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欲望文明”_家庭教育论文

培育“欲望文明”_家庭教育论文

培养“愿望的文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愿望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愿望不文明,欲壑则难平。

近几年,中小学生的“高消费”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对于孩子们“穿戴要名牌,用品要高档”之类的消费需求,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显得忧心忡忡。我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就常有因不愿或不能满足孩子过高的消费需求而与孩子发生冲突的,“这些孩子长大了怎么办呢?”往往在一声叹息之后,家长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家长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这使我想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的一番话,他说:“在我们的时代,物质福利源源不断地涌进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的世界,以至出现了这样一种危险: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丧失关于这些福利是劳动创造的观念,甚至完全不知道它们是从哪儿得来的。”因而,“现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教育学问题,就是……要在年轻公民的意识里发展这样的思想和认识:这样的东西我有权利希望得到它,而企望别的东西对我来说是不体面的、不能允许的、可耻的。”为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培养“愿望的文明”当作教育青少年的重要任务之一。他说:“我们培养有高度道德意义的、高尚的愿望,劝止不能允许的和不可容忍的愿望,就能预防大的祸害——不加遏止地满足欲望的那种腐蚀性的、使人堕落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话可以说提供了医治青少年盲目高消费的良方,也给家庭教育以启发。

的确,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是大大提高了,许多对于上一代人来讲可能是从未梦想过的物质享受,似乎很轻易地就成了现在这些孩子们自然而然的日常消费。从各种名牌服装、高档文具和美味佳肴,到乘飞机外出度假旅游,对现在的孩子而言,都变得不再陌生。而曾经为过年时的一件新衣服而久久期待,为得到一台矿石收音机而欣喜若狂的我们这一代人,似乎也乐意倾尽心力去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

从道理上讲,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正是为了使人类日益摆脱贫穷、困苦的锁链,日益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幸福的生活,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孩子像我们当初那样,依然穿补钉裤、吃红薯面。但是,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千方百计培养孩子具有“愿望的文明”,让孩子们在“满足物质需要与形成、发展、满足精神需要之间,建立起明智的和谐。”

然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许多做家长的忽略了。所以,才导致“高消费”成为一种病态。

有两项调查研究成果特别令人深思。一项调查结果证实,恰恰是那些在青少年时代吃过苦,受过磨难的“老知青”家庭中,孩子才更吃不得苦。由于一种强烈的“补偿心理”的支配,这些“老知青”小心翼翼地庇护着下一代“再不要像我年青时那样吃苦”,于是,孩子们在“尽可能地享受”之中,盲目高消费的习惯也渐渐形成了。另一项调查证实,在家庭环境与子女成长的关系方面,当前,我国各地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家庭中,问题儿童、问题青少年最多。究其原因,恰恰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民家庭因特殊的“历史机遇”往往“一夜致富”,而“暴富”起来的家庭中还来不及生长出相应的精神需求,当然,也积累不起足够的精神财富。

由此我们懂得,重要的不是一味制止孩子的“高消费”,而是要在给予孩子足够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的孩子保持着对大自然,对社会生活、对周围同学、朋友、老师、亲人的爱,保持着对于科学、对于了解新事物、掌握新知识的渴望,保持着对于更加美好的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又有优裕的物质生活,那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因此,通过培养“愿望的文明”,来抵制和消除当前儿童少年盲目高消费的消极影响,这也是家庭教育的良方。

标签:;  

培育“欲望文明”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