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技期刊发行模式研究_印刷行业论文

网络科技期刊发行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科技论文,期刊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09)11-0079-07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网络科技期刊也许不是数字科技出版物进化的终极形式,其在未来科学交流系统中的重要性也许会远逊于印刷型科技期刊在过去三百多年来的科学交流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但是毋庸置疑,网络科技期刊已成为科技出版从印刷型向数字化转移过程中的主流出版物形式之一,其在近三四十年来的快速增长与普遍应用是有目共睹的。1991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出版的第一个电子期刊和通讯目录列出了110种电子期刊;截至2007年6月,纯网络科技期刊已成为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Web)所列7089种原生型网络期刊中最大的子类,品种数达2354种①。

目前,重要的跨国STM出版商和学术组织都出版大量的网络科技期刊。前者如全球最大的STM出版商爱思唯尔科技出版公司(Elsevier Science),它的万维网平台Science Direct发布2500多种期刊,9799913篇文章②;著名学术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的网络平台SpringerLink集成了2113种期刊,3576157篇期刊文章③;威利-布莱克威尔公司(Wiley-Blackwell)的InterScience网络平台集成了近1500种期刊的3000000余篇论文④。后者如美国电气与电手工程师协会(IEEE)通过网络门户向读者提供该机构自1988年以来出版的期刊、会议文献和其他学术出版物,以及所有现行IEEE标准,总文献量达到1700000篇;英国皇家物理学会(IOP,Institute of Physics)通过网站提供它出版的所有电子期刊的题录与文摘内容。此外,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也出现了若干大型网络科技期刊数据库和平台,如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公司的数字化期刊网和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的开放存取资源门户Socolar等,都收录或集成了几千到上万种不等的期刊,通过光盘、镜像站点等方式提供给图书馆和学术机构的用户使用,在学术领域有逐渐取代印刷本期刊的趋势。另外,还有许多科技期刊建立网站并提供本刊的数字版现刊和过刊内容,以方便读者浏览和检索,如Nature、Science,等等。

迄今为止,与网络科技期刊相关的各种实验和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但是,与此相关的研究偏重于经验性的个案研究,以及对局部问题和孤立要素如定价、收入、质量控制等的研究,缺乏在更为宏观的层面进行适度的抽象和理论探讨,如网络科技期刊出版的模式问题、产业链问题、宏观政策问题等。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网络科技期刊的出版实践可能已经略略领先于理论研究。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现有网络科技期刊实践活动尤其是发行活动的实证研究,排比、抽象出某些关键问题的最佳解法,并在模式层面上升华和结构研究成果。

1.2 理论基础

现代西方“模式化运动”之父Christopher Alexander是现代模式思想与模式理论的始作俑者。他认为,所谓模式是指遵从某种规则或规律反复出现的思维方式或表现;每一种模式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环境中某类频繁发生的问题给出的基本解法。其模式概念和研究思路已经渗入从软件开发、组织运行、业务活动、经营实践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此西方称之为“模式化运动”⑤。

由于模式研究的基本思想是针对某一类反复出现的问题筛选出最佳解决方案,因此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研究。其实际意义或者说对于实践活动的助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指导实践,即回答“如何做”的问题。这适用于某一类实践活动的初期发展阶段或某一领域的后进入者。对处在某一领域摸索阶段的实践者或者后进入者而言,他们可以直接应用已经被归纳和抽象出来的最好解法,而不必每次都从头摸索。二是可以提高实践活动效率,即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在解决同类型问题时,由于模式所采用的基本思想和方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被证明有效或最优,因此实践者可以通过共享这套体系发现和解决一般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规范工作手段,完善工作机制,实现既定目标。

鉴于模式对解决应用性问题的重要作用,本文以Alexander的模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理论作为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将循以下思路展开:一是厘清网络科技期刊发行工作的使命;二是指出网络科技期刊发行中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三是通过对网络科技期刊出版发行活动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经验做法,识别和筛选出最佳方案;四是提出针对每个关键问题的模式,其中还包括对经验证据(案例)的描述,或对原理、机理的说明,以及尚待实践证明的疑点和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等。

2 网络科技期刊的发行

在研究发行模式之前,有必要先厘清网络科技期刊发行活动的使命。对使命的认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可以作为衡量解决方案优劣的标准,并且只有认识准确到位,才能保证整个网络科技期刊的发行活动不偏离真正的使命。

