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法造纸术的活态传承问题————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兴隆乡北张村为例论文_李林红 康若斓 朱美蓉 李艳俐 孟祥月 张砚蓉

关于古法造纸术的活态传承问题————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兴隆乡北张村为例论文_李林红 康若斓 朱美蓉 李艳俐 孟祥月 张砚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省 西安市 710000)

基金: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关于古法造纸术的活态传承问题——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兴隆县北张村为例”,编号:cx2018038

摘要:当今新兴的互联网经济,对于传统手工业是机遇也是挑战,基于对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兴隆乡北张村古法造纸术的现实困境的考察,同时分析总结其他手工造纸村的成功转型案例,本文旨在为北张村构建良性的活态传承机制,让传统的手工业落地生花,挖掘其自身文化内涵,带动当地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并为其他有着相似境遇的古代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北张村;古法造纸;活态传承;互联网+

约1957年,在灞桥附近的一座汉墓里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就是“灞桥纸”。当工人们在西安灞桥砖瓦厂取土时,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铜镜的下面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黏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经化验分析,专家认为:“对灞桥纸,我们在1964年做了检验表明它是麻纸。”自此,灞桥纸被承认为蔡伦前已发明了纸的证据。《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主管尚书期间,曾“监作秘划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竟至后来水到渠成地改良了麻纸,使后人受益无穷。

北张村位于西安市东南的长安区兴隆乡,是秦岭北麓沣河边上的一个村庄。《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中对北张村的名称来历这样描述:“村中戏楼台镶有永徽年间碑石,记有汉天子于上林苑围猎事,文云‘天有好生之德,人当效之。网开一面,不绝珍禽异兽。南张一面放南山之鹿,北张一面,放沣滨之麋’。是为南张、北张村来源纪事。”虽然古碑所云,是否有其事,待考。但是《汉书·扬雄传》记载:“汉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2年)在上林苑发民围猎,远至南山和褒斜,捕捉熊、黑、虎、豹,用拦车送射熊馆。”可佐证。

据当地人介绍,北张村造纸的缘起基本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源于西汉汉武帝时代,从沣河的“水漂帘”中发现了“纸”状物。经过地区劳动者的努力从而发展出了民间的造纸工艺,后被蔡伦发掘,加以改良传播各地。其二是有蔡伦徒弟逃难路过此处,并将蔡伦造纸之工序和制作技艺授于北张村,从而使北张村因造纸富裕了起来,并形成了家家户户皆造纸的现象。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精湛的造纸技艺,使北张村一度声名显赫。曾被称为御纸坊。1949年前,北张村造的白麻纸通过有关渠道而风行延安解放区的报刊大量使用,连西安地区的报纸也用北张村出产的纸。“文革”以前,北张村每家造纸作坊的墙壁上都供奉着造纸祖师爷蔡伦的神像,村外还有一座蔡伦庙,供奉着“纸圣蔡伦祖师”,接受纸工和村民的顶礼膜拜。过去村里每年农历大年三十还举行盛大的蔡伦庙会,吼秦腔,逛集市,村里男女老少一起闹庙会。庙会的一个重头戏,就是每隔三年主持摇签确定穰行的“摇秤人”(即穰行的总经理),每个纸工都来纳银报名抽签。“摇秤人”负责从秦岭的“穰商”中收购构树皮,用构树皮制成半成品的穰,田穰行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收购或统一代贮。人民公社时期,北张村手工造纸同样繁荣,公社给从事造纸的匠人们都记工分,生产出来的纸张由公社集中起来统一交到省库,被当作外包装的纸张不愁销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北张村沿用的传统造纸工艺全部由手工完成,这种工艺操作复杂,其中捞纸技艺要求精湛,这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力,往往举全家之力。但这种的手工纸用途有限,收益低,甚至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存。纸卖不出去,作坊减少,纸匠成了当地最不受欢迎的职业,同时还要承受着来之造纸工厂的排挤。最近,古法造纸术还面临着村子拆迁的影响。面对北张村古法造纸术没落的这种情况,政府也采取也一定的救助措施:2007年初,北张村古法造纸术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奥运会期间,该造纸术还在北京“祥云小屋”展出。尽管如此,收效甚微。

北张村手工造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非常的文化意义,但现今仍然日益消亡,现下只有三家尚且从事造纸但并不作为其生活的经济来源,将务农作为主业而将捞纸作为副业。生产规模减少,从事手工造纸的艺人年龄偏高,人数有限,导致现下的造纸工艺有所改变,规模的限制注定不能使用大型蒸锅,而使用家庭造纸的小型工具。北张村纸张需求量和利润的减少也影响了原材料的变化,原先所使用的构树已不再是造纸的主要原材料,现在使用成本较为低廉的白报纸来手工生产“再生纸”,且古法造纸的用途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用于医院用纸与冥纸。此外,销售途径十分单一,大都是当面买卖,并无固定销售渠道。此外,手工造纸产业招商引资困难,没有投资,就没有产量、利益,这样更难以吸引生产商,导致恶性循环,因此日益衰落,

