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程轩[1]2004年在《城市生态休闲带开发与规划研究》文中认为生存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是城市化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已成为现今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们高度关注的焦点。城市生态休闲带作为承载城市生态休闲行为的最佳环境空间,其发展形态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旅游环境、城市格局与城市特色,并间接的调整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形态,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如何创造出融生态和休闲双重功能的城市生态休闲空间,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一个较为崭新的课题,目前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关于城市生态休闲带规划方法的探讨亦不多见。本研究引入景观生态学对自然环境系统的认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对传统的城市生态休闲空间规划理论加以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生态休闲行为与生态休闲环境的关系。重点探讨了城市生态休闲带开发与规划的新理念以及城市生态休闲带设计的新思路,分别从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性、现代化城市的布局特征、城市生态保护以及城市文化内涵等方面来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强调了城市生态休闲带要充分体现“突出生态、体现休闲、兼顾旅游”的特点。在规划设计思路上将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城市风景园林规划、城市休闲环境设计和环境行为学理论等结合起来,对现有的城市生态休闲空间规划与设计理论加以充实。选取广州市北部帽峰山作为实证研究,尝试设计出广州市北部“城市生态休闲带”的基本框架。文章紧扣城市生态休闲这一主题,突出规划与设计的两大目标——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倡导城市休闲文明。为此,文章对帽峰山生态休闲带的景观现状格局和该地区的生态休闲资源可开发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帽峰山生态休闲带的开发主题,并结合城市生态休闲带规划设计的新思路提出了帽峰山开发的目标和技术要求,从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两个级别提出了帽峰山生态休闲的规划设计方案。结论指出,将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休闲环境设计等融合理论应用于城市生态休闲带的规划与设计,既是对传统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的有效补充,又是对现代城市生态休闲设计理论的拓展。生态休闲带的规划设计使城市在生态建设上既可以充分考虑休闲带相对于城市布局的生态间隔功能,又能够充分考虑到城市市民的日常休闲行为,同时也能兼顾城市旅游发展的需要。这对于综合性功能较强的城市特别是生态城市,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郭程轩[2]2006年在《城市生态休闲带的开发与规划──以广州市帽峰山为例》文中提出界定了城市生态休闲带的概念,并简要描述了其基本特征与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突出生态,体现休闲,兼顾旅游,注重文化,科学开发和全面保护”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休闲带开发与规划的新思维。以广州市帽峰山为例,尝试提出了广州市北部生态休闲带的开发与规划模式。
郭程轩, 胡伟平[3]2006年在《城市生态休闲带开发的功能与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界定了城市生态休闲带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生态休闲带的基本特征,并分别从城市格局、城市空间扩展、生态环境、休闲需求、旅游环境、城市形象以及城市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生态休闲带开发的功能与效应。指出城市生态休闲带的开发既可以发挥其对城市功能体的溶解效应、生态间隔和屏障效应,又能够充分满足城市的休闲需求,同时还能补充和完善城市的旅游环境,对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思路。
潘潇[4]2016年在《北京大西山浅山区城市生态休闲带景观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近30年的城镇化进程中,突显出的各种生态问题不得不使人们正视:粗放型规模城镇化进程已经走到了尽头。北京作为首都,也是中国很具有代表性的超大型城市,在这粗放型的城镇化进程中,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尤为凸显。近年来,北京市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致力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改善生存环境质量等问题。依托北京市大西山浅山区的地理环境优势,以及作为文化中心所拥有的大量文化遗产优势,北京市近年来对此也进行了各种生态建设方面的尝试,力图满足市民对于生态、休闲、旅游兼顾的需求。但大西山浅山区的这些景区景点几乎呈现相对孤立的散点状分布,发展状况良莠不齐,出现使用不均的局面,并不能融合休闲和旅游两方面的功能。本文主要研究了北京大西山浅山区城市生态休闲空间景观体系的历史形成过程,发现其阶段性特征及成因,并分析将这些零散的生态空间整合成为完整的生态休闲带会对城区产生的六大部分的影响:环境、功能、格局、经济、文明进步以及改善居民生活形态。通过历史与理论的结合,挖掘其现实意义,并对未来发展空间进行建议,为北京未来打造大西山浅山区城市生态休闲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孙静, 孙贻超[5]2006年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休闲带的规划与开发——以天津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中通过对生态休闲带概念的阐述,探讨天津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休闲带及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刘陶冶[6]2008年在《大连城市生态休闲环境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家生态文明的倡导下,以及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生态休闲成为现阶段人们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城市生态休闲环境作为承载城市生态休闲行为的最佳环境空间,如何创造出融生态和休闲双重功能的城市生态休闲空间,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连是北方的滨海城市,拥有丰富的生态休闲资源,因此,本研究以大连为实证,研究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的规划设计策略,不仅对大连市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北方沿海与之相似的城市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的概念、组成要素、空间类型等进行了界定,诠释了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的内涵并提出了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的重要效能,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次,通过对大连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的实证研究,将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介绍了大连城市生态休闲资源现状,并对大连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的各种空间类型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现场走访以及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大连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的特征属性。