也许有人会认为作为新型数字出版物的网络科技期刊发行问题是个伪问题,更遑论其模式。这种观点部分地有其道理。但是,如果暂时不纠缠于精确命名或者概念界定,那么笔者认为,无论名之为“发行”“经销”“销售”还是“传播”,网络科技期刊价值的最终实现的确有赖于完成“网络科技期刊”与“读者”之间的适配,这是不容置疑的(见图1)。此种功能,如果任其自然、不通过专门活动加以实现,那么其发生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实现效率则必然极其低下。在这个适配过程中,网络科技期刊为读者提供内容(信息、知识)以满足专业研究需要,读者为此支付一定金额作为网络科技期刊持续经营的资金。在传统印刷出版的情境当中,人们往往将物理形态的科技期刊的空间转移以及由此引发的资金回流视为期刊发行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是不需要物理载体的网络期刊有助于除去遮蔽眼目的翳障,使人们认识到发行工作的实质是完成内容与资金的交换从而实现科技期刊作为出版物产品的价值。在数字化背景下,出版物形态由印刷型而网络化并没有改变这一基本事实,则此种适配功能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将这种功能称为发行;或者反过来说,网络科技期刊发行的使命就是履行此种功能。

图1 网络科技期刊的发行

实际上,期刊出版作为一种典型的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其发行工作既可以是实现内容与资金的交换,也可以是实现内容与注意力的交换,再由期刊出版者在另外一边市场上完成读者注意力与资金的交换,从而支持期刊的持续经营。后一种交换以期刊发行为基础,但已经不属于发行工作的范畴(见图1)。此种做法在印刷时代就很普遍,表现为对读者免费而由广告费支持期刊运营的受控发行方式(controlled circulation)。在数字环境中,开放存取期刊是典型代表,但是在另一边市场的交易方或者说合作方除广告主而外,还拓展至作者、学/协会和赞助商,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网络科技期刊系由志愿者完成编辑出版工作以后免费发送给读者。这种情形很难适用上述关于发行的阐述。此类期刊也许数量不小,一则持续出版没有保障,创刊停刊都十分频繁,二则此类期刊从总体上看学术影响力偏低,因此本文并未将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在会员交纳学/协会会员费并免费获取会刊的场合,尽管从表现形式来看会费与网络期刊不是绝对和直接的等价交换,但是从本质而言不妨认为带来免费会刊福利的会员费中暗含了期刊价格,因此仍可以将此视为以“资金”易“内容”的一种情形。之所以在此处特别强调,因为这种做法无论是在印刷科技期刊还是网络科技期刊的发行中都十分常见。

综上所述,网络科技期刊发行工作的使命就是要完成“网络科技期刊”与“读者”之间的匹配,从而实现内容及注意力与资金的交换。在完成使命的过程中需要解决若干关键问题:一是将网络科技期刊传递给尽可能多的读者,或者简言之提高发行量;二是将合适的内容(网络科技期刊)发送给最需要它们的读者,即提高发行的精确度;三是将网络科技期刊尽快地发行给读者,即提高发行速度;四是有利于期刊的持续经营。

3 发行模式研究

模式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可以由粒度更小的模式组合而成,也可以和其他模式一起组合成粒度更大的模式。每一种具体模式都是特定的“语词”,可以被有机组合并应用于反复出现的特定情境;具体模式或曰“语词”的集合形成Alexander所谓的“模式语言”。就网络科技期刊的发行模式而言,又可以分解为以下三类模式。

3.1 渠道模式

传统印刷型科技期刊的主要发行渠道是机构订户(以图书馆为主)和个人订户通过订阅代理机构(subscription agents)或者直接向期刊出版者订阅期刊。与大众消费类期刊不同,科技期刊较少通过报摊零售,因此这一渠道即使不是绝对不存在但绝对不占重要地位。

不再需要昂贵的印刷设备而且免去了装订、运输等诸多繁琐的业务流程,网络的普及原本为包括科技论文在内的科技出版物和信息产品的无中介传播创造了条件。理论上说,作者可以不借助任何其他专门机构的帮助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直至可以预见的将来,由作者直接向读者发送论文的做法都将只是科学交流的一种辅助渠道。原因在于在这样一个信息过剩时代,由个人发出的信息正好被众多需要它的人发现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推而广之,仅有能够提供内容组织、加工和编辑附加值的出版商也是不够的;尽管理论上它们可以绕开诸多发行中介机构。从这个意义来讲,网络科技期刊出版的价值链除了完成承载内容的比特流的传输和资金的回流之外,它也是一条放大信息的链条,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信息放大器”。而此处提到的信息,并非指期刊内容本身,而是指关于期刊产品的信息。只有通过这些“信息放大器”的层层加码,网络科技期刊尤其是不那么有名的期刊才不至于湮没在信息海洋中。

