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领导干部交流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政领导干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干部交流并非追求一种形式。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从指导思想上注重提高干部交流的实效。
1、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出发,积极推行干部的岗位交流。
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工作好坏关键在班子,在干部。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支与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思想观念、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领导班子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匹配,整体功能不够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地方经济发展。而这些矛盾,除了需要我们在干部工作中严把用人关、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干部素质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积极推行干部的岗位交流。对于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以及气质结构等方面不够合理,包括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的领导班子,通过交流其中某些成员,就能改变班子的构成,弥补某些方面的不足,从整体上提高领导班子领导改革开放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握领导班子建设的关键,坚持配强一把手与提高班子整体功能相结合。通过岗位交流的方法,在认真挑选、慎重配备一把手的同时,按照优化组合、精干高效、职能相称、气质相容的原则,选配好班子其他成员。对于能力较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实行提职交流:对于政治素质欠佳、事业心不强、自身要求不严,甚至影响班子团结的干部,实行降职交流;对年龄偏大或身体不好,不宜在党政班子中工作的干部,实行非主要领导岗位的安置性交流。根据这一原则,1997年,我市结合乡镇党委换届,以及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建设,对全市乡局级领导班子的党政正职实行轮岗交流达76人。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全市乡局级领导班子绝大多数运行正常,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
2、从培养锻炼跨世纪领导干部的需要出发,切实抓好干部的下派交流。
培养选拔跨世纪能够担当领导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全局与未来的一件大事。因此,我们在干部交流的实践中,针对年轻干部文化素质高,但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实际,把年轻干部的下派交流作为干部交流的一个重点,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养性交流,让年轻干部在多种环境和岗位上增加阅历,增长才干,锻炼成长。对年龄在40岁以下,有发展潜力的副职,交流到工作环境较差、难度较大、任务较重的乡镇或企业担任正职,帮助他们积累全面领导工作的经验;对基本素质较好,有培养前途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提拔交流到基层乡镇或企业任职,使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磨炼,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利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1997年以来,我们先后共下派交流年轻干部18人,其中由副职交流到乡镇担任党委书记的5人。从反馈的情况看,这些同志到基层工作进入角色都比较快,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较好。
3、从改善领导干部的工作环境出发,积极加强干部的异地交流。
党委、政府及其重要部门的负责人,担负着领导经济的重任,掌握着选人用人、执法执纪的权力。这些同志在一地工作时间过长,长期面对不变的环境,工作上易因循守旧;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容易被束缚手脚,难以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同时,工作时间过长,积累的矛盾必然增多,给工作的开展会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党委、政府及其重要部门的主要领导,对乡镇、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有必要进行异地交流。基于这一认识。1997年,我们共交流市直机关部委办局主要领导38人次,乡镇党政正职19人次,企业党政负责人12人次。从调查的情况看,对这些干部的交流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拥护,效果比较好,群众评价高,被交流的干部也比较满意。
二
实践已经证明,干部交流作为干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干部工作活力、强化干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1、实行干部交流,有利于干部队伍活力的不断增强。
俗话说“流水不腐”。实行干部交流不仅可以推进长期僵化的干部制度的改革,而且可以激发干部自身的活力。在干部交流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干部个体而言,无论是岗位交流还是异地交流,都会因环境和岗位的变化,促使他们不断加强学习,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岗位,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领导、同事、下属的承认,树立自己在领导班子中的威信。对干部的提职交流,本身就是组织上对干部自身的充分肯定,能使被交流对象更加勤勉工作、积极进取,创造更为优异的成绩。对干部的降职交流,也是对干部的一种鞭策,能使被交流对象自觉改正缺点,转变作风,以期重新获得组织的认可。就一个领导班子而言,交流一个就会带动一批,使班子内部形成一种顺向的流动,从而调动一大批干部的积极性。即使是交流以后,因内部没有合适人选提任,调进一个领导,对班子其他人员来说,面对新任领导也有一个适应和被认可的过程,会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在新任领导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干部交流是干部队伍活力之所在,是工作动力之源泉。
