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美国宗教嬗变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宗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评介
近年来,在美国学研究方面出现了一种可喜的现象:学者们开始打破以往囿于政治、外交、军事和经济领域,而对美国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鲜有问津的局面,着力开辟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在《美国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颇有新意的论文,出版了数部有影响的译作和专著,如(美)R·G·哈切森:《白宫中的上帝》,段琦、晓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雷雨田:《上帝与美国人——基督教与美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其中段琦先生的新作《美国宗教嬗变论——一个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宗教》(1994年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作为美国宗教文化研究园地的一朵新蕾,特别引人注目,读后令人大开眼界。
美国长期以来号称为“圣经共和国”,其公民自认为是负有世界重任的“上帝选民”。这种国民性反映了长期积淀下来的犹太—基督教主流文化特征。但数百年来东西方一批批移民的涌入,也相应地带来了所谓“边缘文化”(marginal culture),在美利坚这个大熔炉中经过一番“美国化”进程,逐渐在社会上扎下根来,有的还跻身于主流文化(mainline culture)行列。本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普遍出现的“反主流文化”浪潮,一方面促使美国土著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引发了种种“新宗教运动”的勃起。在“政教分离”宪法条款的保障下,美国各种宗教、教派、崇拜团体和分裂宗派(sect)等,都获得了不同程度自由发展的法律依据,形成了教中有宗、宗中有派、派中有团体的宗教多元化格局。美国社会学家Andrew Greeley(安都鲁·格里雷)将这种现象称为“教派主义”(Denominationalism)。在这种“教派主义社会”(denominational society),各种宗教和教派原则上平等相处、自由发展,不受国家或其他教派的干预。它们又通过大量的宗教组织和团体,同社会各阶层建立各种各样的相互联系。美国这种社会结构和联络方式,在西方世界极为典型,可以说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宗教的“万花筒”。在这里,几乎可以看到世界各种宗教及其宗派或变种在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和社会运动中的运行轨迹。此外,在现代化潮流面前,宗教也处于一种矛盾地位:既欲抵制世俗化趋势;又迫于生存危机,采取不同方式加以适应。因而,美国宗教不仅具有多元化特征,而且更具现代化、世俗化色彩。故研究美国宗教文化,不仅可以反映美国社会的变迁和重构的现实,而且可以从中窥见当代西方文化的发展趋势,这无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缺了这一环,对西方基督教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透视,必然显得苍白无力。
在美国,学者们虽然注意到了当今美国宗教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但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体现在他们出版的有关美国宗教的众多作品中,仍主要着眼于犹太—基督教及其相应宗派——所谓“主流文化”的研究,而把其他宗教和教派称之为“边缘文化”。反映在宗教社会学方面,其理论框架、神学基础、结构、个案研究等,也主要以白人“主流宗教”为据。因而,在美国,研究宗教 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系统、全面介绍和评述美国宗教、教会、教派、宗派、崇拜团体、宗教组织、新宗教运动的专著,实不多见。1961年出版的弗兰克·S·米德的《美国教派手册》(Handbook of Denomin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Abingdom Press),虽以历史资料为主,反映现状的材料不多,但至1985年已再版了七次,尚无被取代之势,就是明证。作者在《后序》中感慨地说,“既然美国的宗教多元化是客观存在,并且还将持续下去,为什么人们不予承认呢?”其中因由,除上述“欧美中心论”的影响外,还因为美国的宗教信仰——如段琦先生所说——“太多太杂”:几十?几百?几千?至今学术界尚无共识。设法同如此众多的宗教组织打交道,并且获得有关的资料信息和精确的统计数字,委实是一件浩大的社会调查工程。而接触那些组织松散或较为隐秘的崇拜团体,更非易事。最后,还有一个分类学上的问题:即如何命名、归类,都存在着难题,甚至是一种“冒险行为”,因为对宗教团体的称呼和归类,稍有差池,便有可能被对方视为“亵渎”或“诽谤”,招来官司。在美国,宗教的确是个敏感问题,它同“人权”、“名誉权”等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当然,美国学术界对非主流宗教的轻视或重视不够,主要源于“白人中心论”。