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趋势下高校新闻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思考_大学专业论文

市场化趋势下高校新闻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思考_大学专业论文

市场化趋势下高校新闻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价值取向论文,趋势论文,高校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685(2011)08-0006-07

自二十世纪末以降,市场就业形势的日益恶化、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与媒体运行的渐趋融合,推动着越来越多的新闻院校与时俱进地朝着前沿型、应用型、复合型等等人才培养模式上阔步前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已在99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网络传播方向”课程,培养能利用网络技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2004年起,大幅调整了本科生教学方案,确立了以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新闻专业为核心,国际性、实践性、基础性相结合的教育思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则试图在双语新闻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研究、网络人才培养、重大新闻现实问题研究、与业界的紧密合作等方面形成特色”;①2003年,对美国46所第一梯队的新闻院系的调查发现,有多达85%的院系已经开始推出媒介融合的相关课程。②同时在就业市场竞争中:主修网络等新媒体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会被媒体“抢购一空”,大有供不应求之势;③而“纯粹学习新闻专业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优势,被一些具有多重教育背景的学生所超越和取代”,更有学生发出“学中外新闻史有什么用”,“记住第一份中国古代报纸、第一份近代报纸有什么意义”的诘问;④还有学者针对某大学发生的“新闻学博士生不会写消息”事件“大惊失色”,并发出“今日大学的新闻学教育正日益脱离当前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发展,不仅学生轻视实践,教师也轻视实践,把新闻传播学当作纯粹的书斋研究”的警告与慨叹。⑤

到底我们的新闻教育出了哪些问题需要警惕与改进?当前以满足市场需求与提高学生就业率为价值取向的新闻教育改革是否真正扼住了问题的要害?新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是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新闻教育中的本体价值缺失

每当社会转型(或技术突进)时期,新闻传播专业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实践性、应用性特点,往往会成为领跑高校人文社会学科教育改革航向的先锋。从1918年北大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门新闻学课程算起,我国新闻教育诞生近百年来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转型。与此相呼应,以价值取向变化来划分,新闻教育也基本经历了三次历史嬗变。第一次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创期,主要仿照美国模式,提倡在实用知识与技能上快速培训应用人才的实业教育;第二次为上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由于苏联教育模式的引入和计划经济的推行,主张“又红又专”的专才教育、“政治素质过硬的新闻宣传者”的政治需要是重要的价值取向;第三次为二十世纪后期至今,随着市场经济地位确立、传播学舶入与新媒体技术突进等,新闻教育开始迈向“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尊重和鼓励学术研究;同时注重‘经济唯一’的功利主义”改革之路。⑥

当前,我们正处在第三次新闻教育改革浪潮之中,与既往两次不同的是,这次新闻教育改革所面临境遇之复杂、任务之艰辛都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新闻业定位世界难觅相似踪迹,担当政府“喉舌”与满足社会“知情权”的媒介角色鲜见成功经验可仿;新闻职业公共性与媒介自利性的矛盾调和罕有成熟案例可鉴……面对此等复杂困局,基于不同的问题意识与观察视角,各色人等使出浑身解数开始为新闻教育发展前路把脉问诊,指点迷津。这也是本次新闻教育改革航向充满价值争议、遭遇见仁见智的主要根源之一。

有些人认为,“新闻学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问题,一些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的人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只会写无新闻的‘新闻’”,⑦“对于新闻的基本要求,对于新闻价值要素的构成,学生们说起来头头是道,可是究竟该怎样操作才真正体现专业技能呢?学生们心里并没有数”,⑧因此唯有紧贴业界急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大学与业界联姻办学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等开放式办学模式才能使新闻教育走出困局。⑨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新闻院校培养的学生敏感和工作适应性强,但后劲不足,写小而浅的东西可以,写大而深的报道则不行”,⑩“跑时政的记者很难转型跑经济,而目前许多搞经济新闻的记者不懂基本的经济知识,写出来的报道对读者缺乏服务性……所有这些,都得归咎于学生们的知识面狭窄,理论功底单薄。而那些同时入职的社会学、哲学、法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同事们,在工作中却游刃有余。”(11)所以,新闻专业应大力增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通识(才)教育(liberal education),培养文理兼备、“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2)

