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自然地理课_地理论文

上自然地理课_地理论文

到大自然中上地理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自然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教学固然需要很多时间在课堂上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规律和理论,但接触大自然,直接观察、了解大自然中的地理事物、现象、过程,研究其因果关系,体验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更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正如要传授“一叶知秋”、“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这一道理时,倘若没有大自然见证过秋天,又何秋可知?若没有经历过冰天雪地之寒,又何寒可知?况且,“天下之寒”真的是全天下、全地球之寒吗?所以,地理教学应尽量多地到大自然中去,到实践中去。

地理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课堂上、校园内虽然可以解决和完成,但若将问题搬到大自然中去,可能会完成得更好,印象更深刻。培养青少年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地理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例如进行第六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化》教学时,在让学生充分预习和老师初步讲解的基础上,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将一个班带到了离学校4千米远的笔架山下。笔架山海拔高度在500米~700米之间, 连绵不断,是南岭山脉的南面起点,我们家乡正位于此粤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的衔接部,故笔架山显得特别雄伟、壮丽,这里奇崖绿树、清泉飞瀑,是一个未经开发的天然景区。我和班主任分工合作、共同策划了这一举两得的主题郊游活动——“向你致敬,大自然!”本次活动既可培养班风、锻炼学生,又可进行地理教学,相得益彰。活动中,我将这一课的内容作了如下处理:

第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提问)大家认为背后的山脉与面前的稻田地形地势相差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身旁的小溪是怎么形成的?溪中为何那么多碎石?清远北江的河床中(过去)是沙多还是石砾多?为什么?溪中石块的棱角如何(让每人去拣一块鹅卵石)?这说明什么问题?

第二,组成地壳的物质:先观察滚落溪谷中的巨大石块,(提问)从石块的形状、色泽、结构上发现什么(最大的特点是坚硬的巨石中含有大小不一的卵石)?为什么石中有石?能否判断是哪一类岩石?能判断它的主要成分吗?再让每人去找出一种老师要求找到的岩石。通过多数岩石都含氧元素告诉大家,氧是地壳中最多的元素,其次还有硅、铝、铁、钙、钠、镁、钾等。并特意提醒学生注意,地壳的表面大部分为岩石的风化物所覆盖,故大家有泥沙多于岩石的直观感觉,但实际上岩石的风化物中占地壳很薄的一层,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第三,地质构造:找一块有岩脉和褶皱、断裂、小断层的石壁,(提问)你们认为这岩石形成时就是这样的吗?岩脉在形成时就是断开的吗?能判断岩层的上层与下层吗?它现在的断开错位是张力和挤压力作用的结果?能在岩壁上找到褶皱吗?哪是向斜?哪是背斜?

第四,地壳的演化:我们在笔架山中难以找到成层的岩层,也找不到化石,但如果在大石中卵石换成了某个动植物的躯体,那将说明什么?你能凭化石想象当时的环境状况吗?(在找化石活动完后提问)

第五,环保教育:(指身旁的树提问)先有植被还是先有土壤?植被对土壤有何影响?有没有注意到山上哪些地方树林浓密?哪些地方几乎光秃?溪水从何而来?与植被有关吗?若无树而久旱,小溪将怎样?气候又如何?等等。

提倡到大自然中上地理课,不但会加深学生对自然事物、现象、过程的正确认识,还能培养客观的科学思维,培养对大自然的亲切感情,从根本上造就充满环保意识的一代新人。

标签:;  ;  ;  ;  

上自然地理课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