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杰[1]2001年在《石油企业国际合作及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翔实的资料和数据,追溯了国际石油合作的百年历史,在认真研究各种合作模式的起源、发展过程、现状、特点及适用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石油合作环境和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出中国石油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具体对策和首选的目标区域,对我国石油生产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强劲,中国加入WTO在即的关键时刻,中国石油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运作,这不仅是必然的、必须的,只要进入策略适当,目标区域选择准确,也是完全可能成功的。
魏洪国[2]2007年在《胜利油田跨国经营战略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国内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跨国经营的方针政策,石油行业也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并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也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是,在海外经营的过程中,我们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未能及时总结,来指导实践。本论文针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石油公司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构想与建议。根据相对优势理论、能源开发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对我国参与海外石油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可行性、必要性进行阐述。从分析胜利油田海外经营入手,一是采用SWOT分析工具,比较其在海外石油勘探开发竞争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通过内外环境要素的匹配寻求战略出路;二是利用迈克尔·波特进行行业分析的“五力模型”对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对海外石油行业竞争的驱动力进行描述,提出我国石油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叁是对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市场进行细分,将海外石油市场进入模式进行分类,提出胜利油田跨国经营战略的目标市场及进入模式选择;四是结合胜利油田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跨国战略目标,提出胜利油田跨国经营战略建议。并将跨国战略分解分为:人才战略、技术战略、市场战略、管理战略,提高实操性。通过研究胜利油田的跨国经营战略明确了:对我国石油企业来讲,“海外找油”是可行的。但其成功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不仅要具有一支技术过硬、适应能力强的国际型专业化队伍,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东道国具有开放的政治经济环境,及良好的国际宏观环境。这些驱动力促进了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实施。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我国石油勘探开发企业的海外经营带来启示,使其在海外竞争中少走弯路,为我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理论指导。
孙军涛[3]2017年在《SDKR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石油装备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很多企业都在不断寻求出路向国际化的道路迈进,石油装备的国际市场竞争呈现白日化。与发达国家比起来,我国的石油装备企业在营销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国际营销,会受到了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这对于中国石油装备企业在国外的发展是一种挑战,所以增强我国石油装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石油装备企业的国际营销战略迫在眉睫。当前石油装备企业的国际营销存在的困难越来越多,石油装备行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SDKR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面对着国际和国内的复杂环境做出正确的国际营销战略,定位自己的目标市场,这也是当前SDKR集团所面对的最重要问题。本文对于营销的理论基础给出阐述,详细分析了SDKR公司国际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交代SDKR公司基本概况及其国际营销现状,包括了目标市场、目标市场进入方式、营销策略组合及其效果;分析了SDKR公司国际目标市场选择,主要包括了SDKR公司竞争环境分析、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还有SDKR公司目标市场的模式与策略,包括了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概述、SDKR公司目标市场进入模式选择、SDKR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组合;最后是SDKR公司国际营销战略实施保障。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别的相关企业做出一些参考建议。
赵津[4]2012年在《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及国际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和战略地位,在工业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期间,我国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消耗剧增,石油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大,国内出现严重供需缺口。在陆域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走向海洋,走向国际市场,成为我国加强油气开发、保证资源供给的必经途径。基于国际竞争力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和创新理论,结合海洋油气开发的特点和实践经验,分析得出了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得以实施的理论支撑,提出在具备相对优势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是获得认可和增大合作机会的有效途径。在分析世界海洋油气开发和国际合作状况的宏观背景下,针对我国叁大石油公司的情况,分别从时间角度和地域角度、国际油田和海疆油田角度分析了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国际合作现状,重点分析了全球五个重要油气分布区域的油气资源潜力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因素,基于各自的投资环境对未来的国际合作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分析合作展望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我国海洋油气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尝试研究,得出我国海洋油气企业国际竞争力整体较弱,相对优势集中于上游的勘探开发环节,而下游深度加工环节竞争力较弱。并得出我国海洋油气企业进行国际合作开发过程中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借鉴国外海洋油气发展战略,包括美国、日本和英国叁个国家的海洋油气发展战略,得出政治力量对油气资源开发的影响作用较强,对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及国际合作历程给予了指导,从全球经济一体化角度和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国际合作内外部动因,提出我国海洋油气企业进行国际合作开发的战略,从合作地区和合作环节两个角度来进行选择,选取和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地区、委内瑞拉、澳大利亚、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的合作,合作环节方面重视上游勘探开发的合作。最后分析得出了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加强国际合作的具体策略:短期内要注重提升国际竞争力,中期内要加快石油企业的转型,长期来看要建立创新型的石油企业。
