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写作:知识经济与地理发展_地理学论文

专家写作:知识经济与地理发展_地理学论文

专家笔谈:知识经济与地理学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地理学论文,知识经济论文,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要求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知识经济逐渐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与应用。知识经济的崛起必然建构起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新格局,也必将带来经济地理学的革新和深化,不仅丰富了经济地理学内涵,推动了经济地理学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同时也给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这对于提高目前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知识经济的许多新特征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的内涵。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形成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它研究的主体是工业社会的生产布局。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革命使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经济体系。与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托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能量的释放,也就是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更突出知识积累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因素,即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必须面对知识经济产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及新情况而作出新的调整,增大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以及传统地理问题的新形式和其特征的研究力度,诸如新的空间经济构成形式与社会文化作用模式、知识经济的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效应、数字化时代信息空间中特殊的人地关系、信息地理环境的描述指标以及虚拟信息空间与现实地理空间的关联问题等等。这就要求经济地理学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以及学科体系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大的调整和变革,以完成从传统经济地理学到知识经济地理学的建构,从而为知识经济时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知识经济的信息化推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手段从传统走向现代。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以计算机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广为主要内容,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化发展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为我国经济地理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的现代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技术保证。我国建立的教育与研究计算机网已经启动,与国际性学术计算机互联,为我国经济地理学迈向世界先进行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入口。这种与国际前沿信息资源共享,不仅为我国经济地理科研辐射作用提供了保证,而且为我国不断更新经济地理研究内容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来源,为我国经济地理实现从封闭走向开放,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经济地理研究应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真正地把经济地理“精密科学化”战略落到实处,从而彻底摆脱其定性描述的窘境。下一世纪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原来稀缺的资源得到补充,更多的环境要素被开发成资源,环境各要素在地理空间之间的位移更加便利、迅速,各种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面对知识经济的这些新变化,经济地理必须借助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进步,促使其研究向定量的方向发展。制定出符合知识经济要求的学科发展战略,迅速提高对经济发展的预测、预报能力和服务规则、决策水平。因此,知识经济的信息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手段从传统走向现代,包括理论上的提高和其具体手段的改进。其中理论的充实是研究手段改进的基础,而研究手段的更新又是理论提高,特别是观念变革的结果。

第三,知识产业的崛起给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研究课题。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不少研究经济地理的学者开始思考和研究传统经济地理学中一些定论是否需要随之作相应的修改。例如,由于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以物质资源的消耗为基础的传统工业经济的衰落。由于微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物耗、能耗,这样资源稀缺性原理是否适用于信息资源?人类能否从稀疏资源的限制中解脱出来?又比如,由于知识经济的边界概念被破坏,经济活动的流动性加强,商品和劳务贸易、资本和技术流动更为容易,各国经济更加开放,这样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网络经济中是否仍然有效,经济发展能否出现一种超常规的持久增长现象。尤其是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作为“放大器”的效应远大于一般制造业,它的异军突起,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将推动经济地理学把一系列新问题列为自己的研究内容。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信息已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各地区如何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如何进行信息产业布局。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和促成经济的集约化增长,各地区如何抓住知识经济这一发展机遇,使其成为地区经济繁荣的增长极。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应怎样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怎样统筹农业、工业与信息业的发展,使三者相互协调和促进;怎样解决好信息网络发展中遇到的种种经济问题,如网络建设和费用效益分析与评价问题、网络服务的市场分析与预测、网络资源供需分析等等。此外,从理论上,怎样认识和理解知识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网络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的关系等问题,也应该作为重要内容加以研究。特别是要注意信息产业经济理论的中国化研究。相对于其他经济理论,信息产业经济学可以说是一种“进口”的,但又是发展最快的经济学说。任何一种理论“引进”以后,都应该中国化,即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经济学说的一般结论(包括所做结论的假设、前提)进行适当修正和合理扬弃,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条件和情况的结论。这既是一个加工、消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例如信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内容是产业结构、产业联系、产业组织三个部分,但在中国,由于存在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大国信息经济的特征和对外开放的特征,因此,中国信息产业经济的研究就必须研究信息产业的地区配置问题,这也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知识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地理学分支。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反映知识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与共享的特征,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可以预测,知识经济地理学在下一世纪会有更大的发展。