最后,结合大连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的现状,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提出了大连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的规划设计策略。本文旨在通过对大连城市生态休闲环境现状的分析和理论的思考,对大连城市生态休闲环境进行一次较全面的认识,疏理出大连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存在的问题和特征属性,尝试为大连城市生态休闲环境建立起可操作的规划设计体系,并为大连及其具有同质特征的北方沿海城市的生态休闲环境的建设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叶晔[7]2009年在《森林休闲理论与城郊森林休闲机会谱分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城市的生态休闲环境的研究成了目前有关城市生态和城市人居环境(居住和休闲环境)研究的重心,城市的生态休闲环境建设也成了现今城市创造优美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倡导城市生态文明,实现城市和现代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理论、区位理论、体验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综述了国内外休闲研究现状、森林休闲研究现状和游憩机会谱研究现状,对现存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在充分辨析旅游、游憩、休闲叁者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休闲的概念,将休闲的概念引入城市森林研究领域,并对森林旅游、森林游憩和森林休闲进行辨析。在提出森林休闲概念的基础上,对森林休闲构成要素、森林休闲的动机、森林休闲的类型等森林休闲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为了更好地适应城郊森林休闲发展的需要,本文研究完善了城郊森林休闲机会谱这一生态规划方法,在总结其理论渊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郊森林休闲机会谱的概念与涵义,分析了城郊森林休闲机会谱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游憩消费能力、休闲产业成熟度、社会拥护度、景观资源丰度和环境舒适度六个层面,构建了城郊森林休闲机会谱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研究了机会谱在城郊森林休闲规划中的应用途径。在分析城郊森林休闲发展的社会条件和优势;研究森林休闲规划的概念、对象、原则、要求和理念;总结城郊森林休闲规划关键环节的基础上,研究了机会谱在各个主要规划环节中的应用问题。本文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北京市案例研究中,应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因子排序等定量研究方法,对北京市森林休闲机会谱进行了等级划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北京市各区县森林休闲机会谱的因素主要是北京市各区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以及森林资源状况。北京市14个区县森林休闲机会谱可分成4个等级:Ⅰ级:森林休闲机会谱等级高,主要是朝阳区和海淀区等2个区县;Ⅱ级:森林休闲机会谱等级较高,主要是平谷区和石景山区等2个区县;Ⅲ级:森林休闲机会谱等级一般,主要是丰台区、延庆县、怀柔区和密云县等4个区县;Ⅳ级:森林休闲机会谱等级较差,主要是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昌平区、门头沟区和房山区等6个区县。
孙炳烨[8]2014年在《城郊结合部生态休闲区规划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方兴未艾。城郊结合部作为城市与乡村的交错结合带,其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因而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备受关注的区域,也是规划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区域。本文通过对城郊结合部的概念、作用、土地利用特征与景观生态特征的剖析,以及对城郊结合部生态休闲区的概念、组成要素、特征、用地类型、休闲活动的形式及布局等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城郊结合部生态休闲区景观规划的策略与方法,且理论联系实际对合肥市蜀山区北部生态休闲区规划实践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今后我国城郊结合部生态休闲区规划提供借鉴。主要成果如下:1、阐述了生态休闲与城郊结合部的概念、城郊结合部的作用、土地利用特征、景观生态特征和城郊结合部生态休闲区国内外的研究进展。2、系统论述了城郊结合部生态休闲区的概念、组成要素、特征与用地类型;进行了城郊结合部生态休闲区休闲活动的形式分析;根据生态休闲区的选址与区位、市场定位分析讨论了城郊结合部生态休闲区的功能及空间布局;深入分析了城郊结合部生态休闲区环境景观规划建设现状。3、探讨了城郊结合部生态休闲区规划的目标、原则及城郊结合部景观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进而提出城郊结合部生态休闲区景观规划的策略与方法。4、以合肥市蜀山区北部生态休闲区规划为例,以城郊结合部生态休闲区景观规划的策略与方法为指导,开展规划实践。剖析项目区现状,依据规划背景确定规划理念与规划原则,制定规划结构与主要景观布局及内容,进行蜀山区北部生态休闲区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
刘树花[9]2009年在《城市休闲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生产率获得空前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物质财富急剧膨胀,以“有钱”和“悠闲”相结合为特点的新型经济形态——休闲经济顺应人性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潮流,获得了迅速发展。西方未来学者预测,到2015年前后,世界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也将紧随其后,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正全面地影响着人的生活质量和行为方式。城市作为人口和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区域,是休闲经济发展的最理想场所。目前国内许多知名城市如杭州、成都等都在努力建设休闲之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正在迅速发展中的中等城市虽然离休闲城市还有一断很长的距离,但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发展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文章以临沂市为例,通过对休闲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探讨其加快发展的对策,为我国数量众多的中等城市发展休闲经济提供理论和实际的借鉴意义。