闫伟[5]2014年在《我国海洋油气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合作模式选择研究》文中提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能源,在油气需求增长迅猛而陆地油气产量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海洋油气开发成为保障油气资源供给的重要途径。海洋油气项目,特别是深海油气项目成为跨国油企投资的焦点领域,海洋油气国际合作已成为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叁大石油公司相继进军海洋油气领域,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积极地开拓国际市场,但与发达国家跨国油企相比,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合作经验仍有不足。新形势下,研究我国海洋油企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合作模式对其更广泛和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合作开发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论文首先梳理比较优势、企业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合作等相关理论,结合海洋油气开发的特点,得出我国海洋油气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合作模式选择实施的理论支撑。然后,通过对国内外海洋油气开发及国际合作现状进行整理分析,分析国际海洋油气合作的领域深水化、战略联盟化等未来发展趋势及我国海洋油气合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如深海技术因素制约、PSC模式尚有缺陷、合作法律体系和监管体制尚不健全等。研究选取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美孚、BP、巴西石油等8家油企在2012年的相关数据,构建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多层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灰色关联分析对我国海洋油气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评价,得到以下评估结果:首先在宏观上,我国海洋油企总体竞争优势集中在发展创新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上,但在市场竞争力、国际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上优势不明显,在资源规模实力上处于相对劣势。其次在微观层面,国内叁家海洋油气企业竞争优劣势分布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中石油整体国际竞争力最强,其发展创新、资源规模和国际经营占据竞争优势,而市场竞争、盈利和经营管理与跨国巨头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中海油国际竞争力较强,与中石油相差3.4%左右,但与排名第一的埃克森美孚相差28.85%,差距明显,其发展创新、盈利、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均占据优势,国际经营能力优势不明显,资源规模实力处于劣势;中石化的发展创新和经营管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不明显,资源规模、盈利及国际经营处于劣势。总结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历史阶段的国际合作模式选择特点,结合我国海洋油气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及其内外部环境和风险因素的全面分析,进一步研究现阶段我国海洋油企的国际合作模式选择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现阶段,投资合作模式快速发展,我国海洋油企逐步向具有投资属性的跨国油企的转变。中海油海外并购模式的规模及范围不断扩大,开始采用在上游和多家跨国油企联合竞标,在中下游领域和多家油企共同参股联合经营的模式。中石油和中石化加大对海外海上油气田的收购力度,同时与具有技术优势的跨国油企加强战略技术合作。未来,海洋油气国际合作模式选择将更加灵活多样,贸易合作模式仍是有效获取油气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投资合作模式将继续持续快速发展;契约合作模式趋向灵活化和复杂化,与跨国油企的多边战略联盟合作模式成为我国海洋油企的最佳模式选择。最后,论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认为我国海洋油企要抓住发展机遇,全面分析自身国际竞争优势,显着提升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市场竞争、跨国管理等环节的国际竞争力,考虑国内外竞争环境及风险,灵活创新应用海洋油气开发国际合作模式。
刘文娟[6]2008年在《中国企业国际合作创新收益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经济步伐的加快以及技术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间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满足市场条件下竞争需求。而与此同时,人们消费日趋个性化、多样化,致使产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研发费用在产品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竞争国际化和激烈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剧,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因素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个体企业全能竞争的战略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企业之间更多的寻求将传统的以内部研发为主的技术发展形式转向以寻求外部资源为主,即建立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模式。而与境外企业的国际合作创新则可以获得更为明显的创新优势力量。本文就是在研究国际合作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围绕中国企业国际合作创新收益水平的评价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首先,明确了国际企业合作创新的内涵与外延,并通过对其动机、组织形式,以及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国际合作创新行为的核心问题——收益评价问题。其次,在对各合作创新收益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收益满意度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为本研究的收益水平的评价标准。再次,通过小样本调查的方法筛选出了我国企业国际合作创新的评价指标集,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分类,构建了收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本文利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合作创新整体的收益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魏新[7]2014年在《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石油天然气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油气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消费的增长性、地理分布和供需区域分布的非均衡性等因素加剧了世界各国对油气资源的争夺。