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石象物和品石应景的设计原则构成了中式景观基本面貌。这种以文人审美意识为主导的自然美和意境美的辩证美学,导致中、西方景观在设计方法论、空间布局以及石材设计加工等方面存在相左的情况。在现代设计的语境下,需要通过找到传统置石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处,才能逐步解决其再生发展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景观设计;置石艺术;传统;现代
所谓置石艺术是指天然石材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的种种造型手法,包括特置、散置、群置、对置、叠山以及山石器设等。由于园林景观造价不菲,通常只是文人雅士的消费品。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到“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
1.传统置石艺术的独特语境
首先,文人之所钟爱园林,大概是因为园林是其对于内心寻求安宁和隐逸寄托的去处。一方面,文人对于的山水向往,游走山水之间,致敬自然之道,原本就是顺应自我本性。于是,造景置石的目的之一便是为了解决家中无万顷之园,院中无千尺高山的限制,所谓以石象物。另一方面,归隐山林和烟霞之癖,是自魏晋以后便是文人出世情操的传统延续。游园的兴趣正是为追求个人内心和外在自然的融通,进而达到无景无物,空空如也的观景意境。于是,造景置石的目的之二就是满足文人的内在审美情趣,所谓品石应景。
其次,景观置石不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其最高层级的追求是涵义至深的意境美。犹如做锦绣文章,缀文首要并非辞藻堆砌,而在于气势立意。文人造园意境的塑造正是在这种气势立意上所体现的情景交融的美感。置石讲究曲折迂回,起承转合,气势流畅。景之突出连续,相得益彰,而装饰点缀则属末流。例如叠山之法不在山高,即便重山立于庭前,虽有视觉上的震撼,然登顶一览,却是无可望、无可游的景象,便是失去了主题立意。因为叠山的气势在于以石山为中心,依靠各景观元素的搭配所营造出来的整体性。即便是散置碎石几许,零星歪树若干,也能塑造出特定的深远意境。
第三,山有脉络纹理定则,而置石却无定法。这是因为任何一种石材皆可因为质量、色泽、纹理、形态的差异性,各有不同的美学属性。而不同主题景观的所需要石材作为景观的主、次顺序也不同相同。故不可以单一置石法则视之。置石的选择并无绝对良莠的准则,只有阴阳辩证的理法。如叠山常用山石和湖石。山石体大质重,不易收顶,却易起脚,故形态变化较少,显稳重。湖石玲珑剔透,极易收顶,却不易起脚,故形态变化较多,显空灵。选择石材看的是石质,即便看似笨拙,然气势尚足,仍可显质性纯良;而有的石材,看似灵巧,然气势不聚,虽美而无有置处。另外,置石的方法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如明代造园尚简洁,叠山主峰突出,余脉散置,石台、洞壑层次分明。而清代则好繁琐,置石百法齐用,从而逐渐形成一套“色奇、声奇、质奇”的石材艺术选择原则,进而演变为“瘦、透、漏、皱、丑”的品石标准。
2.传统置石艺术与西方景观设计的矛盾
受西方园林文化和现代建筑教育系统的双重影响,中国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置石手法多受西式设计思想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式的景观置石在设计方法上与东方存在着根本区别:
首先是在设计方法论上。西方古典主义传统中虽也有师法自然的哲学思维以及风景如画的美学观念,但一味强调艺术是对于自然模仿的典思想中,却没有东方内省式的审美意境。如英式园林设计通常会忠实原有地貌,不会因人的意趣审美而改变景观地形,这和东方式的推翻旧址重建山水的手法截然不同。英式园林力求的是景观空间的视野开阔,故而用石极度简洁,鲜有叠山、特置之法,盖因此而二法易遮挡空间视线。即便需要置石,也须以景观建设整体风格为准,来作为景观建筑的陪衬。而中式传统景观追求的是景观意境,无假山景观不足以展现其雄浑气魄,故非用叠山、特置之法不可。简而言之,西方古典传统看重的是写实主义的客观规律,中国园林传统看重的是天人合一的妙造写意。
其次是在置石空间布置手法上。西方置石看重的是空间组合的序列感,而中国置石则恰恰相反,看重的是极具奇思妙想的空间变化。西方自文艺复兴以降,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园林景观,出现了追求几何秩序空间美的规划倾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直线和弧线的石路小径作为景点分割线,将各小景观划分为或圆形、或矩形、或星型的形式。草木篱墙则有规律地散布于各大小空间之中,秩序井然。即便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景观石材景墙,其形也需以几何形式为基础,或作为空间引导,或作为主题景观衬托。反观中式园林的石磴、石墙、石路设计,虽也是景观空间切割线,却讲究曲径通幽,迂回反复,非要营造出山林野趣的意境不可。景观置石空间的排列也不得让人看出有人造的痕迹,因为在自然野趣的审美中,不规则的空间布置才能创造出别有洞天的观景情趣。
