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予以尘肺患者健康教育、运动训练结合护理方案对其呼吸功能及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8年7月研究时间段内收治尘肺患者共84例纳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组42例。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配合常规健康干预,研究组配合健康教育及运动训练。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呼吸功能指标变化及健康行为依从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前各项呼吸功能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研究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较同期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各项健康行为依从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尘肺患者健康教育、运动训练结合护理模式,可通过对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运动量的提升,辅助患者呼吸功能提升,改善健康行为依从度,护理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健康教育;运动训练;尘肺;呼吸功能;健康行为;应用效果
尘肺是一类在职业活动中人体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所产生的一类肺尘埃附着病,可导致患者在长期病程进展中发生肺部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病变,在肺部纤维化影响下引发肺功能不可逆性损伤,患者可随着肺部纤维化进展逐步出现咳痰、呼吸困难、咯血等症状,临床治疗中虽可通过药物治疗对患者部分症状进行有效缓解,但仍需配合相应护理模式,提升患者健康认识程度,实现对其呼吸功能的有效提升[1]。因此,为研究分析予以尘肺患者健康教育、运动训练结合护理方案对其呼吸功能及健康行为的影响,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8年7月研究时间段内收治尘肺患者共84例纳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组42例。对照组,男/女,38/4,年龄区间45~71岁,平均年龄(58.03±6.76)岁;病程2~7年,平均(4.56±0.83)年。研究组,男/女,37/5,年龄区间43~72岁,平均年龄(57.51±6.83)岁;病程2~8年,平均(5.01±0.96)年。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方法对比后,结果无明显差异且P>0.05,观察指标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经X线片胸片检查后均确诊为尘肺;患者均在知情前提下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精神障碍性疾病者;排除丧失行动能力者。
1.2方法
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即对症接受药物治疗延缓尘肺进程。
对照组配合常规健康干预,即予以患者常规生活习惯指导、用药指导、监督等措施。研究组配合健康教育及运动训练:(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实施需结合患者尘肺进展分级开展。对于一期尘肺患者,则应在入院后向患者进行详细尘肺进展危害性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早发现、早治疗、健康生活,对其生存周期及生存质量提升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并配合完善药物指导干预,确保患者可积极配合治疗;对于二期、三期尘肺患者则应予以生活习惯改善及药物干预措施,使患者通过健康生活习惯养成及治疗依从性的提升,有效控制病情进展。(2)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实施同样需结合患者尘肺分级开展,一期患者则应在准确评估患者运动负荷量前体下,组织患者进行快走、单车骑行等有氧训练,每次30min,并通过上肢训练及胸廓的训练,有效扩张肺部,提升吸氧量。除此之外,还需配合膈肌力量训练及缩唇呼吸法,进一步提升患者呼吸机能。二级、三级尘肺患者则可根据患者运动负荷量实际对上诉运动训练强度及时间进行有机调整[2-4]。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呼吸功能指标变化及健康行为依从情况。呼吸功能指标包括患者肺功能指标(采用肺功能呼吸检测仪进行测评)及6分钟步行试验评分(即Borg评分法,且得分与呼吸困难程度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中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呼吸功能指标对比
两组护理前各项呼吸功能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研究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较同期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见表1。
表1 呼吸功能指标对比()
3讨论
保持良好健康习惯、行为及有效运动训练对于尘肺患者呼吸功能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护理前各项呼吸功能指标组间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研究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肺功能指标:FEV1:2.03±0.51L、FEV1%:67.52±9.47、FEV1/FVC:59.08±11.15;Borg评分:2.27±0.26)较同期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各项健康行为依从度(坚持用药92.86%、坚持有氧运动85.71%、坚持呼吸训练90.48%、戒烟69.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予以尘肺患者健康教育、运动训练结合护理模式,可根据患者尘肺进展分级予以各级患者相应健康教育及运动训练干预,从而实现对其呼吸机能的有效提升及健康行为的养成。与刘云芳等人在《健康教育结合运动训练对尘肺患者呼吸功能及健康行为的影响》的研究数据具有一致性,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FEV1为(1.99±0.47)L、FEV1%为(66.30±9.25)、FEV1/FVC(58.86±12.36)、Borg评分为(2.05±0.03)[5]。
综上所述,予以尘肺患者健康教育、运动训练结合护理模式,可通过对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运动量的提升,辅助患者呼吸功能提升,改善健康行为依从度,护理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秀云,张红香,胡伟.新型健康教育对尘肺患者健康行为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3):166-168.
[2]曲文静.健康教育与运动训练在改善尘肺患者肺功能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03):331-334.
[3]刘婷婷,程卫平.个性化康复训练督导对尘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02):198-200.
[4]王建元,刘健,陈玲.运动训练联合无创通气在稳定期尘肺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6,34(03):192-195.
[5]刘云芳,吴大连,许娟娟,等.健康教育结合运动训练对尘肺患者呼吸功能及健康行为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01):79-82.
论文作者:刘宏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尘肺论文; 患者论文; 呼吸论文; 功能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论文; 指标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