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都市报公益新闻应对网络时代挑战的策略
刘媛媛
(安徽商报,安徽 合肥 230071)
摘 要 :网络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公益慈善类新闻报道中,记者需要对信息进行准确判断,从新闻价值和社会伦理角度进行双重考量。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应该注意角度和尺度把握,以情动人的同时注意保护当事人隐私,维护求助者尊严。《慈善法》施行后,公益慈善类报道还应注意恪守法律底线。
关键词 :真实;反复求证;把握尺度;合法合理
一、引言
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担当,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使命。用新闻传播的力量,搭建爱心的桥梁,公益慈善类新闻报道一直以来是都市报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时代,人们接触资讯的方式在发生变化,舆论环境也更加复杂,再加上2016年《慈善法》的正式施行,都为都市报传统的公益慈善新闻报道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做好公益慈善新闻报道,是每一个媒体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铁肩担道义 真实是生命
报道人间疾苦,呼吁社会爱心,是都市报公益慈善类新闻最常见的内容。那么什么样的人和事能够成为公益慈善类新闻报道的对象,记者需要对信息进行准确判断,从新闻价值和社会伦理角度进行双重考量。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
公益慈善类新闻因其报道的特定事件和人物本身的特殊性和显著性,尤其吸引眼球。但在实际操作中,媒体公益慈善新闻对报道事件和人物的选择,却应慎之又慎。
扶危助困是公益慈善类报道的使命所在,但对是否“身处困境”的判断,一直以来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时候依赖于媒体从业者个人判断。在笔者看来,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求助的问题,应是个人和家庭无力解决、社会保障难以覆盖的“燃眉之急”,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救急不救穷”。违背了这一基本的判断标准,新闻报道常常容易引起质疑甚至产生舆情事件。2016年11月25日,深圳媒体人罗尔发布《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为患白血病的女儿筹集医疗费。11月27日,深圳市小铜人金融服务公司微信号“P2P观察”发文称,只要转发《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则定向给罗尔捐赠一元。文章迅速刷爆微信朋友圈,数万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捐赠。11月30日,舆论出现反转。“卖文”筹钱疑似网络营销,“诈捐” “营销”等声音将舆论推向顶峰。在这一事件中,除了质疑营销,罗尔有多套房产却依然求助是最为人所诟病的要点。
(二)反复求证是记者的天职
网络时代,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几乎每一个求助者都与记者素未谋面,如何进行信息的核实,确保新闻真实性,是都市报从事公益慈善报道记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笔者认为,有几点是有助于我们做出判断的。第一,向社区求证。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日益完善,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更是细致入微。居民家庭经济情况如何,是否有大病或重残,社区工作人员往往了若指掌。第二,查看相关证明。能够证明求助者所面临困境的各类证明是帮助记者核实其真实情况的重要依据。这类证明包括重症患者的就医资料、残疾证明、贫困证明、入学通知等等。在新闻报道中,出于对隐私的保护,这些信息不必呈现或不必全部呈现,但记者在前期采访过程中,必须了解掌握。第三,深入细致地进行采访。采访的过程是发掘细节的过程,也是求证的过程。在公益慈善类新闻的采访中,面对求助对象,家庭成员结构,是否有重疾重残,主要收入来源,主要支出去向等都是记者必须详细核实了解的情况。
公益慈善类报道中,最吸引人、打动人的,归根结底还是人世间的“爱”与“梦想”。都市报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应该注意角度和尺度把握,从苦中发掘真情,从痛中寻找希望。
三、细节动人把握尺度
第二天早上,地委宣传部的同志来接我,我跟他抱怨昨天洗澡停水的事,谁知他一脸愁容地说:“我今天早上起来排队接水,排到我这没水了!你是洗澡停水,我连吃的水都没接上,还得跟邻居借水,来之前婆姨还数落我呢!”原来,延安地区严重干旱,这位宣传干事家住的地方井水干涸,平时生活用水全靠汽车拉送。那一刻,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巨大的反差:人家吃的水都没有,我还抱怨洗澡停水,真是羞愧难当!我想,当时自己一定是脸红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求记者,涉及求助人个人信息的部分,在确保真实性的情况下,充分尊重求助者的意愿。在报道困难情况时,应该选择合适的角度,避免让当事人“卖惨比困”。尤其涉及艾滋病、传染病、特殊家庭关系、未成年人等情况时,应格外注意保护当事人隐私。
(一)语言朴实,以情感人
2011年8月,安徽商报“加油青春”栏目以《我妈到哪,哪就是我的家》为题,报道了蚌埠21岁女孩与68岁母亲相依为命,寄住在雇主家发奋考上大学的感人故事,引来了爱心如潮。在稿件中,有这样的描述:“张路红说自己性格有点内向,不爱玩,不挑剔,对吃穿都不讲究,所以不需要花额外的钱。张如芹被查出患高血压有三年了,用药只敢买最便宜的,3块钱一瓶。”文字朴实无华,却生动描绘了身处困境中的母女俩相互依靠、节衣缩食的生活场景,令众多读者泪目。
