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素质发展计划”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素质发展计划”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素质论文,高职院校论文,计划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职学生的素质构成及其现状特点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从高教界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讨论看,主要存在着两种主张:一是要求从名义上讲给高校素质教育一个严格的定义;二是从实际内容上讲不必要对素质教育进行统一的规定。第一,从名义上讲,高校素质就是针对高校教育的普遍要求而言来定的。第二,从实际内容上来讲,就是认为高校素质教育是针对高校教育中的具体缺失而言,没有什么共同的模式,因为每个人都是具有个性的人,每个学校也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加强素质教育不过是弥补具体教学教育过程的不足,弥补各个个体在成长中的偏差。这意味着高校素质教育不应该具有明确的规定,也即不存在一个通用的模型。所以,素质教育就是泛指一切提高个体适应性的教育,高校的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性的教育都可以称为素质教育,而这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质”。

1.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由于素质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内在素质是指内化于人的精神层面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是指外显于人的行为层面的素质,包括行为习惯素质、人际交往素质、身体运动素质等。内在素质要通过外在素质表现出来,而外在素质则是内在素质积累的体现。

目前,高职学生的素质构成上存在着发展片面化的趋向,外在素质普遍弱于内在素质。大学校园内普遍存在的学生不文明行为,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乱丢乱扔、乱倒乱吐、乱写乱画,不修边幅、不讲究卫生、奇妆异服,作弊现象、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脆弱、文化品位不高等,都起因于他们在素质构成上的不均衡所致。大学生在素质构成上的缺陷是由多方面原因长期作用形成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和学生自身个性等等,大学期间要针对学生素质发展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教育,促使其素质结构完善,这也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缘由所在。

2.结构性素质与渗透性素质。从素质的相互作用方式来看,可分为结构性素质与渗透性素质。结构性素质包括智力商数(IQ)、情绪商数(EQ)、行为商数(AQ);渗透性素质是指人的思想道德,它渗透于人的智商、情商和行商各个方面,并通过它们起作用。

大学生大多只注重目前学校教育体系中可评价素质要素的培养,主要是以卷面反映的结构性要素中的智力商数为主,而忽视了其他不可评价素质要素,以至于造成高分低能、高智低德、知易行难、知行不一等道德失范,缺乏真美和假丑的判断能力和判断标准。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正侵蚀着大学校园这片“净土”,以至于打架斗殴、赌博盗窃、凶杀吸毒的现象屡见不鲜。尽管高校普遍实行了思想品德测评或综合测评,但由于评价指标和评价手段的不合理性,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甚微,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导向作用不大。思想道德作为素质发展中的渗透性要素,起着第一位的作用,正如同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各个要素中间,成为“第一生产力”一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是其素质发展中的“第一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第一素质”应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它关系到“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

3.单一素质与综合素质。由于素质的整体性,所以素质教育特别强调人的发展的整体水平,其着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和如何发展。从素质的评价角度,可以分为单一素质与综合素质。单一素质是指人的某一方面素质;综合素质是指人的整体素质或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所谓高素质的人才,是指具有宽广知识基础和多方面能力的人,能够思维快捷地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人。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校期间求知成才的唯一出发点,只注重与此相关的单一素质的培养。如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和应试能力等,而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较扎实的知识底蕴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其结果是处于优势状态的单一素质因人的综合素质不高,而很难在工作实践中充分展现出来。综合素质是高职学生求生谋职的有力资源。例如哈佛大学招收学生一般采取面试方法来测评学生的素质,并以此作为录取与否的依据。考官在面试中看重的不是考生的考试分数,而是整体素质,所以面试后有的原来考试分数第一第二的学生未被录取,而有的考试分数仅是中上水平的反而被录取了。我国有些高校对保送生的录取也进行过一些综合能力测试,试验证明这种素质测评比考试更为有效。

二、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提高综合素质,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养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职业院校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目标与高职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实施这六个方面的“拓展”内容。

1.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侧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思想道德建设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它渗透于一个人素质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更是一种理想,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能支撑学生足以走完以后奋斗道路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所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素质的拓展,在坚持“社会主义理想教育”核心地位的同时,要侧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如果缺乏强调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难以健康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意识培养应以职业道德习惯的形成,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为归宿,使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就高度认同以“忠于职守,敬业乐业;业务精深,优质服务;协同合作,团结守纪;公平正当,诚实守信”为主体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2.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方面,侧重课程设置改革与学制结构调整。高等职业院校实施“社会实践与自愿服务”方面的素质拓展,除了引导学生提高对实践环节的认识,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团活动等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希望工程、青年自愿者、扶贫、义务劳动等,从知识学习、科研活动、社团活动、创业大赛等具体方式外,其最根本的措施是要进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改革与学制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是指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教学内容,即减少理论课程,相对增加实践动手能力训练课程。关于学制结构调整,教育部周济部长提出了“高职院校学制缩短至两年”的构想,但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将引起不必要的震荡。目前,我们可以在学制结构调整上下功夫,那就是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缩短为两年,第三年则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实习实训不是放任自流,同样不能脱离学校的指导。这就要求学校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按照互惠互利、与校内实训条件相互补充的原则,选择技术水平先进、管理规范、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习”有所获。学生们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企业第一线,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更切身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清楚自己应该树立的就业观念和应掌握的就业技能,从而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在“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方面,侧重培养技能创新能力与创业素质。在拓展学生“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素质方面,要注重学生技能创新能力与创业素质的培养。注重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介绍科学技术和本学科最新进展,要营造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和氛围。通过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从而更有益的提高学生素质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同样创新也是个人事业的生命力。创业素质是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实施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学校要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并根据社会新需求来设计课程,指导就业与创业,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或“自我谋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

4.在“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方面,侧重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人文素养。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承受能力较弱的问题,有关资料统计有超过25%的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就业后,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更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处事心态。高职院校学生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压力,学校更要加强其心理素质的培养,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设置心理咨询机构,解答困惑,增强其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传授调整不良心态的方法。心理“情商”的提高无疑将增加高职学生在职场的适应能力。“文化艺术”方面则着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组织广泛的校园艺术节、开设科技文化和艺术选修课,增强学生对社会科学与历史文化在感性理性上的认识,使之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

5.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方面,侧重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学校社团活动和实践是锻炼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在拓展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素质方面应该通过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一支优秀的团队,就必然要求其员工具有良好的“团体协作精神”,员工之间能和睦相处、合作共事,反对彼此倾轧。开展相关活动强调彼此协调,分工合作,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培育其团体协作精神,以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6.在“技能培训”方面,侧重强化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是高职毕业生较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优势所在,高职院校应在实施“技能培训”方面的素质拓展时,要加大推进力度,以强化其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在社会实行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实行双学历证书制度,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技术晋级证书或岗位资格证书。学校根据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课程,精讲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加大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调整课程内容及教学大纲,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

标签:;  ;  ;  

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素质发展计划”的思考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