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杂志流行海外华人文化(一)_移民欧洲论文

外国杂志流行海外华人文化(一)_移民欧洲论文

外刊搞编 走红海外的华夏文化(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华夏论文,海外论文,文化论文,外刊搞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华人移民海外日众,华人专业人员也迅速成长,中国人在世界上掌握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一个“华商世纪”正呼啸而来。与此相应的是,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开始走红海外。与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相比,华夏文化风靡全球之迅速,令人叹为观止。

儒学,归去来兮

杜唯明教授的儒学课在哈佛大学如此受欢迎,校方不得不决定1995年的课改在学院礼堂上。杜教授既高兴又惊奇,他说:“学校让我在礼堂上课,我想:天呀,教室也太大了!”但是,他想错了。500名学生涌入时,礼堂看来反而是太小了。

在这个追求个人权利高于一切的国家,强调服从权威、遵守秩序、教诲孝顺的儒学照理应该是最没吸引力的课程。德国社会学家麦克思·韦伯就把儒学说成“只是现代化进程的累赘”。但是,杜教授教儒学课5年来,发现那位圣人的教诲的听者有增无减。美国高校对儒学的兴趣可追潮到40年代。当时,哥伦比亚大学向美国学生介绍的第一个亚洲人文学科即儒学,但仅作为西方文明和西方人文学科课的参考书。而其他大学并没在意。几十年来,唯有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中国学课。现在,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要求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人数太多,许多大学不得不限制听课学生人数。比如,斯坦福大学每年只限120个名额,许多儒学爱好者被关在了门外。

亚太的崛起是学生对儒学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亚太地区在过去30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美国学生希望更多地了解,究竟是什么使日本在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他们对亚洲“四小龙”在经济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惊叹不已。儒学热掀起的第二个原因,应归因于美国开始脱离欧洲中心主义,面向多元文化,认可和接受美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杜教授说:“看看过去20年移民分布情况,移民增长的最大百分比,或者移民增加绝对数,都是来自亚洲”。一些大学里,3名学生中就有1名学生有亚洲背景。尽管如此,旁听儒学的学生大都不是亚裔人。究竟是什么吸引美国年轻人去学习中国2500年前的社会文化呢?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贝认为“是因为儒学的中心内容在于限定自我,培养自我,发展自我,形成自我。而美国的教育使学生无法得到这些东西”。学生也很同意这一看法。一名学生说,与基督教的拯救人类只能来自人类之外的教义不同,儒学把人看作是宇宙的共同创造者。另一个学生认为,儒学强调人类必须发展自己,并在一个多样化的宇宙中创造和谐。美国青年人对文化看法的改变,表明他们对美国的文化道德日益感到迷惘,而开始求助于东方文化。

中文,世界商业语文

60年代随着台湾留学生大量进入美国,中文学校开始摆脱老一辈华侨在“中国城”施行的旧有模式,多数在留学生聚集的各大学校区萌芽发展。后来留学生逐渐毕业就业,中文学校跟着扩散至各地。至去年底,全美共有634所中文学校,学生约8.2万人。从1994年起,美国大学入学测验将中文列入第二外国语中,这不仅意味着中文开始受到美国教育主流的重视,也提供了中文学校教学的标准。但是中文学校的功能和美国大学与中学的中文课程目标不尽相同。除了后者所要求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训练之外,中文学校更期望华裔子弟了解中华文化,认识自己的根。在海外推广中文教育,宣传中华文化,大部分有赖于热心公益的华人家长们奉献心力,义务工作,不仅使中文学校成为授业解惑,传承中华文化的据点,更无形中成为华裔移民聚集、联谊、学习与交换资讯的场所。

中文在亚洲国家更为流行。新学年开始,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马来族新生激增,总数达3.02万名,创造空前记录。不断拥入华校的马来学生,多半来自中上或专业人士的家庭,他们深谋远虑,期望子女掌握中文,能够知已知彼,出奇制胜,把家庭生意做得青出于蓝。教育部长那吉眼见进华校的马来学子每年增幅以万计,便建议把中文列入国立小学的课程,让所有马来孩子都学中文。在马来西亚,舍弃以马来语为媒介的国立小学而进私立学校,显示他们默认华人办学成功,肯定中文是世界商业语文。

