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_图书馆论文

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_图书馆论文

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06)01—0016—10

网络图书馆学,即互联网图书馆学,它不是指以互联网为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也不是专门研究图书馆协作网或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数字图书馆的图书馆学,更不是把发表在正规纸质出版物上的图书馆学论著进行数字化,转换成电子版,而是专指通过互联网由图书馆界的网民们自发自由展开的与图书馆学有关的研讨。其发表途径包括互联网常用的五类平台:博客(blog)、电子公告版(BBS)、 实时通讯工具(QQ等)、电子邮件(Email)、个人主页(personal homepage)。由于实时通讯工具和电子邮件的交流具有私人化和隐蔽性的特点,个人主页通常内容更新慢,缺乏交互性,是一言堂而不是群言堂,所以由这三种途径展开的图书馆学研讨的影响相当有限,如此以来,网络论坛和博客便成为网络图书馆学最主要的载体和最常见的形式。

网络图书馆学在欧美和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起步较早,限于资料和篇幅在此不赘,仅对内地网络图书馆学的发展轨迹进行回顾总结。

1 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

1.1 论坛阶段

互联网在我国图书馆界初步应用开始于1996年前后,到2000年已经比较普及。2001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图书馆学核心期刊《大学图书馆学报》开通了自己的网站,主要发布刊物的概况、编辑出版信息和每期论文的目次、摘要,此外还设置了一个留言簿板块,名曰“读者沙龙”(以下简称“沙龙”)。创建沙龙的本意是搭建供编辑、作者和读者交流的平台,加强三者的互动,在每期刊物出版之后,能够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了解读者的需求、意见和建议,便于快速有效地调整和改进编辑出版工作。沙龙开通之初,确实起到了编读交流的作用。读者把对刊物的读后感和关于投稿、发稿的迷惑、意见和要求发布在上面,编辑们及时地给予解答、回应,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投稿相关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沙龙上留言的内容悄悄发生了变化,大约到2002年,讨论的主题已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宽,层次越来越深,水平越来越高。例如有位署名“论剑”的网友发的帖子质量较高,给编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不仅在沙龙上以武侠小说中的英雄来比附现实中的图书馆界名人,生动形象地评论名人们的治学特点和个性特点,还积极倡导加强公共图书馆研究,深化图书馆精神等问题的研究,其看问题之精准,眼光之独到,认识之深刻,语言之幽默,都让编辑们和网民们眼睛一亮,喝彩之帖纷纷跟进。编辑部认识到此类讨论别有价值和趣味,有助于图书馆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为了引导讨论趋向广泛和深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也为了使学报在严肃之余有些生动活泼的内容,添加点不失学术气息的散淡调味品,使读者在阅读学术论文时偶尔能够享受到轻松一刻,编辑部因势利导,在学报2003年第1期增辟了“e家之言”这个小栏目。[1] 每期摘录一小段沙龙上有意思的言论,插在需要补白的地方,并注明发帖人和沙龙的网址。另外,编辑部不再删除往年旧帖,而是将其整理后继续挂在网站上,以供回溯阅读。这两项举措对网友们是一种明确的鼓励,迅速推动了沙龙的发展,沙龙的人气急剧聚集,热度迅速升高,发帖者和观帖者越来越多,又涌现出了“一问”等公认的发贴质量较高的网友。

随着讨论内容的不断丰富,学报沙龙的性质由量变发生了质变,它已由当初一个编辑部的编读交流平台慢慢发展成为内地整个图书馆界的言论园地,成为内地图书馆界网上研讨图书馆学的大本营,在后来的帖子和总结性文章中,网友们公认网络图书馆学阵营在学报沙龙上完成了第一次集结。

学报沙龙的成功,激发了更多的人创建网络图书馆学论坛的积极性,包括热爱信息技术的图书馆员和面向图书馆的数据库供应商。因为学报沙龙是不切分页面、不进行主题分类的留言簿,形式上像不断向上扩展篇幅的卷轴,全年的帖子都显示在一个长条页面上,好坏帖子以一样的速度下沉,阅读、检索均不方便,不能满足网友们的需求。有些擅长信息技术的网友便怂恿编辑部创建正规论坛,署名“一问”的网友甚至把他编写的论坛程序发给了编辑部,以供安装。但是由于编辑部事务繁多,编辑们均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无法分出人力精力维护较大规模的论坛,加上创建和维护论坛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设备要求和管理风险,编辑部最终遗憾地没有满足网友们的请求。学报在论坛技术和规模上的浅尝辄止,令网友们在失望之余,产生了另起炉灶,再建论坛的想法。不久,网名为“寒心”的网友在中国学生网上申请空间创建了名为“中国图书馆学者联盟”的图书馆学论坛,被网友们简称为“寒网”。寒网作为内地网络图书馆学第一个具有主题分类功能的论坛,在学报沙龙上打了广告后,红火一时。不久,一问遇到了知音,其改造编写的论坛程序受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同仁们的欢迎,最后落户厦门大学图书馆服务器。经过试运行和网上征名后,正式命名为“网络图苑”,小名随“一问”叫作“一网”。[2] 一网采用的是颇受一问推崇的Tikiwiki技术模板,功能强大,加上有厦门大学图书馆做后盾,数据安全比较有保证,因而创建之后人气陡升,很快便盖过了寒网。厦门大学图书馆对一网比较支持,馆领导慨然允许以本馆服务器装载一网,期望其能成为我国图书馆学知名的网上论坛,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上海图书馆主办的《图书馆杂志》是内地最早推出网站的图书馆学期刊,其网站上也有一个论坛,但是由于其位于公共网上,而大部分热心网上讨论的图书馆员和图书馆学研究生都来自高等院校,活跃在教育网上,从教育网链接到公共网速度较慢,报错率较高,还有部分网友对其详细的注册方式感到烦琐,致使该论坛的帖子更新缓慢,人气不旺。

2002年,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创建“E线图情”网站,[3] 专门面向图书馆提供专业信息服务,网站辟有主题分类论坛,功能较全。为了鼓励图书馆员发帖,扩大该网站的影响,该公司长期推出有奖发帖活动,吸引了一部分热心网络讨论的网友,质量较高的帖子有赵宣的“无言而语图书馆”系列等,“飞翔的森林”和图书馆建筑专家李明华等也是该论坛的活跃分子。

