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义的选择谈作文风格的教学与课堂考试与讲演--论作文风格的教学_牧歌论文

从意义的选择谈作文风格的教学与课堂考试与讲演--论作文风格的教学_牧歌论文

选义按部,考辞就班——作文文体教学说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体论文,就班论文,按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型述略

“选义按部,考辞就班”①,是晋陆机在《文赋》中说的话,讲的是文章文义安排与章句组织的问题,当然也关涉到了文体。我这里则主要是观照“按部就班”,所言取循序渐进及按一定的规矩办事之义,说的是作文须有一定之规矩(法度、章程等等)。而“作文文体”,就是作文之大规矩。

我们历来就有重视文体的传统。有一段话,将文体演绎得尤其透彻:“文章者,孔子曰,焕乎其有文章。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盖诗言志,歌永言。不歌而诵谓之赋,古者登高而能赋,山川能祭,师旅能誓,丧纪能诔,作器能铭,则可以为士大夫矣。三代之后,篇什稍多,又训诂宣于邦国,移檄陈于师旅,笺奏以申情理,箴诫用弼违邪,赞颂美于形容,碑铭彰于勋德,谥册褒其言行,哀吊悼其沦亡,章表通于下情,笺疏陈于宗敬,论议平其理,驳难考其差。此其略也。”②其所罗列之诗、歌、赋、祭、誓、诔、铭,以及训诂、移檄、笺奏、箴诫、赞颂、碑铭、谥册、哀吊、章表、笺疏、论议、驳难种种,无非文章文体。特别是于文体内容与“用途”宣示得尤为剀切。当中,有文体“类别”,有文体“作用”,有文体“意义”,有文体“价值”等,对我们今天研究作文文体教学,大有裨益。

大约上个世纪90年代始,我们对文体不那么亲近乃至“淡化”了,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作文教学的混乱。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检索不到“作文文体教学”具体的目标、内容、要求等等。一番钩沉爬梳,才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应关注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水平。论述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能否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实用类文本写作的评价,应考察学生能否根据此类文本中常用文体的特点和要求,完成常见实用文的写作。”③这是课程标准中隐约透露出来的关于“作文文体教学”的信息。这段话,就是当下高中作文文体教学的“法理”依据。

虽然何谓“论述类文本写作”,何谓“实用类文本写作”及其“此类文本中常用文体的特点和要求”等,语焉不详。但“文体”概念在课标中的被提及以及“提及”的隐含信息,却值得深究:第一,在“评价”系统中,强调作文文体写作,这是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与必须,尤其是学生的写作实际与必须。第二,作文文体写作,有类别的分隔,粗略划分,可有“论述类文本写作”与“实用类文本写作”两大类。第三,“论述类文本写作”,“观点”和“材料”是其重要因子,其关联是“材料”对“观点”的支撑。第四,“实用类文本写作”,尤其突出“常用文体”及其“特点和要求”。第五,“应考查”,强调并突出了高中阶段作文教学重点,把作文文体教学提到了十分显豁的位置。

综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目标,文体教学恰恰是“留白”,而也正是这一“留白”,拓开了作文文体教学的“开发”空间。

比如,把上述课标关于“评价”的建议放到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可以有如下三点教学要求:第一,明类别。分清“论述类”与“实用类”文本写作的分别。第二,晓方法。以“论述类文本写作”为例,即有观点如何“恰当”,材料如何“可靠”,材料如何“支撑”观点等等。第三,知特点。如就“实用类文本写作”来说,就有“常用文体”及其“特点和要求”怎么把握。

那么,在作文文体教学中,权依课标的如是说,就应该具体演绎如何教学两类文本(论述类、实用类)的写作了。

而课程标准也还是有其脉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④其中透露出的强烈的“文体意识”,当是“作文文体教学”的明晰的准则。阅读与鉴赏中的种种文本类别,及其“能”“了解”的种种要求,提供了作文文体分类的准绳,其类别的框架、知识的内涵、特征及手法等,正是作文文体教学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课型举隅

循规蹈矩

文体分类

师:作文常见的文体有哪些?

