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分析论文_孙肖啸 顾晶茹

孙肖啸 顾晶茹

(淇县人民医院;河南淇县456750)

摘要:目的: 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病变检出率。方法: 以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为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研究组(n=50例)与对照组(n=50例),对照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组患者接受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比两组血管病变检出情况。结果:研究组单纯前、后循环病变检出率依次为8%、18%,对照组分别为12.5%、20%,且研究组血管病变检出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累及≥2条血管病变检出率比对照组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效果相当,这两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操作方便等优点,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字:后循环缺血;磁共振;血管成像;血管病变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疾病是中年人群体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也属于多发病,这一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对较高。若患者脑卒中诱发因素是后循环缺血,那么,部分患者出现较高的病死率且预后效果不理想。如今,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技术在颅脑血管疾病检查过程中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利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全面观察患者血管病变情况,便于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本文以10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实施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1.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具有颅内占位病变及合并严重心和肾疾病者,患者入院前无严重残疾。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为50例。研究组中男性、女性分别为23例、27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68.35.6)岁。对照组包含24例男性、26例女性,年龄(66-80)岁,平均年龄(69.15.8)岁。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差异不明显( 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组换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利用头颈联合线圈,通过冠状面透视触发技术及三维角度激发梯度回波序列,注射对比剂之前进程采集一次,注射对比后再次采集。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注射完成后通过生理盐水冲洗。采集完成后,将各项数据传送值工作中,利用各项技术对重建血管进行观察。对照组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术前做好一系列的检查和准备工作,选取碘伏醇当做对比剂,依托改良Seldinger技术对患者右侧股动脉实施穿刺,并置入相应的导管。在主动脉弓处进行造影,并对左右颈总动脉、椎动脉等进行造影检查,认真观察患者上述血管情况。必须注意,对可疑病变血管开展多角度观察。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软件展开统计学分析,以%代表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管病变检出率依次为66%、62%,且研究组单纯前、后循环病变、累及≥2条血管病变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血管病变情况检出率(n,%)

3.讨论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后循环缺血所占比例为20%[1]。后循环缺血就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这种疾病患者预后效果不如前循环缺血。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这类患者发生瘫痪的情况更严重,其病死率较高。因此,对后循环缺血患者加强监测,对于减少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影像学检查手段不断增多及医疗技术的提升,检查结果准确率也有所提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是检查血管病变的重要方法,可以准确反应脑血管病变情况,但这种方法属于有创检查,其并发症发生率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加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计数所用检查费用比较高,加之,老年患者对这项检查耐受性比较差,因此,这项检查在推广中有一定的限制。

MRA作为一种无创,不需要进行插管及对比造影剂的血管成像方式,得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常规心血管影像检查手段相比,MRA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包含:①不会出现放射性损伤。②不需要依赖造影剂,其非侵入性操作能有效减少血管内损伤。③这种技术作为灵活的显像模式,可以准确显示心血管解剖结构。④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展现出分辨率高、检查方便等特点,根据检查结果可以准确观察患者血液流通情况。必须注意,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血流速度显示特征性变化并无关联,可以直观了解患者血管狭窄、闭塞等情况,在实际检查中,不会出现骨伪影,便于对脑内实质病变开展多角度、多方位观察,便于准确展现枕骨大孔部位以上血管病变情况[3]。此外,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下可以全面显示患者的血管信息,充分展现血管粗细变化情况,便于直观显示血管扭曲变化、阻塞等情况。

岳若蒙研究指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检查方便的检查方便,它可以准确判定患者后循环缺血病变情况,具有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价值[4]。赵海研究中选取100例后循环缺血老年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检查方法对前、后循环病变、血管病变等指标检出率结果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这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与对照组累及≥2条血管病变、血管病变、单纯后循环病变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组(8%)单纯前循环病变检出率略低于对照组(12.5%),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知,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血管病变检出结果近似,这也说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便于查看患者颅内血管改变情况,可以详细了解血管是否发生扭曲、狭窄等改变。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具有操作方便、无创等优点,能够对后循环缺血病变患者做出准确的诊断,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结论:

综上所述,磁共振血管成像用于诊断后循环缺血病变患者效果显著,是一种简单、方便、适用性强的推广技术,能提升血管病变检出率。

参考文献:

[1] 薛林霞,潘奇,刘利宁等.后循环缺血患者数字减影及磁共振血管成像临床对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2):1640-1641.

[2] 迟宝权.容积CT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观察后循环缺血患者脑血管结构异常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1):1277-1278.

[3]孟云,许开喜,马先军等.三维伪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技术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应用对后循环缺血评价[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8,19(1):17-20.

[4] 岳若蒙.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9):62-63.

[5] 赵海.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7):111-112.D

论文作者:孙肖啸 顾晶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7月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  ;  ;  ;  ;  ;  ;  ;  

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分析论文_孙肖啸 顾晶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