这样,网络图书馆学就形成了以上五大论坛的基本格局。五大论坛在博客普及之前,引领着网络图书馆学的潮流。学网虽然技术简单,但因为处于北大这个思想者的巢穴、中国学术文化的重镇,网络条件优越,网速极快,所以从来不缺乏网友的青睐,其技术上的简陋和形式上的单调都被北大无与伦比的吸引力抵消掉了。除了在一网兴起的初期受到短暂冲击和冷落外,学网一直保持着网络图书馆学潮流引领者的地位, 是网络图书馆学不变的票房冠军。其他的论坛或因为显示发帖者的IP地址,或因为主题分类太细等原因,技术上的优势反而给发帖者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在短暂的热闹之后,均不能长期保持旺盛的人气。

1.2 博客阶段

由于网络论坛不强求注册时提供真名实姓,学网甚至本来就是简单的留言簿,完全不必注册,网友只需在发帖时随便填个代号就可以了,所有帖子既不分主题也不分页面。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作为话题制造者的网友的强帖极易被埋没,不能展示其整体风貌,发帖者和读帖者都感到极不满足。另一方面,允许假名发帖给无责任的情绪发泄(网上俗称“拍砖”)提供了方便,以真名发帖的人往往受到不平等的非理性的无情奚落和打击,特别是学网上有许多常看帖不发帖或少发帖的人士,在网络中被称为“潜水员”,其中不乏图书馆事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如文化部和教育部主管图书馆工作的官员、国家和地方图书馆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负责人、高等学校图书馆学院系主任、各种图书馆联盟的负责人等,他们把阅读网上言论作为一种调研方式,也经常通过网络论坛了解普通图书馆员、图书馆学系师生的呼声和建议,为规划未来的图书馆事业作参考。如果对网络上的发言特别感兴趣的话,有些“潜水员”偶尔也会浮出水面,插上三言两语,或者解释一下相关政策,或者进一步咨询一些情况,或者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结果马上就会受到以假名出场(网上俗称披着“马甲”)的网友们的无理性的言论围攻甚至人身攻击,弄得他们对网络图书馆学论坛观而远之,不敢参与。这样就破坏了互动交流的机制,反而违背了创建网络论坛的初衷。

网络论坛的不足,大大伤害了严肃的发言者的兴致,特别是随着网络论坛的发展,一些经常发表高质量帖子的教授、馆长已经成为被网友们崇拜的话题制造者和意见领袖,如老槐等。他们已不满足于把花费了自己心血的思想成果淹没于水平参差不齐、内容雅俗混杂的长长帖流中,有意寻找新的网络发表形式。恰在此时,一名年轻女性靠在博客日记中进行“身体写作”而迅速成名,博客一时广为人知,也引起了喜欢在网上研讨图书馆学的网民们的注意。老槐就是在这个时候,由论坛进军博客,创建了“老槐也博客”站点。[4] 老槐在用武侠语言发帖时曾用“论剑”作马甲,尝有多帖被《大学图书馆学报》发表,以老槐这个马甲发帖后,更展示了对图书馆事业的忠诚及责任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高尚的网德,在网友心目中,老槐早就是论坛上的意见领袖、一面旗帜。老槐抽身到博客后,以差不多两三日一帖的速度连发强帖,网友们热情回应。复帖如云,“老槐也博客”名声大噪。而缺少了老槐的网络论坛,因为没有了意见领袖,结果日渐冷落。那些原本注视论坛的眼球一时间差不多都转移到了新鲜的博客上。有老槐作示范,论坛上的骨干网友,纷纷创建了自己的博客,短时间内,图书馆界博客勃兴,知名的就有“超平的博客”、“数图研究”、“游园惊梦”、“钱涂无量”、“跳起来读书”、“精彩搜索”、“编目精灵”、“山高水长”、“图谋博客”、“N问图学”等。[5] 这些博客大多数托管、聚居于“博客中国”社区,只有“大学图书馆学报”博客和“N 问图学”托管在“网络图苑”。

和网络论坛比较起来,博客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一,管理自主。创建者可以对自己的话题进行分类,自己的话题永远处在最上层,即网络上俗称的被“顶”的地位,通过计数器可以查看被阅读的次数,可以查看在博客社区中被阅读次数的总排名,了解自己博客的影响力,对网友们的回帖可以进行管理,能够删除那些无聊无理的帖子,而且回帖都是针对自己的话题有感而发,有助于加强同网友的互动,发现知己,形成真正的兴趣一致的专业圈子。

第二,个性突出。在论坛阶段,发帖者提出的话题常被淹没在大量的并不相关的帖子中,其关注的范围、对象及自己的语言特色彰显不足。而在博客中,创建者往往以自己关注和研究的方向直接作为博客的名字,如“数图研究”、“编目精灵”、“精彩搜索”、“开放存取”等,帖子的内容也都是根据博客预定的主题展开,所以内容和语言特色毕露无遗。这样网友们选择起来就更有针对性,博客也更容易形成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权威,团结一大帮兴趣相投的网友。博客的创建者如能保持长时间内强帖连发,表现出真才实学,就会成为网络上的明星,网友们对自己服膺的博客主人也会热情追捧,成为追星一族。如老槐在现实中是图书馆学知名教授,所发帖子都是其学术思考的结果,不乏真知灼见,所以在网络上名声很大,受到青年学生和图书馆员的普遍爱戴。现实中的程焕文、李国新、王子舟、范并思的学问广受网友们的赞赏,在网上被誉为“四大天王”,加上研究制度图书馆学的蒋永福,则被誉为“五虎上将”。于良芝、李超平则是新近被网友们普遍推崇的女学者。