表面上看,上面两种对新闻教育现存“病灶”的诊治意见似乎互相“矛盾”,前者认为现在新闻教育最大问题是培养出的学生不够专业与实用,后者则坚称新闻专业的问题恰恰出在教育太过“专业”与“实用”了,忽视了多学科通识知识的储备。但若从高校教育价值取向上看,二者并没本质的抵牾之处,他们看待新闻教育的问题采取的都是“工具价值(理性)”视角,都把新闻教育根本目的归结到“社会主体”、“社会本位”上了,从而忽视了更具教育终极意义的“本体(个人)价值”、“价值理性”与“个人本位”。因而此所开出诊治之方并不一定能扼住当前新闻教育真正问题主脉,有时甚至还有引人“误入歧途”之患。

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满足人类需要为前提的价值创造的活动,又是一种价值选择的活动。“教育中有很多矛盾、很多规律,但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中方方面面的矛盾或关系都是由此派生出去,最终又复归到这两个基本规律中的。”(13)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认为,价值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满足程度。(14)新闻教育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个体主体(新闻院校学生)和社会主体。新闻教育价值的基本表现方式即是新闻教育对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根据教育价值的涵义,此处可将新闻教育价值分为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两类:新闻教育的本体价值(个人价值)是指新闻教育对受教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的一定满足,学生通过接受新闻教育,在增长从业知识过程中发展人的理性,提高人的能力和人文素养,陶冶人的情操和美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新闻教育的工具价值(社会价值)是指新闻教育对社会各方面进步所需的一定满足,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

毋庸讳言,我国当前的新闻教育的确存在着相当多问题。但诸多问题的存在是否像上述人士所总结的那样,主要表现在新闻教育对“工具价值”与“社会本位”关注不够?

“1993年,英国就公众受尊敬的职业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房地产经纪人名列最末,而记者是倒数第二”。(15)有中国学者于2010年初做过一次针对新闻教育状况的业界调查。该调查选取河北省新闻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1120份,回收957份,其中有效问卷864份。以社会科学统计包SPSS为统计工具分析处理,得到基本数据与基本结论显示:90.3%的受调查者支持“新闻道德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新闻专业的首要目标”;78%的受调查者承认“目前新闻工作违反新闻规律的做法时有发生”,同时“新闻采编人员拉广告”的支持率为21.5%,再加上“无所谓”的25.7%,合计达到47.2%;91.5%的受调查者认同“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应该广泛选修其它专业课程”。(16)即使在传媒业历史悠久的上海,“2002年对报纸、电视、广播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在一些关涉职业道德的问题上,与1997年调查时表现出的新闻道德方面的认识偏差几乎一样,五年来正确的认识依然没有确立。”(17)

上述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新闻教育的确出了问题,但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新闻教育“工具价值”取向不够彰显,而是出在了“本体价值”教育取向投放不足上。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于从政治诉求、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等功利主义角度出发,追求新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社会本位”,自觉不自觉地规避对“价值理性”与“个人本位”的执着叩问,导致了新闻教育中品行操守教育乏力、价值引导错位、受教者的价值结构失衡与个人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等等,并最终助推了部分新闻从业者在从事职务活动时突破起码社会道德底线、以身试法的不轨之举。

就业率与新闻教育改革

当下,世界范围内媒体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引发新闻的刊发载体与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与复杂化。面对此境,中外诸多新闻高校增加紧贴实践前沿的技能性课程教学也在情理之中。但媒介技术课程的无限扩展与课堂教学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一旦无法调解,就不分青红皂白削减基础课程的授课时间,致使“在某些新闻院系,新闻学的一些核心课程(新闻采访写作)沦落成一门选修课”,(18)这样的新闻教育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存合法性。