站在出版者的角度,根据在它与用户之间是否有中间发行环节,可以将网络科技期刊的渠道模式分为两类:直接发行模式和间接发行模式即通过中介的发行模式。客观地说,减少中间环节可以满足前述“更快”的衡量标准;增加中间环节,一般来说有利于实现“更多”的发行目标。对于具体的网络科技期刊出版者而言,可以具体考虑自己的目标和读者的要求来进行综合决策。

采用直接发行模式的有两种渠道:其一是由出版者直接将网络科技期刊发送给个人订户;其二是由出版者将网络科技期刊发送给机构订户,通常是学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的图书馆、信息中心或资料室,然后再由它们将网络科技期刊提供给最终读者阅读(见图2)。一般来说,读者与此类组织机构存在隶属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强同科技出版商的议价能力,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a)往往联合采购包括网络科技期刊在内的电子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就成了机构用户的上游发行环节。这在高校图书馆和研究图书馆领域都很常见。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几乎全球所有最重要的网络科技期刊出版商都建立了集编辑、发行和销售于一体的平台,直接与其上游环节作者和下游环节用户进行沟通、合作和交易。其中直接与用户发生的业务活动主要是活动。

图2 发行渠道模式

采用间接发行模式的渠道就目前来看主要有三种。其一是用户通过集成商(aggregator)获取网络科技期刊。著名的如国外的EbscoPublishing、Gale、Ovid Technologies、ProQuest(CSA),国内的CNKI、WANFANG、CNVIP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一般来说,这些集成商本身并不编辑出版期刊,他们只是以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的形式重新集成其他出版商出版的各种网络科技期刊。重新分类和集成期刊的依据通常是学科或主题,间或也采用其他标准,如语言。其中Gale的某些数据库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往往按专题在文章而非期刊层面重新集成内容。由于这种集成和加工方式显然在对内容的挖掘方面更具深度,因此也许会成为今后内容集成的发展趋势之一。集成商往往有统一的门户(gateway)⑥,目的是让用户通过门户一站式地利用它集成的所有内容,如Swets的Swetswise Online Content、EBSCO的EBSCO Online 和CNKI的中国知网等。其二是通过平台供应商(Full Content Hosts)这一中间环节发行网络科技期刊。Ingenta、Metapress(EBSCO)和Highwire都是这一类型发行机构的典型代表。实际上,在这一模式中网络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和保存等业务环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粘连现象”。因为此类中介通常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其他出版商和期刊提供网络出版服务,或者更明白地讲,这些机构的主要业务是提供纸质期刊的网络化服务。以HighWire Press为例,其网络平台容纳了140余家出版商出版的1274种期刊的6114586篇论文文献,其中包括《科学》(Science)和《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著名科技期刊的网络版本⑦。另外,像公共医学中心(PMC)这样的开放存取仓储也可以视为一种网络科技期刊平台,只不过它的核心功能在于传播(发行)和保存期刊及论文。其三是用户通过订阅代理机构获得网络科技期刊。著名的如美国的EBSCO、德国的Harrassowitz、荷兰的Swets以及国内的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报刊电子文献进口部(CEPIEC)和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报刊电子出版物部(CNPIEC)等。他们往往同时提供印刷版和包括网络版在内的电子版科技期刊的订阅服务,不过国内此类机构在实力和功能上与国外的同类机构不可同日而语。

在媒介产业融合的大趋势下,大型跨国集团往往覆盖网络科技期刊出版发行的不同环节,具体由不同的分支机构来承担。如EBSCO信息服务集团本身是全球著名的订阅代理机构(简称EBSCO),其EbscoPublishing公司是集成商、EBSCO Online是其网络科技期刊的门户,它又有Metapress公司来为其他出版商提供网络出版平台。又如,Ovid Technologies本身就是全球知名的STM出版商威科集团的子公司威科保健(Wolters Kluwer Health)的分支机构,它作为集成商拥有医药领域资源包括1200种期刊、500余种图书和200多个数据库⑧。