生:记叙文(写人为主、叙事为主)、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有时还可以写戏剧、小说。

生:还有实用文体,如启事、书信体、病历书、报告、寓言故事等,例如高考优秀例文《“吴诚信”病情报告书》《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致墨子的一封信》等。

生:日记能否成为一种写作样式和类型呢?需要注意什么?

师:日记是一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实用类文体,写作时也可尝试,但关键是要把握日记体的基本特点和格式。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⑤写作思维是一种文体性思维。强调文体基本范式,不惟写作套路模式,关键在于立足文体基本式样,凸显文体的主要特征。在遵循基本文体特征和写作规律的前提下,循大规而逾小矩,创新表达形式,作文才能精彩且富有个性。今天主要谈谈记叙文写作的问题。

生: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注意记叙诸要素的交代和叙述,事件的过程应该叙述详尽,来龙去脉应该写得比较具体。

生:我认为不一定要把事件的过程叙述得过于详细,相反,一些优秀的记叙文恰恰淡化事件全过程,往往突出最生动的情节或感人的细节。

师:在此,我提醒同学们注意,记叙文强调突出细节,还要不要对事件的一些要素和主要过程进行叙述呢?

生:我觉得有必要交代一下,只不过可以简略些,不然读者对事件的大致过程不清楚。

师:显然,记叙文体都要对事件的主要过程进行叙述,只不过详略程度不相同,可以详细叙述事件过程,也可以淡化过程,突出细节。本质相同,表达形式略有不同。

生:记叙文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语言一般比较生动,叙述的事情往往具体可感。

师:总结一下同学们的观点,那就是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源于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语言要求生动形象,主要情节清楚、人物鲜活、语言优美等。记叙文在结构上往往很注重时空的层次性,凸显事件的过程性(包括完整的事件过程或某一环节的细微变化)。

师:同样叙述故事,议论文有什么不同?

生:事件叙述得很简单,属于概要式,重点是围绕话题进行论证。

师:议论文重在说理,叙事不是目的,在于通过叙述事例,提供论证观点的论据。由此看出,议论文的内容重对事理的分析,选用的论据材料要求简要,采用概括式的语言,可以不要求具体细致、生动形象。

文体选择

师:2011年湖北卷高考作文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文体不限”不等于“淡化文体”。须知,“文体不限”主要指作文命题上不限制具体的某一文体,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又要选择一种文体。以“旧书”为例,怎样选择特定的文体来写呢?

生:我擅长写记叙文,以此为载体和线索进行一般性叙事,例如“旧书的故事”。

生:也可刻画人物形象,将特定的人物与“旧书”进行类比,如“父亲如旧书”,写得真切感人;也可以此为对象回忆往昔生活,表达怀念、恋旧等情感。

师:我们的思路能否更开阔,思维更深刻一些呢?能否有意和传统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思?

生:我从“旧书”中择其一点,具体到某一本典籍或著作,探究和诠释其内容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传达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取舍、继承和弘扬。可以写成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议论文。

师:从一定意义上说,“旧书”比较适合写以记人叙事为主的记叙类文体。事实上,湖北省绝大部分考生的作文体裁仍为议论文,但写议论文的考生,平时语文积累不够,写出的作文就难以深入。从写作的效果来看,还是记叙文成了亮点,不少记叙文回归生活的本色,“我手写我心”,以真情实感赢得了青睐。

生:不同的材料呈现形式就要选择恰当的文体,那么是不是见到材料作文就选择议论文体来写呢?

师:不是见到材料作文就写议论文,可将材料进行情境类比,把事件的过程写好、写细、写美。还可以根据材料,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读后感等。所以,对于特定的话题,我们选择文体时应该注意三点:一是比较适合写什么文体;二是自己比较擅长写什么文体;三是写什么文体容易出彩,体现创新。

情理融合

李红梅

作文题:生活不是牧歌

训练要求: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选择意象对“生活”进行形象阐释。20字以内。

师:生活不是牧歌,生活是________。

生:生活是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

师:为什么选择这个意象?

