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青少年人际情感现状的调查研究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中国当代青少年人际情感现状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中国当代论文,人际论文,青少年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人际情感是指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相处、交往活动评价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在青少年情感素质理论框架下新划分出的一大类情感(卢家楣,2009)。

按照我国传统的情感分类,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叶奕乾,祝蓓里,1988)。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演进、生活的多样化、环境的复杂化、观念的多元化,青少年的情感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而日益丰富。“新的情况、新的个人的和社会的生活条件会引起新的情感。活动的新特点和新内容是新的体验和产生新的情感的源泉。”(波果斯洛夫斯基等,1979)。同时,人类的情感也会随着人们对情感现象的认识深化而不断被发掘。这就使已有的情感分类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的需要。正如黄希庭教授所说:“人的情绪体验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不能认为,我们能把人的所有感情都可以明确归入上述各类之中的。……如何分类呢?至今心理学家尚未找到将所有情绪进行分类的框架”(黄希庭,1991)。为此,我们有必要从现实出发对青少年情感进行新的分类尝试,并在“三个尊重”(尊重社会和教育需要、尊重客观存在的现实、尊重实证研究的结果)和“三个统一”(实现理论推演与实践归纳的统一、学术继承与学术创新的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情感素质”概念和结构:青少年情感素质是青少年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经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性的、基本的与青少年阶段的发展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心理特征;它包括本体层面(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生活情感和人际情感)和操作层面(情绪智力),及其各个情感大类下的若干种具体情感(卢家楣,2009)。人际情感便是青少年素质中的一种情感,对正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当今社会中,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发展更突显其个体成长中的价值。它不仅对于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乃至今天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明天的社会适应、事业成就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尽管人际情感作为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尚无这方面的直接的研究资料,但已有不少研究与青少年人际情感相关。例如,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同伴关系和亲密感、归属感密切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获得亲密、归属、安全和满足成就需要的重要前提(雷霞,2007)。有学者提出同伴之间的亲密关系可分为二元同伴关系(如与恋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同伴关系(如同性玩伴之间的关系)(张文新,2002),而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促进学业成绩、心理健康、自尊水平、情绪调控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Giordano,Phelps,Manning等,2007;McCarroll,Lindsey,MacKinnon-Lewis等,2009;王佳宁,于璐,熊韦锐等,2009)。然而,青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却有颇多困惑,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对人际关系运作的满意度较低,大约10%的青少年没有任何朋友,60%的青少年与外人只发生表面的接触,只有10%的青少年表示自己“人际关系和谐”,另有80%的青少年承认“真心、真情、真话”只能留给自己,还有29.6%的青少年认为“当前最大的苦恼”是“不被人理解”(朱贵芳,1999,转引自雷霞,2007)。这就很可能会对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归属感方面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在学校中的归属感影响着他们对学业的坚持性以及对学业努力的投入程度,并能有效预测学生的自我概念(包克波,徐琴美,2006);学校归属感与积极情感(如乐观)、学业成就、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抑郁、被排斥感)呈显著的负相关(Anderman,2002);青少年学校归属感不仅存在女生得分略高于男生的性别差异,而且还存在年级差异:从总体上看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校归属感在下降(徐坤英,2008)。在亲密感方面的研究发现,亲密感程度存在着性别和年龄差异:在同性亲密感上女生的频次均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异性亲密感上女生在信任忠诚和坦诚自如方面均显著高于男生;早期青少年的异性亲密感低于中晚期的青少年(王立花,2007)。此外,也有人研究了青少年的合作问题发现,中小学生的合作情感较低;合作策略则随年级提高,越倾向于使用积极策略;合作的利他意图为首位,互利意图和利己意图分别排在第二位和末位;女孩比男孩更看重合作,具有较高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采用积极的合作策略,从利他的角度做出合作行为的可能性更高,而男孩比较注重竞争,倾向于从利己的角度做出合作行为(李英霞,赵章留,2008)。

综上所述,青少年人际情感是一个新的概念,只有与其相关或下位领域的研究,尚缺乏对其直接的研究,特别是缺乏关于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整体状况的实证研究。为此,我们尝试编制《青少年人际情感问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对青少年人际情感现状进行大规模调查,以冀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了解和培养我国青少年人际情感创造条件。

