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卞京京
摘要: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由内而外地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音乐感受和鉴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由内而外地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一、激发兴趣,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也是能否实现有效教育的关键。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是不相同的,但对事物的兴趣是可通过后天的努力加以培养的。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
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愉快的音乐情境,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来。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设境"就是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了解,使学生在流动的音响中得到心灵的共鸣,精神的满足,情感的陶冶。
二、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谈到音乐教育,人们便很自然地与是否教识谱、会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唱歌等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即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教育是十分片面和狭窄的,它既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更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价值,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见物不见人。音乐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理解,而是要把"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不应局限于那种"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给予学生在课程中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学生感悟、理解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认识、感受、欣赏、创造、体现音乐美的教育。在课堂上,老师对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直接讲解少了,而运用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给予学生感悟、理解的机会多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进行一些音乐作品欣赏时,老师可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机会对艺术作品进行自我感悟和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组织学生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古今中外有众多的优秀音乐作品,我们要擅于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三、闻乐律动,培养乐感
节奏在音乐鉴赏学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倾听一些节奏欢快的歌曲,并让他们闻乐律动,增强学生的乐感,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学习情绪更为高涨。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伴以肢体语言,将更好地理解并表现音乐。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聆听一些有节奏感的音乐,并尝试根据音乐进行律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乐感。在学生随音乐而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随着音乐唱出歌词。如在学习《拍手唱歌笑呵呵》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具有律动感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念一念,唱一唱。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主随乐而动,尝试自己找到节律感,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倾听音乐过程中的感受,并按照感受来设计出统一的动作,一起随着音乐统一动作。在唱到“你的眼睛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按照音乐的节奏将手放在脸颊左右两侧分别拍手,在唱到“有呀有个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做出“爱心”的动作,放在心口,然后和自己身边的同学相对击掌。在唱到“对呀对面坐”的时候,则可以单手和自己的同伴击掌。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设置喜欢的动作,随性而动,感受音乐之美。肢体语言能体现倾听者对于音乐的即兴反应,学生可以根据音乐旋律的缓急来变换自己的肢体动作,体现自己对节奏的感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且表现欲望强的特点,让学生一边倾听音乐一边尝试律动,增强课堂的活力。
四、展开联想,描绘画面
音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展起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来展开联想,尝试描绘出自己心中的画面,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主题,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有很多音乐作品中都含有一定的意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尝试展开联想,描绘自己在聆听过程中出现的画面,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促使学生在抽象的音乐中得到具象认识。如在学唱《闪烁的小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说说自己听到这首歌曲之后的感受。有的学生表示:“我好像躺在床上,抬头看着天空,天空有好多小星星闪烁,好像很多俏皮的小朋友躲在黑夜里。”还有的学生表示:“我仿佛乘坐一只宇宙飞船,飞到了天上,星星都在我的身边闪烁,我想要伸手去碰它们,它们却又灵巧地躲开了。”小学生往往具有无穷的想象力,指导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展开联想,能够让学生对音乐学习增添兴趣,得到独特的感受。教师可以整合各种形式,让学生尝试用说、画等不同的方法来展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给学生一个自我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积极充分地去挖掘学生蕴藏于自身的创造潜能,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使学生思维活跃丰富起来,激励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和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去表现他们的个性创造能力。教育出路在于改革。音乐教学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体现音乐教学的特色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1]陈美华.中小学音乐素养培育的实践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5(12).
[2]乔斌.浅谈激发小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09).
论文作者:卞京京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兴趣论文; 素养论文; 能力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