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探索园本化的学习性区域新模式论文_杨小吁

立足生活,探索园本化的学习性区域新模式论文_杨小吁

杨小吁(四川省天全县第一幼儿园 四川 天全 625500)

摘要:为了更好地立足于现实生活,开展适宜有效地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活动,扎实地促进幼儿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新模式,进而精准地弥补集体教学的缺陷,在幼儿园教学实践改革的大潮中,我现将学习性区域创设的思考和实践经验进行回顾和小结,望与教育同仁分享、交流。

关键词:立足生活 学习性区域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5-4197(2019)05-0200-01

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有目地的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活动。 结合省编教材《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中的主题,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特点,园本化地进行活动材料的充分挖掘,促进幼儿对周围环境、 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在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的园本化实施过程中,对学习性区域的创设和实施,梳理总结了以下内容。

一、学习性区域的规划与空间布局

合理地进行学习性区域的规划和空间布局,是发挥学习性区域对幼儿的教育功能的前提,区域划分是否合理对幼儿的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学习结果有重要影响。

(一)学习性区域的空间布局规律

科学合理地空间布局能够提高幼儿探究活动的秩序感和参与的有效性。在学习性区域的空间布局中,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调整,力求布局更科学合理,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班级区域的空间布局经过了反复几次调整和精修,力求使幼儿参与各项活动更科学、更合理、更舒适、更便捷。总结区域的空间布局经验,教师应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1、安静——吵闹的间隔

在学习性区域的空间布局时要把安静区与吵闹区分开,如像阅读区、益智区等较为安静的区域需要小朋友们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活动,而像表演区、积木区等需要合作互动的区域会产生比较嘈杂的声音,影响安静区幼儿的学习活动,所以要有意识地尽量把比较吵闹的区域规划在一起,比较安静区域靠在一起。如我们班级把积木区和表演区这两个区靠在一起;而数学、益智区靠的比较近,也是从这个原则出发的。

2、探索、生活类——靠近水源

尽量把需要水的区域如科学区安排靠近水源的地方,和不需要水的区域,如阅读区离得远一些,避免科学区的小朋友在操作时不小心洒水弄湿、弄坏图书。如,原来班级的科学区开始在教室内,幼儿每次取水要走到阳台或洗手间里取水,路线比较长,后来我们进行了调整,把科学区调整到外面阳台上,如此既方便幼儿随时取水进行探究小实验,又可观察研究自然观察区中动植物的情况,使科学探究活动得以拓展,更科学合理,有效整合。

3、临近学科区域——整合统一

相近的学科可以设置在一起或相对靠近的区域划分中,可以让幼儿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相近学科的内在联系性及思维的相近性。如把数学区和科学区、益智区这三个区安排地比较邻近,使幼儿在每天的操作学习活动中感受某些操作工具、记录方式等相似性,整合性,初步感知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二)学习性区域中巧妙运用隔断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场地特点,巧妙利用墙面、小矮柜、桌子、空间悬垂物等做一定的隔断,海陆空有效整合,使各区域之间清楚地分隔开,还能充分利用这些隔断展示幼儿作品,让隔断成为区域操作的场地,化整为零,巧妙运用,便于幼儿更有序地开展活动。如,班级的美工区和生活区用到小柜子、桌子、空间悬垂的儿童作品与生活区和益智区、数学区隔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综上原则所述,如学习性区域之间划分清楚,便于幼儿静心投入。定能呈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幼儿在每天学习活动中秩序感、关注力、思维力、创造力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学习性区域的标志、规则和选区方式

学习性区域的活动规则是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使幼儿专心致志地探索学习,不打搅他人的有力保障。为此,我们对班级的进区规则做出如下调整。

(一)区域活动规则的凸显化

为使学习性区域活动规则能够对幼儿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班级两位教师将规则明显地呈现出来。首先,用万通板作载体将各个区域规则清楚地呈现在上面,并且放在了各个区域一进区就能看到的位置,相当于将区域的规则贴在了区域“大门”上。其次,为使幼儿能更清楚地看清区域标志和规则,摒弃了将区域标志或规则用悬挂的方式来增强区域美观性的做法,而是将区域不仅放在醒目位置,而且在高低安排上适合大班幼儿的视线,让幼儿能够轻松阅读区域规则。

(二)区域活动规则的自主化

为了使幼儿由被动地接受规则变为积极主动自觉地践行区域活动规则,我们积极推行区域规则的自主民主性,具体做法是:首先,每个区的区域规则让幼儿集体或者分小组讨论决定。大班幼儿的语言、合作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大部分幼儿能够相互讨论问题、交流想法,放手让他们通过相互讨论,共商共量区域规则,促使他们成为区域活动规则的共同制定者,大大增强了他们践行规则的自觉性。其次,规则商量出来以后,让幼儿把规则画出来,教师再帮忙配有一定的文字说明,这样每个小朋友都能看懂规则,为自觉地践行规则提供了依据。

三、学习性区域的材料投放

高瞻课程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在长期观察实验中得出结论“教师必须为儿童提供经过慎重选择和布置的、可供幼儿自由选择和动手的材料,并且把活动室分割若干“有趣的地方”(即活动区),在活动区内儿童进行材料的操作,并且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 在投放区域材料时要注意遵循以下几大注意点:

(一)目的性

学习性区域的操作材料的提供隐含着一定的目的性,幼儿通过操作实现哪些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或情感的体验。首先,操作材料可以结合主题是集体教学课程的延伸,以帮助幼儿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实现进一步的深化学习。

(二)丰富性

学习性区域材料的投放数量和类别都应该尽量丰富以满足大班幼儿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需要。首先,数量要充足,满足每位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内有充足数量的材料可以操作,而不是完成一份材料后就无所事事。其次,种类丰富,不同种类的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幼儿在不同方面获得发展,如数学区的材料促进幼儿数理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生活区材料促进幼儿动手自理能力方面的发展。

(三)自主性

为了提高孩子在区域活动时的自觉性、主动性,班级教师提供了《区域活动推荐》、对照板、日期章等材料。《区域活动推荐》中的学习内容一般都是与最近主题相关的新投放的区域材料。这样幼儿进区时对于区域活动的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我们深知:追寻幼儿学习发展的步伐,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仍然要保持继续探索和创新的实践热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与孩子共同成长,通过不断积极扎实有效学习和探索,将不断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先进理念指导下,将园本化的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探索之路走的更多元,更精彩!

注释:

黄琼.让幼儿园的学习性区域更有意义[J].幼儿教育,2011,(5):42.

时松.美国高瞻课程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2010,(12).

论文作者:杨小吁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5月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8

标签:;  ;  ;  ;  ;  ;  ;  ;  

立足生活,探索园本化的学习性区域新模式论文_杨小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