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理与作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文教学论文,青春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春期是一个人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好奇心和表现欲最强的重要阶段,被喻为人生中的花季,充满希望、活力与创造。因此,中学生应该对学习充满无尽的激情和满腔的渴望,可是现实中的学习已经蜕变为应付“考试”“升学”的持续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被戏称为“老北京的传说”的语文课堂教学便是一条较为恰当的注解:能力的培养异化成知识的堆叠,智慧的点拨敷衍成枯燥的讲解,人文的熏陶深化成机械的训练,哪里还有兴奋和快乐、活泼和幻想!尤其是作文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苦思冥想,左冲右突,硬憋也只能编织出单调、干瘪、应付老师的应景文章。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模糊、错误认识,没有很好地学习和吸收写作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没有遵循和尊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
青春少年的心理结构与写作所需要的心理结构是相同、相通和相似的,认识这一点,对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中学生的什么品质十分重要,而这又恰恰是我们平时所忽视的。
第一,青春少年的自发性心态与写作所需要的真诚之心是相同和相通的。青春少年由于身心未发育成熟或未完全发育成熟,还未被世俗的灰尘所蒙蔽,不太关心事物的实用性和目的性,正处于自发性(自发是自我生发,乃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过程;自发性是发自内心的东西,和纯真是一回事,表现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造作和欺骗,因而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心态。这种心态照耀下的才是创造性的有生命力的活着的写作,轻松自在、挥洒自由、放飞自我,而不是死气沉沉无中生有的“套子作文”。
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对作家确立了这样的定义:“摆脱拘束,摆脱偏见,摆脱每一种偶像;摆脱了每一种教条,无论是阶层、门第或民族的,并且摆脱了每一种宗教。一个勇敢而率真的灵魂,能用自己的眼睛观照,用自己的心去爰,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不做影子,而做人。”真诚而非虚假地看待生活,真诚而非虚伪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才是具有真诚之心的真正作家。从根本上讲,写作是没有什么技巧的,真诚的艺术是靠内心感觉去指引写作的。惟有如此,人类文化史上才能构筑起这么多历尽风雨真实动人的美丽大厦!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世俗的浸染,“需要某种勇气,对于一位眼看一切好像是第一次看见的那样,这种勇气是不可少的。人们必须毕生能够像孩子那样看见世界,因为丧失这种视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每个独创性的表现。例如我相信,对于艺术家没有比画一朵玫瑰更困难的,因为他必须忘掉在他以前所画的一切玫瑰才能创造。”(亨利·马蒂斯)而这一点恰恰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所具备的。
因此,在作文教学上,我们必须尊重、珍惜和保护这种非理性的自发性心态,而不要急于或热衷于把这种心态升华为理性的自觉性状态。那样做,容易进入本文开始所描述的情景,其效果可能是“认识”提高了,但创造性和创造带来的乐趣却被破坏和抹杀了。“放手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脑子去思索,而不要用统一的模式去雕刻他们。”这或许是我们应该的追求。
第二,青春少年的好奇敏感与写作所需要的敏锐的感觉是相同或相通的。心理学家哈洛的实验证明,灵长类有探索一切事物与情景的强烈倾向。婴儿出生后不久就产生了好奇驱力,对新奇事物显得特别敏感。不满周岁的孩子对陌生人投来的目光,除了畏惧之外,还带有很强的探究意向。到了青春期,这种好奇驱力达到顶峰:窗外悄然飘落的秋叶虽然必然,却能激起他连绵的生命思索;天外依然浩瀚的宇宙虽然淼淼无尽,却能激活他执著的探究欲望;同学间不经意的说话虽然平平常常,却能激发他心里的灵犀一点……
且不说任何文学运动的兴起都是从感觉的革新开始的,具体到每一次写作活动的完成,都是以敏锐的感觉为前提的;写作需要靠自己敏锐、细致、善于捕捉各种细节的眼睛发现一般人容易忽视而却极有意义的美的东西。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丹纳说:“他(艺术家、创造者)凭着清醒而可靠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能辨别和抓住各种细致的层次和关系:倘是一组声音,他能辨出气息是哀怨还是雄壮;倘是一个姿态,他能辨出是英俊还是萎靡;倘是两种相互补充或连接的色调,他能辨出是华丽还是朴素;他靠着这个能力深入事物的内心,显得比别人敏锐。”这份敏锐像一只无形的手,哪儿有人、事、物的存在,它就深入到哪里,一旦契合了人的某种需要,就牢牢地抓住不放,进而创建一个独立的、新颖的、审美的世界。
如果能把中学生的这份好奇与敏感善意地加以爱护、尊重,并能适时适地地进行引导,还愁写不出独具个性的鲜明的作文吗?