这种古法造纸从新中国成立后的造纸热潮与规模陷入如今的困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先进的大工厂大机器生产下的规模与数量以及价格远非手工古法造纸所能相提并论的,古法手工造纸,对手工艺人的捞纸技艺要求很高,手工劳作也决定了这种纸的价格偏高 这就导致北张村纸张的购买量急速下降,从而从事古法造纸的家庭及手工艺人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持其继续从事这个行业而纷纷转行,从九十户人家减至三户。

虽然北张村古法造纸现今处于一种困境之中,但其造纸技艺的特殊性与重要意义,它承载着劳动者的智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也是活的造纸史话,让我们好似置身于历史的时空中去了解在造纸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中祖辈们的生活哲理,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这些正是今天我们社会发展、文化教育所需要的,也是民族文化根基的稳固所需要的。以及北张村的天然地理优势使古法造纸具有其不可比拟的自身优势,为其活态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了可能。

首先,北张村坐落于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山脉下,秦岭山脉逶迤连绵,秦岭山脉就是造纸所用的原料构树的产地,村落旁就是一泉活水,沣河是古长安的八水之一,为造纸提供了干净充足的水源,使北张村古法造纸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并且村落地处西安市,为其发展建成造纸体验馆与推广推销十分有益。

其次,北张村古法造纸术作为西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政府的支持与政策的保护,这种官方的保护政策鼓励学习继承发展古法造纸技艺,但是政府政策是针对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作出的总的指导方针,保存北张村的古法造纸技艺还是必须与其具体情况相结合,寻找出适合其活态保护的具体措施与方法。作为政府,在扶持和保护非遗项目的同时,更应该在非遗的传承上对症下药,增强非遗项目的自身活力,引导其和市场发展相适应。

然后,北张村造纸技艺渊远流长,据《长安志》记载,“北张村”之名源于村庄造出的纸张一百张为一刀,故而定名北张村。而北张村造纸工艺兴起于汉,盛于唐宋明清,灞桥出土的西汉汉武帝时期的麻纸在博物馆展览,并且北张村古法造纸技艺下的纸张长期用作朝廷用纸,还曾远传海外。这种古法造纸技艺一直很繁荣,直到约三十年前的大机器生产才逐渐衰落下来。

紧接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作为时代的要求,在当下受到了高度重视。2010年,文化部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此可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十分重要,因此北张村的古法造纸术的传承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谋求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确保让非遗融入到时代之中,绽放光彩,焕发生机。

最后,这种古法造纸所造出的纸张本身就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据造纸艺人介绍,北张村造纸因其隔水性强先前广泛用于盐封、油封,而且这种手工造纸存储时间长,是古籍修复和书法绘画的最佳用纸,如果古法造纸工艺能够加以改造,再结合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背景,进行创新发展,拓宽销售途径与提高需求量,在提高利润的情况下吸引更多人学习继承,就能实现北张村古法造纸技艺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进入后工业时代的城市生产和仍处于手工业时期的乡村传统手工技艺,二者并不一定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城市物质的相对富庶带来的教育文化观念的先进反倒是能给乡村技艺的保护指明一条新的出路。在综合了各地的案例分析后,我们小组对于北张村古法造纸术在工业社会下的活态传承有了新的思考。

第一,利用共建网络增强群体吸引力。传统的手工技艺发展到如今阶段,已经不能像传统社会一般仅仅是依靠家庭成员组成的作坊式生产来获得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发展经验表明,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社会的力量,单个的手工艺人不可能决定其发展轨道。所以传统手工技艺的转型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它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利用社会的力量对其进行组织重构,形成一张共建网络。共建网络的形成既可以避免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也可以集中优势力量进行规模性、方向性的生产。处于共建网络下的手工艺人能够共享信息,共同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群体性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升产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在利益扩大的同时增强群体的吸引力。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最原始最为渴切的出发点——生存。贫穷所给予的窘境,传统和现代所产生的强大的冲击与乡村城市之间越为显著的差距让某些文化在物质的波涛下几近湮灭。当地的村民以及相关人员要想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必须联结在一起共同实现传统技艺的重构与新生。

