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评价论文,高校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4519(2008)03-0049-05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日趋综合化和多元化,社会开始对具有多元性知识以及综合性能力的复合人才产生了需求。各大高校也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社会需要,近几年来,在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了一定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但是,针对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模式的发展却没有跟上,出现了“只改无评”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新兴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从培养模式的确定到评价模式的建立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对科学、系统的教育评价的规范和重视程度不够,只是习惯于将教育评价简单地与考试相挂钩。
随着高校和学者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逐渐达成共识,需要出现相应的教育评价来进行控制和导向。这种教育评价模式的建立,不仅对培养目标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同时对探索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也能起到改进和形成性的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各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馈以及对被评价学生加以鉴别并及时地提供意见。
一、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复合型的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接触并把握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思维方法,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①具体而言,复合型人才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知识的集成性。知识的集成性是指,复合型人才在通晓两到三门专业或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拓宽知识面,将知识结构拓展至相关的学科,从而形成有合理层次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知识体系。能够让知识跨度比较大的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机地集成。能够将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类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成一个整体。
2.能力的复合性。复合型人才注重多种能力的复合,主要包括综合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性能力。复合型人才不仅有专业所需要的能力技能,还要能够将多学科的能力相融合,达到对原有学科知识能力的超越,形成跨学科的综合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复合性能力可以归纳为:(1)学习能力,即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而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2)运用方法学的意识和能力,指能够运用方法学的思维解决不同情境下的问题;(3)创新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工具性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等现代工具手段的能力;(5)实践能力,将知识运用于具体生活实际的能力。
3.素养的全面性。素养从概念上来说,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经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和实践,特别是通过外在文化的内化来促进身心发展,从而形成人的内在的、综合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②现代社会所需的基本素养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
二、人才评价概述
人才评价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人的基本素质及其绩效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活动。随着心理测量学的发展,人才测评的理论体系不断得到完善。目前,人才评价被广泛的用于教育、企业管理、人才招聘、绩效评定等等众多领域中。
根据人才评价的标准和要求不同,人才评价通常有两种分类方法:素质性评价和功能性评价。素质性评价是根据素质评价的特点来进行分类,包括知识评价、能力评价和心理评价等。功能性评价的分类是指根据素质评价的功能来进行的分类,大体而言,可以分为选拔性评价、配置性评价、开发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考核性评价几类。
人才评价的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取向,定量主要用于对评价者可测量的特点进行评价,获得客观的信息,比较适用于评价人数较多的大规模的情境。而定性的模式是通过访谈等方式可以对评价者内隐的特征进行深入的考察,适用于小规模深入的评价情境。当前用于人才评价系统中比较传统的方法有测验法和面试法,前者是定量,后者是定性的模式,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比较便捷地获得被评价者的信息。近几十年来,评价中心技术作为人才评价的一种新的方法,也被日益的推广和应用,这种方法综合了各种人才评价技术,对被评价者的多种知识和能力能进行全面的标准化评价。
人才评价的发展始于早期对智力的评价,随后测量学家通过编制各类智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对人们的某一特定能力或特质进行区分。如比奈—西蒙智力测验、卡特尔的人格测验等。这种针对特定能力和特质的测验方法一直沿袭到现在,其中教育人才评价领域发展比较成熟,目前出现了许多更加细化的评价工具,同时,一些大型的国际组织也建立了标准化的人才测量和评价体系,比如PISA、TIMSS等,考察各国儿童在能力和受教育水平上的差异。而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人才评价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从对单一的能力评价,到要求能从更加综合的角度进行测量和评价。在企业管理和人员招聘领域这个取向更加明显,如出现的人—职匹配整合模型和胜任力模型,都需要通过评价和分析被评价者多元化的领域,包括特征、动机、性格、技巧、能力和知识等,考察被评价者是否符合职位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复合型人才评价的框架
根据复合型人才的特点,高校对复合型人才评价需要建立多元的评价内容和维度,主要包括知识维度、工具性能力维度、素养维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具体的评价中,在涵盖这几个内容维度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评价情境对各个维度设定不同的权重,以达到对人才进行综合考察的目的。
1.知识维度。知识维度包含对学科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综合知识的了解、理解、综合、运用等情况。一方面考察学生对各个基础学科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以及能利用该学科的知识进行简单分析、判断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又考察学生是否能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效融合,形成层次合理、比例恰当的知识结构;考察学生通过各个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工具性能力维度。工具性能力是考察学生通过利用现代技术工具来获取信息、辅助性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实践的能力。工具性的能力主要包括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能用英语交流信息;有较好的语言基础,以及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③计算机能力主要包括四个层次:(1)计算机基础:熟知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微机操作环境、计算机基本维护和常用的软件;(2)计算机程序设计:包含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程序的结构和设计、程序的调试、多媒体课件设计、程序设计的新技术等;(3)计算机信息处理: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4)计算机应用:能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④。
3.素养。对复合型人才素养的考察,主要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以及方法学的意识和素养四部分。
(1)科学素养。OECD通过PISA项目对世界一些国家儿童进行数学、科学等方面的基础能力评价。其中对科学素养的界定很有借鉴意义。它将科学素养定义为是应用科学知识,辨别问题和得出以证据为基础的结论,以便理解和帮助做出有关自然界,或者通过人类活动改变自然的决定的能力。⑤科学素养具体又可以再分为科学概念、科学过程技能和科学情景三个部分。
科学概念是指与学生日常生活情境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空间地球科学中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改变,重点是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而不仅仅是识记这些概念。科学过程技能是指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搜集、解释证据、得出结论所需要的技能和理解力。可以包含以下五点:确认可以探究的问题,辨别探究中需要的证据,得出或评估结论,传播有效的结论,证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情境是指评价要选择来自人们日常生活的情境,而不是专业科学家的工作情境,强调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应用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技能,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人文素养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⑥由于对人文素养的界定较为宽泛,不易操作,它具体而言可以分解为人文知识以及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包括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及相应的文化水平。人文态度泛指一个人对待自己、他人、社会所持有的态度以及表现出的风尚。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从操作角度上说,就是对社会及自然现象表现出的关注角度及态度和精神特性。由于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是构成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而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又不易通过直接的测量而得出,因此从操作层面上说,可以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嫁接在综合性的人文精神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一定的人文情景,来考察学生的整体的人文素养水平。