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良好,成为了世界各国角逐的焦点。中国在面临人均资源拥有量少,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和油气对外依存度高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下,积极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能源‘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实现合作共赢。克拉玛依正处在“城市转型”和打造“世界石油城”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并与中亚地区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开拓中亚市场、与中亚石油企业合作竞争是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制定的长期战略目标。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市场的油气合作竞争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以国际、国内和克拉玛依为背景,提出论文研究的必要性、目的与意义;对合作竞争相关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论文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其次,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的产业价值链、主要经营业务、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区位情况等内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对中亚五国油气资源供需市场及油气产业状况、相关市场信息、国际石油合作状况以及中亚石油市场国际合作竞争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弄清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双方的内部条件和国际环境。第叁,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ISM和DEMATEL方法系统分析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层次结构化处理和影响大小测度,弄清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影响强弱程度;运用SWOT模型综合分析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面临的环境机会与威胁、自身优势和短板,得出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第四,基于直接面向中亚和间接面向国家或上级两个层面,分析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能力。结合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能力的“双钻石模型”,分别从内层和外层两个方面,共计九个要素,分析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战略中的能力优势。第五,围绕战略构想和战略目标,对合作竞争战略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战略模式:基于不同进入时期,即进入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合作竞争的战略模式选择;基于不同竞合力量,即上下游纵向合作竞争、同行横向合作竞争和游说政府或上级的双向合作竞争的战略模式选择;基于不同要素,即石油技术、石油投资项目、人才培养、融资和信息合作竞争模式。最后,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的实施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克拉玛依不同类型石油企业进入中亚市场的具体方式、主要任务;克拉玛依政府在中亚合作竞争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和职能,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林宽海[8]2016年在《基于定制的中国石油企业一体化工程技术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是从石油勘探开发业务体系中逐步分离出来的专业化技术服务业务,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如何建立既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又有利于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发挥优势,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路径,对于拓展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合作空间,保障我国石油战略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影响。本文从总结世界石油工业的历史演进过程入手,分析了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规律性和历史阶段性趋势。从国际化视角,就顾客价值、企业竞争力与企业能力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基于满足顾客价值这一目标,构建了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国内外知名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进行对标分析,找出了国内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优劣势。应用SWOT分析理论,结合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规律性趋势,提出了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实施定制一体化模式创新策略。综合分析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能力、竞争力的现状,构建了基于定制中国石油企业一体化工程技术服务模式(简称定制一体化模式)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理。基于供应链视角构建竞合博弈模型,对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竞合博弈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针对国际市场中竞合博弈的实际,对比竞争与合作状态下的收益和竞争特点,将供应链竞合博弈思想应用于定制一体化模式下的分包定价决策,分别就非合作博弈竞争与合作博弈情景下的收益状况进行分析,为定制一体化模式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如何选择竞争策略、如何进行利益分配提供了决策方法。针对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的特点,阐述了实施定制一体化模式的要领和企业能力提升路径。并选取大庆油田蒙古塔木察格综合一体化项目实例,对定制一体化服务模式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分析,并应用五力模型理论验证了定制一体化服务模式在中国石油企业应用的可行性。本研究认为:第一,基于定制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是未来石油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趋势;第二,实施定制一体化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发挥我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优势,是一个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理想模式;第叁,基于定制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实现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客户和资源国等多方共赢;第四,在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上,竞争不是唯一的策略,合作正逐渐变为一种趋势。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基于企业竞争力、企业能力、竞合博弈等相关理论,从企业如何识别客户需求、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围绕创造顾客价值,系统性地分析了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实施定制一体化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为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策略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方法。