早在70年代中期,查里斯·朗格就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公开抱怨:有关美国宗教问题的大量讨论,都有意或无意集中于思想意识方面,而且旨在宣扬、强调美国欧裔白人移民史及其文化的“神圣性”,而对有色人种的宗教生活似乎视而不见。①80年代以来,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变,但传统的偏见仍有很大影响。例如,1985年出版的Robert N.Bellah(罗伯特·贝拉)等人著的一本颇有影响的书——《心灵的习惯:个人主义与献身于美国生活》,虽然提到了马丁·路德·金和民权运动,但对种族歧视、黑人宗教传统等重大社会历史问题或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这样,马丁·路德·金似乎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成长过程为一段空白。今读段琦先生之《美国宗教嬗变论——一个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宗教》,颇令人耳目一新:全书十三章,前两章为综述性质,后十一章分门别类,论述了美国各教各派的历史与现状,而非白人和非主流宗教占了7-8章之多。其涉猎范围之广、囊括教派之多、论述之系统、全面,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西方学术界也堪称开拓之举,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广博的学识、创新的胆略、治学之艰辛和科学求实精神。
中国传统的教科书和宗教学著作,对世界宗教的评述多限于历史批判。主宰其思维定向的经典理论,特别是其个别结论,多以近代以前的“官方教会”和传统宗教为据,自然有其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过时性。有鉴于此,我国学术界从“七五规划”起,开始了对世界宗教现状有组织的系统研究,但至今仅出版了《当代佛教》和《当代基督新教》等几部新作,在理论上、资料方面有了可喜的突破。至于微观的国别、个案研究,其难度之大,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如何摆脱传统“先验论”的立场、观点,扭转关在门内“剪刀加浆糊”拼凑、粘帖治学方式,是我国宗教学者必须跨越的一道峡谷。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开放大潮,提供了这一契机。对那些有宗教素养和学术造诣的学者来说,亲历自己的考察环境,诚为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从本书“自序”中可以看到,段琦先生正是这样的学者:她有深厚的宗教学根底,长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卓有成果。特别重要的是,作为一位神学学者和学术上的“有心人”,她充分利用了在美国的这段宝贵时机,有目标、有计划地深入各教各派内部,接触各个阶层,辨疑解析,不耻下问,广泛搜求和整理各种文字和口传资料,因而,使这部根基于大量实地考察而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凝聚着作者多年苦思和辛劳的力作,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其最新的信息、独到的论点,精辟的概括,在各章各节中随处可见。连每个醒目的标题,亦不落俗套,都是作者经过深入考察、科学论证和精心提炼的结果,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对美国各种宗教和教派,未入其境、未谙其真谛者,绝难有此超然手笔。
本书总旨重在“美国宗教的嬗变”。但正如副题“一个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宗教”所示,全书从历史学、宗教社会学、文化学上多角度、全方位地涉猎了美国各种重要宗教及其宗派、团体的方方面面。历史与现状及其演变的进程,跃然纸上,广及各派的起源、教义、神学、礼仪、组织结构、活动方式、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各派教徒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特点等,在时间和空间对比的范畴内概括出宗教文化变迁的本质特征。因而,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是一幅美国宗教及其宗派的静态图谱,而且是一部琳琅满目的宗教文化演变的百科全书。读者从中领略的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现代化、世俗化浪潮对神灵及其圣殿和亿万善男信女的冲涮激荡,使其被迫或自觉适应的进程:中世纪宗教裁判所对异端的迫害和镇压再也看不到了,科学作为神学婢女的时代逐渐成为历史的陈迹,代之而起的是官方教会的衰落、白人上帝的变位、神学对科学的容让,以及此岸的人性在彼岸世界的复归。总之,宗教现代化和世俗化的大趋势,在本书涉及的各教各派中历历在目。这些口传目睹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在宗教学著作中实不多见,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鉴别史料,批判立论,是科学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素质。本书作者面对浩繁的资料,并非兼收并蓄,而是做了缜密的去芜存精、删繁就简的工作。美国的宗教与教派,浩如烟海。作者不仅撷取“主流文化”中的主要教派,而且用了较多的篇幅,考察了非主流宗教。其取材标准,显然是择其要者或有代表性者,且为自己最熟悉。