第三,聚散有秩。博客既是独立的,每个博客有自己的网址,又是联合的,每个博客都托管在某个博客社区,社区动态地对博客进行整合、分类、推荐、计量、关联,网友们通过博客社区对某一类博客进行浏览相当容易。更方便的是,目前还有多种站点摘要浏览器(英文缩写为RSS )可以对互联网上不同社区的博客进行选择性整合,网友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设置,利用RSS 每天动态地查看自己感兴趣的所有博客的最新发帖,而不必要逐个输入网址进行访问,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网友们还可以通过自己或别人创建的新闻聚合器对大量感兴趣的博客进行浏览。

有人形象地把论坛比作广场、客厅,把博客比作自留地、包厢,由此可见论坛和博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博客具有上述优势,所以在网络图书馆学界流行后,对论坛这种形式造成了极大冲击,以学网为例,其在2004年上半年达到高潮,到下半年因为博客的出现,遽然走到低谷,霎时间非常冷清。

但是论坛仍然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其门槛很低,只要会打字就可以发表意见,包容性强,就像在广场上说话,话题五花八门,被清除的情况比博客少,博客主人为保证自己博客内容的专业和纯粹,为维护个人的声誉,自律性强,往往对回帖有更严格的审查、过滤标准,删帖的情况较多。在论坛上发帖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很多人借助马甲可以说些真话实话,冲击一下现实中的虚伪和潜规则。而在博客中回帖,等于到别人的包厢里说话,往往要看主人家的面子,既不想让主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思想,又不想因自己的言论连累主人,往往会弱化自己的表达。显然,论坛和博客具有互补关系,各有千秋,所以在博客兴起后,论坛经历了短暂的失落期,又进入到了一个平稳的发展状态。目前,论坛经过冲击和淘汰,保持活力的还有学网和E网,一网则因为非专业网民的大量加入,专业性不断淡化,逐渐沦落为生活类论坛。其他的论坛则失去了影响力。

《大学图书馆学报》是图书馆学网络论坛的策源地,在博客兴起后,对这个新事物也很感兴趣,在了解了其功能特点后,也于2005年元月在网络图苑上注册了一个博客,名为“博客:大学图书馆学报”,又成为国内图书馆学界最早创办博客的期刊。[6] 学报创建这个博客不是哗众取宠,主要想利用它以第一时间传播一些编辑部的审稿进度和业界动态等信息,尽管编辑部有自己的网站,但网站随着期刊的出版周期,一般两个月更新一次。在论坛上以版主的名义发帖既不权威又不能保持格式,这样博客的创建就很有必要了,恰好可以弥补网站的不足。更何况,博客给人的印象是动态的,网站给人的印象是静态的,很多读者有追踪阅读博客的习惯而没有经常点击网站的习惯。同样的信息,如果在网站和博客上重复发布,受众面就会更大。

2 网络图书馆学兴起的原因

从时代背景看,导致网络图书馆学兴起的最根本原因是信息技术条件的成熟。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计算机在图书馆的普遍应用,《大学图书馆学报》就不可能创建自己的网站,开辟网络论坛。如果没有博客和RSS技术的兴起,就不可能有图书馆学博客群的涌现,网络图书馆学就上升不到一个新阶段。网络图书馆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这个时代,受益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科学发达的必然结果。

从图书馆、图书馆学发展史的角度看,网络图书馆学在短时间内迅速兴起并呈燎原之势,是图书馆行业和学科的一些长期被压制的需求猛烈释放、反弹的结果。

2.1 行业需要动态传媒

我国图书馆界几乎没有新闻类报纸,沾边的只有《新华书目报》于2004年推出了一个“图书馆专刊”副刊,其发行对象主要为图书馆的编目部门,除了编目员,大部分图书馆员无缘见到其真面目。况且这份报纸是新华书店总店办的,其立场不可能与图书馆行业完全一致,不能算是图书馆行业自己的报纸。我国图书馆界出版的期刊倒是很多,有正式刊号的数十种,可惜的是类型极为单一,同质化严重,绝大多数都是发表学术论文的学术期刊,且多为双月刊,月刊只有两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图书情报工作动态》,不是正式刊物,且为月刊,页码少,出刊慢,所谓的动态也主要是关于中科院图书馆系统的,近年有所改进,也主要是加强了对全国图书情报领域科研项目的审批和进展信息的发布。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处《中国图书馆学会工作通讯》,为非正式刊物,多发布会议内容,只发给当年交纳了会费的会员,双月刊,容量小,影响有限。广西图书馆学会办有名似行业动态刊的《图书馆界》,但按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分工,主要发表具有科普性质的图书馆学论文,而非界内动态的报道。如此一来,偌大的图书馆界涌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人物、动态就没有专业报刊可以报道,凡有全国性的行业大事,图书馆员们如能从综合性报纸的边角文缝里找到点滴记录,已经非常知足了,想读到关于图书馆界大事的全面深入的报道简直就是奢望。图书馆界的新闻报道与否,完全靠文化类和综合类报刊记者的兴致,行业几乎没有什么主动性。至于系统、区域、地方图书馆所发生的新闻,就只有在机构网站上发布了,网络已经成为发布图书馆行业新闻的主要渠道。不上网的从业者,对图书馆行业的热点和焦点事件、人物,就只能从发表在月刊或双月刊上的学术论文里了解,那样得到的基本上都是旧闻。

客观信息都报道不出来,更何况先进理念的传播。长期以来,图书馆界的馆长、教授们的新鲜想法、理念、灵感、经验如果不花费时间写成论文,就无法与同行广泛分享和互相激发,隐性知识失去了大量转换为显性知识的机会,这对事业的发展绝对是一个损失。馆长、教授们不是没有表达的欲望,而是表达的渠道阙如,大家都热切盼望着早日创办类似于《中国图书馆报》这样的传媒。

论坛和博客的兴起,填补了图书馆新闻和言论渠道的空白,图书馆界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们在正规行业类新闻报刊求之不得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把言说的愿望寄托到了网络,论坛和博客补偿了动态类传媒的缺失,成为其替代品。