2 问卷编制

2.1 初始问卷编制

通过文献搜寻、座谈会、开放式问卷调查等途径,从青少年生活层面、新课程改革文本层面、文学和语言层面以及理论层面上,收集有关青少年积极情感表现方面的信息。在理论推演和经验归纳的基础上,编写出反映青少年情感表现的行为样例200多条,进而经课题组的专家和中小学教师的反复研讨、斟酌,编制出青少年人际情感初始问卷,共7个因子48个题项。考虑到此类题项易具“趋中”态势,故采用偶数等级:从“完全不符合”记1分,到“完全符合”记6分,共分6个等级。经预测后,对问卷的题项内容、编排形式和文字表述进行修改完善。

2.2 正式问卷编制

2.2.1 项目分析

选取11-19岁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1067人进行试测。按被试问卷总分排序,取其前27%作为高分组,后27%作为低分组,然后进行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各个题项上分数差异的t检验,凡p>0.05的题项因区分度不高被删掉。再对题项得分与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删掉相关不显著的题项。

对问卷测验数据分别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KMO抽样适当性参数0.839,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5617.735(p<0.001),表明数据适合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提取因素6个,内含题项28个,特征值都大于1,解释总变异量的46.795%。这6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合作感(愿意与他人共事的情感)、乐群感(乐意与他人交往的情感)、归属感(希望自己为别人或群体接纳的情感)、信用感(因信守承诺而欣慰的情感)、亲密感(能与他人交流内心体验的情感)、宽容感(能原谅别人而心安的情感)。

2.2.2 信度分析

人际情感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810,其余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533-0.688之间,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见表1)。

表1 问卷及其因子的α系数

因子 α系数

人际情感

0.810

合作感0.673

乐群感0.688

归属感0.621

信用感0.585

亲密感0.587

宽容感0.533

2.2.3 效度分析

由教育心理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对问卷题项进行评定,一致认为项目代表性较好,能反映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实际表现。这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另外随机选取11-19岁小学、初中、高中学生1284人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际情感的6因子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各项拟合指标达到要求(见表2)。这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 调查实施

使用自编《青少年人际情感问卷》在全国代表性的大城市及其郊县展开调查。以国家统计局颁发《200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为依据(国家统计局,2007),将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划为发达、较发达和欠发达三类层次,每层次上抽取3大城市及其郊县,共涉及9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长春、郑州、西安;西宁、贵阳和海口)及其郊县的117所中小学的11-19岁青少年学生25485人。其中男生11807人,女生13627人;小学生7433,初中生7756人,高中生8510人。

4 调查结果

4.1 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基本状况

调查发现,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平均得分为4.51,正好与青少年总体情感素质平均得分(4.51)相当(卢家楣,刘伟,贺雯等,2009)。

人际情感下属6大因子平均得分在4.14-4.79之间范围。采用单样本t检验,并计算效果量指标d值表明:乐群感、归属感、信用感和宽容感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人际情感的平均得分(p<0.001),并具有实际上的显著性差异(d>0.2);合作感和亲密感的平均得分则显著低于人际情感的平均得分(p<0.001),且亦具实际上的显著性差异(d>0.2)。人际情感各因子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信用感、归属感、乐群感、宽容感、亲密感、合作感(见表3)。

4.2 不同性别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差异

分别以人际情感其下属的合作感、乐群感、归属感、信用感、亲密感、宽容感得分为因变量,性别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计算效果量指标d值。结果表明,女生的人际情感及其下属合作感、亲密感的平均得分高于男生的平均得分,两者具有实际上的显著性差异(d>0.2)(见表4)。

4.3 具有不同师生关系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差异

因变量同上,以学生自评师生关系(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参照效果量指标,发现师生关系自评为不同等级的青少年,其人际情感总平均得分及其下属的乐群感平均得分具有实际上的显著差异(>6%)。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人际情感及其下属的乐群感的平均得分随自评师生关系渐好而逐级提高。在人际情感上,很好、较好、一般与其他等级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01)。较差与很差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乐群感上,很好、较好、一般与其他等级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01),较差与很差之间差异不显著(见表5)。

