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促进学生论文,课堂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学习环境是指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着教学任务而形成的动态情景。下面就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营造师生平等的学习环境,增强情绪安全感
营造师生平等的学习环境,要求教师不但在口头上承认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更要在内心的深处确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在潜意识中存在着师生不平等的思想,则会经常表现出来,严重的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一次课堂讨论中,教师提出问题:如图1所示,四盏相同的灯都正常发光,求。教师的解法是先作出等效电路图,由电流比求出匝数比,再求出电压比。而班上的一位学生却给出了简便的解法:设流过每盏灯的电流为I,每盏灯两端的电压为U,则
。教师对学生的解法评论是:你的方法是简单些,但用我讲的方法,物理量之间的制约关系能认识得更清楚些。在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不自觉地为维护自己的权威作出了辩护,这是师生不平等思想的自然流露。
图1
教师对待不同学生,不能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或性格差异、或家庭背景的不同,而表现出厚此薄彼。教师应尽力改变这种状态,努力做到对不同学生一视同仁,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情绪安全感。
二、营造宽松学术氛围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时要公开自己的无知或知识理解上的漏洞,要冒着被他人判定为错误或不被理解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迫于群体舆论的压力而越来越难以启齿自己的无知。为了保全自己在同学中的“面子”,学生越来越不想暴露自己不成熟的看法。而只有学生不但心自己说错了什么而被老师批评或遭同学嘲笑,他们才能毫无顾忌地投入到问题讨论中。所以,在班级授课制下,营造宽松学术氛围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任何表现作出合理而积极的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见解正确,要给予肯定或表扬;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学生的见解并不完全正确,这时需要教师识别出正确之处并给予合理的评价;在学生的回答中找不到可以肯定的东西,应从考虑问题的思路上或者学习态度上,或者他所暴露出的问题对于教学的价值上给予肯定。教师要耐心地听取学生不太流利或表达不清的回答,对学生“无知”的回答都应该被认为是正常的。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时,有同学提出:“如图2,太阳产生的引力是四面八方的,行星受太阳的吸引而绕太阳转动,那么除了行星受到的那个引力,太阳的其他引力起什么作用。”虽然这个同学对引力的概念没有很好认识,把引力当作一种“实在”了。教师可以给他解答后指出:“很多同学对力都有这样不正确的认识,你提出这个问题使我们有机会澄清这一不正确的认识,还真得谢谢你了。”
图2
教师要正确地解读学生的疑问。师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是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正确解读学生的疑问,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问题的价值,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把物体的位置提高,物体和地球一点都没改变,重力势能怎么会增大呢?教师通过与学生反复交流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重力势能与引力场相联系,物体位置改变了,物体和地球共同形成的引力场发生了变化,从而重力势能也发生了变化。并向学生指出他的疑问中包含着:能量总是与某种物质相联系,自然界中还存在着另一种看不见的物质形态——场这两个重要思想。能量和场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极其重要,是前人经过长期摸索得到的认识。可想而知,这样的解读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将起到多大的支持作用啊!
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遇到自己的未知领域时,应该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当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时,教师应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提出一个老师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时,教师应把自己了解的东西和盘托出,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师承认自己的无知,不但不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反而能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更加可亲可敬。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师生相互探讨解决问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伙伴。
三、营造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环境,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没有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并且由于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对课堂教学的熟练程度,使得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讲解常常以某种最巧妙的方法用较快的速度进行,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想走,跟不上教师思路的学生就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自信心受到打击。当然,在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参与的今天,教师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但一种普遍的情况是,由于教师已知问题的答案,对探索这个问题需要的时间估计偏短,留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时间不足,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在给定的时间内想出问题的结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启发性原则,通过启示、开导、点拨,使学生自己得到结论,要为学生的独立思考留足时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下面问题的分析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的示例。
例 如图3所示,A、B两个物体的质量均为m,用通过两光滑滑轮的细绳相连,A套在水平光滑的杆上,跟A相连的细绳与水平成53°角。系统从静止开始释放,求A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图3
师:先说说你知道了哪一些?
生:当与A相连的细绳处于竖直位置时,A的速度最大。
师:系统运动过程中,与A相连的细绳方向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变力作用问题,在中学阶段不能直接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而要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学生表示知道这一点)。
师:那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只能列出一个方程,但有两个未知量,A的速度和B的速度。
(搞清了学生的症结所在,是无法确定d的速度最大时B的速度。但接着教师并不直接作出回答,而是继续启发)。
师:这时刻,B的运动有什么特征呢?它是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的呢?
生:(想了一下说)应该是从向下运动转为向上运动。
师:B从向下运动转向上运动这个时刻,应该是处于什么位置?
生:(表现为恍然大悟)处于最低点,速度为零。
生:(稍停了一下又有新发现)噢,A在滑轮正下方时速度最大还可以这样来理解,这时B达最低位置,重力势能减少最多,而B的速度又为零,所以在这时A的速度最大。
师:那你原来是怎么知道A在滑轮正下方时速度最大的?