2.2 学科需要公共空间

理论的进化、学科的发展需要自由、宽松的研究和争鸣的环境,但是在我们这个人情至上和泛政治情结浓重的社会环境中,要真正做到学术自由并不容易,所以在期刊、会议、讲台这些正规的学术渠道上,我们通常不容易看到真正的学术争鸣、学术批判,甚至连见解中肯、鞭辟入里的书评也殊难读到。经常有图书馆从业者一方面在大声疾呼学术民主,倡导学术批判,一方面又出于种种顾虑,自己也做不到。按道理,期刊、会议、讲台都是学术的公共空间,但是在各种人情交往和社会规则的约束之下,实际上并不公共。大家都希望再造一类公共空间,真正实现学术民主、学术自由,互联网成了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

图书馆学论坛和博客就是这种选择的结果,其兴起后,大大改善了图书馆学研究的民主气氛和自由气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成了网络图书馆学最可贵的特点,人们从中不但发现了精彩纷呈的观点、新颖翔实的数据,也发现了对高卓见解的热情回应、到位点评、由衷赞赏,对错误观点的无情批判、深入剖析、诚恳点拨。图书馆从业者们欣喜地感叹到,盼望已久的学术公共空间,不期然地竟然在互联网上找到了,图书馆学学术发展的格局和历史,居然就这样轻易地被改写了。而且大家相信,网络图书馆学公共空间的发展壮大及其优势的日益突显,必然也会对现实图书馆学公共空间的改革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按照一些图书馆学家的观点,我国的图书馆是在现代性实现不充分的情况下,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巨变,骤然过渡到了后现代社会,因而普遍缺乏对理性及知识的崇尚、对读者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的尊重、对知识资源最大利用的追求等这些现代性特征,职业精神严重发育不良。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图书馆走入了有差别服务、有偿服务、被动服务的误区,以致读者怨声时起,屡屡诉诸媒体,其症结就是现代性的缺乏。而彻底改进之良策就在于对图书馆重新进行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构建。网络图书馆学兴起后,图书馆现代性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图书馆精神、图书馆制度、图书馆法制建设等成为热门关键词,标志着网络图书馆学已经成为图书馆现代性启蒙的一支重要力量。单就这个角度而言,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便功不可没。

总之,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为图书馆学的学术进步构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话语情景,是对传统图书馆学话语方式的极大解放,其对图书馆学发展所起的连锁推动作用,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呈现出来,其重要性会日益被认识从而得到更高的评价。[7]

2.3 同行需要扩大交往

图书馆从业者包括图书馆事业管理者、图书馆员、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者、图书馆学教育和受教育者,他们出于参与管理、业务交流、学术研究、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原因,希望结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同行,彼此沟通信息、交换知识,形成一个专业兴趣共同体。传统的兴趣共同体的形成主要通过面访、书信等进行,受地理空间的制约,效率很低,形成的也多是校友、师承、会友之类基于人际关系的小圈子。而且传统交往的范围大小跟个人权力、声望的大小也有很大关系,权力越大、名声越响的人,组织和出席各种会议、活动的机会也越多,属下、门生、朋友也越多,那么他正式和非正式交流的圈子也就越大,获得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也就越多,更容易形成良性循环,有益于其专业知识的丰富和事业的发展。

与图书馆高层管理者、理论家比较起来,普通的有事业心的图书馆从业者因为对外交往的机会不多,反而有更强烈的扩大同行交往的愿望,网络的兴起为这个愿望的实现带来了转机。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一个人在网上的权威,更多地取决于他说了什么,而不是他现实中的地位。一个现实中的图书馆长,如果他在网上的发言逻辑不通,枯燥无味,水准很差,照样会受到无情奚落,失去朋友。一个最基层的图书馆员,如果他的发言多是真知灼见,生动风趣,照样会受到激赏,获得友情。这样,普通图书馆从业者通过网络就突破了地理、地位的限制,广交朋友,扩大视野,充实知识、更新理念,快速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更重要的是,网络是一个平等的平台,它没有论资排辈,没有上下尊卑,没有门第等级,在这个平等的交往环境里,图书馆员们形成的专业圈子的基础完全靠才识、幽默感和话语中所表现出来的人品,因而更纯粹、更牢固。习惯了传统交往的图书馆馆长和教授们,也有不少人尝试在网络社区中寻找知己,一般情况下,他们都表现出了和他们现实中的地位相符的才能和魅力,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欢迎。如果他们的言论不受欢迎,也有助于他们进行反思,这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等于把自己的理念拿到人数不可预测的听证会上进行会商,有益而无害。

网络论坛和博客的快速兴起可以说反映了广大图书馆从业者希望扩大同行交流的强烈愿望和急切心情。

2.4 人才需要展示平台

我国图书馆界展示学人才华和发现人才的传统平台主要是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但是由于这两个平台的参与面相对较窄,经常“出镜”的多是已有一定名望和职称的行业中坚,总体上有厚名人薄新人的倾向。况且论文的发表有较长的时间差,论文作为成熟的思想成果,字里行间也很难表现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和道德品质,如此就不利于新秀的快速脱颖而出。

对于那些在校生来说,其才华高下则基本上由一系列教育标签所决定,如其毕业院校、毕业成绩、是否三好学生、学生干部,获得过哪种层次的奖学金,研究生还要看其发表文章的数量、导师的学术地位等。究竟某个学生的道德品行、专业兴趣、治学天赋到底怎么样?单凭这些标签是不能准确判定的,即便加上面试,用人单位对招聘对象的了解也相当有限,很难达到全面深入的程度。由于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经常发生埋没人才或用人不当的情况。

