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与思考_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与思考_农村教师论文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中小学论文,教师职业论文,压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既为教师提供了成长的机遇,也带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压力。过高的职业压力对教师的工作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全面地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状况,探讨其产生原因,寻求缓解策略,我们课题组对江西省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对象的确定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了 38所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样本。调查共发放63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24份,回收率为97.8%。有效问卷中包括男教师360名,女性教师264名;年龄从20岁到60岁,平均年龄为41.8岁,平均教龄为21.5年。与教师座谈12场,开展个别访谈48人次,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在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注意将各种材料综合起来相互印证,以求得出的结论更加符合实际。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状况

(一)教师总体职业压力感

教师职业总体压力感是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压力状况总的看法,它反映了教师职业压力的一般状况。统计显示,有44.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较大;有25.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而2.9%的教师认为自己无压力。

在另外的5个压力感题目(多选项)统计结果表明,有35.4%的教师感觉“工作的烦恼多于快乐”,64.9%的教师“大多数时候心情不好”,13.8%的教师“经常烦躁不安,想发火”,76.5%的教师“很盼望双休日能休息一下”,10.3%的教师睡眠质量“不好”。所调查的教师中,有13%的教师身体患上各种慢性疾病,有49%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患上精神焦虑症。

(二)性别和年龄的影响

调查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在压力“很大”的选项中,男性教师平均为32.2%,高出女性教师平均16.7%的近一倍。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一差异除了可以用“男性教师的职业角色意识更强,因此压力更大”的观点来解释外,还与农村教师特殊的家庭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很多男性教师的配偶是农村妇女,不少男教师“上班是老师,下班是农民”,而绝大多数女性教师家庭是双职工。因此,多数男教师的经济压力要大于女教师。不同年龄组压力差别较大。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职业压力感呈倒U趋势发展。这一差异与教师的工作和家庭负担有关。中年教师正值年富力强,工作上大多是学校把关教师,工作负担重;而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集多种角色于一身,自然成了压力最大的群体。

(三)学历的影响

将教师学历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历,比较不同学历教师其职业压力感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中等学历的教师其压力感大于高等学历的教师,而其他学历教师的总体压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初等学历的大多是民师转编的中老年教师,总体压力较小。

(四)任科性质(是否教主课)与总体压力感的关系

调查表明,教主科和教副科的教师其职业压力感有显著性差异,教主科教师的压力比教副科的压力大,而且两者在总体压力感上的交互作用显著。

(五)工作量与教师职业压力的关系

调查显示,教师工作时间平均为40.6小时/周,其中批改作业平均14.8小时/周,备课10.1小时/周,参加教研活动2.8小时/周,对学生课外辅导5.5小时/周,组织学生课外活动2.9小时/周,参加政治、业务学习2.6小时/周,家访1.9小时/周。

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外,有不少学校还留给教师名目繁多的额外任务。有33.2%的教师反映需要经常应付各种“教师作业”检查,如写政治学习心得、读书笔记、教育日记等;有15.6%的教师反映,学校会经常举行一些技能知识考试。这些都加重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针对“你觉得工作负担如何”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太重了,每天下来很累”的有62.5%,选择“比较重,感到工作吃力”的有29.1%,选择“正合适”的只有12.5%,没有人选择“很轻松”。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在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仍然是社会、家庭和学校衡量教师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准。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往往只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而忽视教师的身心健康,极少数校长甚至还把聘任制作为整治教师的“杀手锏”。“下岗威胁”已成为一部分教师的心病。考试分数、升学、下岗威胁、课务负担等多种压力,加之教育教学能力难以胜任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要求,使一些农村教师常常心力交瘁,职业倦怠明显,身心健康问题十分突出。某镇辖区内有15所村完小及3所初小点。本学年度专用教师135人,有4位教师长期患病无法坚持正常工作,短期病假的比例则约占20%。在教师座谈会上,大多数老教师表示“对当好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常身心疲惫不堪”,“希望早日退休”。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原因分析

职业压力已经对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应当积极探究其职业压力的来源,寻找解决之策。调查表明,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加大的因素主要来自工资待遇、工作负担和教育改革等几个方面。

(一)工资待遇低

尽管近年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政府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农村教师的物质待遇也有所改善,调查对象中有13.7%的教师认为比过去好多了。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师待遇仍然偏低。有的教师说,自己刚刚教完的毕业生,在村里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小工,挣的钱比老师还多。有65.4%的教师感到待遇没有什么变化,有66.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与周围的家庭相比差不多,处于社会的一般水平;9.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不及周围的家庭。因此,在关于最关心的问题的调查中,有80.9%的教师选择了生活待遇;在教师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加工资,改善生活”排在第一位,占68%,这应该是道出了农村教师的心声。