最近至吉隆坡考察的英国牛津大学中文研究所所长杜德乔,听闻此种中文热潮毫不惊讶,他说:“等了几世纪,现在是中文成为亚洲国家共同语言的时候了”。他的理由是,继台湾30多年来努力扩展贸易及南向投资后,大陆的开放措施鼓励中外联营和吸引华侨投资等政策,得到东南亚华人企业巨子的呼应,为中文辟建前所未有的蔚然气象。杜德乔教授投身中文研究40年,说一口漂亮华语,亦为英国国家学术研究院院士。他以宏观角度预告,当下个世纪,亚洲国家人民拥有自信后,为增加沟通效率,会出现三语并用,即:家里用方言或地方话,中文在商业领域派上用场,英文及各国国语则成为官方语文。如果以社会学的分析法来看语言,英语称霸于世,受“从上到下”影响,即是英国和美国透过武力、经济力量及殖民主义方法,迫使世人采用英语。中文则是“从下往上”地推广,因为东南亚华人是以家庭制度、具有凝聚力的中文而呈紧密联系,在没有政治力量的干预下,华族社群自然的从根源发展出以中文为主的语言文化形式。各国的其他民族目睹华族白手起家,创造财富,好奇兼敬佩,不以为中文是威胁,而乐于学习,以免在经济的大趋势中落后。早期华人移民无法进入侨居国的主流社会,部分原因是受到语言的障碍。而在各国日益重视华文之际,新一代的华人如能有成功的双语教育,将可增加他们对侨居国贡献之能力,提升华人的地位,并回馈祖国。

华语:拓展美国媒体市场

每天,当人们走进工厂、商店或者公所会馆的时候,便可以听到华语广播,有人说,华人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已使“华人不出门全知家乡事”了。单纽约地区就有四家华语广播电台和五家中文电视台,洛杉矶则有五家华语电台和五家中文电视台。其他如旧金山、芝加哥、休斯顿、西雅图、夏威夷等华人聚居的城市,也有数量不等的华人电台电视台。诚如洛杉矶熊猫电视台总裁所形容的:“华人广播电视业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华人经营的电视台大多是租下某一频道或某一时段,然后播放华人所关心的新闻和他们喜闻乐见的节目,这些节目包括转播中国大陆和港台电视节目。美国中文电视则分别租下公共电视台31频道和有线电视台30频道的某些时段,在纽约、新泽西州等地播出美国新闻、社区新闻、大陆和港台新闻,还有专门报道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江苏、浙江等地新面貌新成就的专集,受到华人电视观众的欢迎。该台31频道的节目虽然每天晚上11时才开播,但据今年5月份的一项调查,仍然拥有8万户电视观众。美国中文电视董事长岑工认为,美国主流社会电视报道中国和华人社区的新闻很少,并且常常带有歧视性、片面性,因此发展华人电视事业有利于团结华人,密切华人与祖国的联系,促进华人社区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华人的正面形象。

美国的中文报纸数以百计,中文报纸在美国已有悠久历史。早在1800年,第一份华文报纸《金山新闻》就在旧金山发行。华语媒体在美国的增长,还需归功于电脑革命,现在中文软件有了很大改进,它使得刊物变得更便宜。拥有5000订户的西雅图《华人邮报》是亚洲语媒体竞争中的“宠儿”,她的姐妹刊物是英文版《西北亚洲》周刊。该社的编辑阿森塔·恩说,在她1982年创办这份华人邮报前,这里的移民要去西雅图的唐人街,从一块广告牌上才知道发生在中国和与中国有关的新闻。现在,华人能从这份每周定期出版的中文报纸上了解这里社会新闻以及有关中国大陆、台湾省和香港的新闻。亚裔美国记者协会执行理事莉萨·陈说,西雅图《华人邮报》注重对那些被较大的华人报纸忽略的当地新闻的报道,不过该报版面上也有大量美国和海外新闻。她的姐妹刊物《西北亚洲》周刊重点报道当地的新闻。