事实上,新闻工作岗位千差万别,需要各种专长的人充任其间:栏目(节目)制作、技术服务、广告策划等需要的是技能见长的专才;社论撰写、副刊统筹、深度访谈、新闻评论、理论专版需求的是长于学理思辨的智才……目前,即使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大致划分为业务型、理论研究型和专业技术型三大类,“业务型主要为媒介培养具有新闻采编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及精通大众传播媒介经营策略、媒介组织领导等管理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理论研究型教育致力于培养掌握信息传播活动发生的过程、机理、功能、效果等基本规律的学术型人才;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则集中于强化学生对媒介工具的使用能力和对新型传播技术的开发能力。”(19)因此,只要不完全坠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极端“道”“器”、(20)“学”“术”失衡境地,道学深厚者(无论学生或老师)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尤其不必太在乎职场就业率而被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牵着鼻子团团转,乱了阵脚,失了定力。

有学者曾做过简单调研发现,在2003年,新闻专业学生媒体就业率差不多还占已就业学生70%,从2006年开始这一比例已降到50%左右。(21)毋庸讳言,从自身历时性角度看,现在新闻传媒类毕业生,与9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之前相比,就业前景确实每况愈下。但若从共时性角度,与其他专业相比,新闻专业就业率未必“惨不忍睹”。

2009年6月10日,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在北京正式发表。该报告给出的新闻专业就业基本状况是:2008年在11个大学科门类中新闻专业(大学科门类中新闻属文学)就业率在所有专业中低于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农学,高于理学、教育学、医学、法学、哲学,排名正中;而在所有58个中类专业排名中,位列第28位身居中上,排在其前的除了公安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外,其余均为理工类专业。再从全国整个就业形势看,仅2009年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达2400多万人(此数据指城镇户籍需要就业的人员数量,不涉及农民工),而本年度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却只有1200万个,在这仅满足半数人就业需求的岗位中,还要确保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的任务,其他700万个岗位主要用于解决近1000万大中专毕业生、数百万复转军人等其他群体的就业。(22)可以想见,全国整体就业形势何其严峻。而且,当前我国正面临自然新生劳动力的高峰期,预计就业人口在2020年达到顶峰之后才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在未来10年,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将持续存在。中国目前有800多所新闻院系,在校本科生16万人,加上研究生、博士生,在校人数高达25万人,而全国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从业人员约20万人。(23)让这些岗位都腾空让这些在校生去就业,恐怕仍然存在5万人的“失业者”。因此,无论经济形势如何,也无论教育界怎样使出三头六臂改进课程、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难有根本好转。因此,纵令把美国最先进的实用型、复合型、T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与模式都整体移植到我国,纵令我们的毕业生上能驾机傲天、下能驭船入海,采、写、编、播、录、摄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报刊、广电、网络等新旧媒体的经营管理、广告运作等无所不能,全国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照样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此校就业形势好转背后是彼校学生失业率陡升。

另者,中国幅员辽阔,东、南、西、中等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状况差别很大,附丽于这些不同地区、服务于这些不同地区的新闻院系及其毕业生也不应该不考虑自己面对的新闻事业发展现状与媒介生态环境,超越自己发展阶段去直接嫁接他者的所谓先进经验。每个新闻院系,身处不同文化地域、不同发展定位的各个高校之内,师资生源千差万别,办学资源则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学生就业流向更是各有千秋。故而,大家不必时时、事事都往“最先进”看齐,只要做到寸有所长、错位发展即可。