工资低,工作量大,收入与付出严重不平衡,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评价降低、心理失衡和经济压力加大。目前,农村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是工资发放时,津贴部分常常无法落实,更谈不上谋取好的福利。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家调资政策不断出台,教师的工资在逐年增长,而地方经济的增长速度跟不上教育经费增长的速度,教育的“人头费”已超过了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普九”目标,贫困地区地方政府不得已举债运作,沉重的债务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样,地方政府不得不在教师工资上“动脑筋”。有些地方,县财政只能保证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而各种津贴则均由各单位自行解决。城镇中小学尚可以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搞一些创收解决问题,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只能靠政府发给的那点工资来维持生计。“只给政策不给钱”,发放津贴在农村学校就成为空头支票,所以有人戏称给教师加工资是“空调”。更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小学代课教师的工资问题。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缺额严重,为缓解教师大量短缺问题,同时为减少财政支出,代课教师大量存在。代课教师的月工资每月只有二三百元,这一工资水平尚未达到地方的最低工资标准,即使在各项生活费用相对低廉的贫困地区农村也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存。提起工资,许多农村代课教师都是一把伤心泪。工资问题不仅给教师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还导致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下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二)工作负担重

这些年,由于大学扩招,拉动了初、高中的发展,相应地也需要增加教师。教育部门每年聘用的少量本、专科毕业生进入规模急剧扩大的城镇初、高中尚且不足,更不用说顾及农村中小学。即使有意充实一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那相对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往往使得大多数毕业生望而却步。与此同时,农村中小学在岗教师由于退休、辞职或者拔高使用(小学教师拔高当初中教师,初中教师拔高当高中教师)等原因,减员十分严重。“进口小,出口宽”,使得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缺额极为严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被迫加重。

目前江西省的教师编制数是2002年所定,而不少农村中小学教师入口人数少,退休、外流教师多,农村小学教师尤为紧缺。某市现有义务教育学生119530人,按省配编比例配编应有教职工5968人,而目前只有教职工5448人,缺编520人。某县按现有学生数,根据省配编比例配编应有教职工9200人,但现实有教职工仅6800余人,缺编2300余人,现有代课教师小学1739人,初中214人。

由于教师编制城乡倒挂,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普遍严重不足。以赣南某山区县为例,全县共有农村小学383所,但其中初小、教学点就有150多个,还有8个学校是“一师一校”,20名学生以下的学校22个,教学网点分散,成班率低。按省编规定1∶23.5的比例定编,显然是极为不合理的。不少地方政府不考虑当地农村学校实际,机械执行省编要求,使得很多农村学校是几个年级一个班一个教师(复式教学),教师既是教员,又是校工、炊事员,“里里外外一把手”,工作负担十分繁重。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村完小的教师工作量在20-25节/周,而教学点的教师则达到30节/每周。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在调查中,很多教师提到农村留守儿童让他们压力很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上的压力。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教师在留守儿童身上所花费的教育时间远远超过了其他儿童。二是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责任被迫延伸。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离开家乡外出打工时,往往托付教师说:“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您了。”这使教师感受到一份沉重的责任和无形的压力。在一些农村学校,有的留守儿童中午滞留学校甚至寄宿教师家中。这些教师在承担教育责任以外,还要关照留守儿童的生活、安全等问题。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而且一旦发生意外,教师将被迫承担本来不应由他们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压力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农村中小学教师再也不是改革的旁观者,而是受到了改革的冲击。调查发现,农村教师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认同感,认为“新课改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认为新课程带来的压力“很大”和“极大”的平均占58.6%,而年龄超过40岁的教师选择压力“很大”和“极大”的达78.7%,说明中老年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更差。

调查发现,教育观念的不适应,专业素质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缺乏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甚少等都是导致教师对新课程产生畏惧、消极心理的内在因素。

1.教育观念的不适应。新课程实施至今,一些教师仍然对新课程理念缺乏理解和认同,没有完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调查表明,28.5%的教师认为自身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不适应,成为阻碍新课程有效实施与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巨大阻力。由于仍然对教育教学的功能理解狭隘,往往在教学中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要他们否定长期积累的经验是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调适,极易产生消极抵制的心理反应,以至对改革信念的动摇。

2.专业素质的缺失。39.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离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45.4%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最欠缺的是自身的专业素质。可见,教师的知识能力与水平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导致教师对新课程不适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诸多要求,如需要有广泛而综合的知识结构,具有开拓创新的教学思维,掌握多种教学方式等。这些要求,并非靠教师的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加之教师常处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和繁琐的生活负担中,部分教师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对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觉得力不从心,因此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3.缺乏课程开发能力。过去,教师只考虑“如何教”,而很少注意“教什么”和“为何教”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教学的概念,而没有课程的意识。教师在以往的课程实施中始终处于“忠实执行者”的层面。而新课改赋予教师更多的课程开发的权利和责任,倡导教师自己设计课程,并成为“研究者”。但长期以来的教学定势,使得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因此面对课程改革,这些教师处于无所适从、被动应付的状态。

4.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尤其需要教师的合作,但由于长期以来专业发展上的单打独斗,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往往会阻碍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调查中,36.5%的教师表示总是在学校的安排下互相听课与研讨,33%的教师偶尔自发的互相听课与研讨,1.9%的教师从不互相听课研讨。可见,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之间缺乏主动的交流与合作。这使得部分教师容易产生自我压抑、孤独和苦闷的心理,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四)聘用制的实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负担加重

