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虎林市人民医院 158499
【摘 要】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骨折患者血运情况应用效果。方法:取62例骨折未愈合患者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行CT检查,观察组行MRI扫描,对比血运5项指标。结果:观察组疼痛、麻痹、苍白血情况检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脉、感觉异常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MRI检测可准确判断骨折患者骨折部位血运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作用。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血运情况;骨折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in the diagnosis of fracture patients.Methods:62 cases of nonunion of fracture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examined by CT,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canned by MRI,and 5 indexes of blood supply were compared.Results:Pain,paralysis and pale bloo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ulse-free and abnormal sens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Conclusion:The blood supply of fracture site can be accurately judged by MRI examination,which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follow-up treatment.
[Key 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lood supply;Fracture
骨折多受外界暴力、长期劳损等影响,导致骨结构连续性断裂;老年人及儿童引其自身骨折结构脆弱,为骨折多发人群;患者多因骨折断异常位移,极易出现患肢外形畸形发育,导致活动功能异常,且骨折严重患者,多因软组织大范围受损,甚至造成内脏受损等情况情況,引发休克,加重病症;在临床治疗中,予以患者合理处理后,大多患者可恢复正常功能,但若未及时诊断、治疗,则极易留下各种后遗症,影响患者正常生活;随着医疗技术提升,骨折临床诊断方式也逐渐增多,其中MRI技术具有无放射、成像清晰等特点,在多种疾病诊断中应用,我院为研究其自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特行此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7年4~2018年4月接收的骨折患者62例,分为对照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2.5~74.1岁,平均(48.45±6.29)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12例,跌落11例,砸伤5例,其它8例;观察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11.8~75.6岁,平均(47.86±6.35)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11例,跌落12例,砸伤6例,其它7例,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骨折病症,存在明显生理曲度异常,呈钳夹样变化,且排除耐受能力低下,无法承受手术治疗,伴有心脏、肝脏等重要内脏器质损伤及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对比两组资料(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CT扫描,取65ml造影剂碘海醇(350ml/dl),以5.0ml/s速率静脉注射,设置CT扫描条件,电压120kv,扫面电流240mAs;扫描层间距0.5mm,厚度0.5mm,扫描后将获得的数据信息输入Vitrea工作站处理,进行曲面重组、三维重建图像;观察组行MRI扫描诊断,定位片扫描:TR3.95ms,TE1.98ms,FOV400mm;增强扫描:TE1.13ms,TE3.17ms,.FOV400mm;选择对比剂:先对患者腘窝处进行加压包扎,增加对比剂在血管内停留时间,随后经患者外肘静脉注射磁显葡胺20ml,注射速率控制为2.5ml/s,共注入对比剂20ml,注射结束后快速扫描;b.采集次数:连续扫描3~4次,主要采集骨折部位附近毛细血管像、静脉像、动脉像,扫描时间16s/次;c.图像处理:借助MIP处理3DCE-MRA原始数据,制取完整三维血管图像,通过轴面增强图像处理,了解骨折部附近血管环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诊断患者疼痛、麻痹、无脉、苍白、异常感觉5项血运指标;观察两种方式分别在初诊及治疗3个月时MRI信号变化,对比诊断准确率。患者伴强烈疼痛,皮肤表面呈青紫色/苍白色,且骨折部位发生严重肿胀,皮肤表面皮温冰冷、无动脉搏动等情况表示血运情况较差。仪器检测血运分级标准:①正常血运:主干血管走势顺畅,正常;分支血管环附近静脉显影正常、自然;②异常:主干血管走向不顺畅,存在一定堵塞,分支构筑血管环减少,其附近静脉显影出现一定延迟;③闭塞:主干血管完全闭塞,未见分支血管环,四周静脉无明显成像。将异常及闭塞视为血运异常。
1.4 统计学 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表示计数资料,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血运情况 经两种方式检测发现,两种感觉异常、无脉检出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疼痛、苍白等其余3项指标准确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合计检测准确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异常血运检出对比 初诊时观察组检出异常血运患者35例(97.22%),检出率97.22%(35/36),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异常血运患者29例(80.56%),检出率80.56%(29/36)(=14.053,P=0.000;P<0.05);经诊断后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检出血运异常患者28例(77.78%),检出率77.78%(28/36);对照组3个月后,检出异常血运患者21例(58.33%),检出率58.23%(21/36),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显著(=8.783,P=0.003;P<0.05)。
3 讨论
血运主要指血液运输及循环作用,其主要是将各种营养物质运输至组织器官,以此维持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但血液循环运动功能必须借助循环系统完成,当循环系统异常时,则将引起血运功能障碍;对于骨折患者而言,骨折部位四周软组织必将受到一定损伤,影响附近血流正常回流,患者将因血液循环异常;加之骨折后受血管破损、血液高凝等因素刺激,将进一步加重骨折部位缺血情况,使患者出现疼痛、肿胀、麻痹等症状,严重时将引起患者缺血性坏死,影响患者健康[1];为此,准确掌握骨折患者血运情况,对于保障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在观察骨折后是否出现缺血性坏死,评估骨折部位血运情况中,相关学者借助X射线(X-Ray)、MRI及CT扫描等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CT为目前骨折损伤检查中较为常见方法,其主要是通过造影剂在血管中的充盈程度,观察血液循环状态,进而评估血运情况,具有便捷安全,经济实惠、检查时间短等优点,且不会对患者后续治疗造成影响,应用效果较为显著;而MRI为现阶段公认的可早期评估骨折血运情况的影像学方式,其在TIW1像上多表现为不规则行骨折线低信号区,加权像可呈包绕出血、水肿病灶的带状低信号,在T2W1加权限像主要表现为双线征,此时骨折线处低信号,而水肿、出血病症呈高信号,且在低信号近端形成紧贴的高信号带;相比CT检查,MRI对人体骨折线显示并不明显,但在软组织、关节等损伤检测方面更加具有灵敏分辨力,可对患者骨折、肌肉软组织、受损关节面等情况进行更加仔细、全面检查;且MRI主要通过各种检测参数成像,可通过调整磁场获得任一剖面图,相比传统检测方式可更加接近骨折部位图形,便于对骨折病症准确把控,尽可能满足临床诊断检查需要;在对脊柱骨折患者诊断中,還可得到骨折横断面、冠状面等图像,可清晰观察患者脊髓、神经根等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价值[2];此外,通过MRI技术检查时并不会产生电离辐射,损害患者健康,具有极高安全性;本研究,我院通过MRI对骨折患者疼痛、无脉等血运情况检测中,观察组检出准确率明显更高(P<0.05),但通过MRI检查,其医疗费用将少量升高,且检测扫描期间需要患者配合检查,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并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
综上所述,对骨折患者行MRI检查,可对其骨折部位疼痛、感觉异常、麻痹等情况变化进行掌握,进而准确判断患者血运情况,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有着重要作用[3]。
参考文献:
[1]刘国彬,张国平,任庆云,等.磁共振成像在隐性骨折临床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4):412-414
[2]徐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9):120-121
[3]封云松,蔡国锋.磁共振成像在评价下胫腓联合稳定性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3):251
论文作者:丛桂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上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患者论文; 情况论文; 检出论文; 异常论文; 血管论文; 磁共振论文; 部位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上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