被世人奉为引路“楷模”与指路“先锋”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模式,其实践效果实际上也不敢让人恭维。“将近60%的普利策奖和75%的都朋德奖获得者没有接触过任何新闻学知识。与此同时,很多学者发现,大多数成功记者拥有英语和历史学位”。(24)这样的结果不失为对其以市场为导向的工具(功利)性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颠覆与反讽。“新闻教育的核心在于如何达到既定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真正素养与学习型的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真正素养与学习型的人,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批判精神,以应对未来变幻莫测的技术变革,提升学生的竞争力。”(25)2006年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委员会(AEJMC)年会与会者达成了这样一个基本共识再次警示我们:“新闻活动规律是主体活动的规律,是在新闻活动历史中形成的、并且是通过历史性新闻活动过程表现的”,(26)要想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就必须培育出受教育者的强烈主体自立精神、完善的人格与深厚人文伦理修养,绝非把教育模式往市场与实用方向上一靠就好,一改就灵。

大学教育与职业精神

西方人曾经把牧师、医生、律师列为特殊职业。他们认为这几种职业会对人的肉体、灵魂或身家性命产生直接影响,需要有格外使命感、崇高感和责任心的人才能胜任。其实,他们出了一个常识性纰漏,新闻职业比起前者,更是一个需要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职业,更应该把新闻职业包括在内,因为“他(她)不仅影响一个个个体,还会影响某个领域、某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27)诚然,新闻职业也需要衣食住行,但仅仅把这个职业视为养家糊口的饭碗,把这个职业所特有的公共性、公益性、坚持真理、公平正义、历史使命感完全抛诸脑后,对一个新闻人的成长乃至一个媒体的生存,甚至对整个社会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负效应。一个仅有理工科素质的人,好比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行驶的快艇,它可能驶向光明的彼岸,也可能驶向毁灭性的暗礁,而人文科学方面的素养恰似快艇的指向标,确保其方向。(28)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的新闻传播者,如果价值观产生偏离,便会出现“在批评性报道中,经常出现火药味十足、攻击性极强的语言暴力;经济等重大题材报道中,常以枯燥的数字、图表的罗列取代对鲜活的个体命运的关注;犯罪、灾难新闻中,以饱受摧残的生命形象去赢取眼球资源;娱乐新闻中,热衷于对思维另类、举止怪异者的炒作,误导民众集体‘审丑’”(29)……因此,有着强烈人文学科属性的新闻学科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高尚的人,做对民族和国家有贡献的人。一句话,新闻工作者人生观如果离开人文素养的浇灌与滋养,其职业精神之树就会枯萎,崇高理想之花就会凋谢,公平正义之灯就会熄灭。

什么是大学与大学教育的目标与旨归。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梅贻琦认为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美国教育家克拉克·克尔把高等教育目的定位为“发展对社会的理解;获得在被选择的领域的学术的和技能的能力;达到适当的学术性为标准;探索文化兴趣和提高文化技能等”(30)五方面。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它们在扬弃各自传统的基础上,根据世界发展大潮,在现代大学精神上达成了基本要义“共识”,即“明德维新,至善至真,独立自由。其主体内容包括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自由精神与独立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31)由此观之,尽管中西方之间对道学、器术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实现最佳配给与平衡方面存在分歧,但对学养为先、道器并蓄、学术兼顾的教育理念,却达到了惊人的“不谋而合”。其实,世人之所以在教育目的上取得如此高度“共识”,绝非大家坐下来争论争取、投票议决的结果,而是教育“明德维新,至善至真,独立自由”生存逻辑使然。新闻教育是大学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取向自然应该遵照如上大学精神(价值理性)谨慎行事。

