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南通 226001)
【摘要】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加伸筋草治疗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芍药甘草汤加伸筋草治疗老年腓肠肌痉挛患者38例,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治愈30例、好转5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2%。结论:芍药甘草汤加伸筋草治疗腓肠肌痉挛效果显著。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伸筋草;腓肠肌痉挛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037-01
腓肠肌痉挛是突发性疼痛性不自主的腓肠肌强烈收缩,多见于老年人或剧烈运动后,中医称之为小腿转筋,俗称抽筋。此病虽不致命,但发作时疼痛难忍,尤其是老年人,常夜间反复发作,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笔者于2015年8月—2018年5月应用芍药甘草汤加伸筋草治疗腓肠肌痉挛的老年患者38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均是我院针灸理疗科门诊及病房会诊患者,其中男患者16例,女患者22例,年龄60~82岁,病程1个月~3年,单侧发病12例,双侧发病26例
1.2 纳入标准
(1)符合腓肠肌痉挛诊断;(2)病程均超过1个月;(3)每周发病不少于两次;(4)年龄超过60岁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2)由癫痫、脑部病变、全身性疾病及癔病引起的痉挛者;或严重肝肾损害不能服用中药;(3)由运动、受凉、劳累及吐泻等因素导致的偶发性痉挛;(4)正在应用中西镇静药物或肌松药等可能影响患者疗效判断者;(5)采用其它方法治疗,可能影响观察结果;(6)不能完成本疗程治疗者。
2.治疗方法
芍药12g、甘草4g、伸筋草15g,水煎两次,每次煎汤200ml,兑服,早晚各200ml温服,共服15剂。
3.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以下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3个月内随访无发作;好转:痉挛发作的次数及程度均有明显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本组38例患者经治疗,治愈30例、好转5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2%,见表。
3.3 典型案例
赵某,男,68岁,双侧腓肠肌痉挛反复发作2年,发作时痛感强烈,夜不能寐,每周发作三次以上,短则一刻钟,长则可持续数小时,自行服用钙尔奇D及止痛药无缓解,后于外院行针刺、艾灸治疗数月,效果不佳,予芍药12g,甘草4g,伸筋草15g,服用一周后,症状明显缓解,再服一周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有复发。
4.讨论
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能酸甘化阴、调营和血、濡养筋脉。方中芍药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相伍,酸甘化阴,调和肝脾,有柔筋止痛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中起主要疗效的是芍药苷和甘草酸两种分子[2],机制在于干预脑内兴奋性与抑制性的神经功能的平衡系统,为此方配伍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3]。伸筋草其味微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和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等疾病[4-7]。芍药甘草汤之所以缓筋急正如成无己所云:“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足挛急,用甘草以生阳明之津,芍药以和太阴之液,其脚即伸,此亦用阴和阳法也”。而伸筋草的联用增强了芍药甘草汤舒筋活络的效果,扩大了其适用范围,使得此方不仅仅适用于筋脉失养引起的腓肠肌痉挛,亦适用于寒湿瘀阻、运动劳伤等,而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S].1994.
[2]吴华振,王沛坚.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配伍的化学内涵研究初探[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2):309-311.
[3]王景霞,杨旭,张建军,等.芍药甘草汤对中枢性肌张力增高大鼠脑内氨基酸及其受体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6):1100-1106.
[4]滕翠翠,何永志,王颖.伸筋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20):3174-3175.
[5]张朝驹,李孝林,杜亚明.伸筋草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6,34(4):22-23.
[6]曹晴晴,沈霖,杨艳萍,等.黑骨藤伸筋透骨喷雾剂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气滞血瘀证)Ⅲ期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研究,2009,1(5):244-246.
[7]姜玉萍.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光明中医,2011,26(5):1053-1054.
论文作者:杨志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芍药论文; 腓肠肌论文; 甘草论文; 疗效论文; 汤加论文; 患者论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