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研究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研究

王烨敏[1]2017年在《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与货币危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国内外经济和社会政治环境较以往更为复杂多变,对其本就相对脆弱的货币金融体系造成了负面影响,尤其是美联储重启加息后,这种负面冲击被进一步放大,委内瑞拉、蒙古等国相继发生了货币危机和严重的货币替代;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危机愈加频繁,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都出现了严重的货币替代现象,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助于探索发展中国家货币危机中所隐含的特有的规律和机理,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防范货币危机的爆发。基于系统地对货币替代和货币危机的概念演进、理论发展的研究,和对拉美、东南亚等多国的货币替代与货币危机历史的深入研究,本文构建了基于多重动机的货币替代模型和货币替代下的货币危机模型,提出货币替代具有"货币反替代"期、稳定期和货币替代期叁个阶段,这叁个阶段分别酝酿、发展和爆发了货币危机,并利用检验数据结构变化的思想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基于多重动机的货币替代模型借鉴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的思想,分别从交易和谨慎动机以及资产组合和谨慎动机两方面来研究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的形成机理,指出国内外利差、经济增速、政治制度、政策持续性、社会稳定状况等因素会通过影响人们对本币的信心来影响本外币资产的需求,从而引起货币替代或反替代现象。货币替代下的货币危机模型借鉴了流动性危机模型的思想,建立了考虑货币替代的两部门模型,居民部门通过持有本币来投资于本国机构部门,因此货币替代的增加意味着投资于本国机构部门的流动性的减少。通过对该模型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货币危机的全过程贯穿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期、稳定发展期和减速期(或衰退期),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货币替代也在信心的变动下发生趋势性的变化,形成了货币反替代期、稳定期和货币替代期,每一时期都对货币危机产生影响,货币危机则相应地经历了酝酿期、发展期和爆发期。针对以上两个理论模型的研究结论,实证研究分别采用了面板数据的Group-Granger检验和滚动回归法来进行检验。滚动回归法是检验数据内生结构突变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货币替代率数据结构的改变意味着货币替代率发生了趋势性的变化,从而可以证明货币替代阶段发生了根本改变。通过对东南亚国家、拉美国家的实证检验,发现这些国家的货币替代率的一个周期确实存在着叁个阶段,通过对比各国货币危机爆发的时间与货币替代率叁阶段的时间后证实货币危机都发生在货币替代率的第叁阶段上。用滚动回归法检验中国的货币替代率后可发现,中国的货币替代已经出现了第一个突变点;通过对中国的经济增速、通货膨胀、汇率等多个因素的分析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短期爆发货币危机的风险较小,并提出了针对我国的政策建议。

王维安, 王烨敏[2]2016年在《发展中国家基于多重动机的货币替代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建立了基于交易、谨慎和资产组合等多重动机的货币替代迭代模型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广义货币替代的形成机理,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速、外债水平、财政状况、利率、本币汇率、本币预期贬值率、通胀、社会政治和政策制度等因素会通过改变人们对本币的信心来影响货币替代;而后本文用多个案例研究了社会政治和政策制度因素对货币替代的影响,认为其他情况不变时,不稳定的社会政治局势或多变的政策制度会增加货币替代程度;然后本文选取了拉美、东南亚和东亚的5个代表国家,做了货币替代率与以上各因素的基于面板数据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这些因素都是货币替代率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它们都会影响货币替代的程度;最后本文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出政策建议。