第二,打造作为文化展演的纸民生活。纸民和纸之间具有千年传承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勾连,造纸于他们而言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作为文化展演的纸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文化的艺术再现,真实的场景和回忆的再现能够给予受众更为有力的文化存在感与自豪感。在传统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现实下,重新定位传统技艺的价值便显得尤为重要。在如今的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物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人们逐渐自发地开始渴望回归传统的生活模式,去倾听掩埋在历史洪流中的一丝回响。“一些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功能意义的传统日常用品,常常被作为艺术品而保留下来。人们保留它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欣赏。在现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许多地方的文化开始失去实际效用,而成为一种艺术欣赏和艺术表演,供人们去旅游、观赏和体验。”在这样的潮流下,保护传统的手工技艺就不应该对其采取被动式的保护,而应该在活态发展中探寻新生之路。在继承性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自力更生,实现造血式再生。将纸民的造纸工艺融入文化展演之中,既可以将造纸的工艺晓诸大众,更能在一次次的展演中拉近传统与现代的距离。北张村的古法造纸术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在地理位置上不仅枕于古都西安,魏巍秦岭山脉和汤汤沣河更是穿村而过。如果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开展文化展演,山水有灵,纸民的故事或许更能牵起一丝追忆的微澜。

“保护和传承的前提就是要尊重民众的话语权,人作为传承民俗文化的主体,民俗传承的发生是依托人的身体技艺进行再生产的过程……身体性记忆不仅对于重现历史记忆有重要的价值,而且是对人类生命价值的再认同具有启发意义。”与文化展演相配合的便是和其相依相生的环境——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正在生活着的社会活标本,展示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既可以将磅礴的历史脉络化作有形可感的实体,人们置身于博物馆之中,鲜活的物件实体和环境给予的感染力亦可加深对于整体的认知。

第三,拓展产业链增加衍生品设计。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北张村古法造纸术是一项有着极大开发潜力的资源,作为文化资源自然要合理开发才能更加物尽其用。在全国其他地区古法造纸术的转型发展中,最贴合时代潮流并且能与经济效益相挂钩的便是和造纸术相关的周边。衍生品的种类主要是材料类和工艺品类。材料类就是利用古法造纸术的相关特性进行纸张的进一步开发,结合各种化学技术,比如点染等技巧,将仅仅用于书画的手工纸的市场进一步拓展。工艺品类内容便较为驳杂,多是利用纸作为材料综合其他零件来生产,比较常见的有灯具、扇子、屏风、手提袋、手账本等。工艺品类讲究的是产品的设计与时代的潮流之间的契合度,符合大众审美的产品能在传播文化的同时收获经济效益。

第四,融入城市景观设计。“景观是一个提供人们予聚集、互动、联结及参与塑造的地方。人们生活于其中并无时无刻不容身在景观环境中,人们体验景观功能性带来方便的同时,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宣传与渗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将传统艺术融入景观设计已经不是新鲜事,最早的便是墙上的各种浮雕或者是有关的宣传画。全国比较出名的有陕西宝鸡的青铜器博物馆,它的整个外观就是青铜器的模样。江西高安元青花博物馆的构造也是以青花瓷为主题,融合中国风设计而成。这些例子数不胜数,其巧妙之处在于将传统的文化符号融入城市的景观设计之中。这样产生的建筑既具有当地的特色美,也可以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供大家观赏。“景观环境展示不是简单的将历史中的环境原型再现,而是结合当时当地适应性地再现。”将古法造纸术的内容进行凝练升华,并将其物化为具体可感的实体,这样产生的文化景观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大家对于文化的理解。

第五,充分利用社交平台和购物平台。根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互联网已成为宣传的重要途径,北张村需要借助互联网提高知名度,加大宣传力度。譬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介绍北张村造纸的技艺、历史等,及时更新其近期动态。抖音、快手等手机APP对参与拍摄的要求不高,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宣传北张村的古法造纸术。

一项文化遗产的新生一定是凝聚了社会各界努力才能有的成果,所以有关于非遗的保护将是一个不断善进,众人合力的过程。同时文化要想有话语权必须先解决生存权的问题,所以在保护中我们不能忽视当地手艺人的生存问题。在进行资源合理开发的同时,增强当地相关产业的吸引力并在生产性的保护中找寻出路。

所谓活态传承讲究的便是一个“活”字,如何自力更生,在保护手工艺人相关生存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发展,这将是北张村古法造纸术在很长时间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薛峰.长安造纸.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刘国庆.衢州纸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潘吉星.中国的造纸术.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

[4]东方暨白.造纸术的历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5]长安县地名志编撰委员会.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M].西安:长安县民政局,2000.

[6](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8]潘吉星.中国造纸史话[M].商务印书馆,1998.

作者简介:李林红(1997.9—),女,汉族,安徽省滁州市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

论文作者:李林红 康若斓 朱美蓉 李艳俐 孟祥月 张砚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关于古法造纸术的活态传承问题————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兴隆乡北张村为例论文_李林红 康若斓 朱美蓉 李艳俐 孟祥月 张砚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