网络的发展为人才的自我展示、自我推销提供了平台,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不管你是有理论慧根还是有技术天赋,在网络表述中都会自然流露,你的人品个性也会在自己不甚自知的情况下,被关注者把握得一清二楚。在文学和音乐领域,不少年轻人就是首先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展示才华,被广大网民认可后,继而得到文坛、乐坛的承认,一举成名。例如网络写手痞子蔡靠《第一次亲密接触》、网络歌手杨臣刚和庞龙分别靠《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迅速踏上了明星之路。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客观上也有造星的作用,有益于发现人才、认识人才。例如,在网络图书馆学领域享有大名的老槐、超平、Keven、一问, 固然在未经常参与网上讨论之前就有一定的声望,但是对网论的参与,显然进一步扩大了他们的影响力。网络影响力的提高或早或晚、或大或小会投射到现实当中,与现实发生良性互动。最近人们惊讶地发现,《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馆》等刊物上,网络明星们纷纷登场。由此可见,网络不仅是个人展示才华的平台,也是各方面发现人才的平台。对于在校生来说,长期参与网络上的专业研讨是他们展示自身才学、专业志趣及恒心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如果其专业思想稳定、基础知识扎实、才学识德均佳,是一位路遥显马力的人才,在稍长一段时间的网上讨论中自然就能够表现出来,这样就容易引起上一级学位导师的青睐或图书馆领导者的欣赏,在求学、就业和事业发展的道路上赢得机会,对招生和用人单位来说,也会少一些选才的盲目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目前在网络图书学中,不乏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有的图书馆的负责人在网上曾表露过欲招聘某位人才的意愿。有的考场发挥不理想的考生在网上也曾表达过调剂志愿的愿望,确实也得到了网友们的帮助,实现了继续深造的梦想。

3 网络图书馆学讨论过的内容

网络图书馆学兴起后,图书馆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方方面面在其中都有反映,参考网友游园惊梦先生总结的网络图书馆学2004年度大事风云榜,[8] 概括来讲,被网络图书馆学热烈讨论过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专题:

①图书馆精神的争鸣

②抽象图书馆学的争鸣

③制度图书馆学的争鸣

④图书馆现代性的争鸣

⑤阅读疗法的争鸣

⑥由全国博士论坛的专家点评引发的关于学术规范的争鸣

⑦《图书与情报》落选2004年北大版核心期刊要目而引发的关于核心期刊的争鸣

⑧于良芝著《图书馆学导论》的争鸣

⑨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苏州年会的全面报道

⑩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哈尔滨理论峰会的全面报道

(11)中国图书馆学会2004年绍兴青年论坛的全面报道

(12)国家图书馆多次被读者投诉媒体之事的争鸣

(13)苏州图书馆被读者投诉媒体之事的争鸣

(14)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被读者投诉媒体之事的争鸣

讨论聚焦的热点人物有范并思、李国新、于良芝、李超平、叶鹰、蒋永福、程焕文、王子舟等。[9]

限于篇幅,网络图书馆学讨论过的主要专题的详细内容不再展开,从网络图书馆学发展的势头来看,其正沿着讨论范围更广、专业和社会影响更大的方向滚动向前,将像奔腾大潮那样覆盖更多甚至所有的专题。

4 网络图书馆学的正面作用

网络图书馆学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而言,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4.1 舆论监督

随着网络图书馆学的发展,讨论的主题越来越丰富,举凡图书馆界的理论热点和事业焦点,包括那些在正规刊物或会议上不便讨论的问题,不登大雅之堂的行业花絮、名人佚事,在网上都有议论。这些议论因为多是匿名的,因而更加民主和自由,更加公正和具有批判性,客观上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有网友称,从2004年开始,图书馆界进入了“多事之秋”,意思就是说网络图书馆学已经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今后图书馆界的一举一动都在网民的监督之中,不管是一次会议的一个安排失当,一个专家的口误或举止失态,一个图书馆规章制度存在的瑕疵等等,都有可能被网友发布到网上进行群众性的审视、解剖和批判。发表谬论的理论家和做出错误决策的实践家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在声誉和威信上付出代价。

4.2 理论彩排

网络还是一个学术答辩会和听证会。通常,教师们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到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在学生们的质疑下不断完善。学生们的学位论文需要老师们严格把关,在答辩会上听取权威们的评点和检验。教学领域的师生们有便利的条件实现教学相长和互动切磋。但是对于广大普通图书馆员来说,大范围向同行请教和切磋学问的机会就很少,网络为学术试验和学术争鸣提供了场地,不管您是学术界的大师还是新兵,在学术上有了新的想法,都可以先发布到网上征求意见,这样互联网就成了理论预演和理论彩排的舞台,当前图书馆界的许多热点和前沿问题,在其以严整的体系呈现于学术期刊之前,都曾在网上进行过预演和彩排,如公共图书馆精神研究,在网上预演时,呈现的标题是“龙战于野”,意思是关于公共图书馆精神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大题目,但当时却不为主流图书馆学家所重视,不是“在朝”的学问而是“在野”的学问。[10] 其他不少理论问题也都在网络尤其是在专家的博客中被预演过,此后被有心人所吸收,改编加工成正式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上,期刊上参考文献中论坛和博客的被引频次的不断走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4.3 信息速递

网络广泛开放的特点决定了任何人都可以即时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发布在网上,无论是行业新闻还是学术观点,借助于网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明显提高了。例如,随着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中国图书馆界尤其是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每一次会议,包括年会、青年论坛、理论峰会等,会议的内容和花絮都被参会的网友及时而充分地发布到网上,会议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传播,其传播效果不亚于正规印刷出版物,甚至比其更深入全面。社会上围绕图书馆的赞颂之辞和批判言论也会迅速地被精选整合到网络上的图书馆学社区,如读者对国家图书馆坚持区别服务的媒体投诉、读者对信阳师范学院出售座位的媒体投诉、读者对苏州图书馆古籍管理办法的媒体投诉,都及时地变成网络图书馆学热烈讨论的案例,有益于图书馆界判断环境,摆正位置,改善服务,及时针对危机制定应对之策。

4.4 德行修炼

网络图书馆学园地也是一个砥砺德行、培养学术精神和学术人格的好课堂。凡是参加过网上讨论的同行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参与网上讨论的时间越长,资格越老,你的网络道德不是下降而是提高了,有一个阶段性的升华过程。刚开始时你可能只是一个对网络讨论这种方式感兴趣的愤青,喜欢用直白嚣张的语言攻击比自己年长和地位高的人,也就是所谓的“拍砖”,以显示你的与众不同和才华。但是随着拍别人砖和被别人拍砖,经过换位思考、换位体验和自己的成长、生活阅历的提高,你渐渐便会发现网上也有做人之道和做人之格,网上也同样存在着约定俗成的令每个人自发遵守的伦理规范,这种网络伦理和社会上的美德标准和武术界的武德标准十分相似,要想在网络上受人尊敬,赢得美名,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网德高尚的人。据笔者观察,最早一批参加网络图书馆学讨论的人,其在网上所表现出的道德水平、学术水平无一例外都在提高,这也是网络图书馆学不需要担忧而值得提倡的重要原因之一。