崇高的新闻理想与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娴熟的职业技能是支撑新闻教育大厦的三块基石,它们直接影响着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稳定、健康和安全发展。目前,作为我国新闻教育立身之本的这三块基石,从一般意义上讲,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落地不实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理想和伦理教育缺失,毕业生缺少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2)人文基础教育走向两个极端,泛而不专或者只有深度没有广度的现象普遍存在;(3)教学严重脱离实践,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32)但若从最亟待解决、更关键问题层面上看,新闻专业毕业生职业理想与操守沦丧、人文修养低下、相关学科知识储备匮乏,较之从业技能不精来说,是当前新闻教育更值得关切、更具决定意义的核心问题之所在。因为“新闻工作是一路做、一路学的过程,新闻实务的技能只能保证你在上班的第一天、第一周有良好的表现,却难以保证你走得更远”,(33)而道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却可以使你首先成为一个理性人与合格公民(并在日后各种职业生涯中获得后发优势,受用终生),这恰恰是大学教育的最根本价值旨归。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不仅是一个组织实体,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所在。结合不同的办校思路与条件,尽管各国大学及其院系存在对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的不尽相同的话语阐发,但在其人文精神、道学至上、独立自由等核心价值取向上,确实具有惊人的全球共识。香港著名教育学者金耀基说,大学要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此“有所执着”,点明了大学应有一种被时代洪流冲击不跨的本色,它凝聚成“大学精神”。笔者以为,这个“执着”应该指的就是明德维新,至善至真,独立自由。毫无疑问,大学新闻教育也要为了这份“执着”而执着。更具体地说,大学新闻教育,就是要“要合乎社会文化和民主政治发展的理性,回归其应具有的人文品质,维护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价值,综合性地开发人在身心活动层面、政治社会层面、历史文化层面、美感经验层面、人伦道德层面和批判精神层面的价值认识”(34),“它是新闻教育的目标,也是由综合性、学术性所达成的新闻教育的境界,由20世纪新闻教育的发展所演绎出的新闻教育的方向。只有这样,新闻教育才能成为推动新闻改革、建设社会文化、促进民主政治的重要角色,才有其存在的价值。”(35)

在工具理性的长期浸淫下,人们对高等新闻教育价值的判断以其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的多少,对社会科技、经济、文化、政治等某一方面需要的满足为主要标准,忽视了对社会主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效应,忽视了对受教育者主体生命发展的关怀,致使高等新闻教育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全面发挥,导致只论“效率”不讲“道义”、只管“效益”不问“正义”、只尊“长官”不守“客观”、只求“自饱”不顾“环保”的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以“合格”身份层出不穷地流向大众传媒。“如果把新闻教育的目的限定为培养新闻工作者就是把大学新闻教育矮化、职业化,甚至庸俗化;新闻是再现真实的特殊社会实践,新闻教育的真义是使接受这种训练的学生获得赋予世界新的意义的能力,最大化个人现实生活的意义,而不是成为新闻作坊的工匠。”(36)“对高等教育进行价值选择,其基本着眼点应从高等教育对社会主体发展、受教育者主体生命全面自由发展及高等教育自身主体性发展的效应入手,传统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缺少的正是这方面的意义,而这也正是理想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依据。”(37)从此意义讲,当前与未来理想的高等新闻教育价值取向应是:价值理性指导下的高等新闻教育主体性价值取向。这种高等新闻教育价值取向是对传统工具理性指导下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扬弃与超越。在这种价值取向指导下,高等新闻教育活动对社会主体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对受教育者主体生命理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完善,对高等教育活动自身内在合逻辑、合规律发展的推动,将成为高等新闻教育价值选择与判断的基本维度。

注释:

①田华、李志:《高校新闻教育如何培养特色人才?》,《青年记者》,2006年,第4期。[Tian,Hua & Li,Zhi,"How to Foster a Special Talented Person?:Journalism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Youth Journalist,2006,No.4.(in Chinese)]

②邓建国:《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新闻大学》,2009年,第1期。[Deng,Jianguo,"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Media Convergence Curriculum Reform in American Journalism Schools",Journalism Quarterly,2009,No.1.(in Chinese)]

③张俊超:《二十一世纪/呼唤文理交叉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华中科技大学网络新闻传播班给新闻界的启示》,《新闻传播》,2001年,第1期。[Zhang,Junchao,"The 21st Century Calls for Versatile Talents in Journalism",Journalism &Communication,2001,No.1.(in Chinese)]

④王静:《“就业难”折射出的问题》,《中国记者》,2005年,第6期。[Wang,Jing,"Problems Refracted by Poor Employment Situation",The Chinese Joumalist,2005,No.6.(in Chinese)]