(3)信息素养。1992年,道尔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他能够确定对信息的需求,能够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能够确定潜在的信息源,能够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信息。⑦信息素养包括确定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确定获取所需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评价信息的优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组织与处理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释、分析、综合、交流信息的能力;管理信息的能力。
(4)方法学的意识和素养。方法学意识是指在探索一个具体问题或者接触一项实际研究时,思想上能随时意识到“运用方法学的知识,从方法的角度来做出分析、判断和选择”。方法学素养体现的则是一种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它反映出在理解和解释社会、自然现象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接近、操纵、处理、解剖各种社会、自然现象的方式和方法的综合能力。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意味着个体在进行研究和分析时所能达到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周密性。方法学的意识素养可以通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间接的考察得出。
4.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是对复合型人才评价的重要的维度之一。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其他知识、能力的学习,对个体综合素养以及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一些研究还表明⑧,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和精神病等问题或心理障碍在16—30%之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大体可以包括个人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否与其年龄特征相符合;能否从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能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否适应社会,与社会协调一致;能否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个体的独立性。⑨
四、高校复合型人才评价的特点
1.评价维度多元结合。复合型人才评价最显著的特点是包含了多元的评价维度的结合,如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素养维度,这种结合首先是包括了维度之间的结合,并不仅仅是对单一的维度或者内容进行评价,复合型人才强调的就是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在评价内容维度上多元结合,才能创造出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情境,使得评价更加有效。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维度内部各子维度之间的联系。在每一个维度内,还包括多个子维度,这些子维度涵盖了多个学科,或包含了不同的能力范畴,因此需要根据评价的目标不同,将维度内部的子维度有机地结合。
2.注重发展性评价目标。复合型人才评价的目标是对其培养进行反馈和提供改进方案,因此,复合型人才的评价不应该单纯注重对结果的鉴别、确证和检查功能,考察教育方案执行后的结果与预设的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问题,这样无助于教育培养方案的改进。而应该更加关注培养实施全程的评价,将过程和结果统一起来,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问题做出反馈,及时修订,充分发挥过程中的改进功能。最后将教育培养的实施情况与原初目标进行对照,以得到整体性的评价。也就是说,在评价实践中,应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性的评价,还需要结合形成性的评价,在阶段性的评价中及时发现问题,一方面给教育者提出教育建议,修正教育方式使之更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给被评价的学生及时的反馈信息,让其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通过形成性的评价,调动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共同达到发展性的教育目标。
3.内容的与时俱进与方法的创新融合。复合型人才的评价内容是取决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如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每隔几年社会对信息技术和能力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复合型人才的评价内容也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进行调整。
目前用于教育评价领域的方法主要是测验法,而该方法倾向于适用对单一的客观性内容进行的评价,也有一些评价采用了面试的方法,在测验之后对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等。而对复合型人才进行的评价,不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能力或知识,而是应用性的考察被评价个体在情境中的综合能力素养。从这个角度而言,当前在企业人才评价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如评价中心技术,能够通过设定特定的情境,并采用综合的评价方法对个体进行考量,这些新的方法也可以被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所借鉴和采用。
五、复合型人才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1.内容的多元并非简单的累加。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强调多元的评价维度和内容,但是在实际的评价中,多元并不意味着将内容简单的累加。实际评价体系和结构的确定,应该根据评价的目标来调整,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对各维度赋予不同的权重。如高校评价研究式复合型人才,那么可以在方法学意识和素养上加大权重设置,而对于具体的细化的知识水平,适当的减少权重。如对实践式复合型人才的评价,重在强调实践和应用能力,因此可以选择对于工具性应用能力加大比重。
2.不可将评价和培养体系相脱节。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不仅仅是为了选拔性或配制性评价,更多的是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给教育培养提供更有效的建议,因此评价不可与培养体系相脱节。首先,评价的内容和结构应该和培养的目标和体系相一致,考察学生能否掌握完成培养任务;其次,参照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培养的过程是否适合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如果大多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内容上都存在较大的漏洞,可能说明需要对培养方式进行一定的修改。另外,我国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处在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评价和培养体系的结合也有利于不断地对培养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
3.评价中需要囊括多方面的评价主体。首先,复合型人才评价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其中包括了多种知识能力复合领域的专家,如文学领域专家、物理化学领域专家、计算机专家、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测量和统计方面的专家等。这些专家需要通力合作,因此需要现代的管理技术组织操作,例如建立评价小组,通过设立小组目标、分工、讨论整合等过程,最终确立综合的评价工具和体系。
注释:
①马春玲.对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②陈阳.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策略[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4).
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④许振和.面向21世纪计算机能力培养的探讨[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万淑香.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5,(4).
⑤OCED/PISA.Major scientific themes (with examples of related concepts) for the assessment of scientific literacy.http://www.pisa.oecd.org/science/fig15.htm.
⑥高云梯.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J].经济师论坛,2001,(8).
⑦杜玉霞.美国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⑧徐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2,(3).
⑨拓维文化.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