2、实行干部交流,有利于领导干部工作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不断更新。
从考察中,我们觉得领导干部长期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岗位上工作,固然有熟悉情况,便于开展工作等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不少的弊端:首先,长期囿守一地,人的视野必然会受到限制,容易使领导干部墨守陈规、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其次,久居一地,儿婚女嫁,彼此攀亲结友,老同志、老朋友、老部下越来越多,易形成各种各样有形或无形的“关系网”,影响办事的原则和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三,一个地方呆久了,下面的干部长期在自己领导之下,有的甚至是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容易形成“一言堂”、“家长制”的作风,会削弱集体领导,久而久之,就难免会把他们所主管的地区、部门或单位变成可以任其支配的领地,独断专行,给党的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害。实行领导干部的交流,有效地克服了这些弊病。领导干部新到一地,既无框框,也无顾虑,看问题比较客观,可发现许多蓬勃向上的新生事物,也会看到一些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经验,提高领导水平。同时,干部新到一地,都希望尽快得到当时和新的单位干部群众的了解和信任,能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细心体察情况,深思熟虑解决问题,有利于他们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作风。特别是对有些干部来说,即可以冲破“关系网”,也可以避开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存在的疙疙瘩瘩的人际关系,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开创崭新的工作局面。
3、实行干部交流,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门、单位之间经济实力的差异,加之目前干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性,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人才分布与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普遍存在,市区机关人才多于乡镇及企业,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多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一方面,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人才供不应求,具备干部基本素质、能够担任领导工作的人才难寻,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差、条件艰苦的乡镇,优秀人才不愿去,即使有一些人才也很难留得住,选拔干部只能是“矮子当中拔将军”;另一方面,某些地方、某些部门、某些单位又存在着人才大量积压和浪费的现象。1996年底统计资料显示,我市乡镇副乡职级党政领导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29.6%,与城区市直机关相比差距较大。通过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企业、面向困难地区,实行在组织原则支配下的干部交流,有效地打破了干部管理上的“部门所有制”、“单位所有制”,使城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积压的人才流向基层,流向乡镇,流向经济不发达地区,逐步改变了干部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促进了干部人才在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行业之间的合理配置。1997年以来,由于我们积极推行干部交流,全市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截止目前,我市乡镇副乡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已达35.2%。
4、实行干部交流,有利于防止领导干部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
干部长期在一地工作,容易形成“近亲繁殖”或陷入某种“小圈子”、“关系网”中。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权力缺乏监督和约束,很有可能被滥用或滋生腐败。特别是在近亲繁殖的部门,领导干部往往以“亲情”为纽带,只搞任人唯亲,不讲个人才能,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家族势力或帮派团伙势力。一些领导人在财务、人事等重要岗位安排亲信,大权独揽。在这种“家长制”的势力范围内,领导干部容易形成“一言堂”,下属只有服从而不敢提出异议,使权力的滥用具备了客观条件,腐败现象就会应运而生。实行干部定期交流则可以打破这种独立王国,铲除腐败现象的滋生地。对领导班子通过交流输入新鲜血液,可以有效地遏制和防止腐败现象的蔓延。今年以来,我市乡局级领导干部中所暴露出的几起贪污腐败、违法违纪案件,大多是因为担任某一领导职务时间过长,权力缺乏约束所致,一旦交流以后,自然就东窗事发。
三
干部交流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必须要坚持原则,完善制度,才能促使这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正常化和合理化。
1、要始终坚持明确的目的,发挥干部交流的导向作用。
实现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促进干部的健康成长是干部交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干部交流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交流中必须掌握交流对象和交流进、出单位班子的状况,根据新的工作岗位特点、性质及班子状况,确定合适的交流对象,使新班子在年龄、专业、知识、性格、气质等方面实现最佳组合,以提高整体效能。实施交流,对干部本人来说,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干部交流中,要注意从交流对象的自身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一个有利于开阔眼界,经受锻炼,施展才干,提高素质的环境,真正发挥干部交流在培养锻炼干部方面的作用。实行干部交流是优化班子结构的手段,根本目的是为了有利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工作的开展。因此,在干部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交流与稳定的关系。在考虑干部交流的同时,要考虑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考虑班子的新老交替与合作。对各级班子主要负责人不宜交流过频,要有一定的时间概念,防止造成干部的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要合理确定干部交流的数量,对一个领导班子来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一般不宜同时交流,班子成员每次交流的人数,一般也以不超过四分之一为宜。交流对象特别是主要领导交流到新的单位工作后,应强调保持新单位工作的连续性,对已确定的工作思路,凡是符合上级要求,切合本地实际的应该坚持,不能轻易否定。
