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必须迎接三个挑战,即“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无限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的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如果我们的教学仅看课文本身采取封闭教学,而不顾及“课外阅读”就难于形成整体,更谈不上形成立体开放教学,当然也就更谈不上素质教育了。那么,语文阅读课如何开展呢?在本文中,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构想。
关键词:阅读;目标;实施;积累
一、背景和内涵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参考《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新课标无疑表明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只抱着教材不放,而是要有“大语文”的观念,倡导着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倡导着教育中人文因素的挖掘,倡导着人全面素养的提高。面对容量陡增的新教材、课外读本、推荐名著,师生普遍因时间紧任务重而疲于应付,加上学生缺乏一定的阅读技巧与能力,速度慢,耗时多,明知“大量阅读”是救治语文能力低下的良方,却不能落到实处。对高一年级学生阅读课外读本情况做的一次调查,结果令人堪忧。650人中,认真读完的还不到5%;有18%的学生勉强读过了;而79%的学生完成得相当不理想,或是教师有要求就读一点,没有要求就不读,或是只把感兴趣的读了,或是压根就没有去读。读本阅读质量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形式的课外阅读了。落实新大纲,也成了一句空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确立以改革阅读教学为突破口的“构建阅读课系统”。
二、实施策略
1.回归人文关怀。由于应试这一功利性目的的存在,语文课堂普遍表现为“试题化”倾向。如此教学,使语文这个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机械枯燥、单薄乏味,逐渐迷失自己,也失去了学生。课外阅读力图让学生在广泛而自主的阅读坊中汲取生命养料,做人类精神世界美食家,不断充实,不断提高,形成健全的人格。
2.落实阅读积累。阅读量的积累,是高中学生语文能力质的飞跃的重要前提。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达到一定高度后,会遇到难于突破的“瓶颈”而出现平面滞留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外阅读量的不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有效地预防和遏制“高原现象”,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大语文”储备量,形成课内课外两个支架齐头并行的状况,有力支撑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操作机制
要提高阅读课的整体效益,首要的问题就是构建课外阅读课系统。这也是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的系统设计观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王宪桂《现代教学新观念探讨》)。
1.目标系统的构建。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想提高阅读课效率,就必须构建目标系统,这样在阅读的整个机制运行中,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不致于放任自流,使学生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和阅读时间的浪费;而学生也由于目标明确,有“章”可循,阅读时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知欲就会更加强烈些。
(1)趣味性阅读。高一上学期开学初经调查有80%的学生是“怕读怕写”,两个班讨厌语文有8人,一般的有81人,喜欢的有15人,因此将该阶段定为:趣味性阅读阶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到阅读课外书籍是一种乐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生动的引导。新学期的第一课,笔者就让学生参观阅览室、图书馆,激发其阅读兴趣。让每个学生把假期精心挑选并阅读的一本好书拿来介绍推荐给同学,并在书的扉页写上“小主人寄语”,入库到班级精品书柜里,利用课外时间借阅。
(2)鉴赏性阅读(高一下学期——高二上学期) 。当大部分学生实现了初级目标,那就意味着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正逐渐发挥出来,因而鉴赏性阅读这个目标提上日程。所谓鉴赏性阅读就是教会学生选择作品,养成鉴赏语言的习惯,从而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这一阶段,有意识地调控学生阅读的境界,有意无意将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向文学性强、思想性高的作品中。
(3)应用性阅读(高二下学期——高三全年)这个目标就是要使学生达到“会读会写”的境界,具体而言就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在广泛的阅读中自觉地摸索并掌握成功的阅读风格和阅读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风格,并能用文字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真挚,力求有创意。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全年,这个阶段重点推介中国诗、词、赋及中外小说和社会科学文章等,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应用性阅读过渡,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阅读,收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2.实施系统的构建。在阅读机制运行中,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仍是起了重要作用。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更能使学生主动、生动地阅读。学生能否生动主动地学,很大程度要看教师能否主动生动地教,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将阅读课型分为以下几类,以便达到预期效果。
(1)指导课。通常在新学年或新学期开始阅读课之前采用。它主要是在学生读书的方法、书的选择、阅读的深入、读以致用等方面进行指导。如在阅读课里,可根据具体的阅读目标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速读等。还可根据书的内容、目的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应用性阅读、消遣性阅读,
(2)推介课。是以师生推介书为目的的课型。课堂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结,而是语文教学的开始。一方面,教师完成有责任主动地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推介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作家作品,另一方面让学生推介自己所看的书,使学生形成相互激励的心理需求,使学生群体阅读从众倾向得以强化。
(3)交流课。是生生交流的形式,以达到互相促进、互相启发的目的。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阅读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充分体现学生主动、生动学的特色。
四、构建阅读课的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构建阅读课,也正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形成个性化学习。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一个突出的矛盾:阅读课的开设相对来说需要广泛的资料,占用大量的时间,对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学习的学科比较多,在语文学习方面占据较多时间必将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的时间量,如何让“强者更多,弱者不弱”,还需继续思考。
论文作者:吴淑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3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课外论文; 目的论文; 自己的论文; 目标论文; 时间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