⑤赵振宇:《着力培养媒体需要的新闻人才——〈新华每日电讯〉一篇报道激起的波澜》,《新闻实践》,2006年,第2期。[Zhao,Zhenyu,"Training Personnel in the Needs of the News Media",Practical Journalism,2006,No.2.(in Chinese)]

⑥徐晓红:《我国新闻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及定位探析》,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4页。[Xu,Xiaohong,The History and Positions of Value Orientation of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China,Master's Thesi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2007,p.4.(in Chinese)]

⑦唐亚娟:《从新闻教育的现状看课程修订的目的与意义》,《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Tang,Yajuan,"Observation of the Aim and Significance of Revising Courses from Current Situation of News Education",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inor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6,No.3.(in Chinese)]

⑧韩松:《新闻毕业生:正视你的素质缺口》,《新闻前哨》,2009年,第6期。[Han,Song,"Graduates of Journalism:Facing Your Capability Shortage”,Press Outpost,2009,No.6.(in Chinese)]

⑨郭克宏:《试论当前新闻教育的危机及出路》,《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年,第4期。[Guo,Kehong,"The Crisis and Way of the Current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No.4.(in Chinese)]

⑩董锦瑞:《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急速升温的观察与思考》,《青年记者》,2005年,第5期。[Dong,Jinrui,"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on Rapid Hea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China",Youth Journalist,2005,No 5.(in Chinese)]

(11)汤南:《在新闻实践中反思新闻教育——一个新闻专业学生的从业心声》,《新闻记者》,2008年,第5期。[Tang,Nan,"Reconsidering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Practice:True Feelings of an Journalistic Intern",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2008,No.5.(in Chinese)]

(12)王爱伟:《关于改革高校新闻教育的几点思考》,《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Wang,Aiwei,"Some Reflections on the Chinese News Education",Journal of Teachers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2005,No.1.(in Chinese)]

(13)柳海民:《教育原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页。[Liu,Haimin,Education Principle,Changchu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0,p.4.(in Chinese)]

(14)朱永坤:《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11页。[Zhu,Yongkun,Research on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Master Thesis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05,p.11.(in Chinese)]

(15)郑琳:《新闻道德探析》,《东南传播》,2008年,第3期。[Zheng,Lin,"An Analysis of Journalism Ethics",Southeast Communication,2008,No.3.(in Chinese)]

(16)邵宝辉、张雅明、刘莹:《从业界调查看转型期新闻教育的应对之道——以河北省新闻从业者调查为例》,《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2期。[Shao,Baohui,Zhang,Yaming & Liu,Ying,"How Shall News Education Cope with the Transition Period:Based on the Survey of News Media Workers in Hebei Province",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Comprehensive Edition),2010,No.2.(in Chinese)]

(17)陈力丹:《健全有效的传媒自律机制》,《新闻界》,2003年,第6期。[Chen,Lidan,"Sound and Effective Mechanisms of Media Se]f-discipline",Press Circles,2003,No.6.(in Chinese)]

(18)李希光:《是新闻记者的摇篮还是传播学者的温室?——21世纪新闻学教育思考》,《新闻记者》,2001年,第1期。[Li,Xiguang,"Journalists' glasshouse or the Communication Scholars' Cradle?:A Thinking on the Journalism Education in 21[th] century",The Journalist Monthly,2001,No.1.(in Chinese)]

(19)段鹏:《关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思考》,《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Duan,Peng,"The Thought of Chines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Modern Communication,2007,No.3.(in Chinese)]

(2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器”是一对最高的哲学范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道”是无形象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或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道器问题,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不同的表述和理解。从新闻学的角度看,所谓道,就是指新闻的发生与演化、新闻作用与功能、新闻传播的规律与本质、新闻伦理与责任,即围绕新闻业所形成的一系列观念、认识、态度、洞见与理论;所谓器就是指新闻采、写(摄)、编(评)、刊、播等一切手段、技巧、技术,即新闻业务。