生:因为“牧歌”给我们的感觉是和谐静美的,而“生活不是牧歌”,生活就是不平静,不安宁,不够和谐静美,所以我选择“波涛汹涌的河流”。

师:很有道理,意象很切合题意。后边发言的同学可简述选择意象的理由。

生:生活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因为它是不平坦不顺利的。

师:源于生活,我们很熟悉。

生:生活是一场火热的战斗!因为它是不轻松不浪漫的。

师:蕴含丰富,不错。

生:生活是一首激昂的进行曲!生活是一支苦难的交响乐!

师:从音乐的角度取象,很新颖。

生:生活是一堆灰褐色的杂乱的柴火,不够光鲜,有些错乱。

师:源于生活,但是不够雅致,不太好,再想想。

生:生活是一杯苦咖啡。

生:生活是充满挑战的竞技场!

师:同学们取象丰富,有特点,我们归结一下设喻取象的原则(课件推出):

源于生活(熟悉)切合题意(贴切)

具有美感(雅致)蕴含丰富(丰满)

力避陈俗(新颖)

另外,我得提醒同学们,我们写作时的基本观点应该立足于如何对待这种“不是牧歌”的生活,这样立论才有深度、有力度。

“取象”是思维层面的,是“形象化议论抒情”的第一步。那么在我们的表达中如何“设喻用象”呢?请结合学案思考:设喻用象如何用?布局谋篇哪里用?(学案课前已发给学生阅读思考。课上再思考,小组交流五分钟。)

生:我觉得片段一(选自朱光潜《谈读诗与文学趣味的培养》)设喻用象很有特点。朱光潜先生把小说中的故事比喻为“花架”,将“故事以外的‘诗’”即小说的思想和表达技巧比喻为“葛藤花卉”,“花架”和“花”形成组合喻,喻体本体扣合展开阐述,将毫无趣味的美学观点说得通俗易懂,富有趣味!

师:说得真好!组合用象,富有情趣!

生:我认为片段三(学生习作《转机也是危机》中的片段)很有特点,作者开头提出“人于危机之中容易创造转机,却也容易将转机白白失去”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身陷危机,如在山地骑马,下临万丈深渊,稍有不慎,人马俱亡。当此之时,万分小心,谨慎行事,反而可以平安而过。身逢转机,如初见平地,放松警惕,信马由缰,一不小心,却在大好的形势下失了手,功败垂成。可惜,有许多人往往被表面的‘平地’所迷惑,忘记了脚边的陷阱。”作者用“平地骑马”和“山地骑马”的生活常事打比方,本体和喻体扣合展开论述。形象生动,观点深入人心。

师:分析很细致,片段三片言居要扣主题,设喻用象见机智,喻本扣合有特色!

生:其实,设喻用象对我们而言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技巧。片段三中有“自信是使平凡蜕变成伟大的金钥匙”等几个零星比喻,我也会一点。

师:很好,很自信!希望通过今天的课堂,大家能强化意识,用得更加精致,更加纯熟!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后边的“考场佳作”(2009年浙江省高考优秀作文《浙江根,精魂叶》),这篇文章把“浙江”比作一棵古树,用“根”与“叶”的意象贯穿全文,三个板块的领起句紧扣“根”与“叶”,在生动形象的论述中让读者明白:浙江在“叶”对“根”的情意中茁壮成长。

师:很透彻,整篇文章意象贯穿,技法高超,富有才情!

