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三维成像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侧支血管的影像学分析论文_王耀恒1,薛可龙2,于海洋3

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目的:探讨CT血管三维成像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侧支血管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介入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的螺旋CT和三维重建资料,观察总结其检查结果。结果: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可清晰准确的显示肝癌侧支血管的数目,发生及行径。结论:CT血管三维成像可准确判断经介入术治疗后的肝癌患者的血管情况,为临床主治医生提供有价值的疾病诊治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侧支血管;影像学

目前临床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手段首推介入治疗,因介入治疗可反复多次进行,如操作不当易引起肝动脉狭窄甚至闭塞,且治疗期间反复使用化疗药物也会增加血管壁的损伤,增加再次介入治疗的难度,导致后续治疗时间延长,增加了对比剂的用量,患者所受到的辐射增加。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病变血管行CT检查,可清楚的观察到血管发生异常去具体情况,为下一次介入治疗顺利完成提供有力的依据[1]。为了研究CT血管三维成像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侧支血管的影像学特点,本文特选取30例介入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治疗检查相关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介入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其中有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最小22岁,年龄最大52岁,平均(41.13±3.1)岁。全部患者中有肝左叶15例,肝右叶15例。其中肝内型15例,包膜下8例,混合型7例。全部患者均进行的X线检查和螺旋CT及三维重建检查。所入组的病例资料保存完好,各项研究所需数据完整。

1.2检查方法

通过16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检查前调解仪器参数值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100mA,准直器宽度0.75-1.5mm,口服500-800ml清水后行上腹部的常规平扫,将80-100ml优维显经肘静脉注入患者体内,注射速率为3.5ml/s,延迟16-18s后行动脉期扫描,从膈顶至肾下极完全扫描。

1.3血管三维重建方法

将CT检查所得原始图像法制工作站,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腹部血管,主要有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技术两种重建技术。最终图像由两名工作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在仔细观察后给出统一的结论,如有异议时,由第三位医师分析后再行讨论得出统一的结论。

1.4介入栓塞方法

根据所得三维图像所显示的结果,经DSA血管造影证实后,给入1.0g5-FU,400mg卡铂,30mgOPT,3-20ml超液化碘油及适量明胶海绵颗粒进行超选择。

2.结果

30例患者共进行了45次螺旋CT及三维血管重建检查,共发现10例侧支动脉供血.(1)侧支动脉来源:具体见表1.(2)侧支动脉与病灶部位关系:具体见表2.(3)病灶大小与侧支血管的关系:具体见表3.(4)侧支动脉与栓塞治疗次数的关系:10例患者中有8例进行了栓塞治疗3次。上述侧支血管相关指标在DSA造影中均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3讨论

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的方法:多层螺旋CT可进行快速扫描,所得图像清晰直观,具有较强的立体感,故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治。为保证所得图像去清晰度,关键在于扫描时间是否准确。较常规检查,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的扫描时间应稍提前,如动脉延迟时间约16-18s,持续扫描5-6s。此外,注射造影剂的速率,浓度,总量等指标不同,设置扫描时间时应进行相应的改变。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主要是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技术,两种检查方法同时应用,可有效显示肿瘤血管及侧支血管的情况,优势互补,对侧支血管的具体情况进行良好的显示[2]。

为保证治疗效果,需对肝癌患者进行反复的介入治疗,反复的穿刺,药物的刺激,血管壁的损伤均可闭塞原靶血管,加重病灶内部的缺氧状态,促进形成原肿瘤新血管,此后残余肿瘤主要经侧支血管进行供血。病灶临近膈顶时,当发生肝动脉的栓塞或闭塞后,膈动脉开始发展侧支血管;病灶临近右下叶时,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结肠支,肾上腺动脉成为主要的侧支血管来源;病灶临近肝左叶时,胃左动脉成为主要的侧支血管来源[3]。

有研究表明,侧支血管形成的越多,患者的肿瘤体积越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灶体积增大时,原因可能是由于未完全填塞碘油,部分肿瘤发生残留;病灶较大时,其内部缺氧,加重原肿瘤的寄生血管获得临近组织或器官的血供而形成该病灶的主要营养血管[4]。

在行介入治疗前,保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在于准确找到肿瘤所有的供血动脉,对其进行灌注药物及栓塞治疗。新生血管的起源及走行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寻找出来的难度较大,常规寻找或经推注造影剂及血管造影检查难以发现起源隐蔽或较远的血管,如寻找所花费的时间较长,手术时间延长,患者及治疗人员所受的辐射延长,增加损伤[5];应用造影剂剂量过大时,还易损伤患者的肾功能,如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则治疗的危险性升高。此外,肝脏的供血动脉与周围器官的供血动脉之间存在着许多的潜在吻合,介入治疗次数较多时,肝动脉受到刺激发生萎缩或闭塞,此时,潜在的吻合血管或增粗开放,代替肝动脉供应肝脏充足的血液,该类血管在术中寻找困难[6]。

在本研究中,经CT血管三维成像检查的患者不但可以发现来源于膈下动脉及胃左动脉的新生血管,还发现了来自肾上腺动脉源的常见新生血管,这些血管因为起源较为隐蔽。行腹主动脉造影时常难以发现。检查可在术前清晰全面的显示新生血管,保证治疗过程有的放矢,有效提升了介入治疗的疗效。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CT血管三维成像可准确判断经介入术治疗后的肝癌患者的血管情况,为临床主治医生提供有价值的疾病诊治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晓军,谭仲俊,蔡义兵等.CT血管三维成像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侧支血管的影像学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6(1):30-61.

[2]张黎红.64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成像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5,(9):87-88.

[3]陈建生.浅谈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肝癌外科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5):943-944.

[4]迟秀婷,沈加林,程杰军等.CT灌注成像对评估12例5 cm以下肝癌介入治疗疗效[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9):772-776.

[5]高军喜,王颖鑫,杨磊等.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肝癌射频消融效果的一致性评价*[J].中国肿瘤临床,2013,(19):1179-1183.

[6]邓家琦,付文广,雷正明等.18F-FDG PET/CT对腹部增强CT术前评估肝癌远处转移的价值[J].重庆医学,2016,45(13):1756-1758.

论文作者:王耀恒1,薛可龙2,于海洋3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  ;  ;  ;  ;  ;  ;  ;  

CT血管三维成像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侧支血管的影像学分析论文_王耀恒1,薛可龙2,于海洋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