(21)王天定:《就业多元化背景下新闻专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初探》,《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4期。[Wang,Tianding,"An Preliminary Study on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ies in the Background of Employment Diversification",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9,No.4.(in Chinese)]

(2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状况研究报告(2009)》,《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8期。[The China Youth Research Center,"Research Report on the Status of Youth Employment and Innovative Undertaking in China(2009)",China Youth Study,2010,No.8.(in Chinese)]

(23)李希光:《中国新闻教育走向何方》,《当代传播》,2009年,第2期。[Li,Xiguang,"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Journalism Education",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2009,No.2.(in Chinese)]

(24)安吉娜·菲利浦斯、彭琳:《新闻教育应该培养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安吉娜·菲利浦斯访谈录》,《新闻记者》,2007年,第6期。[Phillips,A.& Peng,Lin,"Journalism Education Should Develop People Who Obey Professional Ethic:An Interview of Angela Phillips",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2007,No.6.(in Chinese)]

(25)匡文波、孙燕清:《美国新媒体专业教育模式分析及对中国的借鉴》,《现代传播》,2010年,第8期。[Kuang,Wenbo & Sun,Yanqing,"The American New Media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odel and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Modern communication,2010,No.8.(in Chinese)]

(26)杨保军:《论新闻道德的内在根据》,《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Yang,Baojun,"On the Internal Basis of Journalistic Ethics",Journal of Jiangnan Social University,2009,No.4.(in Chinese)]

(27)陈绚:《重视新闻职业道德体系的建构——从山西繁峙大矿难记者受贿说开去》,《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Chen,Xuan,"High Attention to Construction of Journalists' Professional Ethics System:On Taking Bribes by Some Reporters in the Cover-up of Fanshi Gold Mine Explosion in Shanxi Provinc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2003,No.6.(in Chinese)]

(28)颜艳燕、杨芳:《道器相须:现代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第12期。[Yan,Yanyan & Yang,Fang,"Integrating Dao and Qi:The Way for Modern Education",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2007,No.12.(in Chinese)]

(29)张昆:《新闻教育应坚持人文精神的主基调》,《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6期。[Zhang,Kun,"Journalism Education Should Persevere in Humanistic Spirit",News and writing,2010,No.6.(in Chinese)]

(30)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8-247页。[Kerr,C.,Higher Education Cannot Escape History:Is su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Hangzhou,Zhe Jia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1,pp.228-247.(in Chinese)]

(31)管爱华:《论我国大学精神的重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Guan,Aihua,"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a's University Spirit",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2010,No.7.(in Chinese)]

(32)郭平:《新闻教育的“学”与“术”——访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朱立教授》,《当代传播》,2010年,第1期。[Guo,Ping,"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Journalism Education: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Julie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2010,No.1.(in Chinese)]

(33)罗自文:《重塑我国新闻教育的三块基石》,《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Luo,Ziwen,"Remolding Three Cornerstones of Journalism Education",Modem Communication,2007,No.1.(in Chinese)]

(34)单波:《反思新闻教育》,《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4期。[Chan,Bo,"The Reflection of Journalism Education",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98,No.4.(in Chinese)]

(35)江畅:《走向优雅生存:21世纪中国社会价值选择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12页。[Jiang,Chang,Heading for Grace Existence:Research on Chinese Society Value Choice in 21th Century,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2004,p.212.(in Chinese)]

(36)肖琳芬:《新闻通识教育的意义及发展战略研究》,《学理论》,2009年,第20期。[Xiao,Linfen,"The Significance of Journalism General Education and Study on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Theory Research,2009,No.20.(in Chinese)]

(37)闫震普:《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研究》,太原,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4页。[Yan,Zhenpu,Research on Value Orientation of Journalism Education,Master Thesis of Shanxi University,2008,p.4.(in Chinese)]

标签:;  ;  ;  

市场化趋势下高校新闻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的思考_大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