生:因为在这一位置的左侧,A在细绳拉力作用下作加速运动,过了这一位置,A在细绳拉力作用下作减速运动。
这样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首先自己发现了A速度最大时B的速度等于零,进一步又发现了A在滑轮正下方时速度最大的另一种分析方法。
四、营造过程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自主学习
每个人都有其偏好的学习风格。开放学习过程,可实现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在团体中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喜欢单独学习;有的学生习惯于用口头方式阐述其观点,而另一些学生则长于用书面的方式阐述其观点;有的学生善于形象地思考问题,而另一些学生则善于从抽象理论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只有在采用其偏好的学习风格时,才能对学习内容理解得最快最好,学习才最有效果。所以教师采用一些更灵活、更开放、对学生来说更有自由度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例如,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一章教学中,可布置宏观学习任务,开放微观学习过程,具体如下:
准备:下发教师分节编写的学习指导,每节有学习目标,基础练习题。学生6人一组,每组发给基本仪器:平面镜、玻璃砖、大头针、三棱镜、凸透镜、凹透镜。开放实验室,用基本仪器无法完成的实验可到实验室利用其他仪器完成。
自学:给学生10天学习时间,自学本章内容。具体任务:要求写出每节的知识提纲,完成基础练习题,利用基本仪器完成有关实验,记下疑难问题。由于仪器的限制,利用激光做全反射的演示实验由教师在恰当时候进行。
讨论:学生自学后,用一周时间按课本中的节次顺序讨论学生的疑难问题。课堂上其他同学还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
总结:最后要求学生自己写出本章知识总结,对某个知识点理解或某类题的解题方法至少写出一点体会,教师整理后装订成册,供全班同学传阅。
这种设计的特点是宏观控制,微观过程开放,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五、营造求知探究的学习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人天生就有好奇心,有探求知识、真理以及探索奥秘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十分强烈,他们要求自己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在课堂学习中,如何营造求知探究的学习环境?
重视实验教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最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到从未见到过的现象时,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即使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是日常生活中观察过的现象,只要这种现象是与知识学习相结合的,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当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时,点拨性的实验会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之感。当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到新的现象,或者理论结果得到验证,好奇心就会得到满足,兴趣就会被激发,学生会以极大的愉悦获得成功体验。因此,在新课的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探究欲,改变知识教学的沉闷局面。即使对于习题的教学,也可如此。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被测电阻约为,电源电动势E=6V,变阻器有两个,一个最大电阻是50Ω,另一个最大电阻是1750Ω,问变阻器应选哪一个?对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选最大电阻是1750Ω的这一个变阻器。教师可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连接成实际电路,当接入最大电阻是1750Ω的变阻器后,要求学生通过移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使电流为0.5A。学生不管怎么调节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移动滑动触头时,要么电流表指针不动,要么电流表指针偏转很快,很难让它稳定在要求的刻度上。经过这样参与到实验操作过程后,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很高了,求知探究欲望得到激发。
充分利用理论的魅力吸引学生。一般认为抽象的物理理论为学生所害怕,所以,老师们都十分注意把自己的物理课上得形象直观。但事实上,反映事物本质的物理规律的深刻性,利用数学进行物理推理的严密性,同样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并且只有物理理论自身的魅力,才能使学生产生真正的美感。例如,学习光的折射定律时,由于学生在数学中已经学习过导数知识,可向学生介绍费马原理:光从一点到另一点沿所用的时间最小的路径传播,然后利用导数求极值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费马原理推导出光的折射定律。这样做对高中学生来说虽难了点,但课堂上发现学生推导过程的专注程度是少见的,推导结束时,一些学生还发出了惊叹声,惊叹声的背后包含了对物理理论的向往,真正感觉到理论之魅力。在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经常得到这样一种的体验,学生就会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拓展课堂学习内容。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探究欲望,渴望获得更多的自然、社会知识,渴望了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但受到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自己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材料。所以,适时、适量地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拓展性知识材料,能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探究欲,增强对科学的向往。这里存在一个认识问题,拓展性知识材料一般会超出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这是不是允许的?实际上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但没有必要把学习内容完全限制在教材内。教学中适当介绍教材以外或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满足求知探究欲,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当然,向学生介绍课外知识,并非要求学生在当时就把这些知识完全搞懂。学生不完全懂得拓展性材料中的知识,并不等于说他们一点都没有学进去,他们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将成为以后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时的固定点。这就是杨振宁教授讲的渗透性的学习方法。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一章的教学中,可以配合学习内容给学生一些通俗易懂的科普性材料,如“是天旋还是地转?”“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大爆炸宇宙论”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欲和对科学的向往。
实施课内典型问题的探究学习。为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课堂中尽可能实施探究式教学。但用探究的方式完成一个知识目标的学习,所用的时间往往比接受式学习所用的时间要长得多,而课程安排都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内容的教学。为了克服这个矛盾,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处理,选择典型问题,通过对典型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带动对相关内容的接受式学习,实现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有机统一。例如,在“直线运动”一章的教学中,以滑块在倾斜的气垫导轨上的运动为典型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建立起瞬时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加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发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典型探究的同时,学生学习教材中其他内容,达到对本章基本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体验探究未知领域的乐趣,建立起完整的运动学知识体系。
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不管课堂教学是多么的有效,学生仍然会存在大量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外对碰到的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并力所能及地加以解决。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一般做法是对物体受一个力作用时,通过实验得到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的结论,然后利用合力的概念把它推广到物体受多个力作用的情况。有学生提出,合力概念和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都是在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效果中得到的,那么对于力产生加速度的作用效果,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否仍然适用呢?对于此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得出结论。
六、营造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环境,体现学以致用
物理学是一门跟实际有密切联系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联系实际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科学实验、各种产业部门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最新发展成果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环境,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物理原理,理解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如学习了电磁感应原理后,应不失时机地指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对科学进步、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我们现代生活与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密切关系,指出现代化通讯、电子技术的应用和电视、电话、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都是由此而产生的。生产和生活中有不少现象,平时习以为常,一旦提到物理课堂上,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如“雨后彩虹为什么这么美丽”;“旋转的伞上的雨水为什么能脱离雨伞而飞出去?”等都能很好激活学生思维。在课堂上设置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入手来探索物理知识的好习惯,这样的环境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分析生产和生活现象的能力,又体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