王利[9]2010年在《能源法的功能及其保障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如何更好地维护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全球能源生态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及能源不公现象的日益显现,传统单一的能源安全观已经逐步被综合性的能源安全观所代替,能源的供给、生态环境及社会公正问题也已经成为国际能源安全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在各国为了维护能源安全而采取的诸多措施中,法律的手段从来都是最重要的,而且能源安全也已经成为法的安全价值的重要追求,依靠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对能源安全予以保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实践。现实中,法的功能的确定及选择对于法的价值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中法律的作用有时候呈现出消极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立法者对于法的功能选择的不恰当。虽然法的功能具有客观性,但是立法者可以依据维护自身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功能,有时还可以通过改变法律的形式来改变法律的功能。因此,法的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立法者对于法的功能组合的合理选择及其有效的保障策略。在能源立法活动中,传统能源法常常突出了能源法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经济功能,但是环境保护功能、特别是社会公正的促进功能常常被弱化、甚至被忽略,这也是现实中能源活动领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不公现象日益严重的重要原因所在。即使是在各国加以强调的能源法经济功能领域中,由于其保障的策略应对体系的不完整、内容上的不完善等因素,在能源供给安全保障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风险。本文的内容主要是结合着有关能源法功能理论的分析,突出了能源法在实现能源安全保障目标中其经济、社会及环境保护功能的重要性及相关性,同时针对不同的具体功能领域提出了完善的应对策略。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能源法功能的有关理论进行初步的分析。首先,强调了能源法服务的价值目标即维护能源安全。能源安全在本质上源于世界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现实中则是因为能源供应短缺引发的“能源危机”的推动。由于法律调解人们行为关系的基础性、安全和法的价值及功能之间的契合性,采用专门立法的措施来保障能源安全已经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实践。其次,分析了影响能源法功能形成的基本因素。思想因素方面主要涉及到新能源安全观、科学发展观的影响,现实因素主要考虑到个体、群体、社会整体在能源领域中的不同需求,法律因素则主要是结合着当前的时代背景考虑了能源法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后,指出了能源法在目前应该具有的叁种基本功能:经济功能、环境保护功能及社会公正的促进功能,同时分析了叁种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强调了实现能源法功能的策略的重要性及策略制定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了能源法的经济功能及其保障策略。能源法的经济功能一直被各国立法者所强调,这主要源于能源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物质基础。由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单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与他国及世界能源安全密切相关,充分运用国内外能源市场是保障本国能源供给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本部分在保障能源法经济功能实现的策略中强调了能源供给安全的自给自足策略与国际能源市场的利用策略。在自给自足型策略中,主要分析了开源策略、节能策略及能源供给中断的风险防范及应急策略,并结合着我国上述策略中的问题及现有立法应对状况、国际立法应对的经验,对于我国上述相关领域中的立法完善提出了建议。国际能源市场的利用策略中主要分析了国际能源合作及国际能源贸易手段对于实现国家能源供给安全的重要性,其中国际能源合作领域要注意在追求本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同时兼顾对外的经济与地缘政治利益、平等参与国际合作、国际能源规则的积极参与等方面;在国际能源贸易领域强调了支持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加强国际能源领域投资安全保障的重要性。第叁部分主要是分析了能源法的社会功能及其保障策略。相比较于能源法的经济功能与环境保护功能,能源法的社会功能在现有的能源法中常常被忽略,现实中能源领域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阻碍着社会公正理念的落实。在这一部分中,首先对在能源领域提出社会公正的基础进行了分析。在理论渊源上,主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伦理观的影响,具体涉及到生态伦理、代际伦理、代内伦理及经济伦理等视角。在实证因素上,分析了目前代际之内普遍性的能源不公现象,主要涉及到国家之间、个体之间存在的能源利益分享及责任分担之间的不公平。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能源与贫困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着当前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状况,对实现代际之间公平、从而促进社会公正领域的完整性问题也进行了简单分析。其次,结合着我国能源法领域社会公正问题的现实考察,对我国能源法应对社会公正的能力进行了简单分析。从现实来看,我国目前在能源惠益分享与责任负担、能源市场的平等竞争、能源领域职业安全与健康等领域存在着突出的社会公正问题。而我国能源法在应对的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体现为执行社会公正的法律制度建设、执行机制建设及执行的配套建设不足;对参与能源领域社会公正问题实践所提供的激励动力不足;事关众多利益主体的能源领域社会公众参与不足等方面。再次,以美国为视角对国外能源领域社会公正问题立法应对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借鉴。不仅结合着美国能源立法的目的方面体现出来的社会公正性思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而且对美国能源立法内容方面的公正行也进行了审视,主要涉及到:能源利益的分享,如保障公民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公民对于新能源设备的使用;能源领域的公众参与,如保障能源信息的公布、能源决策的公众参与;通过对垄断性的规制来维护能源市场的公平竞争,从而实现本国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能源责任的公正分担,主要涉及到能源责任规定的细化、能源利益分享与责任承担的协调、多样的能源责任实现方式、完善的处罚程序;能源职业公平与健康的维护,如注重保护公众健康利益、能源管理部门员工利益、能源企业员工利益等方面。