师:同学们讨论热烈,技巧探求深入细致,老师

整理一下(课件推出):

零星点缀呈亮点,意象贯穿显才情。

组合铺排见机智,喻本扣合是关键。

师:“喻本扣合”就是形象化的材料与所论之理有机结合,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描绘中含有道理,在议论中具有形象。喻本扣合好,喻巧而理至,象美而情深。

独到新颖

王旭东

独到的见解

师:大家以“信仰”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谈了自己的见解,老师摘录两位同学作文的开头,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提出论点的。(投影习作节选)

1.你的信仰不必惊天动地,哪怕只是小小的坚持,世界也会因之改变。(解英才)

2.青松根系道劲,是对宽厚的大地的信仰;飞鸟恣情飞翔,是对广阔的天空的信仰;鱼儿畅然遨游,是对自由的海洋的信仰。现实生活复杂而多变,身处其间的我们又该如何保有一份信仰?(龚熠帆)

生:解英才同学的开头开门见山,简洁明快,毫不含糊。

生:龚熠帆同学列举了自然界的三种现象,引出“信仰”;又用问句引出论点,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引发阅读的兴趣。

师:不论开宗明义,还是精心地引出话题,都是常用的开头方法。大家再看看这两位同学的立意还有什么特点。

生:解英才同学的“信仰”不在云端,而在生活中的“坚持”;龚熠帆同学担心社会的复杂性会引起信仰的动摇,她关注如何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信仰。这两个观点的角度不常见,我们一般不会想到,很有启发性。

师:那到底怎样立意比较得当呢?

生:议论文要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态度明确,不能含糊其辞。

师: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是议论文应有的态度。

生:议论文的立意要力求深刻,不能陈词滥调、人云亦云。我觉得写“信仰”还可以侧重写某种具体的信仰,比如革命者对自由的追求,马丁·路德·金各种族平等的梦想,甘地信仰的非暴力不合作,仍有现实意义。

师:不错,“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议论文的立意就要从细处着眼,从生活写起,以小见大。

新颖的材料

师:作文有了好的论点,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选择能够支持论点的材料往往让同学们费尽脑汁。有位同学的作文用了这几个材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投影习作节选)

在漂泊无依的孤舟上,疾病缠身的杜甫仍记得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信仰;在清政府的通缉追捕中,孙中山仍坚持自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信仰;鲁迅怀着“疗救”国人的信仰,毅然弃医从文,用自己的笔发出一声声呐喊。(宋媛媛)

生:这三则材料都能说明拥有信仰、坚持信仰的重要性;用概括性的语言构成一种排比的结构,气势充沛,我觉得很有说服力。

师:不错,三则材料得体、简明,紧扣了主题。但是,材料当事人的面孔我们是不是太熟悉了?

生:哦,这三个人在作文里出现的频率的确太高了。老用这几个名人就是人云亦云,落入俗套,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要是换些不常见的材料我会更有阅读的欲望,也能更好地说服我。

师:对。作文的材料不仅要紧扣主题,还要力求新鲜,如久雨初晴,小荷才露,给人一份新奇、一份欣喜。再看一段作文。(投影习作节选)

有些商人为得利益,不择手段,“毒奶粉”“地沟油”,置人性命于不顾;有些官员为权为钱,一手遮天,贪污腐败;有些年轻人不知礼仪,炫富撞人,“拼爹”“啃老”;有些老年人为老不尊,利用人们的爱心,诈骗钱财……这些人没有信仰,没有底线,让人唾弃。(周蒙)

生:这组材料都是媒体经常报道、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让人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非常亲切,能引起我的共鸣。

师:周蒙同学了解时事热点,思维相当活跃。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材料,作文时才可以选用富有现实气息的材料,才能出彩。

写作议论文,要明确地表述自己独特深刻的见解,而不要含糊其辞;要选用新颖鲜活的材料,详细分析,以理服人;要能严格地遵循推理的规则,系统恰当地运用论证方法,使说理深刻透彻。这样,你写的议论文才是真正的议论文!