第三,青春少年的非对象性思维与写作所需要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青春少年非对象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作为有情感的对象来对待:为故事的凄婉哀怨而潸然落泪,为朋友的孤独无助而牵肠挂肚,为大地的绿意盎然而澎湃不已,为动物的以强凌弱而扼腕愤怒……
写作时也应该凭借自己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入对象之中,人“物化”了,对象“人化”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了。福楼拜曾说过这样一段颇有意味的话:“我望着天、树木和青草,心头涌起一种从来没有的快感,我恨不得变成母牛,好去吃草。”把情感和意志移入到对象中去,去收获满眼的瑰丽与丰富。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味地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对这种非对象思维的培养。实际上,观察只是前提,活参才是关键。观察时,看山是山,观海是海;活参(全身心地投入和体验)时,看山不再是山,观海不再是海,而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然后才能去创造美妙动人的篇章。
第四,青春少年的梦想和幻想与写作所需要的创造性想象在性质上是相似的。青春期是多梦的花季,喜欢躲在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放飞思绪,走入缥缈的自由境界。尽管这些梦想和幻想是幼稚的、可笑的、散乱的甚至是荒唐的,但它又是大胆的、新颖的、独特的和纯真的,因而具有自由的性质,是一种审美境界。写作可以凭借创造性想象超越现实的一切束缚,奋飞到别一片诗意的开放的自由的天空。这种超越和青春少年的幻想是十分相似的。
二
既然青春少年的心理结构和写作所需要的心理结构具有上述对应关系,那么青春心理必然对写作产生潜在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青春原生态。青春初期生理的迅速发育,给中学生带来的最强烈的心理震撼,就是使他们大大提高了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性。他们变得爱观察、爱反省,也变得更加敏感了:
——可能始于某天晨曦照亮你的朦胧双眼,你突然发现唇边长起了细细的毛毛,或者胸脯开始胀痛丰满起来了,几分惊慌、几分神秘……
——可能始于某天暮霭撩起你的惆怅思绪,你突然觉得家长的训诫怎么那样刺耳不中听,老师的话语不再包容绝对的权威,日记似乎成了自己心灵深处最可靠的港湾……
——可能始于某时某刻快乐的童话里融入些许不和谐的音符,为什么“我的内心很无奈,外面的世界好精彩”……
可能……
青春期以其特有的魅力向我们编织着亮丽的风景线!这些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或清晰或迷茫或清楚或模糊,点点滴滴地敲打进他们愿意记录的语言世界里。我们能够从他们的日记里、作文里、谈话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中活跃着的生命体验——既有对生存状态的运动展示,又有对青春过程的诗意描述;既有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又有对青春苦闷的断续传递;既有对生命真谛的瞬间领悟,又有对青春价值的执著探究——这些鲜活而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声音和艺术是相通的。“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是精神的生命贯注到物质界中,其结果是创造一种形式,把瞬间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把不可捉摸的生命动象,扣留下来。所以,艺术的审美价值,在于表现自然的动象、精神与生命状态,表达人类难以言状的心灵姿式与生命律动,引人探入生命节奏的核心。”(宗白华《艺境》)
第二,青春动力源。刚进入青春期的许多中学生悄悄发生着这佯的变化:对别人翻看自己的东西很反感;开始愿意有自己的房间;偷偷地记日记,不轻易地和盘托出内心所思所感,把秘密锁进心灵深处;与别人说话和交往也变得不那么坦率了……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心理的闭锁性”。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这种闭锁心理对中学生而言,有两种重要的作用:一是一些有为的青少年可以使“闭锁心理”产生升华作用,成为钻研学术、为社会做贡献和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动力;二是可以使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窥探人生的奥秘,可以创造出很多文艺作品。因而,我们要正视这种正常现象,尊重他们的“闭锁心理”,让他们绚丽多彩的生活如开春的溪水溢出河床,蔚然成壮观的青春丛林;这是未来作家的摇篮,这是源源不断的生活动力。
第三,青春多趋向。进入青春期,中学生表现出追求的多元化趋向:主要有求知趋向、求乐趋向、求同趋向和求异趋向。
求知趋向。人在童年时期就富有探究外部世界的兴趣,这种探究是一种无目的的盲目求知,是为了好奇而提问;到了青春期,人才开始有条件去满足儿童时期形成的、渴望囊括所有未知事物的欲望。这里的“知”并非仅仅指书本上的那些系统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的知识和规律,更重要的是指对某一未知事物的“了解”和“知晓”。青少年的求知欲和成人不同,不会被经验所束缚扼制,而是无所遮拦、一往无前的。他们也许不知道这种追求的实际意义,而是为了求知而求知。他们求知的对象偏重于个人爱好,不会顾及社会需要和他人需要,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而这恰恰是写作所需要的个性化体验和感受。“每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这里“诗人”的含义主要指儿童有诗人一样的心灵能像诗人一样用整个心灵去感知世界观察世界,表现世界。而且,“诗人”们“常常会使人吃惊地提出他在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过程中,在他的意识里产生使人最为意想不到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这“意想不到”是多么伟大的创造呀!