最后,对于完善我国能源法促进社会公正的策略提出建议,主要涉及到:保证能源法律制度的公正,从而解除能源领域社会公正实现的实践障碍。制度构建方面则强调了公正的能源事务决策公共参与机制、能源信息共享机制及能源领域社会防护性机制的重要性;注重社会伦理的励新,从而解除能源领域社会公正实现的主观障碍;保障能源经济领域中的正义,从而完善能源领域社会公正实现的支持手段。在保障策略中强调了保障能源领域社会主体的经济自由、社会主体经济参与的机会,保障社会价值观念上的民主与平等的重要性。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分析了能源法的环境保护功能及保障策略。首先,对能源环境问题产生及立法应对策略进行了简单分析。能源环境问题的产生在理论上源于熵定律的限制,实践中则是由于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没有协调好对于能源资源的无限需求和资源本身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生态危机的出现。在立法应对的基本策略中,主要包括:在能源供应领域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在能源消费层面注意能源需求的可持续性引导,在能源环境整体层面要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同时,结合着对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前景探析对能源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其次,结合着我国目前的能源环境问题现状,对我国能源法应对的现状及其能力不足的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最后,结合着能源环境问题立法应对的基本模式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能源法环境保护功能的基本应对策略。在完善的方向上,目标是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基本的途径涉及对现有能源立法目的的重新审视,解除可持续性能源环保立法障碍等。在具体的策略方面,需要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国内支持制度和国际支持制度,其中国内支持制度主要涉及到完善能源环境保护的政府调控制度、市场调整制度、社会调整制度,并加快能源环保科技创新机制的完善。
熊韶辉[10]2007年在《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文中指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开始迅猛增长,但是国内能源储备严重不足,能源产量无法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依赖性迅速增加,尤其是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2006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比2005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的不断增加,不但给国内石油生产造成压力,更加剧了中国与一些其他国家对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石油供应的不安全问题凸现。尽管中国石油供应尚未出现大规模供应中断的情况,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潜在的或现实性的不利因素,威胁着国家的石油安全。石油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应始终处于一种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和数量连续不断的获得外部石油资源,以满足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状态。该定义是从进出口的角度出发,强调以获取外部石油资源为主要目的,并同时涉及到“石油的价格和数量是否合适”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得以满足”的问题。因而,一国的石油供应对外依赖度越高,其石油安全问题就越为突出,同时世界市场油价、石油的供求形势、全球政治环境、科技的发展等都会影响到一国的石油安全。本文要讨论的是从能源的供给和消费来看,能源安全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其二是能源使用的安全性。本文主要讨论第一个方面的能源安全。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是指国家维持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其范围涉及了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需求和国防军事活动的可靠燃料供应。能源安全问题,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部分,高速发展的经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安全、充足的能源保证来支撑。一个经济体的能源命脉如果受他人控制和制约,必然对其经济安全构成致命的威胁。作为全球经济的基础,能源这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被争相抢夺的对象。而作为产业链顶端的能源,其价格的剧烈变化,会在整个社会产生一系列效应:牵动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推动通货膨胀,引发经济和金融效应,并且触动地缘政治、世界经济和金融的运行机制,乃至造成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变化。石油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社会最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与基础原材料,交通、发电、各种石油产品高度的依赖石油,甚至一些国家以石油化工作为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石油资源比较集中地为少数地区所拥有,分布不均衡,控制争取石油资源造成了国际政治上的紧张气氛,也成为冲突和摩擦的焦点。几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冲击。因此世界范围内,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和集中表现,是关系经济、国防、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所以本文以能源安全为切入点,着重研究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通过一般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分析国际机构、政府能源主管机构以及石油公司等关于能源的研究报告,利用理论分析、计量模型、逻辑论证、实际调查等方法以能源贸易,尤其是石油贸易为研究重点,采用大量实际数据,历史性分析与预测分析相结合,借鉴“STIRPAT模型”、CLA方法与数据、能源需求预测系统(CERCMA)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以及作者多年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经验,对中国石油资源现状与石油安全面临的若干挑战、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世界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中国能源安全与贸易策略进行评估,对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最后给出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政策建议。通过对中国能源安全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的现状是高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石油安全问题愈加突出,原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增长较快,原油消耗强度大,且国内原油生产增长无法赶超消费速度,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足,中国石油外交面临的复杂状况,石油获取来源的不稳定性,全球石油价格具有上升压力。