2、要建立和完善干部交流的制度,促进干部交流规范化和正常化。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各地在干部交流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新路子。但是,干部交流仍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干部舍不得丢掉自己长期经营的“地盘”,不愿交流到新的单位;有的干部缺乏吃苦精神,不愿交流到乡镇工作;好单位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干部不愿交流到差单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有的单位存在“门户之见”,存在“调不出,派不进”的现象,既不愿向外交流干部,也不愿接收外单位交流进的干部,造成部门之间干部难以流动。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干部交流路子不畅,既不利于干部的锻炼成长,也给领导班子结构的优化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岗位之间实行全方位、大范围的干部交流,必须要有制度作保证。没有健全的制度作保证,就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干部交流渠道的畅通,保证干部交流工作的计划性、经常性和连续性。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干部交流的各项配套制度,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及各部门正职任期制度,干部交流轮岗和干部下派制度,干部回避交流制度,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干部交流的激励机制等。要规定在多部门、多岗位交流或轮岗中表现好的同志给予优先提拔。要完善对交流干部的实绩考评制度,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标准,对落后地区工作的干部政绩作出公正评价,从而达到鼓励干部向条件差的落后地区流动的目的。要逐步建立干部交流的社会保障机制。在经济待遇、子女升学就业、房改政策的落实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创造条件缩小地区单位之间客观条件的差异,以更好地保证干部交流顺利进行。
3、要注意干部交流的形式和流向,提高干部交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干部队伍整体结构的改善和素质的提高,与干部交流的形式和流向是紧密联系的。实践证明,在干部交流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向什么方向交流、通过什么形式交流的问题。合理的并流形式和流向,才能使干部交流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好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交流形式和流向,不能搞一刀切。在交流形式上,要坚持以易地交流为主,兼顾岗位交流。对在一个地区、单位任职时间达到一定年限的主要领导或本籍干部要实行异地交流。对影响班子团结的个别领导成员也要通过异地交流,净化班子成员的思想,增强班子的团结。对年龄偏大、不宜在党政班子中任职的同志,可在本地进行轮岗交流,调整到非主要领导岗位工作;对因身体不好,确有实际困难等特殊原因,本人提出要求的干部,可以退长当员,改任非领导职务,退二线或提前退休。在交流的流向上,要坚持以下派交流为主,兼顾向上交流。从机构改革的实际出发,从全方位锻炼培养跨世纪领导干部的需要出发,下派交流应是干部交流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正确的导向,积极鼓励干部到工作需要和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特别是要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去磨炼意志、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要加强规定性和指令性干部交流的检查落实,合理节制和疏导干部向超编单位特别是城区的流入及缺编单位干部的流出,保证干部整体队伍结构的相对合理。对在乡镇主要领导岗位上工作时间较长、作出过一定贡献的干部,要从安置和照顾的角度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地向上交流,以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积极推行干部的对口交流,通过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城区和乡镇之间互派干部,实行干部双向流动,使培养锻炼干部与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做到有机结合。
4、要深化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疏通干部交流的疑难环节。
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中条块分割的局面是造成干部交流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条条”垂直管理干部的部门越来越多,条条之间的干部基本上是封闭的内部循环,加上条条管理的部门大多是独家垄断经营、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因此条块之间干部交流更难。除了条条部门外,所剩的地方党政部门相对不多,因而党政干部交流的面不可能很广。要在更大范围内实行干部交流,从中央到地方必须要改革现行的干部管理体制,理顺条条管理与块块管理的关系,尽可能减少干部条条管理的范围,除了专业性强、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的极少数部门外,一般都应将权力下放给地方,以地方管理为主,融干部使用、教育、管理为一体,使其能参与“块块”干部交流的大循环。即使是少数“条条”管理的干部也应在相互通气、协商的基础上,注意与“块块”干部的交流,使领导干部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互通有无,相互调剂,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