论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概述选题背景及依据,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并简要概括了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休闲的内涵,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休闲的理解也有较大区别,该文从西方和东方两个角度探讨休闲理论的发展及两者间的异同。第叁部分从休闲经济的内涵及特征入手,分析休闲及休闲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休闲是城市的重要功能,城市是休闲经济发展的中心,但休闲经济的发展又受城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科技水平、人口质量、环境条件等。休闲经济催生了休闲产业的发展,休闲产业又从刺激消费、增加就业、促进和谐等多个方面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第四部分对临沂市休闲经济的发展条件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临沂市作为迅速成长的东部城市,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闲经济也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通过运用SWOT方法,分析研究临沂市休闲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对休闲供给和休闲需求进行细致分析,发现临沂市休闲经济发展中面临休闲意识不强、行为异化,产业规模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休闲资源有待整合、休闲支持系统发展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第五部分针对临沂市的休闲经济发展条件、发展现状等,提出了具体的休闲经济发展对策。文章认为,为加快临沂休闲经济的发展,推动由“旅游城市”向“休闲城市”的转变,应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休闲消费,打造滨水生态休闲名城,优化休闲空间格局,发掘历史底蕴、塑造休闲文化,加强监督管理、改善休闲环境等举措。最后是结论部分,简要概括文章主要论断,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李夏阳[10]2016年在《叁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旅游已成为丰富城市内涵、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全民休闲的时代背景也赋予旅游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叁门峡市是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城市以旅游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柱,积极推动大旅游建设。并在晋陕豫黄河金叁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入的同时,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不断加强,为叁门峡大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目前由于中心城区旅游发展水平落后,影响了叁门峡旅游的协调发展,制约了叁门峡在黄河金叁角区域及中原地区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所以,深化、拓展、提升叁门峡中心城区旅游是叁门峡大旅游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能否在区域合作背景下,提升叁门峡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力,强化旅游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融合力,发挥旅游综合效益,是叁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升级面临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推动叁门峡中心城区旅游的发展,对全市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及其未来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对基本概念的解析,对城市旅游相关理论及文献的梳理,掌握所研究问题的最新进展和学术见解。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叁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发展现状,总结其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再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提出叁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发展动力系统及作用机制,并根据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总结其动力机制的演变历程。综合考虑叁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内在机理,构建了叁门峡中心城区“以建设黄河沿岸文化名城为目标,以‘黄河叁门峡,美丽天鹅城’为主题,以创造旅游精品为核心,以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融合产业发展为支撑”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出了基于动力推进的旅游发展“四化路径”,并研究了叁门峡中心城区旅游空间结构模式和旅游空间发展模式。综合上述分析,对叁门峡中心城区旅游空间规划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策略:通过旅游空间的整合,将城市功能和空间规划与旅游空间的开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城市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同发展;通过旅游系统的优化,来增强中心城区旅游吸引力,强化城市旅游功能;并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为城市旅游开发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城市生态休闲带开发与规划研究[D]. 郭程轩.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2]. 城市生态休闲带的开发与规划──以广州市帽峰山为例[J]. 郭程轩.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6
[3]. 城市生态休闲带开发的功能与效应分析[J]. 郭程轩, 胡伟平. 热带地理. 2006
[4]. 北京大西山浅山区城市生态休闲带景观体系研究[D]. 潘潇. 北方工业大学. 2016
[5]. 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休闲带的规划与开发——以天津市为例[C]. 孙静, 孙贻超.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 2006
[6]. 大连城市生态休闲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 刘陶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7]. 森林休闲理论与城郊森林休闲机会谱分级研究[D]. 叶晔.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8]. 城郊结合部生态休闲区规划研究[D]. 孙炳烨. 安徽农业大学. 2014
[9]. 城市休闲经济发展研究[D]. 刘树花. 河南大学. 2009
[10]. 叁门峡中心城区旅游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李夏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