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必环范本教学方法应注意--谈“史记”几篇选文的教学_史记论文

纪必环范本教学方法应注意--谈“史记”几篇选文的教学_史记论文

应重视纪传体范文讲授方法的探讨——关于《史记》几篇选文的教学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记论文,纪传体论文,选文论文,刍议论文,几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六册语文课本,有12个单元是文言文,课文达48篇。其中关于《史记》的选文有4篇,即:《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如果能紧紧抓住这4篇选文,进行精讲,甚至最精讲,很可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为什么要最精讲《史记》几篇选文呢?

“文不过秦汉,诗不过盛唐。”这是茅盾母亲教茅盾读书的秘诀之一。秦汉文章能造就一代伟大作家吗?那也不一定。但茅盾受益于秦汉文章,那是毋庸置疑的。

有专家将我国古文分为三个阶段:秦汉以前为古代汉语,唐宋为中古汉语,明清为近古汉语。所谓“汉语”,就是“汉代”以后称呼的中国语言文字。要打基础,恐怕读秦汉时期的文章为宜。对于高中生来说,我们认为先秦时期的太难、太古,实在难懂。有的句式还在变化,没有固定下来,也不典型,况且有些难字生命力也不强了。而明清时期的太浅,难度不大,有不少句式也是沿用秦汉或唐宋时期的,很多句式不典型,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相比较而言,秦汉时期的文章,特别是《史记》选文,最适宜于高中生学习。教好这几篇选文,就基本上能达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文言文方面的要求。

怎样教好这几篇课文呢?

一、把握《史记》的整体性──纪传体历史法的优劣。

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就从史学和文学两个角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为此,不妨首先向学生作一般的史料介绍,尤其指出《史记》的历史方法──纪传体的优缺点。梁启超在《读书记》中指出:“集合体的结果是人的史不是社会的史”。其优点在于“能够让历史上重要人物留下一个面影”。梁的见解是对的。既然社会的史是人的史,那么容易使人认为历史是帝王将相、个别英雄人物创造的。这是《史记》历史法的不足之处。其原因,一方面是司马迁受了时代的限制,我们不能苛求于他;另一方面是后人对《史记》有补窜、班固之前就有二十多人窜改过;到班固之时有十篇不见了,所以班固就割《汉书》补《史记》。虽然《史记》的体例班固之辈无法改变,但有些篇章可能是伪作。我们不能不加以注意。从史学的角度看,必须告诉学生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

从文学的角度看人的“面影”也应完整,仅仅从选文是不能全面了解的。为了讲授这四篇课文,我通读了选文全文以及有较紧密关联的他人传记,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留侯世家》、《陈涉世家》、《淮阴侯列传》、《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和《平原君虞卿列传》等,还温习了《中国文学史》有关《史记》的论述。利用晚自习辅导课给学生介绍了信陵君救赵后留赵不归的史实,学生对信陵君就有更全面的了解了。

此外,我将秦国作为一条主线,将4篇课文中的人物串联起来,体现一个完整性。这4篇课文都涉及到秦国,因此,我画出表格来显示。信陵君抗击秦兵救赵国,廉颇带兵防秦国进攻赵国,毛遂联楚抗秦,项羽刘邦灭秦,张良范增谋秦……

二、引发课文的趣味性──纪传体历史法的曲折动人的故事。

兴趣是第一位教师。选文均有曲折动人的故事,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课文之前,我往往要学生自己找有关资料,分别讲清“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等成语的由来,还提醒学生将小学课文《将相和》重温一遍,以此激发学生产生读课文的强烈愿望。

三、了解句式的典型性──纪传体文章语言的规范化。

在讲解课文前,将文言文译为语体文的原则、方法、步聚和注意事项用白纸抄出来(或写在黑板一角),让学生对照着边读边试译,重点字词和典型句式要学生抄在笔记本上。问题是课文太长,学生难以熟读成诵。怎么办?得另辟蹊径。我把它当古汉语来教,挑选例句,突出重点,以少胜多,以简驭繁。从《廉蔺列传》中挑选32个例句,从《鸿门宴》挑选30个例句,从《信陵君窃符救赵》挑选15个例句,从《毛遂自荐》挑选8个例句。这些例句按16种类别归纳。即:名词形容词活用(如“左右欲刃相如。”“臣请完璧归赵。”);动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治之。”“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一词多意(如“固不如也。”“沛公起如厕。”);多音多义字(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古今异义(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请指示王”);通假字(如“距关,毋内诸侯。”“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名词用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数量词的用法(如“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人称代词 的用法(如“吾属今为之虏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语气词的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等。由此及彼,日积月累。这些例句起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了解人物形象的鲜明性──纪传体历史法的最大特点。

对于这几篇课文,我不满足于把它当作古汉语的教材来讲授。我认为它既是古汉语的典范教材,同时也是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传统范文。我们要从中汲取文学的养分,欣赏古典文学的艺术美,培养美感。我们在欣赏了“珠玉之声”的语言之后,眼前即展现了司马迁时代及其之前的龙争虎斗的,“风云之色”!如有赵王、楚王、魏王与秦王的霸主之争,有蔺相如与秦王的智勇之斗,有廉颇蔺相如之间的嫌隙,有刘邦同项羽的王位之争,有信陵君率谋士同内忧外患之争,有张良同范增的智斗,有项伯项庄杀卫之斗,有侯蠃、如姬、樊哙,毛遂、平原君、曹无伤等人的多方面的斗争……通过情节的开展,斗争的激烈,性格各异的“面影”便在《史记》这“舞台”上与我们见面了,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对于重点段落,可不惜花较多时间赏析。如《鸿门宴》的第3、4段(即宴会上那部分),我除了逐字逐句落实古汉语知识外,着重了分析人物身份:一对主子──项羽、刘邦;一对谋士──范增、张良;一对武将──项庄、樊哙;一对内奸──项伯、曹无伤(通过项羽口中说出)。故事情节三起三落,波谲云涌,扣人心弦。人物性格在斗争中充分表露出来了:刘邦奸诈狡猾(谢罪、如厕);项羽忠厚憨直(道出曹无伤,不看亚父暗示,对樊哙的责问“无有以应”);张良沉着谋变(至军门招樊哙,从容回答项王的问话);范增有远见而心急切(数目项王,示意项王杀刘,召项庄舞剑、对项庄说的急切话);樊哙忠义刚勇(立饮洒、啖生彘肩,斥责项王);项伯甘心认敌为友,出卖亲人(以身翼沛公);项庄无能(庄不得击)。且人物语言都具个性化,但闻其声,便识其人。对于这样的大手笔,学生叹为观止,为有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

五、理解思想内容永恒性──纪传体历史法的裹实自然手法。

几篇选文体现了《史记》的真实自然的手法,连汉朝的始祖刘邦在乡里时的无赖表现在《高祖本纪》中写出来了。由于它的真实性,使读者很容易接受其观点,对人物的所作所为容易产生“共鸣”。有许多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思想内容的教育意义可谓有“永恒性”。比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急人之所急,见义勇为的精神;蔺相如的不计个人恩怨,一切从大局出发的高尚品质;廉颇的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毛遂的在危难之际不畏闲言恶语自荐出来为国解难的精神……谁能说哪个朝代不适用,不该提倡呢?

此外,还提醒学生注意同中求异,将《史记》选文与《荆轲刺秦王》、《过秦论》的叙述部分、《阿房宫赋》和《六国论》的后部分内容相比较,让学生找出异同点,以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标签:;  ;  ;  ;  ;  

纪必环范本教学方法应注意--谈“史记”几篇选文的教学_史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