4.5 自我教育

参与网络图书馆学讨论,除了道德上的自我提升,业务和学术上的自我提高也是一个方面。在网上,许多论坛和博客已经专题化了,不少在某个方面比较专精的同行都在有意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名为“数图研究”、“编目精灵”、“精彩搜索”的博客,介绍了大量的关于数字图书馆研究、图书编目和信息检索方面的信息、知识和独到经验。在收集和介绍这些内容的时候,相信这些博客创建者自身也在不断地扩大知识面,不断地把自己的思考精确化,有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更多的这些博客的访问者、崇拜者通过对这些专业水平较高的网络内容的访问,快速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实现了自我教育。在网络图书馆学萌芽发展的这几年中,通过帖子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明显感觉到,不少青年图书馆员,通过网络上热点人物、事件的转换,也在不断追踪阅读着围绕着这些人物、事件的相关文献,在扩大知识面和完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进步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詹德优教授把网络学图书馆的主要作用归结为自我教育,[11] 是恰如其分的。

4.6 人才遴选

图书馆人上网的目的略有不同,有人为了表现,有人为了发现。同是表现,年轻图书馆人和中老年图书馆人又是不同的。年轻图书馆人的表现是为了展示自己的专业激情和才华,寻求友情和理念认同,以获得更多的学术灵感和发展机会,是出于一种专业拥抱式的热情。已经成名的中老年图书馆学人之所以上网,是为了逃避撰写八股式学术论文的麻烦,寻求别样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思考尽快地初步精确化并表达出去,是为了抓住稍纵即逝的隐性知识和灵感,使其不至于白白浪费,希望对行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学习有所启发,是出于一种专业关怀式的守望。但不论出于哪一种表现,客观上都起到了遴选人才的作用,网络就像一台造星机器,透过雪亮的群众的眼睛的筛子,把年轻的新星和不朽的明星淘洗出来。新星被编辑、教授、馆长们所发现,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明星们赢得了同行们的理解、欣赏甚至崇拜,可以招到更优秀的学生,在行业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4.7 学友兼得

网络图书馆学园地还是一个虚拟的社交场所、一个虚拟的学术茶馆,来的人在谈天说地、吃茶论道之间,也在收获着友谊。如同网恋可以造就婚姻,网络图书馆学也可以造就师生、朋友、合著者等现实关系。目前,已经有不少图书馆员通过网络图书馆学培养了感情,通过学术会议见了面、订了交,这些今天的网络图书馆学参与者,已经形成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必然要对未来中国图书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影响。

4.8 随笔勃兴

中国的图书馆学,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西方的学术规范尚未全面传入和应用,许多开创现代图书馆学的大师名家的图书馆学论著继承了古文简约精练的传统,文体活泼多样,内容言简意赅。但是随着现代学术规范的应用,到20世纪下半叶,图书馆学论著中学术论文一统天下,就很难见到其他文体了。其他学科也有类似的情况。文体的僵化筑起了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的壁垒,使优秀的学术成果主要在专业领域里回旋,传播不到外行和公众的耳目里,限制了学术成果社会影响的扩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文史哲、法律、经济等学科的一批顶尖专家效法前贤,在撰写专业宏文的同时,纷纷撰写随笔,或进行专业科普,或以专业视角、博通知识纵论各种社会现象,表现人文才情、社会关怀,赢得了广泛关注和喝彩,涌现出了一大批公共知识分子。可惜的是,图书馆学家们却一直游离在这个潮流之外,其思想、魅力难以被公众所认识。综观学术史,大师名家几乎也都是文体大师,学者只有通过多种文体传播自己的思想,才能赢得更广泛的认同。而随笔是表达学术思想最快捷的途径,写不写随笔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图书馆学者难成大家的一个因素。所以,蒋永福教授极力鼓动图书馆学家写随笔,[12] 《图书馆》杂志也开设了随笔栏目,但是因为杂志出版周期长,应者寥寥,尚未成气候。而博客的勃兴极大地推动了随笔这一文体的发展,老槐、超平们一挥而就的帖子,实际上就是真正的随笔。随笔抛开了学术论文为追求严谨而附加的四平八稳、前后交代、虽然但是、一分为二等等烦琐沉重的外衣,是赤裸裸的思想和灵感,更鲜活、更天然,一出现便受到了广泛欢迎,借助于网络弗远无界的特性,这些图书馆学者也逐渐被包括新闻记者在内的业外人士所了解,遇到与图书馆有关的新闻事件,经常成为新闻记者采访的首选对象。

4.9 名师胜出

当前,人们把那些热心社会活动、青年号召力强、媒体曝光频率高的教授称为“明星教授”。随着高校招生竞争的加剧,明星教授显然对人才更有吸引力,判断一名教师是否优秀已不能只看其在本校本地的学术影响,还要看其是否具有“明星教授”的知名度及其特质。当前,很多高校的法律、经济等院系评职称,不仅看教授的科研成果,还要看教授是否拥有学术性的社会兼职,是否积极参与社会服务,这就是对教授明星化的要求。教授要明星化首先需要公共化,在互联网上展示才学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在网络图书馆学发展演变的这几年,已经造就了好几位明星教授,他们或是网络图书馆学的积极参与者,或是网络图书馆学关注的对象。他们都是以自己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赢得网络声望的,是很有可能在未来被称为大师的人。

4.10 编读互动

就《大学图书馆学报》来说,为网络图书馆学提供地盘的初衷就是促进编读互动,改进编辑工作。当网络图书馆学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实际上已经不仅仅只有该刊从中受益了。不少图书馆学期刊的编辑工作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网络图书馆学的影响,最近一些刊物在遴聘编委、组稿约稿、选题策划等方面的新变化,都能够明显看到是受到了网络图书馆学的启发。如《图书馆》杂志关于“新图书馆运动”的策划;《图书馆建设》关于“走向权利时代”的策划、关于“苏图事件”的讨论等。编辑部已经开始知道通过网络研讨发现优秀作者、提炼热点选题、选择编辑顾问。网络上有名的意见领袖也纷纷有大作出现在期刊上,网络与传统印刷媒体走向了良性互动。相信今后将有更多的青年才俊走上先在网络中成名,后在现实中加冕的成才之路。

