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县崀山医院 湖南新宁县 422700
【摘 要】目的:研究并分析阿替普酶与尿酸激酶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不同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并确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患者,研究组采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尿酸激酶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NIHSS评分(14.32±1.54)与对照组(14.63±1.31)评分无显著差异,但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76.7%),组间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尿酸激酶更具有使用价值,可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替普酶;尿酸激酶;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神经科较为常见的疾病,致死率以及致残率均较高,是目前对于人类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之一[1]。在中老年人中较为高发,该疾病是某一脑动脉供血区局部缺血的结果,易导致脑细胞缺血缺氧坏死以及脑组织缺血,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疾病。脑梗死对于患者的影响巨大,轻者会出现语言障碍、活动不便等,重者则会导致全身瘫痪甚至是死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本次主要研究阿替普酶与尿酸激酶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不同疗效,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并确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4月-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并确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且符合医院伦理学要求。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患者。研究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45.1±9.5)岁;对照组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43.2±8.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分布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临床纳入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有严重全身疾病者;肝肾功能不全者。
1.3治疗方法
1. 3.1对照组 在患者入院之后采用一般检查并进行记录,询问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并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的检查,并进行包括心率、血压以及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采用尿酸激酶 [生产批号:20140121]进行治疗,将100ml的生理盐水加入到125万U的尿酸激酶之中,采用持续静脉滴注的方法,在半个小时内 滴注结束。
1.3.2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药物换为阿替普酶[生产批号:20140122]进行治疗,将100ml的生理盐水加入到剂量为0.9mg/kg的阿替普酶之中,10%的采用静脉注射方式,剩下的90%采用静脉滴注方式,在一个小时内滴注结束。
1.4疗效评价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
1.5统计学方法 对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3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急性脑梗死具有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高的特点,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都有可能会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影响了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选择合适的方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治疗显得尤为重要[3]。
尿酸激酶是一种可以在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中发挥溶栓作用的药物,不仅可以对血栓进行有效的溶解,还可以对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起降解性作用,具有预防患者溶栓后再梗死的功效[4]。而阿替普酶是二代溶栓药物,在纤溶酶原中有着较好的亲和力,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有效结合,从而起到了溶血栓的作用。虽然这两种药物都可以进行溶栓,从而降低出血的风险性,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并发各种并发症[5]。但是阿替普酶半衰期较短,需要持续不断的给药,而剂量过大的又会导致大出血的风险增高,并且价格较为昂贵,难以被患者接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且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NIHSS评分(14.32±1.54)与对照组(14.63±1.31)评分也无显著差异,但是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76.7%),所以在临床中应多采用尿酸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伍柏青,傅颖媛.急性脑梗死患者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标准化比值降低[J].临床检验杂志,2017,35(2):122-124.
[2]李琳芸,李滔,王昌富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各类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检测及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7,32(2):122-126.
[3]黄荣娥,张学川.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和肽素、NT-proBN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3):409-412.
[4]张贵涛,朱天瑞,张凤等.红细胞分布宽度在急性脑梗死动脉硬化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59-61.
[5]陆丽丽,刘丹,庞春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血小板CD62P和sTLT-1的表达水平[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34(2):105-107.
论文作者:邱德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5
标签:患者论文; 激酶论文; 尿酸论文; 脑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评分论文; 新宁县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