第三是在石材设计加工方面。东西方的景观设计都重视石材色泽、纹理、形态,但两者对于石材的处理手法和态度大不相同。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是有将石材琢磨成雕塑的艺术传统,而在其传统景观设计中,石材或仿石质的金属雕塑一直是园林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园林景观的中心则是石质宫殿建筑。除此以外,还有以石元素为基础的凉亭、喷泉、花园迷宫的设计也扮演着装饰点缀的角色。对于石材设计加工,西方设计者始终在努力展示着人对石料控制能力和人为景观装饰的魅力。可对于中国传统景观设计师而言,石材的美在于浑然天成的外在形式和朴实无华的内在品质。因此,无论是使用哪种置石手段,不添加人工雕琢的痕迹和弱化人为控制效果一直是景观石材应用的重要原则。
3.传统置石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可能
虽然现代景观设计师常常宣称自己应用的是传统园林常用石材或传统置石手法,但传统园林意境美的失位却是不争的事实。实际上,传统园林文脉的丢失以及西方景观文化的浸渍使得我们正在逐渐丧失传统置石艺术的独特语境。如何实现与现代设计融合始终是传统景观设计和置石艺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重新认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随着传统文人群体和人文精神的消失,以石象物的意趣和品石应景的情趣为特征的造园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已经难得一见。要保护和恢复景观中式置石的传统,则必须从现有教育体系入手,通过增加传统文学、建筑、艺术等教育的比重,逐渐培养全民的审美水平。即便这个过程会极为漫长,且需要几代人文化的重新积淀,但却是民族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
第二,在现代设计门类中寻找新的融合点。现代艺术设计门类也出现了以强调人内省意识的设计艺术门类。如以大地艺术代表的极简主义思想便是代表之一。该艺术形式以极简主义作为艺术思想起点,以自然最常见的土石作为物质媒介来展现无细节艺术形式。从外观来看,极简主义的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置石中“以少胜多”十分相似;从内容来看,强调回归自然本质和用心灵感受自然的思维与中国园林置石的“天地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从景观基建方法来,大地艺术一改西方传统不动原址的传统,也采用与中国园林采取相类似的土方工程来重新塑造景观。
第三,重新认识石材设计加工和新材料应用的可能。以西方现代抽象雕塑和装置艺术为代表的石材加工对于现代园林景观也有重要的影响力。这类强调艺术精神的艺术形摆脱了欧洲写实主义的传统,也出现了随心而动、内外并举的艺术形态。这种以辩证美学思想为基础的纯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写意的审美观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复合材料的介入又使得这种强调内在艺术精神可以再更大的尺度和空间中体现艺术的抽象性、融合性和多元化的特征。这也是传统置石艺术发展的新方向。
4.结语
总之,我们要解决传统置石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应用中的矛盾性以及再生的可能,就需以广阔的设计视野和宽容的文化视角来重新审视传统置石文化的保留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在培养受众的审美情趣同时,景观设计师们也应积极发现传新的置石标准和表现手段,以适应在多元化文化语境下新时代景观发展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2.王晨皓.景石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湖南工业大学,2017.
3.彭国豪.中国古典园林置石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8(04).
作者简介:欧彧(1987-),男,江西南昌人,硕士,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建筑。
论文作者:欧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景观论文; 传统论文; 艺术论文; 石材论文; 的是论文; 园林论文; 意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