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策划是编辑的职责——《作文真说》编辑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职责论文,全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文真说》一书,于2001年1月上市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读者的欢迎。初版5000册半个多月就告罄,后又连续加印三次,半年内印数已达2万册,在波澜不惊的图书市场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作文真说》作为一本20万字单本的作文书,在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的作文图书中可说是很不起眼,尤其是与那些十几本、几十本一套的丛书、系列书相比,似乎更势单力薄,难以匹敌。这本书在出版前后,也未作任何炒作,未投入任何广告费用。那么,这本悄然上架的小书是靠什么得到读者青睐的呢?又是靠什么取得这样不俗的市场业绩的呢?图书本身的质量、图书的适销对路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但从编辑的角度来说,仍然有许多值得总结和思考的东西。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回顾这本书从选题构想到包装、营销的全过程,自己最深的体会是:策划应该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为了取得图书的终端效益,为了尽可能地扩大市场的覆盖率,编辑的策划应该从选题策划进一步向图书的包装策划、营销策划延伸。全程策划是编辑的份内之事,是编辑应尽的职责。
选题策划:原创与可读
1998年7月,《作文真说》一书的作者将该书一个章节的样稿和若干章节的名目拿给我征求意见,说打算按照这样的思路写一本有关作文指导的书。书名当时还没有想好。我认真地阅读了样稿,当即被它散文化的笔调和交流对话的方式所吸引。这样的写法令人不禁想起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等语文大师几十年前所写的谈写作的文章,那浅近的语言、明晰的解说、具体的实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诸多的教益,至今仍使人难以忘怀。如果能借鉴这些语文大师的笔法,站在当今素质教育的高度,结合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以及作者自身的写作经历来谈作文问题,应该是很有特色的一部书稿。我又由此想到目前市场上的作文图书。几乎占图书市场半壁江山的作文书,可谓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但相当一部分选题重复,形式雷同,有自己特色的并不多,尤其是具有原创性和可读性的更为鲜见。而《作文真说》的书稿,其亮点所在,正是一般作文书所缺少的原创性和可读性,而这个亮点恰恰有可能成为赢得读者、赢得市场的卖点。我充分肯定了样稿的特色,并征得二审、三审的同意,将这部书稿正式列入了选题计划。我与作者进一步梳理,明确了选题思路:突出原创性和可读性,以一种新的视角——提高作文素质,新的笔法——散文化的笔法,新的方式——围绕作文话题,分列专题的方式,来谈中学生的作文。这本书应与一般作文书的模式有明显的不同。它不是获奖作文、应试作文的选编、汇编,也不是中考作文、高考作文的指南、导引,更不是作文技巧、作文方法的传授、讲析。它和那些以范文为基础、以评点为点缀的剪贴、拼凑式的作文书,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该书所选话题必须是有针对性的,即要围绕中学作文中的难点、疑点和大家所关心的作文热点来谈,一个专题谈一个观点,力求谈深谈透,真正给人以切实有效的帮助。同时要注意可读性,文字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尽量口语化。要从读者的心理需求出发,重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通过融入作者自身的写作体验以及通过采用平易亲切的谈心方式来与读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让读者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中领悟写作的真谛。
原创与可读作为《作文真说》的选题思路定下来后,我又对作者原先的总体构想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作者原来打算写10万字左右的专题,另将10万字已发表过的作品附在后面,前者为指导,后者为示范,同时交稿时间也可快一些。这种想法听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我经过思考后,觉得不妥,因为这样一来,变成了一半原创一半汇编,仍然没有完全跳出范文加指导的窠臼,不仅原创性要大打折扣,可读性也会因此而大为逊色。作者的创作成果可以糅进写作体验中放在专题里面谈,以现身说法,但不宜整篇整篇地附在后面。宁可晚一点交稿,也不能减损这本书的特色。我建议作者扩充专题,补充材料,使之成为一本百分之百原创的作文书。作者接受了我的意见,凭借自己多年的生活积累和思考积累,苦战一年半而脱稿。