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是能源来源安全问题,能源运输问题,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能源最终消费结构中高耗能产业居多,中国能源需求量增长较快,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而且存在着众多能源安全隐患。通过对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的分析,发现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供需存在很大缺口,尤其是石油供需形势更是严峻,全球石油需求重心已经转移,美国能源情报署在《2003年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2001年至2025年世界石油需求平均年增长率为1.6%。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为1.3%,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3.0%,其中中国达到3.9%,仅次于印度(4.8%)。北美、亚太和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0%左右,而其剩余石油探明储量进展世界总量的11.1%,后备储量的严重不足将导致以上叁个地区的石油产量下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未来的30年内,这些地区消费的石油中进口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对石油的进口依赖性越来越强。IEA预测:从2006年起到2030年,预计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略大于1/2,年平均增长率为1.6%。从现在起到2015年,这一时期的需求增长大于1/4。在预测期内,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在70%以上,仅中国一个国家就占30%。这些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OECD的21个成员国,从而改变了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本文考虑到世界能源供给的总体形势,结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乐观估计应该保持在10-11%的高速增长,以这样的增长速度对能源的需求将会大大超过《能源“十一五”规划》中的预测。未来中国对能源进口特别是石油进口的依赖会大大增加,在世界能源尤其是石油的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会大大提高,与其他石油消费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增加,尤其是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本文重点研究了石油消费大国,在自身资源贫乏的条件下是如何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比如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对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的分析发现,这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能源战略,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修改节能基准,努力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性燃料等新能源;通过收购海外石油公司和参与海外石油开发等手段,培育自己的核心石油开发企业,增加本国在海外开采石油的比例,从而避免国家之间政治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石油进口的稳定,减小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研究开发新一代原子能发电设施,确保原子能发电所需的铀资源,完善投资和建设环境;大力推进新能源、原子能发电等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还有些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有利于研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制度,支持企业开发利用新技术。而且这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战略石油储备体制。本文还对中国能源安全与贸易策略进行了评估,并通过对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给出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政策建议: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政策体系及策略;“以煤养油”调整煤炭贸易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贸易政策体系;建立合理的国内石油分销与价格体系;建立与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的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学校能源教育体系为能源安全提供基础与后盾。其中最后一条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各项能源政策的推动与落实,必须要以学校教育作为基础与后盾,以能源的核心内涵、通过教育的途径,使公众在学校求学期间就建立起正确的能源价值观,方能为后续的能源使用、政策推广、以及能源科技研究奠定基础。中国必须加强能源教育,以符合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有效应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高能源价格的冲击等。通过学校的能源教育,培养学校师生也就是未来的公众良好的能源意识,从态度和价值层面认同能源政策,从而达到两个层面的实践习惯:生活上节约能源,有效使用能源;积极地致力于开发新型能源。
参考文献:
[1]. 石油企业国际合作及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研究[D]. 张永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01
[2]. 胜利油田跨国经营战略初探[D]. 魏洪国.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3]. SDKR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研究[D]. 孙军涛. 山东理工大学. 2017
[4]. 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及国际合作研究[D]. 赵津. 中国海洋大学. 2012
[5]. 我国海洋油气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合作模式选择研究[D]. 闫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6]. 中国企业国际合作创新收益水平评价研究[D]. 刘文娟. 山东科技大学. 2008
[7].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D]. 魏新. 西南石油大学. 2014
[8]. 基于定制的中国石油企业一体化工程技术服务研究[D]. 林宽海.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9]. 能源法的功能及其保障策略研究[D]. 王利. 武汉大学. 2010
[10]. 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 熊韶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标签: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 能源安全论文; 石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进入国际市场模式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际市场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能源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