谢讴[3]2002年在《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这不仅表现在利率、汇率的逐渐自由化,也表现在货币投机的自由化、金融交易逃避政府管理和监督的自由化以及货币兑换的自由化上,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资本流动,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问题日益严重。在中央银行垄断一国货币发行后,"货币替代"便指的是在本国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或出现一定的汇率贬值预期时,公众出于降低机会成本与取得相对较高收益的考虑,减少持有价值相对较低且不稳定的本国货币,增加持有价值相对较高且比较稳定的外国货币的现象。但货币替代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货币兑换现象,它从多方面影响着一国的宏观经济,例如:扰乱一国正常的金融秩序,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削弱政府的财政税基;造成一国汇率水平的剧烈波动等等。因此,深入了解货币替代现象的成因、途径、影响,找到防范货币替代的政策手段,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开放条件下,保持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维护本国货币体系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到开放的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已基本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将来还要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经济的开放与发展造就了货币替代的现实可能性,而且这种货币替代必然同其他国家曾经出现的替代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尽管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东欧、拉美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现象及对策,但希望其中一些规律性的结论也能有助于我国制定有效的政策来防范货币替代的风险,降低货币替代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以维护开放经济体系的稳定和实现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从全文逻辑顺序来看,首先是对货币替代相关概念的介绍,然后<WP=3>对货币替代的成因进行阐述,比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的不同,接着分析了货币替代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防范货币替代的各种政策措施及其有效性,最后得出全文的结论。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前言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了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问题产生的背景。货币替代现象是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开放而出现的,对一国的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第一章主要介绍货币替代的定义及衡量指标,为下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本章的第一节首先考察了货币替代的定义,重点介绍了狭义货币替代、资本替代和广义货币替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广义货币替代是狭义货币替代和资本替代的综合,并提出以广义货币替代作为本文论述的对象。接下来第二节介绍了货币替代的衡量指标,主要有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两种,但后者在实际研究中似乎更可行。第二章探讨了决定货币替代的因素。在第一节中首先列举了货币替代的直接决定因素,包括:制度性因素、规模因素、收益率因素及风险因素。然后对比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发生原因的不同。本章的重点是第二节,主要分析了货币替代对经济的影响。首先介绍了货币替代对汇率的影响。在存在货币替代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无法控制货币供应量,同时影响汇率的变量增加,所以汇率更容易波动,对政策可信度的敏感性也越强,而且反通胀的汇率政策导致的本外币之间的大规模兑换,会造成福利的分配效应。接着文章论述了货币替代对国内货币需求量的衡量、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结论是,在货币替代情况下,一国的货币需求要受到外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货币需求更不稳定,同时利率函数和货币供应量函数变得更复杂,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可测性和可控性降低,最终削弱了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最后研究了货币替代对财政政策的影响。主要是削弱了税基并可能促升通胀税率。在第叁节中,列举了东欧国家和拉美国家的货币替代现象,并分析比较了<WP=4>各自的特点。东欧国家的货币替代现象是转轨国家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它影响了政府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降低了铸币税收入,这可能会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但如果政府通过提高普通税税率或开征新税来弥补财政赤字的话,则会扭曲一国的经济结构。拉美国家的货币替代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与金融自由化改革不能协调所带来的问题。拉美国家的货币替代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迟滞现象,即货币替代率是随着通胀水平上升而加剧,但却不随着通胀率的下降而很快的降低。这主要是因为新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适应,本外币的兑换都是有成本的。第叁章是全文的重点,主要是从叁个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家面对货币替代所能采取的措施。第一节分析了反货币替代的政策措施及其有效性。从成本—收益原则来看,要想遏制货币替代的进一步加剧,首先必须促使货币替代的收益不足以弥补替代的成本,从而令微观的经济主体丧失进行替代的动机。而要想从根本意义上消除货币替代,恢复建立在本币流通基础上的金融秩序,则还需令反货币替代的收益大于反替代的成本,从微观层面上激发起反替代的动机。反货币替代的政策措施,包括货币政策、汇率政策、财政政策及直接的外汇管制措施等,其有效性都要依据这个原则来评价。事实是这些政策并不能保?

马超[4]2001年在《论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文中认为资本账户开放是一国对外经济部门自由化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和经常账产支付限制的逐步解除,资本账户的开放问题已摆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决策者面前。然而,作为一项改革实践,资本账户的开放似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自由化进程中最困难,最有争议,也是最有风险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拉美国家债务危机,1994年底墨西哥汇率危机,以及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无不与资本账户的急剧恶化有关。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开放资本账户的利益和风险,如何通过恰当的开放战略和相关政策安排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账户开放的利益,同时又能尽量避免其风险,进而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已经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996年12月,中国政府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内容,实现了人民币经常账户下的基本可兑换。这意味着在放松外汇管制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总体进程中,资本账户的可兑换将无可争议地成为进一步改革的焦点。毫无疑问,在决定将开放资本账户这一改革付诸实践之前,决策者们必须就如何客观地评价资本账户开放的利益和风险,以及选择怎样的开放战略和步骤等现实问题作出回答。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经验和教训,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全文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理论上分析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账户的静态和动态利益,同时提出资本账户开放的总体政策框架,重点阐述了确保资本账户开放在相 论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对有利的环境中进行的各种前提条件,以及开放的速度、顺序等战略性问题。 第二部分,以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具有典型特征的东南亚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回顾两国资本账户开放的背景和原因、开放的方式和开放的具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成效进行评价。 第叁部分,根据印、泰两国资本账户的开放经历,及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遭遇,深人讨论发展中国家在开放本国资本账户时应当引起重视的各种问题,包括资本账户开放与贸易自由化的协调,资本账户开放与汇率、利率体系的协调等。 第四部分,考察了中国当前资本账户开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促进我国资本项目自由化顺利进行的五点建议。

