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分析论文_孙倩

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分析论文_孙倩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251100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建设行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建筑单位也日益增多。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大幅度提高,这就导致了其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日渐重视。为此,建筑单位需要加强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进而促进其各项效益的取得。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方法

1 前言

为了进一步谋求工程建设效益,建筑单位逐步开展了全寿命周期质量控制作业,即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管理以及质量把控。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建筑单位常用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模式,并提出质量监管的具体方法。

2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

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发展以及工程项目规模的日益扩大,传统的工程监管方法以及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施工建设单位在工程项目质量监管作业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项目信息的整合,进而促进工程建筑质量的提升。关于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2.1工程业务功能的监管

一般而言,工程业务功能监管模式需要在项目决策阶段就开始贯彻落实,并由此促进工程决策以及立项作业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此外,该模式在招投标管理作业的运用,能够确保开发商选择优质的承建商进行施工作业,最终由此促进工程建设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

2.2工程支持功能的监管

伴随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日益扩大,其在实际的建设作业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较多的管理、施工部门。在这样的状况下,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保障各部门信息的及时传递,并保障施工阶段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为此,建筑单位需要加强工程支持功能的监管,继而实现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带动各部门信息的有效连接,并进行各类数据资源的维护,促进工程建设质量的稳步提高。

2.3信息服务功能的监管

在进行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作业过程中,管理人员为了促进监管效率的提升,其往往需要加强对于各类数据信息的收集以及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决策判断,促进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信息服务功能监管作业的顺利开展往往会促进各类数据的采集,从而为社会公众公布有用的信息。

3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监管方法

3.1投资立项阶段的质量监管方法

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管作业往往需要政府部门、业主、施工单位等参与到实际的操作中。但是上述部门对于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督工作往往开始于施工阶段,而这也就导致了工程建设者过多的关注工程建设的利润,而忽视了对于质量问题的解决,最终导致工程项目在后期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为了规避上述问题的出现,需要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者加强对于全寿命周期质量监管理念的贯彻落实,并从项目的决策阶段就开展质量监管作业。一般而言,质量监管人员需要从工程建设的质量角度出发,进行工程方案以及意见的选择,并在投资决策阶段进行项目决策质量的监管作业,最终实现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

3.2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需要对项目的勘查过程进行监管,确保勘查数据以及资料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确保设计方案质量的提升。此外,质量管理人员还需要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在进行项目设计作业结束之后,工作人员还需要将相关的想法设计转换为书面文件,并召集设计、施工以及监理等单位的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会议,并对设计意图进行了解,不仅如此,其还需要开展施工图纸的审查作业,确保图纸的质量。最后,在施工准备阶段,相关单位以及人员还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以及技能的教育、培训,确保其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以及施工技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作为寿命周期中的重点,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能够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在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作业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依照我国的相关标准对施工过程进行管理,而承包商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同监理单位的联系以及沟通,并对施工状况以及质量进行了解,从而确保施工方案落实到位。一般而言,监理单位以及作业人员需要确保每天都去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管理,并对施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上报以及处理,并及时书写出监理报告。

4 建筑工程全寿命工程质量管理模式构建

4.1联动政府出台相关行政规章进行约束

业主、监理、承建商是建筑工程项目的主要责任人,也是即得利益者,他们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量”与利润,而易忽视工程全寿命质量管理。因此,要保证建筑工程质量达到,还需要第三方的理性介入,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授权第三方进行监督管理工程,最大可能的减少或杜绝质量安全隐患的存在。

4.2健全培训机制,加强全寿命工程质量管理意识

由于工程项目的相关方专业素养不足,尤其是施工方,直接参与施工的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较低,而且人员变换随机性很强、缺乏相应的全寿命工程质量管理意识,从而给建筑工程质量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隐患。所以,应当不断完善相关的培训机制,注重培训的质量与效果,促进有关人员的全寿命工程质量管理意识与专业素养。

4.3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使信息有效共享

目前,建筑项目全寿命工程质量管理上缺少有效的沟通机制,相关工程质量信息不能在多个部门、多个责任主体之间共享,部分工作不能协同、不能及时有效得到相关决策、技术、财力支持。因此,应当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让信息高效、快速地流通,也有利用部分质量问题得到“亡羊补牢”。工程管理质量信息得到有效共享,能尽可能适应建设项目的不可逆性和复杂性,也可以在事前识别工程质量危险源。

4.4完善有关质量监管部门

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它的全寿命周期也不一样。因此,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都应建立相应的工程质量监管部门,将该工程从构思到竣工验收进行全程监管。应将建筑工程有关责任主体联合起来,成立专项小组,从而从项目层、法律层、社会层等各个不同的角度,全寿命全面地监管建筑工程项目。因此,第一层次监管机构可由承建方、业主、监理方构成;第二层监管机构可以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公众组成,从外而内的给予第一层监管系统以补充。

5 结束语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我国的建筑单位在进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全寿命周期管理。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了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工程业务功能的监管、工程支持功能的监管、信息服务功能的监管)以及相关的方法(投资立项阶段的质量监管方法、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理念的转变,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并由此促进相关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韩国波.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2]韩国波,高全臣.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三环”监管模式构建[J].煤炭工程,2014,03:146-148.

[3]李海鹏.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02:159+161.

[4]刘佳鑫,谢吉勇.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研究[J].建筑与预算,2015,11:5-11.

[5]聂一锌.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研究[J].居业,2017,03:162+164.

论文作者:孙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  ;  ;  ;  ;  ;  ;  ;  

全寿命周期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管模式及方法分析论文_孙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