5 网络图书馆学的负面作用

互联网从来就不是无政府主义者和民族、国家虚无主义者的乐园,更不是文化殖民主义者的殖民工具,网络图书馆学若要健康发展,就应该时时加强自律,模范遵守各种社会规范,远离各类危险的禁区和陷阱,将自身可能存在的负面作用消除在萌芽状态。网络图书馆学可能存在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

5.1 政治犯险

网络上有极大程度的言论自由,但必须是在国家性质和法律许可的框架之下。青年人社会经验不足,思想活跃但偏于幼稚,容易头脑发热,在言论中犯政治错误。网络图书馆学的最大危险也在于此。一旦政治犯险,发帖者自身不但要承担责任,还会累及网络图书馆学的生存。网络图书馆学讨论几年来虽然未曾出现过严重的政治问题,但是有些帖子在介绍台湾图书馆学情况的时候,政治敏感还是不够,今后应引起充分注意,切记要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报道台湾图书馆界的相关情况。

5.2 法律越界

在网络上讨论问题,难免要涉及到相关的当事人和单位。有些人还偏偏喜欢论说人物、评鉴机构。在网上图书馆学讨论中,曾多次出现过直接人身攻击和暗示性人身攻击的情况,对一些机构也有一些以偏概全的恶劣评论。这类情况如果升级扩大,很容易构成侵犯隐私、诽谤、诬陷等罪名。网络图书馆学讨论容易触犯法律的还有侵犯知识产权,泄漏机密等行为,需要参与者加强自我约束。

5.3 自我贬损

网络上还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自怨自艾、自我贬损,时常将自己笼罩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自卑阴影下。有的人无视整个图书馆行业在新世纪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展现的蓬勃活力、崭新面貌,时常将本馆的一些不良现象放大为整个行业的现象,动辄以偏激的言辞进行攻击。如图书馆员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图书馆是老弱病残人员安置所、博士太太流动站等,这些问题在许多先进地区的大中型图书馆已经不复存在,再以此评价图书馆已经是不切实际的陈词滥调,但是在我们的学术期刊和网上研讨中,类似的评语却是层出不穷,数十年不变,极大地损害了我们的职业形象。任何职业都有悲观的个人,但不能把个人的悲观和事业上的失败全部怪罪到行业的头上,这对行业和我们个人的形象塑造和进一步发展都绝对没有好处。要清楚,维护职业就是维护我们自己。

5.4 道德失范

网上有些言论虽然尊重事实,但是却不合人伦之常,在网上发布也会起到不好的作用。如有些老专家在为学、为人上不一定每件事都处理得十全十美,对他们有些意见就不能得理不饶人,刻薄地在网上大肆抨击、借题发挥,还要考虑到作为普通老者他们的承受能力,要把他们作为学科的宝贵财富而珍视他们的健康。可惜的是,在网络图书馆学中,向老者发难的帖子并不少见。当然,除老少之间,同行、同事、同学、师生、同门之间也有许多道德规范,网上言论固然允许有大量的多于生活的戏谑成分,但也需要掌握个度,不要弄到反目失和的地步。

5.5 网络成瘾

网络图书馆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规模的扩大推动了图书馆界的信息传播、知识创新;另一方面,其内容如滚雪球似的扩张,也拉长了关注者阅读和筛选信息的时间。参与网络图书馆学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阅读网上的专业言论已经成为习惯,每天花在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了。对馆员或者学生负有责任的管理者,也越来越担心其属下或者学生因为沉溺于网络而影响工作或学业。不论是网络图书馆学的领跑者还是潜水员,都有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潜在危险,应该经常反省,做好自我预防。

5.6 职业分裂

网络文化整体上属于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反对理性的新霸权是其重要特点。相应地,拒绝权威、各抒己见也成了网络图书馆学的鲜明个性。这种个性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学术民主,使各类问题得到充分争鸣,开阔研究者的思路,改善知识成果的品质。但是其不足也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很容易由于其无中心性、无根基性而将各类论辩带入相对主义的泥潭,网络图书馆学讨论了一个又一个专题,可是却没有一个留下权威的结论。于良芝教授提醒我们,要特别警惕这种相对主义最后发展成为职业分裂的诱因。因为在此前的讨论中,图书馆员、图书馆学教师、图书馆学研究人员之间的分歧不是在缩小,而是在加大,互相激烈攻讦的事情经常发生。配合着现实中图书馆学教育对图书馆学的背叛、图书馆对图书馆学教育的背叛,职业分裂已经处于萌芽状态。[13] 这种分裂对理性对话、精神启蒙和制度构建都是有害的,基于强化职业认同、维护行业团结的共同立场,今后网络图书馆学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义务克服这种学术上的相对主义、情绪上的分裂倾向,努力使网络图书馆学产生更多的共识,使之在提高职业认同、促进行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6 对网络图书馆学发展的建议

网络图书馆学的发展,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关注,很多期刊发表了关于网络图书馆学的介绍、调研和展望之类的论文,有的观点言之有理,有的观点失之偏颇。笔者的观点是:

(1)不赞成图书馆网站托管博客。有的学者以国外的某些大学图书馆为本校读者提供博客托管服务,颇受师生欢迎为由,呼吁图书馆网站开发博客平台,提供博客托管服务。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看,此建议缺乏可行性。一方面,高校图书馆都引进了尽可能多的国内外全文数据库,每周7天24小时提供服务, 网上信息服务任务很重,设备已经满负荷运转。另一方面,大学图书馆都实行坐班制,工作任务都很重。因此,既没有额外的服务器也没有人力来开展这一工作。更重要的是,图书馆长们更关注本馆的服务工作和管理工作,对网络图书馆学研讨的理论问题未必感兴趣,更何况,管理好博客就要及时浏览,绝大多数图书馆长不可能允许馆员把大量时间花费到创建、浏览和管理博客社区上。