张亿镭[5]1996年在《试析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现象》文中提出所谓“货币替代”有两层含义,狭义概念即外国货币全部或部分代替本国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这是直接发生的国际货币替代;广义概念是指国内居民金融资产的很大比例以外币或外币资产的形式持有,它不但包括狭义概念,还包括间接的货币替代,即人们从持有现金转为持有定期存款,再转为外币债券或定期存款(表1)。 表1 国际货币替代

蓝庆新, 刘子迪[6]2006年在《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全球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性,发展中国家由于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遭受打击程度要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当今世界金融失衡的传递效应很显着,金融危机可以通过货币、资本、央行政策以及心理预期等因素进行传递。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更成为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所以,加强监管,应该成为我们面对金融全球化的首要任务。

贺力平, 马伟[7]2016年在《论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汇率变动与贸易增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增长呈现出叁大特点:经济增速较快,贸易部门扩张较快以及持续的较高通货膨胀。毋庸赘言,贸易扩大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贸易较快的增长如何能够出现在相对严重的持续性通货膨胀条件下?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扩展的货币替代模型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释。在加入了对于物价水平的适应性预期之后,货币替代模型得出一个结论,货币政策扩张(由通货膨胀上升来表示)使得国内居民部门对外汇的资产偏好加强,并由此推动本币持续贬值;不仅是名义贬值,而且还会有实际贬值;进而,实际汇率贬值改善贸易部门的相对价格条件,促使贸易部门获得"额外"的增长动力。对24个重要发展中经济体1980-2015年的年度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多数国家的实际汇率贬值程度与国内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叁个贸易指标的变动与实际汇率贬值程度之间也存在显着的相关性。但是,本文并不认为持续性实际汇率贬值是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叁十多年中较快贸易增长乃至经济增长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中经济体在追求持续经济增长的进程中需要更加重视非汇率和非货币政策的领域,而不能刻意追求实际汇率贬值甚至刻意制造持续性的通货膨胀。

姚莉[8]2001年在《论资本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文中提出资本国际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深刻的影响:国际经济主权的削弱、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易受外部的冲击。在此形势下,我国必须及时调整经济政策,适应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否则,有被国际化浪潮吞没的风险

张仁德, 韩晶[9]2003年在《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全球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性 ,发展中国家由于其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其遭受打击的程度要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本文从货币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和央行货币政策全球化叁个方面分析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通过大量的理论和数据分析 ,我们认为 ,当今世界金融失衡的传递效应很显着。金融危机可以通过货币、资本、央行政策以及心理预期等因素进行传递。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更成为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所以 ,加强监管 ,应该成为我们面对金融全球化的首要任务。

吴广君[10]2002年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加速推进,必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对国家金融安全所造成的危害上。 一方面,《金融服务贸易协定》约定,发展中国家应逐步放松对跨国银行以建立商业存在的方式在该国设立分支机构的行为所存在的诸多限制,这就从制度层面上消除了金融服务贸易领域既有的制度壁垒和贸易封锁状况,从而直接推动了跨国银行的全球扩张。这对一国的银行体系甚至金融体系、宏观经济造成不利的后果,如对国内银行业造成过大的竞争威胁、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导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加强、强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传递机制等,而这些不利的后果将直接威胁到金融安全甚至是经济安全。 另一方面,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所倡导的过境交付逐步自由化原则也导致了国际资本流动渠道的进一步畅通,给国际短期资本进出发展中国家大开方便之门。大规模的、持续的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体系脆弱性上升,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经济的泡沫化程度加剧,货币政策有效性受限,并有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危机,从而使国家的金融体系处于整体性的非均衡状态。 最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还强化了国际金融的传递机制,使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传染性。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被引入的金融风险在发展中国家将以放大的形式发挥破坏作用,从而危及到国家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 发展中国家货币替代与货币危机研究[D]. 王烨敏. 浙江大学. 2017

[2]. 发展中国家基于多重动机的货币替代机制研究[J]. 王维安, 王烨敏.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3].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研究[D]. 谢讴.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4]. 论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D]. 马超. 厦门大学. 2001

[5]. 试析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现象[J]. 张亿镭. 世界经济. 1996

[6]. 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J]. 蓝庆新, 刘子迪. 海南金融. 2006

[7]. 论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汇率变动与贸易增长[J]. 贺力平, 马伟. 金融评论. 2016

[8]. 论资本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J]. 姚莉. 教学与研究. 2001

[9]. 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J]. 张仁德, 韩晶.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

[10].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研究[D]. 吴广君. 湖南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替代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