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理论与职工伤亡事故防治途径探索论文_刘武杰

安全理论与职工伤亡事故防治途径探索论文_刘武杰

东莞市百安石化仓储有限公司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目前,在许多行业中,都存在劳动安全问题,而且劳动安全的多重性特征明显。为此,企业有关人员应熟悉安全理论,加强安全管理,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劳动安全性得以提高。基于此,本文基于对劳动安全理论的介绍,分析了事故和事故危险类型,并给出了事故防治的途径。

关键词:安全理论;伤亡事故;防治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安全生产却并没有深入人心。因此,劳动者伤亡事故不断发生,会在社会上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只有通过系统化分析劳动安全问题,才能探索出防治职工伤亡事故的途径,即:排除、隔离危险和减少及适应危机等,从而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劳动安全性得以提高。所以,下文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

1安全理论

1.1劳动体系

劳动安全问题贯穿整个人与劳动关系的领域。劳动人员进行工作时,应以保证其身心健康为前提,再从经济角度分析工作内容,以便创造更高的价值。可以通过投入→劳动→效果表示,劳动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劳动者进行劳动时,涉及到的人和物具有一定的特性,物代表广义物质环境,具体为加工物、机器及全部环境物质。以上人与物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流动关系为最佳的人与劳动物质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安全及身体健康与可靠的物质环境,均会促进工作的开展,从而创造出价值。

而人与劳动物质环境的相互适应性不高,人的能力不够及不合理的设备工具设计等原因,均会阻碍系统流动,从而会引发过低或过高的劳动负荷,而且物质系统的可靠性也会降低,进而影响工作,造成价值损失。

2.2安全的目标

劳动系统包括的因素对劳动安全很关键。劳动系统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劳动组织、技术及劳动者。对于劳动组织来说,通过一个安全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劳动时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避免各种突发状况出现,从而防止伤亡事故发生。劳动安全如果实现,劳动系统需要通过相应的组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安全。比如:劳动者需要具有足够的能力,来适应劳动安全规则,并强化危险意识;相关劳动组织必须对严格规定物的含义,设计的设备机器形态不能与安全规则相矛盾,各种物件均不能影响工作环境等。对于劳动技术来说,为了保障劳动安全,必须制定与现在安全环境一致的劳动计划。

2分析事故和事故危险

2.1职工伤亡事故

职工伤亡事故是由职业活动的外部作用造成的,具有突然及非意愿性,而且对人体造成了伤害。在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中,常常会发生职工伤亡事故,它们通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即受伤者自身的原因,比如能力不够;他人的原因,比如安全指导缺乏;物的原因,比如钉子外露现象;其它物的原因,比如所用梯子踏板损坏等。而职工伤亡事故按严重程度可以划分为:轻伤、重伤、死亡及重大死亡这几种事故。

2.2事故危险

危险是指一种潜在状态,而且可能会使人员受到伤害。在伤亡事故发生角度来看,人在劳动的时候,如果与物没有接触,则系统危险作用就不会出现,从而可以避免发生伤亡事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如果人位于起重机吊杆的作业区域以内,那么此时的人就很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人与物就很有可能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引发伤亡事故。事故的伤害程度及其发生的频率决定伤亡事故的风险大小。伤亡事故的风险程度可以通过过去、现在及将来情况来进行判断。

2.3化工事故产生原因

(1)化工企业生产中很多化工原料的易燃性、反应性和毒性决定了易出现火灾爆炸及中毒事故的情况。而压力容器的爆炸及反应物的爆燃,都会产生破坏力极强的冲击波。

(2)化工生产中的副反应、处于临界状态或爆炸极限附近的反应都易引发火灾事故。

(3)生产原料的腐蚀、生产压力的波动、生产流程中的机械振动引起的设备疲劳性损坏以及高温、深冷等导致的压力容器破损;设备设计不合理或加工工艺存在缺陷,都易引起事故发生。