课型说要

三个课例,课例1与课例3,演示的是两种常见文体(记叙文与议论文)的教学,其中课例1“循大规逾小矩”的观点、课例3体式创新的主张,颇具参考价值。而课例2则在为文的情、理之外引进“象”的概念,尤其三者的融会,为文体教学提供了新的观照点。

三个课例当然不可能遍及文体教学的所有,但以其为引子,可窥文体教学之端倪。下面就作文文体教学,结合上述三个课例,再说三个方面的想法。

一、夫文,本同而末异⑥

这里先讲“明类别”的问题。

课例1,从文体分类到主要特征,从特定话题到文体选择,周新老师关于作文文体教学的这一条“路径”,踩得颇为踏实。

分清作文类别,是作文文体教学之大要。周新老师引述的一段“古人”言语,此所谓体式第一,技巧次之,并伸张无体制,则无文。这并非重形式轻内容,而是强调了文章体式的重要。

首先,类别从何而来,其主要参照系在阅读教学。前文已引述阅读教学要求,即“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及“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是作文文体教学的基础。其基础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文体框架、体式建构尤其是文体结构、文体知识等,对作文文体教学的指导。而选修课程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选读”等,同样可资借鉴。只不过在作文文体教学中,须将“能阅读”“了解”等转换为“能运用”。即把阅读中学到的、了解了的、已经掌握的有关文体的理念,转化为作文中具体的为文(文体)行为。这一转化,可通过通常的“读写结合”的过程来完成,不必专讲。

其次,“文体不限”并非文体的泛化、虚化和淡化。近年来,高考“新材料作文”倡导“文体不限”,这确是高考作文的一大革新。其革新的意义,在于取消了既定体裁的限制,开放了文体选择的空间,使考生可以自己所擅及题意,自定文体。这种考试形制,深具开放性、选择性和创新性(每一个考生,都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最终完成者)。“新材料作文”往往有“三自”的要求,即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三自”,自选文体是关键),因而开放空间极其廓大。“自选文体”,只是文体的不规定,即题目命制者不规定只能写某种文体,允许作者在所有文体的“菜单”中自己挑选(有时仅有“诗歌除外”的小限制)。它宣示的是:一方面同一话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文体加以表现;另一方面,考生更可以自选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作文。如周新老师所列举的湖北省高考作文题《旧书》,既可记叙,也可议论,还可夹叙夹议。而如果是强调诗歌、戏剧除外,则各种类别文体的文章都可以成就了,真正实现了题材、体裁、内容的多样化。

最后,“自选文体”的要义。“夫文,本同而末异”,“本同”乃共性,“末异”则为个性。确立文体,是既要考虑“共性”,也要照顾“个性”的。周新老师在做文体选择的指导时,提出了三原则,即选择文体时应该注意三点:一是比较适合写什么文体;二是自己比较擅长写什么文体;三是写什么文体容易出彩,体现创新。我以为,适合、擅长、出彩,六字“箴言”,实为“自选文体”之要义。

准此,若类别不分,则为文必四不像,非驴非马。此为大忌。

二、为情而造文,为文而造情

刘勰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⑦文章的样式、种类和体裁的重要是自不待言的;而体式既定,方法的选择就重要了。这里,方法伴体式而来。

何种文体对应何种方法,而何种方法又对应何种文体。这里也想说三点:

一曰讨巧。讨巧之理应乎情。李红梅老师的“情理融会”很可玩味。还是来说说“生活不是牧歌”。这个题目是一个否定判断,但这一个否定判断并非那样的毅然决然,而是一种“软软”的否定,题目本身就寓含诗意,李红梅这才引进了“情理融会”的“意象”说,来阐释“生活”。设若“直白”地断然地说“生活不是牧歌”,在“不是”上做文章,就要从何谓牧歌说起,再直陈生活不如是的种种。“开门”倒是“见山”了,但了无情致。

讨巧,要在所谓反弹琵琶、宕开来说。既然“生活不是……”,那就立一个“是”来谈,于是就有了学生说“是”的种种。其实,真正顾及题意的“是”。还是“生活是一首激昂的进行曲”“生活是一支苦难的交响乐”,其妙处就在对应了拟题的“牧歌”,十分精到。“河流”“战斗”“苦咖啡”“竞技场”等等,终是想当然耳,但也不失一说。也还可有另说,“生活不是牧歌而胜似牧歌”,岂不也妙?