我在仔细通读了作者交来的全部书稿后,感到其中三分之一的部分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建议作者作进一步的修改,包括对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整合,以使观点集中,行文简洁;对中考高考方面的专题增补2000年的材料,以突出话题的时效性;对说得不够完整、有可能产生歧义的地方反复推敲,以使表达尽可能地清晰周密。
包装策划:新颖与协调
不少编辑认为,编辑只管抓好选题、编好书稿、看好校样就行了,而书的包装是美术编辑的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包装固然与美编密切相关,但编辑也不能置身事外,不管不问。且不说编辑应该就全书的装帧设计提出自己的构思和设想,就是与包装直接有关的书名、卖点突出、序跋等,编辑也都应该仔细谋划,通盘考虑,与美编一起,以新颖与协调的包装,夺取读者的眼球,为图书走向市场打造另一张通行证。
看书先看书名。好书离不开好的名字。把书包装好先得把书名取好。好的书名应当有个性,在视觉、听觉上有冲击力,又琅琅上口,好懂易记。《作文真说》为取书名可谓颇费周折。作者先后拟了十几个书名,我也想了不少,但结果都不满意,不是太平淡,缺乏新意,就是字数太多,不便识记,或者名不副实,有哗众取宠之嫌。书名成了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几乎使我们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后来,我从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受到启发:这本书讲的是关于作文的真话真知,写的是关于作文的真实感受,处处体现了对中学生朋友的真心真情,那书名为什么不叫“作文真说”呢?“作文真说”既准确反映了这本书的内容,又切合它散文化的笔法,同时简洁明了,易识易记。对,就用这个书名!对这个书名,编辑同仁予以肯定,作者欣然接受,三审副总编辑也一举通过,最终形成了共识。后来的事实表明,这个书名也得到了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的认可,成为图书市场一个新颖而响亮的书名。
毫无疑问,装帧设计应该是包装的重头戏。《作文真说》虽然在文字上注意了轻松活泼和可读性,但由于“说”的内容较多,因而如果不在装帧设计上动一番脑筋,仍有可能使一部分读者产生厌读的情绪。因此,我在给美编室的装帧设计通知单中,要求美编通过装帧设计包括封面、扉页及正文的图饰来尽可能地弥补上述缺陷,尽可能地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一种愉悦的感觉。我还找了几本我认为可以借鉴的有图饰的书给美编参考。美编非常理解我的意图,极其认真地作了精心设计。封面设计成以绿色作基调,画上4个卡通式的人物,配上庄重醒目的书名,新颖而大方,既抢眼又让人赏心悦目。封二勒口、封三勒口、扉页和封底也画了人物,显得活泼而有生气。正文部分每个专题则做到前有生动活泼的题图,后有丰富多彩的尾饰。这些题图和尾饰虽是点缀,但加起来有60幅,而全书为300多页,这样每隔五六页就有一幅图出现,从而有效地减轻了视觉上的单调、枯燥之感。而目前图书市场上这样图文并茂的作文书还不多见。
产品的包装要能体现产品的特色。图书的包装也要尽可能地突出图书的卖点亮点。为此,我将《作文真说》的特色概括成四句带有广告性质的话印在封面的勒口上,这四句话是:这是一本表述作文真知灼见的书,这是一本抒写作文真切体验的书,这是一本与你倾心交谈各类作文话题的书,这是一本为你精心提供多种构思示范的书。同时,我又撰写了180字的内容提要印在封底上,增写了这本书的读者对象和实用价值。这样,读者不管是打开书看还是直接看封底,都能方便迅捷地了解到这本书的基本信息,产生进一步翻阅的欲望。如果读者最终决定购买此书的话,那么上述这些包装上的亮点卖点的突出肯定起了不小的作用。
序跋尤其是序,通常能提供多种信息,一般读者往往先睹为快。因此,序跋虽然不属于正文,但同样不应忽视,相反,应置于包装策划的总体框架内。我说服作者一改从不请人写序的习惯,建议请著名作家叶兆言为《作文真说》作序。叶兆言曾担任影响深远的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在江苏和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文风浅显晓畅,与《作文真说》的文字风格颇为接近。叶兆言愉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写出了一篇简洁精当、非常到位的序。他在序中用“匠心独具”对这本书作了高度评价。他还就写作文是否有捷径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精辟独到的见解:“写作没有捷径的话,不一定正确,没有,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作者写的后记,虽然只有1000多字,但也几易其稿,反复修改,直到我们满意为止。后记不仅交待了《作文真说》写作的由来和背景,而且表述了作者关于作文的理念,并对叶兆言关于作文捷径的话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如果说写作有什么捷径,那么,中学生自身写作动力机制的建立就是写作的捷径”。这样,后记与序巧妙呼应,成为正文以外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同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同样给人以启发与裨益。