大做华裔广告业已成为美国各大公司竞争的新策略。据美国人口普查署预测,至本世纪末,美国总人口中亚裔的比例将激增至12%,由于亚裔人勤劳、聪明,家庭平均年收入已超过了美国白人家庭的平均收入,面对如此富裕又巨大的消费群,美国各大消费品公司自然“心神激荡”。在美国,各大公司以华裔消费者为对象制作的广告,与以美国主体社会为对象制作的广告大相径庭。美国百威啤酒公司公关部主任格林指出,他们对一般美国白人制作的广告,多为在酒吧等较豪放的场面,但这并不一定能吸引亚裔。基于华裔人重老牌的文化传统,他们对华裔作的广告强调的是该公司历史悠久、质量上乘,其产品是公认的老牌、名牌,这一招果然奏效。为了吸引更多的华裔,用华语、粤语的电视广告已不稀奇,虽说美国的华裔大多听得懂英语,但公关专家们认为,母语绝对是移民们最感关切的语言,因而用母语作广告无疑会更具“感召力”。美国各大公司的广告设计人还仔细地根据来自中国不同地区华裔偏爱报刊也有所不同的事实,做“分门别类”的广告,如百威啤酒公司在《星岛日报》上向来自香港和广东的移民作广告,在《世界日报》上主要向来自台湾的移民作广告。

旗袍:西方女子新时尚

中国女性穿旗袍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很多女性觉得穿上旗袍行动不方便。因此,除婚宴以及一些特殊场合外,在加拿大的华人女子穿旗袍的也较罕见。但近年来加拿大主流社会的白人女性中却兴起了一股旗袍热。

艾丽丝·高以自己的英文名字在加拿大多伦多开设时装店已有六、七年了。她的时装店与其他时装店不同的是,除有一般婚礼服和西服出售外,还展销大批的旗袍,款式有传统的中国式的,也有中西式结合的。一般华人都认为,旗袍主要为中国女性而设计,华人女子穿上旗袍最能突出东方女子的身段美,并能体现中国女性温柔、娴雅的特点。艾丽丝的时装店面向各种顾客,主要顾客除华人外,还有主流社会的各种白人。这些年来,白人女子对中国旗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兴起了一股旗袍热。艾丽丝曾跟上海师傅学习过传统的旗袍裁剪方法,移民加拿大后,她又在一所名叫乔治·宾其的时装设计学校攻读设计课程。当她运用中西式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出自己的第一批旗袍后,受到了许多加拿大华人和白人顾客的喜欢。艾丽丝在设计上采用了大胆的创新手法,她邀请一些擅长画山水画的中国画家在预备做旗袍的布料上面画出一幅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中国水墨画。艾丽丝回忆当时顾客们的反应时说,他们都觉得很新鲜,都说从来没有看到过把中国画画在旗袍上的。另一方面,她们觉得很特别,与众不同,很富刺激。但艾丽丝给主流社会的白人顾客做旗袍生意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白人女性的身材大多较高大,穿起旗袍来总使人看上去有点格格不入。因此,艾丽丝在设计旗袍时一方面坚持中国传统旗袍的特色,同时结合西方的一些设计方法,在裁剪、领口、袖子等方面做了不少大胆的尝试,以使西方女性穿上旗袍后也能显得婀娜多姿。现在一些年轻的女子在毕业典礼上为显出与众不同,也喜爱穿旗袍。此外,艾丽丝在某些款式的旗袍外面加上一层层白纱,使女士们在教堂举行婚礼时可以穿,中式旗袍就成了接待客人的最佳时装。在被问到她对那些打算移民加拿大开设时装店的人士有何建议时,艾丽丝女士说,除了有中西式裁剪设计的知识外,最基本的当然是语言问题。开服装店与顾客的交流十分重要,如果想完全了解客人是怎么想的,对款式有什么要求,语言不过关要想达到双方的沟通就会有困难。

标签:;  ;  ;  

外国杂志流行海外华人文化(一)_移民欧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