通观全书,美国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宗教自由派、温和派和保守派、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西方宗教与东方宗教、外来宗教与土著宗教等具有一定影响的宗教和教派,均有专章论述,使读者对美国宗教文化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个案的了解。作者特别注意宗教的现状与变革方面,触前人之未及,道国人之未知。针对过去学术界对宗教主要立足于批判的偏狭态度,作者注意从动态时空范畴和各教各派的阶级、成员结构和传统等方面,对其进行阶层划分,而不是采取一揽子鞭笞政策,评价、分析其宗教、政治立场,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新信息。例如,关于宗教自由派方面,作者告诉人们,该派关心社会正义事业、反对种族歧视、支持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对共产主义的好感、对中国的友好态度;对圣经的批判性研究;努力使基督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现代科技相适应。再如“提倡人人平等的贵格会”和“渐入美国主流文化的佛教”等新趋向,都应引起中国宗教学者的关注。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美国宗教及其教派的宗教文化专著。这一课题,由于难度大、费时长,很少有人涉足。仅就分类学(typology)而言,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西方,宗教分类学日趋繁杂,至今无统一的概念和标准,也无公认的令人满意的术语。目前较为流行的,是所谓“教会宗派分类法”(Church-sect typology),其层次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依次为(1)宗教(religion),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2)Church(教会),各大宗教及其支派均可以此命名,如基督教中的天主教会、新教教会、东正教会等。(3)宗派(denomination),新教中的路德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等,各宗中的“亚派”亦属此范畴。(4)分离派或宗派(sect),指同传统教会意见不和而分离者,故此词具有贬意,应谨慎使用。(5)崇拜团体(cult),近似于sect,但其抗议色彩较为淡漠。上述“教会宗派分类法”,显然脱胎于基督新教,其使用范围有限,但为其他分类法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段先生的新作,在宗教分类法方面也有所创新:各种方法,参照使用,但以宏观为脉络。如从神学和政治立场出发的三分法:将宗教思潮及其相关团体分为自由派、中间派和保守派;以文化地位而分的二分法:主流宗教和非主流宗教。此外在各大宗教和教派下面又细分出若干个宗派或宗教团体;以发源地而分的东方宗教、土著宗教等。作者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分类法,使该书章节布局合理,脉络清晰,毫无杂乱之感。这种宽泛的宏观分类,对美国这个驳杂的教派社会,似乎更为适合。
在西方国家,社会学一直很受青睐,为人文学科的各分支普遍采用。而在中国,由于科研经费不足,社会学考察始终未广泛开展,使宗教研究受到很大局限。而致力于外国文化研究者,多数没有条件走出国门,只能凭借有限的译文或外文资料,“闭门造车”而已,难以在学术上获得大的突破。段先生有幸深入美国社会各个层面,历时数年,同诸多教友和各界人士共同生活、学习、切磋,所得第一手感性材料,经过理论加工和升华,使其作品达到有血有肉、理、实相融。读此书,如同跟随《神曲》中的导游彼娅特莉丝去历人世、入地狱、上天堂,在美国宗教文化的汪洋中尽兴畅游。作者朴实的语言、精辟的分析,将各教各派的来龙去脉、升降伏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从而使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而且使读者兴趣盎然,有很强的可读性,实为宗教社会学领域具有开拓性的佳作。每一位宗教研究者、普通学子和赴美人员,均可从中获得各自的教益和启示。
本书作者长期致力于宗教学研究,且有深厚的外文功底和在美国生活的数年经验。这些难得的条件使本书的人名、教名及其他专业术语的汉译达到了科学、信实的水平,并纠正了过去学术界的一些误译。如:Billy Graham,过去有人译为比利·格雷汉,作者译为比利·格鲁厄姆(中文为葛培理);Black power,有人译为黑人政权,作者译为“黑人权力”;Christian Right,有人误译为“基督徒权力派”,作者纠正为“基督教右派”。此种例子,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段先生所著的《美国宗教嬗变论》,在理论分析、结构布局、语言风格、资料运用等方面,均有创新,是一部难得的研究美国宗教文化的佳作,从中使人了解到美国宗教各派的历史、组织、活动、变化特点,以及宗教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美国宗教的现状及其未来走向的端倪,历历在目,丰富了美国史和宗教文化研究的园地。作为一名读者,笔者希望本书再版时,能够适当扩充篇幅,增补未收入本书、但在美国乃至世界上影响日增的教派(如巴哈伊教);其次,个别章节的论述未展开,似应增补必要的历史性资料。最后,建议在书末增列一份“美国宗教及其教派译名表”,便于读者查考,同时亦供有关学者借鉴,便于专业译名的统一。如是,将使本书更趋完美,锦上添花。
注释:
①马可·A·诺尔:《宗教与美国政治:从殖民地时期到1980S》牛津1990,第1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