调查中发现,聘用制给农村教师造成的压力不容忽视,这也是当前我国教师普遍面临的一个新的压力源。在聘任制实施过程中,由于聘任合同中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侵犯教师合法权益和随意解聘教师的事件时有发生。一是学校滥用解聘权力。有些校长认为,既然学校与教师签订了聘任合同,那么学校就拥有解聘教师的权力。由于中小学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学校就有可能滥用解聘权力。二是教育行政机关以行政命令方式参与教师聘任。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直接影响了我国教师队伍的稳定。调查表明,教师聘任制给教师带来较大的冲击,很多教师面对聘任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惧怕心理。其中压力最大的群体是中老年教师。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中老年教师是民转公的教师,现在年龄多在45岁以上,主要是“文革”期间的初、高中毕业生。整体上年龄老化,知识陈旧,教育改革的推行,使这些教师工作十分吃力,危机感很强。

三、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内涵不应仅仅是教师职业的光荣与神圣。我们提倡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要像蜡烛,像春蚕,要讲究无私奉献的精神,但这不能作为每一个农村教师都必须做到的普遍要求,更不能成为我们无视农村教师生活相对窘困的理由。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关怀教师的生活状态,是解决农村教师生存窘境的现实诉求。

(一)关注并改善农村教师生存状况

1.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激发教师工作热情。要建立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综合考虑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实施投入倾斜政策,因校制宜地加大农村学校经费投入,着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生存环境。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调整义务教育负担的比例,由县级统筹为主逐步转向以省和中央为主,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教师待遇的切实提高,从根本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必须真正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制度时,一定要对农村教师的待遇予以足够的重视,以政府行为来切实保证农村教师待遇的巩固和提高。要实施“教师队伍公务员化管理”,让农村中小学教师享受公务员待遇,保障农村医疗、住房等各项改革成果惠及教师。同时设立山区教师、复式班教师特殊补贴。农村学校办学经费有了保障,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环境、条件改善了,待遇与贡献相符,教师自能安心农村教育。

2.减轻工作负担,保护教师的身心健康。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首先,有关部门应制定教师劳动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限定教师工作量的最高标准(如周课时或学期课时量),将教师的工作量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第二,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的实际,从学生实有人数变化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城乡地域差别,针对农村校点过多、办学规模小的等特点,适度放宽、补足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尤其对于那些生源分散、班级规模小,以及有较多学生中午在校滞留或寄宿的学校,应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和配备生活指导教师,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保护其身心健康。第三,针对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的现状,要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建立农村教师激励机制,立足于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让骨干教师在政治上有名,在事业上有为,在待遇上有利。要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实行职称评聘结构比例宏观控制并辅以其他改革措施,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强化岗位意识和竞争意识,使职称评聘的杠杆激励作用更有效地得到发挥。

(二)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让他们更多体验教师人生的幸福

1.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信念,关注农村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动机对其职业压力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教师的内在动机水平很高,也即越看重教师职业本身的内在乐趣和价值,其职业压力就相对较小;而教师的外部动机水平越高,越过分看重职业的一些外在因素(如职业地位、经济收入等),其职业压力就会相对较大。因此,要通过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内部动机来降低其职业压力,对教师多加引导,以使他们更多地关注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形成更强的内部动机。在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下,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使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大幅改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奉献和牺牲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优秀教师,都是具有高尚的奉献精神的。要在教师中倡导奉献精神,树立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学校领导要尊重理解教师,满足教师的成就动机和正当需要,积极创造民主、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要关怀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针对教师的个性特点,调动教师自觉学习、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2.创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提高农村教师培训质量。要使农村教师具有必备的专业素质,就必须让他们接受专门的培训和教育,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师培养训练的一体化,不断创新农村教师培训的模式和途径,坚持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进修相结合,革新培训内容,探索新颖有效的培训方式,强调实践、体悟、对话与反思,从行动到行动回顾,到分析评价,到重建教育理念,为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和阶梯,提供切实有效的专业支持,让农村教师更多体验教师人生的幸福。

(三)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教育改革作为导致农村教师生存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其改革后果的不确定性,改革的外在强制性以及农村教师对改革的应对能力有限等,均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压力。而要缓解这种来自教育改革的压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改革,需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努力让广大农村教师明确教育改革的目标,尽量减少教师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帮助教师学会关怀自己,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增强教师的教育责任感,特别是调节好精神生活,化职业压力为动力,克服职业疲劳和倦怠,主动地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来设计和规划,提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增强职业成就感。

许多农村教师在新课程面前倍感困惑,压力重重,这种境况对于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是很不利的。新课改的实施,既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又需要良好的心理环境、社会氛围。物质条件可以通过政府加大投入来解决,心理环境和社会氛围也需要全社会和有关部门来共同营造。教育教学是艰辛的创造性劳动。要为教师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教师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碰到新问题他们也能主动地去寻找解决办法。要给教师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励和发挥教师的专业潜能。

标签:;  ;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与思考_农村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