公益慈善类报道应该能打动人,但感人并非煽情。事实上,众多成功的报道案例中,最朴实的文字表达,最真实,也最有感染力。安徽商报作为合肥主流都市报,自2006年以来就开辟专栏“加油青春”,每年暑期开展公益助学报道,联合公益机构和热心市民、爱心企业,为有学费生活费困难的贫困大学新生解决燃眉之急。13年来,围绕着“加油青春”的主题,报道一直以宣扬社会正能量,为青春加油鼓劲为基调,用真实朴实的文字打动人。
(二)细节呈现,保护隐私
货币需求上,原油作为对冲通胀的重要金融配置资产,经济下行时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的避险情绪上升,对于原油、股票等风险资产的偏好下降,原油期货的长期配置资金减少,原油的货币需求减少。
公益慈善新闻的感人常常源自于细节,这一点上文中也有阐述。这种细节的呈现只能来自于记者现场的深入采访。唯有到现场,才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稿件才能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细节呈现的另一面,是必须把握尺度,保护隐私;在一些灾难报道中,避免二次伤害。记者与求助人,社会公众与受助者,应该也必须是平等关系。因一时之急求助,却不能牺牲自尊。因一念之善施以援手,也不能侵犯受助者的个人边界。在公益慈善报道中,这应该是媒体与从业者坚守的报道准则与底线,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
2016年《慈善法》正式施行以后,对公益慈善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体公益慈善报道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即使是为了扶危助困的目的,也不能“越线”。
根据单位及人员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流通正常,积极制定一整套完整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相关护士集中学习,不断提高急救技能、急救知识等,并提高危机意识,促进急救护士综合水平的提高,并由专人负责危机质量管理。
四、以善为名合法合理
In short, Merrell asked the U.S. State Department to consider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Tibet, and to change their “non-committal attitude” toward the issue of Tibet’s status.
(一)法律为准绳
过去在都市报公益慈善类报道中,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直接公布求助人联系方式,银行账号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做法。而2016年正式施行的《慈善法》第二十一条则规定:“本法所称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慈善募捐,包括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和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募捐。”这就明确了,《慈善法》规定的募捐主体须为慈善组织,媒体没有直接募捐的资格。
5.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各级政府并给予经费和技术的支持。将合作社纳入税务登记系统,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中央和地方财政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对农户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基地建设、质量检测。
这就要求媒体在处理类似求助类新闻报道的时候,要有法制意识。不过《慈善法》同时也明确,“非慈善组织或者个人如果愿意帮助特定的个人,可以与有募捐资格的组织合作。”这就为媒体规范开展公益慈善报道指出了新的路径。
(二)客观体现救助政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和保障政策也日益完善。以安徽为例,教育领域的救助早已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更是做到了全覆盖、无遗漏。
在慈善公益类报道中,求助人是否已经得到保障,是否已经受到资助,是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的问题。在报道中,应该对这些政策和求助人已经得到的社会保障予以客观呈现,这与慈善公益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并不矛盾。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新生来说,解决了学费问题,因为家庭没有收入来源导致的生活费问题依然艰巨。对于重疾病人来说,医保能保障的部分毕竟有限。只要事实清楚,采访扎实,情感真实,报道的新闻性并不会被削弱。
五、结语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更习惯于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查阅新闻,了解世界。这为都市报公益慈善类新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更加丰富多彩的采访报道方式,更多元化的传播,让都市报公益慈善类新闻有了全新的面貌。但在法律的框架内开展新闻报道,扎实采访,客观报道,以情动人,扶危助困,依然是都市报公益慈善类报道应该坚持的原则和底线。
参考文献 :
[1]王婧.激发正能量加强网络新闻舆论监管——以“罗一笑事件”舆情反转为例[J].新闻前哨.2018(10):18-19
[2]李文泰.关于公益慈善新闻报道与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的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29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19-0080-02
作者简介 :刘媛媛,女,汉族,安徽蒙城人,记者。研究方向:财经、时政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