地理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前途与方向

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地理学的前途与命运将如何?敏感的地理学家已开始思索这一问题。有人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的到来,将导致“地理学的终结(the end of geography),理由是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主要依赖于知识与科技的力量,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制约力将大大减弱,区域差异也将随之削弱甚至消失,因此,对于以研究资源、环境和区域差异见长的地理学将失去用武之地。显然,这种看法偏颇,它片面夸大了科技的力量,而低估了自然力和环境的作用。对人地关系的复杂机理缺乏深层见识。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生态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在某种角度上讲,地理环境的作用在这一时代不但不会减弱,反而会有所增强(笔者曾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新思辩》一文中对此作过深入分析);即使自然资源的制约力会有所减少,但地理区位的作用却会增大;由于经济发展中的“惯性定律”或“马太效应”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在相当长一段社会时期内仍难以缩小区域差异(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家内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仍呈逐渐拉大的趋势);即使有些旧的区域差异会慢慢削弱甚至消失,但新的差异也会不断产生。只要有区域差异的存在,有地理与区位作用的存在,有环境问题及人地关系的存在,地理学就不会消亡或终结。

问题的关键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之际,地理学应如何面对时代变革的现实,未雨绸缪,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把握前进的方向?鉴于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力趋于减弱,知识、信息、科技、人才的作用趋于增强的现实,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应由“硬件”研究逐步转向“软件”研究,注重于知识、信息、科技、人才的产生、传播(或流动)与扩散以及效应的时空规律,特别是“知识区位”效应的研究。可以预料,未来的地理学时代将是文化地理学异军突起的时代,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信息地理、科技地理、人才地理等将会应运而生成为大展宏图的新兴学科。社会发展地理以及地理哲学的研究也可能成为一个重点方向,如果地理学能从哲学的高度,宏观把握社会发展的时空格局与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能从本学科的角度对社会发展历史作出科学的阐释和前瞻性的预见,将极大地增强地理学的影响力与生命力。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地理学的发展中应努力克服学科“泛化”、“离心”乃至“变质”的不良趋向。地理学应该在这一点上清醒认识和深刻反省,根据自己的科学优势和时代要求,校正好自身的定位与航向。

可以认为,加强基础理论,革新研究方法,坚持以区域为研究对象,以知识经济为研究重点,不断提高综合水平与应用价值,努力控制地理学的“泛化”、“离心”倾向,加强自己的学科特色并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将是未来地理学发展总的方向。

未来地理学的前途,将取决于时代的需要和学科自身的调适与创新能力,并有赖于全体地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知识经济大潮的来到,无疑给地理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地理学曾经对全球问题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地理学家很少提出既能对其它学科构成挑战又能搔到社会实际需要痒处的重大问题。例如50~60年代期间,环境问题举世瞩目,地理学家却在批判“环境决定论”,把一个本来可以作出主导性贡献的领域拱手相让。如今如何抓住知识经济对地理科学发展推进作用的机遇,对地理科学的发展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地理科学将应在以下方面对知识经济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1 加快地理信息系统(GIS)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国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开放的。从三峡工程与长江中下游的开发到对土地评价与地籍管理系统,社会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解与需求正在迅猛地增长,地理信息系统开始面向多层次的需求方向发展,从全球研究、全国宏观调控,到城市经济开发区,都日益显示出其蓬勃生机。

地理信息系统在90年代迅猛发展,已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一环,其应用广度与科学内涵,远远超过70年代以制图自动化与图形分析为主体的初期水平,形成跨学科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区域综合与空间分析工具。

随着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其应用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地理信息系统在解决信息的存储,检索和处理方面日益显示其优越性。因此,加快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的步伐对促进地理科学的发展,已是至关重要。

2 发挥地理科学优势,做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作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进步的指导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以及人类世代间的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为了从整体上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更需要进行自然、经济、人文的综合研究(这本来正是地理学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可持续发展研究应有不同的空间尺度,《21世纪议程》是全球尺度的纲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应遵循的规范。《中国21世纪议程》则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所制定的中国整体发展战略。而由于区域差异性的存在,各个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则相差很大。

黄秉维先生精辟地指出,可持续发展研究,要在全球宏观背景上把握全局,在区域尺度上开展基础研究,认真扎实做好工作,他提出了在区域研究中拟重点解决的问题。如关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水质保护、能源问题及其区域对策、环境污染及其预防、陆地与大气及近海的相互关系,以及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在陆地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作用等。他要求在区域综合研究基础上,进行区域的比较研究和区域的联系研究,汇总全国的全貌,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标签:;  ;  ;  ;  ;  

专家写作:知识经济与地理发展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