4.4 接触有情施教老师不同比例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差异

因变量同上,以教师有情授课(教师上课生动而富有感情)人数占被调查青少年学生所知老师人数比例(大多数、多数、半数、少数、极少数)为自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参照效果量指标,发现有情施教老师的不同比例的青少年人际情感平均得分具有实际上的显著差异(<6%)。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人际情感的平均得分随有情授课老师比例上升而逐级提高,各级差异极其显著(p<0.001)(见表6)。

4.5 在其他变量上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差异

研究还分析检验了不同年级(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业自评(优等、中上、中等、中下、较差)、不同学校声誉(社会评价好、社会评价一般)、不同父母受教育程度(博士/硕士、大学/大专、高中/中专、初中及以下)、不同学校地区(市区、郊区)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层次(发达、较发达和欠发达)青少年的人际情感得分差异,结果发现这些因素之间ω2均小于6%或d值均小于0.2,没有实际上的显著性差异。

5 讨论

5.1 青少年人际情感问卷编制

青少年人际情感是一种新划分出的一类情感,迄今尚无用于实际调查的工具。因此,本研究首先编制调查问卷。我们在“三个尊重”和“三个统一”思想指导下,从四个层面上收集青少年人际情感方面的信息,在编列出200多个相应的行为样例基础上,编制问卷题项,这就使该调查问卷的编制从一开始就根植于青少年的社会现实之中。之后通过项目分析、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测谎题嵌入等一系列操作过程,最终形成包含合作感、乐群感、归属感、信用感、亲密感、宽容感等6个因子28个题项的《青少年人际情感问卷》。这是一个原创性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适用于青少年人际情感测查的问卷,为调查我国青少年人际情感发展现状与特点,并据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工具。

5.2 青少年人际情感与总体情感素质平均水平相当

调查发现,我国当代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得分为4.51分(选项最高为6分,最低为1分),处于问卷中设定的6点等级评分中“有点符合”(4分)和“基本符合”(5)之间,恰在刚过两个等级(4分和5分)的中界线位置上,属积极正向范畴,与青少年总体情感素质的平均得分(4.51)持平(卢家楣,刘伟,贺雯等,2009)。这说明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发展在整个情感素质中居于中等状态,但考虑到总体情感素质发展水平不高,因此人际情感同样具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细析,人际情感所包含的6个因子——合作感、乐群感、归属感、信用感、亲密感、宽容感得分在4.14~4.79之间,其中信用感、归属感、乐群感和宽容感的平均得分高于人际情感得分均值,而亲密感、合作感的平均得分低于人际情感得分均值。信用感得分最高(4.79),其中“做人的第一原则视为以信为本”(5.07)和“在乎别人说话是否算数”(4.96)两个题项的得分超过和接近“基本符合”水平,说明当代青少年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对人际交往中的核心品质——守信,特别看重,成为交往的第一信条而融入其情感世界中。

合作感(4.14)和亲密感(4.19)在人际情感中得分最低,其平均得分几乎落到“有点符合”的边缘。合作感方面,“对别人做事不放心”(3.75)和“在合作时,人们容易偷懒”(3.32)两个题项的得分甚至在正负值边界(3.5)位置上下。这些作为观念的存在影响了青少年合作行为的产生,导致合作感下降。影响个体合作发展的因素也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认知、交往技能、言语水平和性格情绪起作用,也有客观的同伴关系、榜样作用以及目标结构起作用(庞丽娟,陈琴,2002)。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在合作认知和交往技能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因而造成了青少年合作感得分较低。

在亲密感方面,青少年更倾向于“把内心秘密藏在心里,不愿告诉他人”(3.80)题项得分也接近负值,其原因与青少年期的闭锁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在“我有说知心话的朋友”题项(4.91)中的得分较高,但“对好朋友也不喜欢讲悄悄话”(3.90)题项得分仍然很低,说明当代青少年闭锁心理更甚,遇到心事埋藏在心里,连朋友也不愿与之分享,从而影响了当代青少年亲密感发展。这情况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在一项对500名青年学生人际关系调查中发现,80%的青少年把真心话只留给自己,还有29.6%的青少年认为“当前最大的苦恼”是“不被人理解”(朱贵芳,1999,转引自雷霞,2007)。这可能反映了目前独生子女的共同缺点,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而这种状况又恰恰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合作精神、开放心态相悖的。因此,在今后教育实践中,应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合作感与亲密感,以提高我国青少年人际情感的整体水平。

