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44
摘要:本文通过阅读各类经、史、子、集对中国古代(即1840年以前)的文献进行梳理,寻找从元代至清代北京作为都城时期的各类规划线索,力图完整呈现这段时期北京城从定都到选址再到规划建设的变迁史。
关键词:北京城;规划;古文献;
1.元大都
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现存北京三重城垣的基本格局始建年代可以追溯到元代——元大都。
1.1 定都
元朝作为马上民族定都并营建北京,汉人刘秉忠功不可没,清代朱彝尊、于敏中所著的《日下旧闻考》记载元世祖曾问刘秉忠:“今之定都惟上都、大都耳,何处最佳?秉忠曰:上都国祚近,大都国祚长,遂定都燕之计。”根据刘秉忠的意见定都北京是对国家发展比较长远的选择,虽然上都距离蒙古人的老家比较近,但是出于对国家未来发展的考虑元世祖最后决定定都北京。
1.2元大都的具体位置
通过比对清代吴长元的《宸垣识略》和明代宋濂的《元史》可以发现《宸垣识略》中记载“元世祖至元四年,始定鼎于中都之北三里,筑城围六十里,九年改为大都。”而《元史》中记载却是“四年,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焉”可以肯定的是元大都的选址放弃了原有金中都的位置,但是一个记载的是北三里而另一个记载的是东北,根据考古进行证实发现《元史》记载的东北是比较准确的位置。至于为什么放弃原有金中都的位置有两种猜测,一是金中都在金朝末年历经战争的摧残城内宫殿多被拆毁或失火焚毁;另一是由于莲花河水系已经出现水量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都城日常生活所需用水,无论是那种原因在各类古代文献中都没有直接的证据,仅仅是一些推测。
1.3元大都的规划
《宸垣识略》、《元史》以及《南村辍耕录》都对元大都的规模进行了描述,认为城方六十里,其中《南村辍耕录》记录的较为详尽“城方六十里,里二百四十步,分十一门。”也就是说元大都大概周长是六十里,解放后实地测量大概为28600米。元大都皇城大内是位于都城中心偏南的位置,即“南临丽正门,正衙曰殿,曰延春阁”。皇城之内的宫城按记载“周回九里三十步,东西四百八十步,南北六百十五步。高三十五尺”,宫室的位置参考《日下旧闻考》“元代宫室考之昭俭录及析津志、北京志,大内在太液池东,隆福、兴圣二宫在太液池西”,说明当时的宫城为三路格局,以太液池为中路,西路是太子、皇太后居住的隆福官、兴圣宫,东路是皇帝居住、工作的宫殿。至此元大都初步形成了都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的基本格局。
2.明代北京城
2.1定都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建都南京,直到朱棣即位十八年之后才正式迁都北京,清代赵翼所著的《陔馀丛考》记载“洪武初取河南州郡,乃诏以开封府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而以故元都为北平府。及永乐元年,乃以北平为北京,设留守,开封府北京之名遂废。十八年迁都北京,诏改京师(金陵)为南京,而以北京为京师。”
2.2北京城的位置
根据清《顺天府志》记载“明初缩城之北面,而元之规制以改。”“洪武初,改大都城为北平府,缩其城之北五里,废东西之北光熙、肃清二门,其九门仍旧。”说明朱元璋将元大都城北向南缩进五里,废掉了北面东西两侧的光熙门和肃清门,缩至如今安定门和德胜门一线的地方,而“永乐中重拓南城又非复明之旧矣”则说明永乐帝执政时期开始拓展北京城,不是恢复旧有的规模,而且向南边拓展。但是无论北京城的规模是缩还是扩其大体的位置都没有改变。
2.3北京内城的修建
2.3.1 第一次修建
明代北京内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历了四次修、建。第一次是大将军徐达攻克北京之后,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对当时的元大都城墙进行了修改,即“克复以后,以城围太广,乃减其东、西迤北之半,创包砖甓,周围四十里。其东南西三面各高三丈有余,上阔二丈;北面高四丈有奇,阔五丈……为九门。(《宸垣识略》)”大将军徐达认为元大都的范围太大不易防守,缩减其北面的空地,重新修建北面城墙,对原有城墙进行包砖,另外北面的城墙修建的要比其他三面更高、更厚,可见其防御重点是在北侧。
2.3.2 第二次修建
根据明代孙承泽所著的《天府广记》记载,北京城的第二次修建是在“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遣营缮司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重修,益加宏壮。”这次修建是为永乐帝迁都做准备的,修建重点在于郊庙宫殿,用以满足帝王的基本生活、工作和祭祀的需求。
2.3.3 第三次修建
北京城的第三次修建主要针对的是京城九门城楼,明代《明英宗实录》载:“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辛卯,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筑京师九门城楼。初,京师因元旧,永乐中虽略加修葺,然月城(即瓮城)楼铺之制多未备,至是始命修之。”,“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正阳门正楼一,月城中左、右楼各一。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月城楼一。各门外立牌楼。城四隅立角楼。又深其壕,两涯甃以砖石……正统二年(1437年)正月兴工,至是始毕”这次可以说是永乐帝以来最大的一次城池修缮工程,修缮后的北京城池更加的气象非凡、宏伟壮丽。
2.3.4 第四次修建
正统十年,明朝又以北京城外壁虽敷砌元代小砖,但内壁尚为土墙,故又动工兴修。这次工程其实并不只是敷砌城垣内壁,城垣外壁也又加砌一层大城砖。《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年(1445年)六月戊辰,京师城垣其外旧固以砖石,内惟土筑,遇雨辄颓毁,至是命太监阮安、成国公朱勇……侍郎王佑督工修甓之。”而此次修缮之后明清400余年再没有对内城进行大规模的兴修。
3.清代北京城
3.1定都
顺治帝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日下旧闻考》中记载“顺治元年,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此时的顺治帝才年仅六岁,对于确定哪里为都城尚不能具有判断能力,当时执此意见的主要是以摄政王多尔衮为首的一些群臣,通过清代《清实录》中记载的“上以中原平定。迁都于燕。……荡平寇乱兹者俯徇群情迁都定鼎。作京于燕。”的诏书可以窥探一二。另外,根据清代阮葵生所著的《茶馀客话》记载可以发现从清军进入山海关到最后定鼎燕京仅仅经历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可以说时间上是相当的急促的,那么当时的顺治帝也就不具备重建都城的时间,而是直接利用了明代北京城旧有的建筑,只不过将原来明代宫殿的名字改为新名,表明已经改朝换代。
3.2清代北京城
清代对于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没有进行改动,依然延续了明代内城、外城、皇城、紫禁城四重城垣的规划布局,仅对中轴线的格局进行了部分的修改,从而更加加强了城市的轴线空间。
4.结语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阅读来研究北京都城的规划建设史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北京城作为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价宝藏,它值得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财力来挖掘它的价值,从而将其不断的发扬光大,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朱彝尊,于敏中.清 《日下旧闻考》.
[2] 陶宗仪.元 《南村辍耕录》.
[3] 吴长元.清 《宸垣识略》.
[4] 宋濂.明 《元史》.
[5] 赵翼.清 《陔馀丛考》.
[6] 张吉午.清《顺天府志》.
[7] 孙承泽.明 《天府广记》.
[8] 冯铨,洪承畴等.清 《明史》.
[9] 明 《明实录》.
[10] 清 《清实录》.
[11] 阮葵生.清 《茶馀客话》
论文作者:袁琳溪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
标签:北京城论文; 北京论文; 都城论文; 清代论文; 城垣论文; 明代论文; 京师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