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与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志愿服务论文,为例论文,人力资源论文,西部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97(2006)02-0004-04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的历史背景
1.西部大开发的背景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国策的推动下,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中西部相对东部而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对缓慢,东西部的经济总量与人均收入、产业结构、综合性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迅速拉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不仅造成了东西部之间在经济、政治和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而且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九五”以来,国家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西部地区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为西部地区自身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实施开发的条件。国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有能力加大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时机成熟,条件也已经具备。在这种背景之下,为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保障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部署,1999年上半年,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决定,为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最大的支持,有效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大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先天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作为智力资源的人才,并没有因为西部大开发的迅速推进而大量流进西部地区。“孔雀东南飞”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常态继续存在,甚至出现了“麻雀东南飞”(大量中西部的青年农民涌向东南沿海城市),西部地区的发展依然面临最重要的资源——智力资源的短缺。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获取大量的智力资源就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2.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主体意识、自主观念逐渐增强,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明显增加。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整个社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部分困难群体。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成为政府和社会一项紧迫的任务。
1993年12月,为顺应历史和社会趋势的发展,共青团组织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努力借鉴国际上好的经验和做法,实施了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主要内容有:扶贫接力计划、社区发展计划、海外服务计划、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营计划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新项目。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实施,不但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帮助了贫困人群和贫困地区,也促进了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开辟了青年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新途径。广大青年在志愿者服务中认知社会、提升能力、发展自我。如今,志愿服务工作成了共青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途径,它得到了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3.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212万,较2002年增加67万,增幅达46%。全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空前加大,用人机制、择业观念、供需结构矛盾突出,受SARS疫情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陡然严峻,困难和压力持续增大。
在东部,许多城市的人才需求呈极度饱和状态,如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省、市,人才供需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但智力资源在市场和择业的功利性配置下,仍然毫无节制地流入,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源的闲置。与之相反,此时的西部正面临人力资源的极度短缺,出现了智力资源稀缺的恐慌。东、中、西,三个区域在智力资源的配置上,出现了极不正常的布局,人力的供需结构、配置布局矛盾异常突出。而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无疑为西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援地区人才短缺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有30%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期满后,留在西部服务地工作,其中去年全国共有170多名志愿者考取了西部地区公务员,有近300名大学生扎根西部基层。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现状
1.项目基本概况
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唱响了“到西部去”的时代强音。2003年6月,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全国共招募了6000名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和湖北、湖南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91个贫困县,开展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2004年,在2003年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国家项目继续招募了6000名志愿者,有18个省、市、自治区结合自身的实际,纷纷推出并实施了省级的“西部计划”项目,使164个贫困县从中受益。2005年7月底,又有8602名高校毕业生奔赴西部。截止2005年10月底,全国共有18795名大学生志愿者光荣参加了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在西部二百多个贫困地区和县开展服务。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计划正在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公共服务项目。可以预计,这一计划的长期开展将会有效地完善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2.项目运行成效
“西部计划”实施近三年来,广大志愿者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牢记志愿服务誓言,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西部广袤的大地上唱响了青春的主旋律,打响了人生的第一仗,以青春和热血高度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不但合理地配置了人员,促进了西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的转变,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进一步树立起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积极导向,取得了“老百姓得实惠,志愿者长才干,全社会树新风”的显著成效,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赞许和社会的尊重。具体成果如下:
(1)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了智力资源的不合理布局。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下,大量的人才资源流入东部,为东部的腾飞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然而进入世纪之交,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人力资源供需结构和不合理布局矛盾突显出来。从全国范围来看,一方面就业矛盾突出,压力空前上升,形成了就业的“井喷”,东部人才极度饱和,大量的人力资源闲置在东部而无法利用;另一方面,中西部人力资源继续外流,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智力资源短缺,西部大开发对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力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了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人才需求、人才结构的布局,缓解了当前我国的就业矛盾,为西部大开发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满足了西部发展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有效服务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志愿服务的方式为西部提供灵活的、长期的、大量的高学历人才,不但优化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带动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多层次的人力资源互动,形成了社会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导向,推动建立了人力资源东西互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了人才强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2)推进了西部贫困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西部大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大批高学历的有志青年进入西部,充实了西部贫困地区的人才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受援地区人才短缺的局面,有效改变了这些受援地区的人才结构。广大志愿者爱岗敬业,立足西部贫困地区的实情,结合自身知识的优势,不断在自己的服务领域开拓创新,为贫困地区人民提供了急需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服务,有力推动了受援地区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如在重庆彭水县朗溪乡服务的7名志愿者,在实地调研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了转变当地种植业结构的建议,通过亲自示范、逐步推广,建成了4000亩的大学生志愿者油菜科技示范基地,有力带动了该县优质油菜的生产,促进了当地种植业的调整,优化了种植业的内部结构。