3.2 交易模式

对于传统印刷型科技期刊而言,主要交易模式是订阅,以订户预缴订阅费为主要特征。订阅期以年度较为常见,也可以是季度或半年度不等。通过报摊零售或者由读者付现向期刊社邮购单期杂志的交易方式也有所见,但不是主流。

根据用户是否需要付费以获取网络科技期刊,可以将交易模式分为两类:免费模式和付费交易模式。前者如开放存取期刊,一旦发布以后,从理论上来说能够上网的用户只要维护作者署名权等少数著作权利就可以自由地浏览、阅读和下载期刊的所有内容。还有大多数网络科技期刊的目录和摘要等内容也往往采取这种模式提供读者免费存取。由于过程和方式十分简单,此处不赘述。就后者而言,则还可以根据结算时间将其区分为预结算和即时结算两种;从理论上来说后结算也有独特优势,但是笔者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相关实践。

3.2.1 预结算模式

订阅。如前所述,对于传统印刷型科技期刊而言,订阅是最主要的交易模式。网络科技期刊订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易模式,但已经失去以往独大的地位,而且从订阅的具体操作来看,也有不少变化。首先从订阅对象来看,未必以期刊为单位来进行。例如对收罗了旗下所有期刊、会议论文的数据库产品Xplore digital library,IEEE规定个人会员可以以US$35/月的订阅费阅读、打印和保存25篇全文文献⑨。在这里,科技期刊的生产和发行阶段再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粘连现象”。即出版物产品的分割和聚合不一定在制作、出版和发布时即已完成,而可以迁延至发行阶段,根据读者的需求情况来重新集合和结构出版物产品。具体表现是用户可以在集成了巨量期刊的数据库或者数字图书馆中挑选几种期刊来订阅自己的集合产品,甚至可以订阅不同期刊栏目或篇章的自由组合。不过一般来说,当前个人用户主要还是以期刊为单位来订阅,而机构用户则主要以数据库为单位来订阅。其次,由于当前处在从印刷期刊向数字期刊过渡的时期,所以用户可以选择订阅一种载体的期刊而附带得到另一种载体的期刊,这样可以节约不少订阅费。仍以IEEE期刊为例,如果某用户打算订阅IEEE All-Society Periodicals Package(ASPP)的印刷版,则需要支付US$54995的年度订阅费,以及US$550包装处理费(S & H)和US$7000航空邮递费(可选);如果他订阅网络版,只需支付US$45695的年度订阅费;如果他希望同时订阅两个版本,则年度订阅费为US$59690⑩。最后,对于同样的内容,不同规模的机构可以获得不同的价格订阅,即期刊出版实行所谓分层定价(tier pricing)的做法。如对于Xplore digital library,IEEE规定根据全日制学生的人数和学位点的数量(degree programs),较小型的高等院校用户可以以较低的年度订阅费享受同样的产品(11)。当然,对于欧美科技期刊而言,这只不过是传统做法的拓展而已,因为其惯常对同一种期刊的机构订户和个人订户收取不同的订阅费。

站点授权(site license)。如果说订阅这种方式可以追溯及其出版业源头,站点授权则起源于软件行业。名称来源于它是用物理站点而非拷贝数量来限制或计量某种软件的使用。网络科技期刊领域的惯常做法是针对一个特定实体(entity)来进行许可,由实体的不同导致国家许可(national license)、区域许可(regional license)、图书馆联盟许可(library consortia licenses)和单馆许可(library Site license)等不同的授权方式。时至今日,隶属于这些实体的用户并不需要集中在同一个物理站点来使用期刊。如可以采用“按域名访问”(domain access)策略,只要是获得授权的特定域名下的IP用户都能够联机访问所有获得许可的期刊文章(12)。至于许可费用,往往根据该机构并发用户的最大数目来确定机构的规模等级,再适用各家出版商的分层定价费率;或者依该机构的历史订阅数据而定。在实践中,站点授权往往和订阅以及一种典型的捆绑销售方式——大宗交易(big deal)结合起来使用。就像Kenneth Frazier说明的那样:“许多大学以捆绑式的站点授权做法存取大型出版商所出版的几乎所有在线期刊,价格则依据其订阅该出版商出版的印刷期刊的历史支出来确定。这一做法称之为大宗交易。”(13)从交易对象来看,结合使用订阅与站点授权模式的往往是出版物集合产品,如数据库或数字图书馆等,如果仅是单品种期刊,一般都只采用订阅方式。另外,从交易机构来看,通常机构用户才适用站点许可的做法,如英国医学期刊集团(BMJ)就规定所有机构订户都应获得站点许可(14)。

