余用地缺乏,配套设施不足,用地调整空间小:位于三环线以东以北的洋湖垸片和白鹤片用地基本出让,基本配套设施不足,用地调整空间小。3.正在开发建设区域建设用地布局混杂,不利于规划功能分区:正在开发建设区域主要是望江路北片,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教育科研用地、以及村庄建设用地布局混杂,不利于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形象杂乱。4.居住环境质量急待提高:片区内企业数量较多,与居民点较近,且分散布局,尤其是砖厂、制造业、医药企业等布局其中,污水排放,环境污染等潜在问题较多。

在这次规划设计工作前期提出了如下的设计策略:以智兴城,创造交流碰撞创新的平台;以文塑城,创造最具创新性人才吸引力的区域;引山入城,创造长沙面向湘西南的入口门户形象;产城共建,创造文化、经济、环境可持续一体化发展。为实现片区土地价值倍增、城市形象倍增、区域竞争力倍增的目标,将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建设成为长株潭居业游融合的智慧型山水城市。

4.总体设计

在总体设计阶段,首先通过对规划区现状用地建设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对城市建设历史形态分析,确定规划用地结构。以望江路北片商业商务拓展区为重心,依托学士路、长韶娄线—莲坪路的交通优势,以桃花岭、象鼻窝自然山体为生态本底,以靳江河、玉赤河为活力源泉,规划形成“一核引领、两带共融、双轴联动、多区协同”的功能结构。1.一核引领:望江路北片商业商务核心引领园区共同发展。2.两带共融:靳江河、玉赤河形成的两条水体生态渗透景观带,呈“V”布局,共同融合城市活力功能。3.双轴联动:长韶娄-莲坪路、学士路两条综合功能发展轴,引领城市功能轴向延伸。4.多区协同:高尚住宅区、商务花园区、都市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区、文化创意园区、生态旅居区等多个功能片区协同发展。

5.设计策略

5.1V型脉络轴带

靳江河沿片区东侧边界自南往北注入湘江,玉赤河自西北部象鼻窝山体向东南部汇入靳江河,靳江河、玉赤河形成天然的“V”型脉络 。在“V”型脉络下,包含以下更为深层的设计内涵:1)产城融合·二元相生:“二元相生”即为产业与城市相互促进、城乡协调统一发展。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城市商务、都市科技、文化创意、度假旅游等产业功能,形成城市短工作圈和短生活圈。 2)山水织城·城绿共荣:城市空间是绿色的,以山为幕,以水为魂,多条生态廊道为骨架,编织网状的生态系统与城市空间交织共荣,形成灵动多彩、开张有度的城市绿地生态空间。3)多维空间·立体城市:公共空间多元化,强调地上、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建设立体化、网络化城市。城市道路、轨道、社会停车场、公共交通、人行过街立体化发展,地上交通、地下交通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化的立体交通整体。4)配套完善·多极均衡:功能配套完善的城市才是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区不仅提供较高的工作环境,还提供完善的、人性化的服务配套,以多层级网络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为基础,形成地区级与组团级两个层级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共同带动园区发展。

5.2产业布局规划

在对产业布局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主要需要考虑职住平衡规划。其中职住均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宏观层面的土地使用模式、中观层面的住房供给与选择模式,以及微观层面的综合配套完善程度。而实现职住均衡的目标是一个涉及政府主导推动、法规政策保障、规划设计科学、市民共同努力等方方面面的复杂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关键对策为:1)提高认识:应充分认识职住均衡对减少交通需求总量、缩短出行距离的重要作用,将其作为解决交通供需矛盾的重要战略和长期对策,制定系统的实施方案。2)系统规划:推进职住均衡的首要环节是规划,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土地使用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的协调。3)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实现职住均衡,在规划层面应注意:(1) 混合土地使用。就业岗位和居住容量应基本匹配,可根据生态城市单元主体功能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比例,注重不同土地使用的空间布局,可采用职住混合度与均衡度指标衡量。(2) 混合建筑类型。提供不同建筑类型和不同户型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不同阶层、不同经济地位市民提供选择性,从而为职住均衡提供可能性。没有混合的建筑类型,很难实现职住均衡的目标。(3) 完善的绿色交通系统。“住”和“行”是密不可分的。按照生态城市单元的规划设计思路,实现居民近距离出行采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远距离出行使用公共交通的绿色交通模式。

6.结语

在以往的产业园区控制规划设计中,通常以该片区中的产业功能为主要设计线索,而相配套的城市功能则相对被削弱,其中包括了住宅、商业、交通等内容。在新的城市发展趋势下,旧的产业园区设计模式逐渐出现缺陷:良好的生态基质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很难在产业园区内保持有机结合,而交通配置多为产业化的需求而设置,公共交通呈现缺失状态,产业园区内的工作人员需要在交通上耗费极大的精力。因此,在产业园区的总体规划策略上需要作出根本的改变。

在本次科技产业园的控制规划中,提出了关键的两点设计策略,其一是充分考虑目标区域内的自然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为恰当的设计脉络;其次,对目标区域的产业分布进行布局规划,跳脱出以往以产业聚集为基本模式的设计思路,而是将产业和城市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在产业功能的需求上,更多的考量从业者的切实需求,将单一的产业园区往宜业宜居的产业新城进行设计引导,这是未来规划设计工作的重点之一。

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在设计过程中落实“十二五”规划要求,定位为科技产业与生态旅居有机融合,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的创新创意园区。通过利用本片区较好的山水生态基质,加强生态保护与景观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在长潭西线以西建设旅游、服务、居住于一体的“生态旅居”片区。科技产业与生态旅居有机融合,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的创新创意园区。

参考文献

[1]刘珊珊.生态文明视角下电力产业园区规划方法探索——以多伦为例[J].华中建筑,2019,37(06):95-98.

[2]陈煊,廖艳红,王嘉骥.丘陵城市建筑高度控制规划方法构建——以长沙岳麓山及其周边地区高度控制规划为例(2003-2016)[J].城市规划,2017,41(09):64-72.

[3]张婷婷. 高新区用地布局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吴晨,王蔚,刘颖,曲雷,钱晨,施文波.高新科技园区规划设计模式探讨:以杭州浙大网新产业研发基地为例[J].建筑创作,2005(05):106-117.

论文作者:黄慧敏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生态型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控制思考——以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为例论文_黄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