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永亭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271100
情境是一种信息载体或者说是认知活动的信息来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立“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说设置问题情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关系到探究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数学教师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
一、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
尽管“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处处有生活”,但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它有一定的枯燥感。对学生来说,无论干什么往往凭兴趣出发。只有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教学中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所以当老师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直观背景材料时,他们往往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从而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二、站在学生的地平线上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打开学生的生活之门
学习数学要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善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喜悦,进一步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四、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可以这样去理解:先把现实情境削枝去干,并充分地抽象化、形式化、符号化,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模型回应生活解决问题,同时也修改完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人类进行数学思维的凭借物。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探讨“在正方形四周植树”的问题,老师问:在一个正方形四周植树,每边植4棵,至少要种多少棵? 答案有多种,老师点拨说:方法可以不同,列式可以不同,但殊途同归。老师又点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键要注意什么?无论是几边形,都要注意每个顶点上的树不能重复,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释,理解在正方形四周植树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求同:“在这些方法中,都应关注4个角上重复的棵数。”这是在众多表面上形态各异的思维策略背后蕴藏的共同的具有更高概括意义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方法的指引下,学生成功地探索出多种计算三角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上植树的计算方法,并且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数学模型:每条边上树的棵数×边数-顶点的个数。
五、让学生主动寻根究源
新课程标准提出:“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一节好的数学课,犹如一段美妙的旋律,给人一种美好的体验。数学教学应该呈现数学的本质,应该跳出题海,回归本源,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正如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所说:“我们走向社会后, 能够留在我们脑海深处的是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以及数学的思想。”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内容的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更好地感受数学的精神和精髓,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学会数学地思维。
总之,数学教师只有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创设富于趣味性、探索性、延伸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思维并进行应用,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以情入境,情境交融,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亓永亭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1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方法论文; 数学模型论文; 角形论文; 《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