求乐趋向。儿童的天性是向往快乐的,他们在自己设定的游戏规则中津津有味地体验着快乐与满足;在中学生身上这种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压抑青少年心中的快乐,让其变得“规矩”“懂事”“老成”“本分”,实际上是抹杀了他特有的活力和个性,这或许是目前作文普遍存在的“集体失语”的根本原因。人的成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适当的约束是必要的,过度便违反了规律。所以,我们应该尊重青少年的这种求乐趋向,使其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张扬。
求同趋向。这种趋向在心理机制上表现为心理认同,在行为学习上表现为模仿。如果在学习行为上加以适时引导,会在写作上产生积极的效应。因为从本质上说,几乎每一个创作者都在仿写他人;这种“仿写”不是科技生产中的“仿效”,而是对他人的继承和创新,是一种复杂灵活的主观能动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把平时的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既能促进写作者积极地去阅读,又可迅速地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真正的仿写是被仿写对象唤醒了沉睡的自我:读对象的过程是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仿写过程则是释放自我创造自我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有意地采取了别人的东西,不应受到模仿的讥评;因为它自有独立性,正如两人面貌相似、性情相似、无碍彼此的独立,或如生物吸收了种种东西来营养自己,却无碍自己的独立。”从先生这段话我们明白,借别人的外衣只是为了妆点自己的美丽,不是把自己套进外衣里,埋藏起来,泯灭丧失自我,而是唤醒自我,发现自我。仿写的目的是开拓自己独特的内心真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仿写就是创新。
求异趋向。青春少年最善于异想天开,他们常常突发奇想,设想出异乎寻常的事情,喜欢尝试从未做过的冒险,喜欢用另一种方式处理同样的问题,这种趋向突出表现在语言、服饰和群体行为上。我们经常发现他们喜欢在日记中用非常规的语言来表达,在说话中用非常规的话语来表述,这主要是为了表明“我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学生不喜欢用成人习惯的语言去表达,是表明自己的独立,是证明和“成人文化”的不同,是想改变别人为自己设定好的方式和方法。这种追求大大促进了独立意识的出现、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逐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确立。
这种种趋向作为青春少年的心理定势,能够对写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管这段岁月是快乐还是悲伤,这都是生命中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季节;有些还可能深深地烙印在其心灵深处,影响一生。
三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保持灵敏而鲜活的感觉,或许这是语文教师和其他教师最大的区别。走入工作岗位,不仅要教学,还要去处理让人“焦头烂额”的人生琐事;时间一长,上学时的那份灵敏渐渐地迟钝了,体验时的那份鲜活慢慢地陈腐了,哪里还有绿绿青草,恐怕只有茫茫盐碱!如果如此,那该是多么可怕和可悲呀!可怕的是,学生的灵性和才气就要扼杀在你的麻木与迟钝里;可悲的是,你的思维和心绪便会步入陈腐与枯竭。只有保持了你年轻时的灵敏和鲜活,你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充满活力与自信;于是你的笔下不再仅仅是中心突出、层次清楚、段落分明,也不再仅仅是错别字较多、卷面不整洁,而是充满了一些诗意浪漫,倾注了一腔关爱与诚挚,流淌了一份鼓励与期盼…
其次,语文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成长,与青春同行。有这样一种心态,便缩短了和学生的距离,能够近距离地触摸他们成长发育的脉搏,找到共同的话题,扫除心中的障碍,让学生不设防地接受我们,以便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进步和提高。
诗人泰戈尔说:“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星星。”与其让这么多的“错过”与我们擦肩而过,不如一同走进青春的园林,去探寻其中“每一个偶然投来的字眼和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或者戏谑的思想”,“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白杨的飞絮”,“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构建和滋养片片青春园林,可以寻觅到青春期写作心理的内在奥秘,使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更为深刻地了解自己,更为准确地把握自己,更为清醒地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潜能;也可以使与青春同行的语文教师更为准确地评估学生,更为科学地探索中学生写作的内在规律和成长的独特道路。
第三,语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现在的好多语文课是“大人教小孩说话,我教你说什么话,你就说什么话,而不考虑学生在这个年龄段要说什么话”而“强行移植的那些话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他却能说得出来,甚至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王富仁)这该是青春和语文教学多么大的悲哀呀!心理学研究证实,如果人的奋斗目标是别人强加的,如果驱使人的力量是恐惧和金钱,那么,他既失去了外在自由,也失去了内在自由,他的创造力就会枯竭。因而写作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有权写什么和怎么写;按照自己的本性和真实面目生活,倾听内心的冲动和良知的呼唤,努力追求自由的审美的艺术境界。
第四,语文教师应该鼓励个性化的写作。爱因斯坦说:“在人类生活的壮丽行列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任何文学作品能传播或流传的根本原因就是其中深深地烙印着作家的独特人格,以及个性化的思维和语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心灵有自己固有的规律,它主要不是适应现实或被现实所塑造,它根本不是为适应现实装备的,只是人格的某些层面分化出来担任这项工作。如果把整个心灵都视为应付环境的工具,就丢掉了我们最宝贵最本质的东西。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注意呵护、鼓励中学生朋友的这种带有独特个性的写作,尤其是他们现在正处于青春期,可塑性很强;要让他们永远保持蓬勃的生命活力,不断释放盎然的个性光辉,尽情抒写壮美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