(3)加快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社会风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成功实施,是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成功之后的又一典型范例,是项目化运作志愿服务事业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它大规模深入探索了青年志愿者行动项目化运作的新机制、新途径、新方式,它的成功极大地证明了青年志愿者行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化运作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可实践性,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操作方法,构建了适应青年和社会需求的项目工作的完整体系,有力推进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项目化运作进程,加快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广大志愿者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广泛深入基层一线,深深融入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中,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诠释志愿服务精神,传播了现代文明观念和法制观念,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不断影响当地的人民,带动了西部地区人民观念、行为的更新,加速了西部落后地区现代文明发展的步伐,为西部地区的发展铺垫了文化、思想和观念基础,向西部人民、向全社会展示了志愿服务的新风采。同时,也在全社会传播了志愿服务理念,引导了更多的青年及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带动了全社会平等友爱、融洽和谐人际环境的形成,推动了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
(4)培养了大批熟悉国情的后备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实干人才基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为当代大学生到基层锻炼、接受国情教育、熟悉国情、增长见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大学生志愿者深入西部一线,深入基层,不但为西部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持,有利于西部大开发,而且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在艰苦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西部建设的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所学所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锻炼和增长自己的本领才干,为党和人民培养了大批的实干型后备人才,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目前西部人才的现状,一是人才总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人才总量的15.5%,高级专业人才仅占全国人才总量的10%,西部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职称者不到东部的10%。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老工业基地和传统产业,广大的农村地区人才较少,中青年人才普遍短缺。三是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西部地区留不住人才,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如何为西部地区输送人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可以说是找到了一种灵活的方式,为全社会开辟了一个动员人才为西部服务的新的途径。
1.人才成长的关键点与基层工作的作用
人才的内涵是知识、技能、才能、品性、经验与业绩。知识、技能与品性的增长,主要通过家庭与学校获得,而才能、经验与业绩的增长,则主要通过工作实践获得。工作实践中的锻炼机会越多,增长的机会就越多,成长的速度就越快。因此,人才成长的关键点就是所能受到的教育水平与所能够得到的锻炼机会。但是,大学扩招后,就业问题十分困难,有些大学生毕业后就成了待业青年。众所周知,人不就业,就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才干、经验与业绩就无法形成;没有才干、经验与业绩,大学生就永远成不了国家所需要的真正人才,成为社会所欢迎的真实人才。但如果大学生去基层与西部工作,所能得到的各种锻炼机会与工作机会就比较多,成才的几率就比大城市大得多。如果到基层与西部工作,大学生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分外显眼,备受社会与老百姓的关注,崭露头角的机会也就比较多,一有成绩就容易得到大家推举与领导的认同。
2.“西部计划”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一方面是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掘、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发展。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开发配置人力资源,既需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需要发挥志愿服务等非市场的作用。如何充分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与需求的完善配置,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年潜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问题在于教育,志愿服务是与社会实践、价值创造密切关联的活动,它在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中另辟蹊径,为人才开发提供了一条现实路径,具有独特作用,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双向互动的有效途径。西部计划不仅缓解了西部许多落后地区人才紧缺的矛盾,也解决了城市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只想待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宁愿待业或从事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作,大材小用),如果这些大学生能通过参加西部计划实现就业或适才适用,那么就能由潜在的人才向现实的人才转变。
(1)推动人才开发培养
“西部计划”是一种示范效应,它有助于塑造一种核心价值观。过去我们讲成才,更多的是讲财富的创造、个人的发展,其实,成才的过程必须包含奉献,因为奉献体现的是一种责任,一种理想,一种合作,一种实践,没有这些不能算是成才。这也是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认定标准之一。而当前我们存在的最大危机,就是青年乃至国民的核心价值观衰落。“西部计划”的实施,可以促进全社会重新确立一种民族兴盛所需要的主导价值观,寻求个人价值实现和公众利益的契合点。一个社会要往前走,必须要有一种主流价值观,这种主流价值观正好在西部志愿者的身上体现出来。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的过程,既是一种抉择的过程,更是一种升华的过程。他们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需要统一起来,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追求,又体现了奉献精神,这就是一种升华。有专家认为,“西部计划”对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对整个社会进步的意义远远大于一个人才交流活动。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而言,志愿服务本身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现在中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覆盖面还不够宽,渠道和途径还不够广,“西部计划”无疑将成为大学毕业生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技能,增强他们就业和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务实、自主、上进的观念是非常有益的。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来说,有三点是很重要的:一是一定要树立人民群众的观点;二是一定要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懂得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三是磨练自己的意志。“西部计划”作为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性活动,大学生参与进去、奉献服务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一个接受教育、提升能力的过程,志愿者在服务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提高自身素质。许多志愿者通过服务,尤其是通过到贫困地区等艰苦环境服务,进一步了解了国情,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丰富了人生阅历,不仅提高了综合能力,而且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志愿服务能够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和创新活力,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特别是当服务领域拓展、服务要求提高与志愿者个人现有素质存在差距时,就会推动志愿者自发地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志愿者在服务中更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忘我投入、自由轻快的精神状态参与,有利于实现新的创造。许多参加“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回来后,都感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均有了不用程度的提高。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发展的不均衡,以及户籍制度等人员流动壁垒的存在,导致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人力资源积压和人才短缺同时并存。中国目前的人才状况是塔形精英倒流,即从不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从乡村到城市,人才高度集中,这不利于全社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就是反精英倒流,它在市场之外拓开了一条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途径,不仅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也从人才结构上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在推动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西部大开发和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西部计划”以志愿服务的方式为西部提供了灵活的、长期的人才支持,将青年富余人力资源与人才紧缺领域整合,将给予和需要对接,使帮助者与被帮助者都能在其中收获自己所需要的,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动员和整合资源作用。同时,该计划还带动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多层次的人才资源互动,形成社会化的人才配置导向,推动建立人才资源东西互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
此外,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的长期实施,实际形成了大学生培养的延伸和大学生就业的缓冲,这对于配置好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3)实现人才效益转化
志愿服务本身是一种劳动创造,具有现金替代价值,能够创造出社会经济效益。志愿服务是不图物质报酬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社会赞助,也没有机构臃肿带来的内耗问题,所以能以较低的成本、较高的效率,创造较好的综合效益。根据霍布金斯大学对美国、加拿大等22个发达国家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志愿服务产出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其中显然还没有包括在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产出”。以为大型赛会提供志愿服务为例,近年来,全国有数百万青年志愿者为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际国内大型活动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大会节约了运行成本,提升了会议的效益和影响,并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的风采。
标签: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论文; 志愿服务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国际志愿者组织论文; 重庆志愿者论文; 人力资源配置论文; 西部志愿者论文; 志愿者管理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