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
(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641300)
【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发病诱因,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纳的23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23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最终发现,阴道异常出血是患者的主要症状。4例患者经妇科检查发现宫颈口或阴道内存在赘生物,13例患者经宫腔诊刮作病理活检后确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10、ER、PR常表达阳性,SMA、h-saldesmon、Desmon表达阴性。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属于子宫肉瘤常见组织学类型,临床发病率不高,诊断难度系数大,因此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医师可将免疫组化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采取全子宫与双侧附件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
【关键词】宫内膜间质肉瘤;免疫组化;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7-0191-02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属于子宫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率不高,按照严重程度可归类为低度恶性与高度恶性[1]。从笔者多年临床诊断经验来看,多数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均属于低度恶性。考虑到该疾病在组织形态上,与其他肿瘤较为类似,诊断容易混淆。故笔者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纳的23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发病诱因,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纳的23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年龄范围在36-68岁之间,平均年龄(52.0±3.6)岁;患者临床表现以阴道异常出血、宫颈口/阴道口发现赘生物为主。
1.2方法
从23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身上采集细胞样本,用10%福尔马林处理后由石蜡密封,作常规切片、HE染色以及光镜检测[2]。将CD10、ER、PR、SMA、h-saldesmon、Desmon作为免疫组化抗体,化验方法选择SP法。所有操作均由专业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认真执行,阳性对照选用阳性切片,阴性对照则使用PBS。
2.结果
过对23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最终发现,阴道异常出血是患者的主要症状。4例患者经妇科检查发现宫颈口或阴道内存在赘生物,13例患者经宫腔诊刮作病理活检后确诊。本组中共有17例患者为低度恶性,6例患者为高度恶性。肿瘤切面呈白灰红色,质地细腻柔软。镜检下肿瘤细胞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极为相似,且形态基本无异。细胞质小多呈无规则形状。可于肿瘤间质中,发现大量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样小动脉,小血管四周聚集大量瘤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10、ER、PR常表达阳性,SMA、h-saldesmon、Desmon表达阴性。
3.讨论
(1)临床病理特点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来源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肿瘤。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和临床特征可以分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高度恶性子宫内膜肉瘤两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病情发展缓慢,预后较好,高度恶性子宫内膜肉瘤病情发展快、易转移、预后差。本组研究中,发现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共计6例。镜检观察结果显示,肿瘤形态无规则,边界模糊,颜色以暗红色居多,参杂少量灰黄,已确定局部组织完全坏死。由于肿瘤无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组织学形态,故多表现为侵袭性生长。子宫肌层、脉管等,均为常见受累部位。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多半聚集在脉管周围,部分瘤细胞可直接侵袭脉管内壁。通过对高度/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特点的研究分析,可总结以下结论:①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形态无规则;②肿瘤边界模糊,颜色以暗红色为主;③肿瘤多以浸润性生长为主,患者多伴有组织异常出血或完全坏死。同时,免疫组化在诊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检测指标的特异性鉴别,可对疾病做出准确诊断。
(2)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组织学形态,主要以多样性与异质性为主,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3]。为提高诊断准确率,医师作鉴别诊断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内容着手:首先,观察子宫内膜间质结节特点,主要查看结节边界是否模糊,有无膨胀性生长现象,周围组织受累情况;其次,要充分掌握其他子宫肿瘤的病例特点,观察瘤细胞是否大量聚集,排列规律与特点。通常,非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子宫肿瘤很少会发生浸润性生长,组织通常不会坏死。利用免疫组化,可获得CD10为阳性,caldesmon、SMA、Desmon等肌源性标记物为阴性的结果。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子宫血管内平滑肌瘤一类的非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肿瘤,可在患者血管内发现可移动型的肿块。大部分良性平滑肌细胞是容易鉴别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肿瘤细胞大量聚集的情况下,瘤细胞形态不一,胞质较少,染色深,同样无法判断肿瘤细胞的真实来源。此时,需借助免疫组化进行筛查。
(3)治疗与预后
一般情况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恶性度存在明显差异。在过去,临床一致认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预后效果更为理想,复发几率小[4]。相较之下,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预后效果差,不易被治愈且出院后易复发。经分析认为,大部分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体内瘤细胞已发生转移[5]。临床认为,卵巢甾体释放的雌性激素,能够促进肿瘤生长,故临床治疗应彻底切除卵巢,切断肿瘤生长要素的供应。从现有相关文献报道可发现,医学家普遍认为行全子宫与双侧附件切除术,是治疗子宫内膜间质的有效措施。不过,关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术后,患者有无接受辅助治疗的必要性仍然还有待商榷。不过,考虑到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组织学特点,故认为术后应给予孕激素进行干预,降低复发风险,预防肿瘤组织的转移。必要时,尤其是针对经手术治疗的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建议采取放疗或化疗方式,降低术后残留肿瘤组织发生转移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史景丽,成宁海,郭丽娜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55例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8):517-522.
[2]乔海国,张昶,庄一林.子宫内膜间质肉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154-157.
[3]梁莉,丁彦青.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0(5):339-342.
[4]刘敏丽,张生军,惠起源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病理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8(8):1382-1384.
[5]王葱葱.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4(7):1012-1014.
论文作者:王卫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
标签:肉瘤论文; 间质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患者论文; 肿瘤论文; 病理论文; 宫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