(2)不赞成大量的普通图书馆员开设博客。网络图书馆学,尤其是博客有其适用对象。如大学师生脑力活动的时间多,且以知识的创造、思想的传播为己任,有良好的条件创建和维护博客。有的学者呼吁图书馆员更多地开设博客,似乎不太切合实际。从工作日程和任务实际情况出发,图书馆员根本没有参与博客的时间成本。如果不能保证在业余时间上网,经常利用上班时间在博客上展示才情,那么其言论记录很容易成为不务正业的“证据”,年终考核,职称评定时,难免要受到竞争者的非难。另外,教授们以读书写作为日常基调,生活已经艺术化、审美化了,他们对博客往往抱着审美的态度、欣赏的态度,阅读博客文章的时候,心里是在评判其学术含金量,为发帖者的才华打分。馆长们以管理决策为工作重心,生活已经程序化了、实用化了,他们是以监管的眼光、成本核算的眼光来看博客,阅读博客文章的时候,心里盘算的是其是否切合实际,并为经常发表如此长篇大论该浪费多少时间、耽误多少工作而感叹。由于教授和馆长对待博客的出发点之不同,所以博客更适合在校研究生经营,而不太适合图书馆员。

(3)不赞成网络图书馆学的实名化趋势。网络的最大优势在于语言形象、生动,文风泼辣、大胆,发言者可以借助网名的掩护,冲击潜规则,发表独到、惊人的见解。但是随着网络图书馆学的发展,网上发言积极的网友的网名纷纷被破解,其锐气也渐渐钝化。网络图书馆学也将与现实中的座谈会毫无二致,丧失了原来的魅力。网络图书馆学要想可持续发展并赢得关注,就应该遏制住实名化趋势,重新用网名来续写百家争鸣的盛况。

鉴于网络图书馆学已经在行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出现了一批成果,方兴未艾,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

(1 )建议相关的图书馆学专业出版社出版以《老槐随笔》为代表的图书馆学家随笔丛书。网络图书馆学兴起后产生的最优秀的成果是老槐的发帖,其上百个帖子涉及的范围之广、给人的启发之大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些帖子观点鲜明深刻,形式自由潇洒,是图书馆学家随笔中的上品,应该由相关专业出版社结集出版。正如鲁迅的杂文盖过了他的其他成就,《老槐随笔》也很有可能会比老槐的学术论文更有生命力而传诸后世。“数图研究”和“超平博客”等博客中的帖子也很有水平,可以跟进出版,形成丛书。

(2)建议图书馆学教师、在校研究生、图书馆管理层、退休图书馆工作者多参与网络图书馆学。目前网络图书馆学的几种形式中,博客已经成为主力,博客需要长期维护和更新,需要创建者有较充足的时间。在图书馆界,图书馆学院系师生、图书馆管理层和退休图书馆工作者,应该为网络图书馆学的发展多做贡献。投身网络图书馆学,为图书馆学大造舆论,将闪光思想和精彩观点周知于同行,同时分享广大同仁的思想火花;藉以调剂生活、慰怀养心、充实精神。如此既增长知识、有益学术,又追赶时尚、休闲身心的事情,何乐不为。

(3)建议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会等行业协调机构多开设会议博客、项目博客等临时性、专题性博客。有了RSS阅读器之后,人们的网络阅读习惯已经由访问偏好的网页演变到整合访问偏好的关键词,这是一种自拉式的信息收阅方式。也就是说,静态的内容反而不如动态的内容更容易被注意到。如果一个网站不提供站点摘要服务,那么其传播效果很可能不如一个博客,因为博客社区通常都具备此项服务。所以,为了使图书馆行业的活动能够被图书馆工作者更加及时地了解,多开会议博客、项目博客等临时性、专题性博客是十分必要的。

(4)建议《图书馆界》进行《出版广角》式的改造。 有专业刊而无行业刊,这是我国图书馆学期刊规划上的重大缺陷,直接导致了当代图书馆事业的新闻缺乏详细系统的记录,对历史和未来都不够负责。一个很早就想表达的建议是,广西的《图书馆界》是一个潜力很大的品牌,它有很好的刊名,很有希望改造成我国图书馆界的第一行业刊。而且就在广西,已经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出版类行业刊物《出版广角》,该刊开放办刊,虽为地方所办,却有全国甚至国际视野和行业视野,纵览时代出版风云,深受出版界人士好评。《图书馆界》应该重新调整刊物定位,变学术刊为行业刊,变科普刊为新闻刊,将该刊打造成具有全国甚至国际视野和影响的图书馆界行业刊。

(5)建议网络图书馆学保留网络语言的特点,预防网络图书馆学和现实图书馆学的同质化。网络图书馆学跟现实图书馆学的重大区别,就在于其语言的生动活泼幽默。然而随着网络图书馆学的发展,发言积极的网友们的真实身份往往被识破,在世俗身份的约束下,发言多了很多顾虑。当然也有一些人,从来就看不惯网络语言,自然极力排斥。然而大多数人认为,网络图书馆学的优点和魅力在于其采用了网络语言的风趣、幽默和讽刺风格,调侃中批判或嘲讽现实中的虚伪和不公,打破现实图书馆界的沉闷。因此,呼吁网络图书馆学继续保留网络语言的特点,拒绝和现实图书馆学同质化。

总之,网络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呈多元化,从形式上看,载体形式多样,论坛和博客齐飞;从语种上看,中文与外文兼备;从地域上看,内地同港台及国外呼应;从开发单位看,既有图书馆界相关机构的,如《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读者沙龙”,也有商业公司的,如“E线图情”,新的网络图书馆学园地还在不断涌现。信息时代日新月异,传输方式与时俱进的网络图书馆学一定会假各种传播方式为我所用,欣欣向荣。图书馆学学术交流方式的革新、研究格局的变动、研究新秩序的重建才刚刚开始。

收稿日期:2005—10—18

标签:;  ;  ;  

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