充值卡方式。这种方式可能源于电子游戏行业非常盛行的点卡方式,所不同的是游戏玩家先要支出一定金额换算成点数,再用点数购买游戏时段或道具;但在网络科技期刊领域,往往是由用户预先购买一定面值的充值卡,在实际使用行为发生时再扣除相应金额。如万方数据公司就发行了面值从50元—500元不等的万方医学网检索阅读充值卡,持有者可登录拥有220多种中文独家医学期刊全文、1000多种中文医学期刊全文、4100多种国外医学期刊(全文以电子邮件原文传递方式获得)的万方医学网,自由使用各类信息(15)。具体资费是阅读下载中文文章2元/篇,英文文章0.5元/页。一般来说充值卡方式是针对个人用户的;另外,国内网络科技期刊出版商似乎较国外同类机构更普遍地使用此种模式。

3.2.2 即时结算模式

每单位收费(per-unit fee)是较常用的即时结算模式。这个“单位”可以是每看/下载一次(per-look/view/download)、每篇文章(per-article)、每页(per-page)、每字节(per-byte)或者每分钟(per-minute)。尽管出于规模经济或者范围经济的考虑,出版商更愿意通过大规模提供文献来降低费用和获取更多收益,但读者对于文献的使用却有逐渐“局部化”的趋势。在印刷出版时代,更多的时候是由读者迁就出版商。比如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通常只需要阅读其中的个别文章甚至标题,但还是不得不购买或者借阅整本期刊。然而互联网的优越性使得两种相反的思路与要求能够同时得到满足,而几乎不增加额外的营运成本。出版商可以如上面提到的那样提供集成了数千种出版物的网络数据库,读者则可以在线搜索、确定感兴趣的文章或者文章的某个部分,然后按照实际下载内容的数量付费。这样,对于读者来说所花的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而且使用也颇为方便;对于出版商来说,因为获得了通过征收订阅费和站点使用费接触不到的那部分市场,也增加了总收入。一般来说,国内由于网上支付系统的普及率不够高,所以每单位收费模式常常采用预充值等结算方式;而在电子商务更为普及的欧美国家则常利用信用卡等即时支付。众多网络科技期刊出版商和集成商都提供单篇论文的付费下载。如IngentConnect平台上一篇新论文Optimal Plant Lay-Out for Profitable Bast Fibre Production in Europe with a Novel Processing Technology的下载价格达到US$213。

3.3 功能模式

对于传统印刷型科技期刊而言,发行活动主要体现为将刊物发送给用户以及从用户或中介机构收回资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大量促进发行目标实现的次级活动,如宣传、促销、建立订阅者数据库,等等。进入数字时代以后,尽管具体活动形式有所改变,但发行活动基本性质的分类并没有太大变化。根据发行活动的功能是直接完成发行目标,还是辅助实现发行目标,可以将其分为主发行模式和辅助发行模式两种。在后一种情形之下,网络科技期刊及其内容以比特形式的转移不再是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活动宗旨转而为促成网络科技期刊更多、更快和更好地发行。

在渠道模式和结算模式中,主要探讨的都是与主发行模式有关的活动,因此此处不再展开讨论,以下主要探讨辅助发行模式。网络科技期刊由于发展历史尚短,所以辅助发行活动也还没有成熟到成为模式的阶段。只能说产生了一些辅助发行活动类型,如用户培训活动、目录服务、检索服务、RSS服务和通告服务(current awareness alerts)等。此处仅以常见的通告服务为例加以说明。通告种类有很多,网络科技出版商和前述发行机构经常使用的如目录通告(TOC alerts),通常由用户选择几种特定期刊,一旦新刊出版,服务器就会自动通知用户。还有根据用户的搜索历史将最新的相关文献通知用户的搜索通告(Search alerts)。具体做法是用户在完成了有效检索以后将检索策略存于个人账号之下并设定检索频率,系统将根据用户的设置主动、持续和重复地进行搜索并将结果传送给用户(16)。另外还有一种较为新颖的以单篇论文为主体的引用通告(citation alerts)服务。用户可以设定某篇文章的引用通告,未来如果有其他作者引用该文章,系统就会通知用户。RSS同样可以根据检索结果、引用情况、主题、期刊和文章来提供服务,只不过用户不是通过电子邮件而是通过RSS订阅器来获取相关信息。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平台就提供此种服务功能(17)。从实际效果来看,辅助发行活动可以将有关网络科技期刊的信息传递给更多用户,从而加速使用行为和效果的产生,而RSS和通告服务等活动则使信息传递更精准,因此对于发行使命的最终完成是十分必要的。