营销策划:前瞻与互动
选题策划是否成功,包装策划是否成功,最后都要落实到图书的终端效益上,即要看书出版后能不能受到读者的认可,能不能在图书市场上有好的营销业绩。而营销离不开策划。营销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出版社的方方面面。作为编辑,在营销策划中,绝不应该是一个次要的、被动的角色,而应该像选题策划、包装策划那样,积极参与,主动介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作文真说》的营销实践,我感到,前瞻与互动,是编辑在营销策划中要注意把握的两个方面。
所谓前瞻,是指在图书的营销活动中,宣传工作要走在出版的前面,而不能滞后。也就是说,在图书付印前,甚至在书稿的加工过程中,编辑就要把图书评论、图书介绍考虑起来,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资料,准备一些素材,而在图书付印以后出版之前,就把书评写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要让报纸、期刊的宣传与图书上架同步进行的话,那书评必须起码提早一二个月写好并投寄给报纸、期刊。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作文真说》签字付印后,即按预定计划,马不停蹄地投入了书评的撰写。由于自己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已经有所准备,所以撰写书评并没有很费力。自己将审读笔记归纳整理,将书稿重新有重点地选看一部分,很快就确立了中心,列出了提纲,然后花三四天时间,完成了一篇2300多字的评论文章。我将全书特色提炼为四个方面,即选取引人入胜的作文话题,融入作者自身的写作体验,运用平易亲切的谈心方式,提供多种具体的构思示范。文章题目则借用叶兆言为该书所写序中的一句话,即《一本匠心独具的作文书》。书评写好后,我及时打印投给了江苏省新华发行集团主办的《书业导报》和在全国出版界影响日甚的《出版广角》杂志。《书业导报》20多天后就全文刊登了这篇书评,《出版广角》也在2001年第1期以醒目的标题和整版的篇幅发表了这篇书评。这两家报刊的宣传,与《作文真说》的发行刚好同步,对基层书店的销售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并由此掀起了该书的第一次销售高潮。
所谓互动,是指图书出版以后,编辑不能仅满足于写一篇书评,把图书的销售看成是发行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而应该密切关注图书销售的动向,与发行部门紧密合作,互相配合,千方百计促进图书的销售。《作文真说》刚在各地上架,发行部门就告诉我们,江苏省丹阳市新华书店的同志看了《书业导报》上介绍《作文真说》的文章,认为这本书有比较大的市场潜力,决定将此书列入该店2001年一般图书的销售重点,并准备搞一些与此有关的宣传和讲座活动。听了这个消息后,我很高兴,当即表示一定全力配合。过几天,丹阳市店请该市电视台《读书》节目主持人来南京采访《作文真说》的作者和责任编辑,我和作者愉快地接受了他们的专访,具体介绍了《作文真说》的特色,使电视台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当丹阳市店请作者去该市为中学生举行作文讲座并签名售书时,我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与作者和发行部门的同志一起赶赴丹阳,协助丹阳市店的这一活动。作者为丹阳1万多名中学生作了9场作文讲座,当场售出3000多本《作文真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觉得丹阳市店开动脑筋,奋发进取,积极开拓一般图书市场的做法很值得推广,建议他们及时总结经验。不久,《中国图书商报》就报道了丹阳市店的这一做法,江苏省新华书店业务经理会议也请丹阳市店作了介绍。这些报道和介绍,实际上也促进了《作文真说》的宣传和销售。
除积极配合发行部门的营销活动外,我自己也主动出击,想方设法扩大图书的市场占有率。新书出来不久,我就与作者一起联系到南京一所中学进行作文讲座和签名售书,向有关学校寄发宣传资料,向有关会议赠送新书。我还与作者商议,利用作者的关系,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机关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强势媒体《扬子晚报》等报纸上刊发了有关《作文真说》的访谈录和消息。当我得知江苏省通州市教师进修学校的一位老师对这本书看好,想介绍给该市一些个体书商时,我将这一信息迅即告诉发行部门,让他们给予积极支持。对《作文真说》出版后所引起的反响,所受到的好评和关注,我又及时地作了后续报道,以继续扩大此书的影响,进一步推动此书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