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与创新机制分析_经济建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与创新机制分析_经济建设论文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程及创新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进程论文,机制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最伟大的理论贡献就是提出并日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集中体现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报告中。为此,本文选取了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六大这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这一研究文本,通过解析和对比这五个报告就能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的情况下召开的。

十二大报告首次明确指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要命题。指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这一总任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三方面进行。在经济上提出了“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即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指出,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与法制相结合等等。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和坚持党的领导。

十二大报告以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为主线,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三方面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并以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政策和坚持党的领导为保障。尽管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构建是初步的,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为以后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轮廓的基本形成

经过五年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到十三大(1987年10月),我党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部署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十三大报告发展了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问题进行探索,提出并阐释了一些与传统社会主义观不同的新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的观点;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两个基本点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的观点;关于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来实现国家统一的观点;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关于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物的原则,发展同外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的观点;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概括

1992年10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二个观点的基础上,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科学概括: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漫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九个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表明我们党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有了重大突破,这九个方面标志着这一理论体系的正式构成。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邓小平理论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十五大(1997年9月)认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丰富经验,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同时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而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体化为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对跨世纪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具体部署,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缺一不可,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具体展开。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六大(2002年11月)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两大理论贡献。一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指出了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为我们开启了新世纪伟大进军的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十二大正式提出(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到十三大的理论轮廓基本形成(十二个观点),再到十四大的科学概括(九条理论),十五大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体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纲领。十六大又在新世纪之初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方面的统一,为我们规划了21世纪前20年的发展前景。沿着这条发展轨迹我们看到,由邓小平理论(十五大)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四大);由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十二大)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再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五大);由“翻两番”(十二大)到“三步走”(十三大)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机制

理论创新是有规律可寻的,有其内在的创新机制,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程,我们可以揭示出理论创新的内在机制。

1.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

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的社会实践,二是创新主体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理论创新能力,这二者缺一不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但仅有此还不够,还必须有创新主体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理论创新能力,即对这些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捉升,正如毛泽东所说,经过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才能上升为理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勇于实践,而且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每一次党代会的召开都是一次深刻而全面的总结,并由此推动了理论的进步。

2.理论创新的过程机制

理论创新的过程沿着两条路径,形成两个循环,每一次循环都向前迈进了一步。一条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路径和循环,一条是“理论—实践—理论”的路径和循环。第一条路径和循环是从实践出发,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叫原创型理论创新,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理论等。第二条路径和循环是从理论出发(第一个理论),这里的理论是经过创新主体筛选过的,认为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等。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指导实践,进而形成新的理论创新(第二个理论),这种理论创新叫再创型理论创新,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

3.理论创新的内容机制

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完善。它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部分构成,它们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两种上层建筑,而生态文明则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四个方面文明的有机统一。

4.理论创新的形式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有科学的系统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表现形式。在理论的表现形式上要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即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立足于中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建设理论,先进性是它的必然要求,这也是理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所在,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体现了这种先进性,舍此,理论就不能指导实践。同时,理论还必须为广大群众所理解、把握和应用才能转化成物质力量。因而,理论的表述既要注重内容的先进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同时,又必须考虑广大群众的认知水平和可接受性,理论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两手抓”、“三步走”、“小康社会”等。统一性要求理论创新的根本宗旨和终极目标是统一的,一致的,即一切理论创新都必须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中心,而理论展开的具体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又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具有多样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要求理论创新既面向世界又不能抛弃民族特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上,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基础,世界性是由民族性构成的,惟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时,民族性又离不开世界性,惟有世界性才进一步提升和扩展了民族性。

5.理论创新的检验机制

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从而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而理论创新的检验机制根本上是实践,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创新理论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因而符合这两方面要求的就是成功的理论创新,就要在实践中坚持和不断丰富、完善,反之则要在实践中修定或舍弃。

标签:;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与创新机制分析_经济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