4 小结

前面提到网络科技期刊发行活动的使命是更多、更快和更好地发行期刊。在具体的关于发行模式的决策中,应动态考量某一模式是否达到了这三个衡量标准的综合最优状态。举例来说,有作者直接将论文发送给读者的方式尽管满足“更快”的条件,但是很难达成“最多”的标准。还有,不能天真地认为可以纯粹依靠一时的热情,维持庞大的科技期刊出版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量的资金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不管资金是来源于读者、作者、广告主、赞助商还是其他机构。这一前提即使对开放存取期刊依然适用。这也是志愿者创办和经营的期刊只能作为网络科技期刊整体补充的道理所在。当然另一方面,也不能走向事物的反面,把对更多、更准、更好地发行网络科技期刊的追求让位于对利润的追求,因而重蹈1970年代以来“期刊危机”(series crisis)的覆辙。追究起来,这次危机的产生与STM出版商在学术追求与利润目标之间的游移不无关系。其实简而言之,四个衡量标准可以简化为一条原则,即有利于科学交流,因为科学交流是网络科技期刊存在的理由和旨归。

注释:

①Ulrichsweb.com(TM)-The Global Source for Periodicals[OL].[2009-07-20].http://www.ulrichsweb.com/ulrichsweb/

②ScienceDirect-Home[OL].[2009-07-11].http://www.sciencedirect.com/

③SpringerLink-所有内容类型[OL].[2009-07-11].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

④Wiley InterScience:About us.[OL].[2009-07-11].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aboutus/

⑤[美]C·亚历山大著;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⑥不同于强调大而全的portal,gateway作为门户概念强调获取信息的途径。参见:http://203.208.37.132/search?q=cachew7K3xDrLHLAJ:loverty.org/2004/10/portalgateway.html+gateway+%E9%97%A8%E6%88%B7&cd=1&hl=zh-CN&ct=clnk&gl=cn&st_usg=ALhdy2-PjTOFyJfSQTitUBgV15iqCI2J4g

⑦参见:HighWire Press.http://highwire.stanford.edu/.目前,HighWire的部分网络期刊已经向基于XML的新版平台H2O迁移。

⑧About Ovid[OL].[2009-07-20].http://www.ovid.com/site/about/index.jsp?top=42

⑨IEEE-IEEE Member Digital Library[OL].[2009-07-20].http://www.ieee.org/web/publications/subscriptions/prod/mdl_overview.html

⑩2010 IEEE Subscription Price List[OL].[2009-07-20].http://www.ieee.org/portal/cms_docs_iportals/iportals/publications/subscriptions/info/IEEE-Sub-Price_List_2010.xls

(11)IEEE-Learning Has No Boundaries:IEEE Academic Tier Pricing[OL].[2009-07-20].http://www.ieee.org/web/publications/subscriptions/academic/tieredpricing.html

(12)徐丽芳.网络出版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87

(13)Kenneth Frazier.The Librarians′ Dilemma:Contemplating the Costs of the "Big Deal".D-Lib Magazine,2001,Vol.7 No.3[J/OL].[2009-07-20].http://www.dlib.org/dlib/march01/frazier/03frazier.html

(14)Pricing and site licensing-BMJ Group[OL].[2009-07-20].http://group.bmj.com/group/subscriptions-and-sales/institutional-subscriptions/pricing-and-site-licensing

(15)万方医学网[OL].[2009-07-20].http://med.wanfangdata.com.cn

(16)林雯瑶.电子资源时代的新知通报服务[OL].[2009-07-20].http://gaya.tw/journal/m39/39-main4.pdf

(17)Creating RSS feeds ScienceDirect Steacie health sciences & math blog[OL].[2009-07-20].http://203.208.39.132/search?q=cache:sVB4cQRMt2YJ:steaciehealthsci.wordpress.com/2007/12/19/creating-rss-feeds-sciencedirect/+sciencedirect+rss&cd=5&hl=zh-CN&ct=clnk&gl=cn&st_usg=ALhdy2-GWYwJoBkzWicBwXfqq0oS4Wvcgg

标签:;  ;  

网络科技期刊发行模式研究_印刷行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