(4)化工企业的工人素质往往不高,职工对作业系统的操作时,随意删改安全操作规程,误操作或在设备检修时发生事故的几率高。特别是在检修工作时,焊接与切割、使用喷灯、电钻、砂轮等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赤热表面的临时性作业往往都是在易燃易爆的化工装置区域内进行。违章动火主要体现在:违章指挥,动火审批不严;冒然动火酿成火灾;现场监督、现场措施不力。

3防治事故的途径方法

进行事故防治主要是为了消除各种人或物间的危险,或降低以上危险的作用效果。根据劳动安全保障效果,将防治伤亡事故的途径划分为了以下四种:

(1)途径一为排除危险。采用排除危险的方法来防治事故,可以使伤害人的可能性得以消除,具有最根本有效的作用。比如:处理外部尖角锋口;将尖铁钉改为螺栓;通过高压电向低电压进行改进可以防止触电事故发生;通道台阶改为斜坡等。采取以上方法可以从根本上使事故危险得以排除,以便使发生伤亡事故的可能性得以消除。

(2)途径二为隔离危险。通过隔离危险可以排除危及,危险虽然依然存在,但是人和物的作用范围被隔离开了,因而无法构成危及,所以伤亡事故不可能发生。比如:实施自动化改造存在作业危险的工艺;通过隔离保证设备操作人员的手不在切削危险区范围内。

(3)途径三为防治危险。通过防治危险可以减少危及,危及虽然存在,但是通过在危及区域内实施危险防治,可以使发生伤亡事故的可能性得以减少。比如:通过防护门对敞开式的电源设备进行隔离;在搬运重物过程中,进行必要的个人防护;通过防护罩对机械上的传动皮带及传动轮进行封闭等。以上方法都能有效减少危及和防治危险。

(4)途径四为适应危及。人处于危及状态时,便有可能会发生伤亡事故,为了实现防止或减少发生事故的目的,很有必要采取有关措施促使人适应危及状态。比如:作业人员的行为应与安全规则一致;作业人员对所处的危险进行了解,以便适应这种危及;组织作业人员开展劳动安全教育,使其安全技术水平得以提高等。

以上伤亡事故的防治途径具有不同的效果。通常情况下,采取的措施与人的行为联系越紧密的,获得的效果就越差。比如,对“防治危险”的途径来说,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它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由于它密切关系到人的行为,这时作业人员一旦不遵守有关安全规则,则采取的“防治危险”措施就无法发挥作用,例如,电源防护门处于打开状态;对给与的个人防护品不加以使用;拆除了设备安全防护罩等。

由于人的心理特点,采用的安全措施,如果仅仅只靠人的行为影响,常常收不到较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于人的期望行为所能达到的范围有限。人们通常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其行为才能符合安全规则,据于此,人们常常会产生抵抗心理。而且,人为误差通常都会存在,因而行为影响所产生的有效性不高。所以,只能转移这种人的差错性,而不能将其消除。进行有关对比发现,人的行为差错可能性远高于技术过程中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同时,相较于人的行为错误,技术方面差错的性质和程度,通常都更容易预见。

通过以上防治伤亡事故的途径,有助于一些特殊问题的解决,而在进行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采用途径的选择,则需要经过具体问题的分析后,才能最终确定。在实施伤亡事故防治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事故风险的各种性质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4结语

总之,企业的安全生产很重要,因而有关人员也应不断学习和应用安全理论。而伤亡事故常常都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所以企业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建立一个完善的工伤事故安全管理体系,搞好企业安全管理,从而有效减少或避免发生伤亡事故,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保障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汉冬.加强劳动安全管理防范职工责任伤亡事故[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3(1):73-74.

[2]林东.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相结合机制是当前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有效途径[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1995(6).

[3]高莉敏.建立完善的工伤事故管理体制是加强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J].劳动保护,1996(7):30-31.

[4]盛建钢.安全心理分析在伤亡事故预测预防中的运用[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1993(4):289-290.

论文作者:刘武杰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0

标签:;  ;  ;  ;  ;  ;  ;  ;  

安全理论与职工伤亡事故防治途径探索论文_刘武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