5.3 青少年人际情感存在性别差异

传统认为,女生指向人际的情感要高于男生(Ruegera,Maleckia,Demaraya,2009;Jackson,2008;王立花,2007;李英霞,赵章留,2008),本研究在考察了青少年人际情感的性别差异后,也部分支持了这一结果。调查发现,女生的人际情感得分(4.59)高于男生(4.42)达到实际意义的显著性差异,并主要表现在合作感和亲密感两个方面。从得分情况看,青少年人际情感中合作感和亲密感之所以最低,主要因素也恰是由于男生更缺乏合作感(4.03)与亲密感(4.01)所致。与女生相比,男生更喜欢“独来独往”而缺乏合作性,拥有更少“说知心话的朋友”以及“对好朋友也不喜欢讲悄悄话”。因此,培养男生的合作、亲密等人际情感是整体提高青少年人际情感重要方面。

5.4 师生关系对提高青少年人际情感的积极作用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发现,青少年自评师生关系等级与其人际情感得分关系密切:随着青少年自评师生关系等级提高,其人际情感得分也相应增多,反之,则相应减少。例如,与老师关系“很好”以及关系“很差”的两类学生,他们的人际情感得分分别是4.72和3.80,前者接近“基本符合”,而后者则几乎落入负值范围,差异悬殊,足见师生关系在促进青少年人际情感方面所起的重要影响作用。这一结果也与以往研究认为:教师对促进学生交往和情感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的观点(Riley,2009;Rudasilla,Rimm-Kaufman,2009)是相一致的。这是因为,师生关系对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影响可能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师生关系所形成的人际氛围是学校心理氛围中的重要方面,对青少年心理各方面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发展,其中也包括情感发展;不良的师生关系则导致相反的结果。二是师生关系本身也是青少年人际关系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生活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良好与否,自然会对青少年人际关系,进而对人际情感产生影响,特别是会影响青少年在学校中与他人交往的热忱。本次调查也恰发现,正是在乐群感方面,师生关系影响十分突出:师生关系“很好”以及关系“很差”的两类学生,他们的乐群感得分分别是4.98和3.74,其差异比人际情感还大。这是因为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感觉自己“与周围的人合得来”,再次印证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促进青少年与同伴积极相处,发展情感的作用。

5.5 教师有情施教对提高青少年人际情感的积极作用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青少年自评周围教师中有情施教的教师比例等级与其人际情感得分关系同样十分密切:青少年接触到的有情施教的教师在周围教师中的比例越高,其人际情感得分也相应增多,反之,则相应减少。例如,他们接触到的有情施教的老师为“大多数”以及“极少数”青少年,他们的人际情感得分分别是4.72和4.19,差异悬殊,可见教师有情施教在促进青少年人际情感方面所起的重要影响作用。这是因为,教师有情施教会影响师生关系,这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已得到许多现场教学实验的佐证:有情施教会直接促进师生融情(卢家楣,2008)。而师生关系,如前所述,会促进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发展。因此,有情施教也就有利于青少年人际情感提高。然后在现实的学校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教师对有情施教的认识和操作也未能及时跟上,以至于有情施教仍是学校教学中十分不足的方面,在一项对初一至高三的青少年学生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当前认为教师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教学艺术”(实质就是上课不生动,缺乏情感,未能有情施教)(赵永萍,张进辅,2004)。因此,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促进教师这方面理念和技能的提高,对于青少年人际情感的发展是有利的,当然这也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结论

6.1 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人际情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适合于研究我国青少年人际情感的有效工具。

6.2 我国青少年人际情感正向积极,与总体情感素质平均水平相当,其中信用感最高,合作感和亲密感最低;女生的人际情感优于男生,并主要表现在合作感和亲密感上。

6.3 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有情施教对青少年人际情感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标签:;  ;  ;  

当代中国青少年人际情感现状的调查研究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