这是观点亮相的技巧。

二曰聚合。李红梅老师课例中,师生共同演绎的对几个片段“写作”实例的剖析,以及从中悟到的“聚合”道理,也有意思。首先,是教学的“组合”用例,此谓之组合拳:名作、习作、佳作,各得其妙;引领、借鉴、示范,各彰其值;指导、讲评、对话,各显其能。这是教学技巧的聚合。我们撇开名家名作单看学生习作,《转机也是危机》,习作的思辨及学生发言的机智,堪为榜样。你看,危机起,似山地骑马,如临深渊,无由懈怠,危机始解,得遇转机;转机一若平地,于是平地骑马,信马由缰,马失前蹄……此危机——转机——危机之机锋,恰如老子之说祸福。思想邃密、观点整饬、论证严密、喻本扣合,又思维密集、响鼓重槌、张合有致,兼得取象、造境、结构、手法之妙。

三曰应时。“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⑧我国古代,“其为体也屡迁”⑨。白居易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⑩文章体式,务须应时而创新。如周新老师课例中,学生发言列举高考佳作《“吴诚信”病情报告书》《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致墨子的一封信》等,皆为体式新颖之作,一新人之耳目。应时而变,手法得当,可得创新之妙。但其前提是须得重视作文体式,才能因乎时代变革而创新。

三、不名一格,不专一体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云:“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为我之诗。”跟黄遵宪先生的自道一样,写出自我、不失自我,成就文章自我风格、体式,是作文文体教学的创新追求。

课例3,是专谈论述类文体写作的,也还是在说方式方法,不过有两个颇有创意(深度)的认识,值得一说。其一,立论不可高在“云端”,而要亮出生活原色;其二,材料最忌千人一面,务须新颖鲜活。此二者,实为成就自我的铺垫。

单说这“高在云端”“千人一面”两点,乃作文痼疾。王旭东老师的机智,就在于拎出最易犯忌的《信仰》题目,指导学生从小处开掘,所以显得尤其有意义。

题目《信仰》,通常说起来,最易宏大叙事,最易往高处讲、往大处说。似乎不如此,便是玷污了这两字。所以王旭东老师的开讲,便有针对性地拿出两例习作开头,做了“低调”的示范性的引领。

两例有其共同之处,例1以小坚持对大改变;例2以“根系对大地、飞鸟对天空、鱼儿对海洋”起兴,带动信仰。两例都寓含以小对大,都是先往低处说,再向高处看。这样向极限的两端夸张地拉开,那系连着的就是打破“高在云端”而植根于地的“信仰”了。“低调”,便是对宏大叙事的最有效疗治。

再者,“阵阵不离穆桂英”,举凡理想、励志、忧患、坚守等等作文,材料中必见屈原、陶潜、李白、苏轼们的身影,就是王旭东老师所言之“老面孔”。无论文题如何千变万化,我自有法儿把老面孔塞将进去(如湖北高考作文,2009年可写“站在屈原、陶潜、李白、苏轼的门口”,2011年又可写“屈原、陶潜、李白、苏轼是旧书”了)。殊不知文章老面孔多了、用得久了、用得滥了,就“面目可憎”了(这里非为被“老面孔”者可憎,实为擅用“老面孔”者及其文章可憎)。

材料新颖鲜活,必得学生目光敏锐、识见深邃、积淀深厚、厚积薄发。老师则更得如此,方能引源头活水,永葆为文灵动。

注释:

①⑨陆机《文赋》,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第171、17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②徐坚《初学记·第二十一卷·文部·文章第五》第511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③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23-24、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⑤倪思《经鉏堂杂志》。

⑥曹丕《典论·论文》,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第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⑦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第278页,漓江出版社1982年。

⑧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第366页,漓江出版社1982年。

⑩白居易《与元九书》,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第9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标签:;  ;  ;  

从意义的选择谈作文风格的教学与课堂考试与讲演--论作文风格的教学_牧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