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设计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木材在建筑中的使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的建筑文化,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没有改变历代人们对“木”的钟爱,直至今日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其他的地区木在建筑内外的应用随处可见。本文对“木”在中国古建筑中的应用与现代继承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木;中国古代建筑;应用;现代继承
1、“木”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使用历史
在世界的建筑历史中,人类历史出现过几种不同的建筑体系,虽然这些建筑体系不同,但是它们使用的主体机构与材料却是不尽相同,即石、土、木三种。以石为主的主要是古代的欧洲、埃及、美洲、伊斯兰建筑等等;以土为主主要是古代西亚地区建筑;然而木材作为建筑主体结构材料的地区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地区。
1.1中国古建筑与“木”的渊源
从人类文明开始,木材就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说文》这样解释“木”:木,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从原始社会的建筑雏形到明清时期,时代的交替并没有让中国古建筑对木使用的始终如一,相反“木”成为一种标志出现在中国建筑历史上。
1.2从时代变迁认识
中国古建筑从原始社会的木结构的建筑雏形到明清时代的宫殿、园林经历了几千年的辉煌发展。按照中国古建筑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认识木与古代建筑的渊源大致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几个阶段。也可以从木在历代建筑中使用的情况来认识“木”与古建筑的历史渊源:初步使用时期、趋于成熟时期、高潮时期、继承规范时期、高潮时期。
1.2.1初步使用时期
“木”在中国古建筑的初步使用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图1)。原始时期的人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气息之所,到了新石器时代,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古代文献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之说,所以在当时已有对木的最初使用形制。到了随后的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木结构和夯土技术已经初步形成模式。主要是宫殿为主,宫殿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架的结构及其上面进行彩绘装饰。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基本雏形,木材料已经以主要的材料形式出现在古代建筑之中了,这是“木”在中国古代建筑以后的历代发展的基础。
图1
1.2.2趋于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中对“木”使用技法和形式已经开始趋于成熟,斗拱开始在重要的建筑上普遍使用(图2)。当时出现很多著名的建筑,如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等等。当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来修筑都城、宫殿、陵墓,然而建筑的结构主体的木结构已趋于成熟。例如秦始皇兵马俑陵墓的建造结构基本都是以木架支撑,现在那些木架结构还依稀可见。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扩大了对“木”的使用范围,佛寺的大量建造再次巩固了“木”在中国建筑中的主导地位。
1.3从使用多样性认识
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木材以各种各种各样的形式状态出现在建筑内外,可见在古人的智慧下,木材的使用形式也是创新多样的,通过不断的创新应用才有保留至今的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木材多样性创新使用大体包括木材使用多样性和地域多样性的使用两种。
1.3.1创新多样性的使用
木材在建筑中以多种形式的出现,包括宫殿、园林、民居及其他结构、装饰构件等。建筑的结构框架需要木才作为支撑,园林的建设同样离不开木材的使用,如木桥、亭子,连未经加工修饰的树木都可以作为园林中的一景;民居使用木材也较为普遍,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民居都以木为主,无论是建筑的结构框架、家具还是细部装饰。古人通过对木材的创新性多样化使用发挥了木材的可适用性。
1.3.2地域多样性的使用
南北方对于木材也存在差别使用,根据地域环境不同,因地制宜,对木材进行加工使用。北方出现的例如内蒙古的蒙古包的搭建,蒙古包本身是由木架结构作为骨架支撑的,内部家具装饰都以木为主。北方还有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民居、庙宇等都可以看到木材在结构上和装饰上的大量使用。在南方,天气的潮湿,木材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和功能。如江南的民居建筑内部基本都是木架结构,从建筑的表皮到楼梯到细部的装饰都是以木材作为主要材料进行建造的,建造的形式与空间布局与北方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同时福建、广西、云南等南方少数名族地区的建筑形式都是以木材为主。
2、为什么中国古建筑以“木”为主?
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木材为主的木结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木”的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木自身的优越性,也是因为“木”蕴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2.1与西方相比
中国古代建筑为了表现恢宏气势,采用建筑的群体化,这与西方的以石材为主的建筑单体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建筑的结构形式、表皮、细部装饰都存在着明显差别。中国建筑的框架以木结构为主,通过各个部件的穿插对接形成稳固的结构,在建筑的表皮也是砖与木的结合为多,在中国古建筑的细部装饰都是以木雕、彩绘的形式为多,其基本材料都是木材。然而西方的建筑特别是古代欧洲的建筑石材是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和结构体系,各种古典柱式的出现,各种石材的雕刻装饰的运用,都和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明显的地域与国度之分。
2.2“木”的优越性
为什么“木”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首先是其相对与石材的优越性。包括木材自身优势和其组合后的结构优势。
2.2.1自身优势
中国古代建筑是以现世的人为本,因此需要快速营建而且还要满足世人的功能需求。木材自身具有的优势,是其作为建筑材料的首选。首先,木材相对于石材来说是体量轻盈。无论是采伐到运输方面还是搬运、施工方面,木材都是比较便利的。其次砍伐树木与开山取石、制坯烧砖比较要简单容易得多,同时可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就在建造过程中避免了很多问题,如因大规模、长时间的集中劳役耽误农民务农时间以及破坏生产等。这与西方大型石质建筑的建造比较起来要方便快捷的多。在细部的装饰上,木材较石材更加容易塑造加工,在古代建筑中可以发现很多利用木材的巧夺天工之作,如斗拱的装饰、各式各样的拱撑雕刻等等。
意大利弗洛伦萨主教堂在1296年动工,直到1470年才完成;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从1506年至1626年,历时120年等等。这种现象表明,西方建筑的建造时间较长。然而在中国古代,汉代建造的长乐宫,它的规模将近当时长安城的四分之一,但它的建成才历时2年;明代北京紫禁城,72万平方米,大小房屋近万间,前后完成只用了13年,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材料准备上,现场施工建造只用5年时间。所以在古代社会,要实现规模宏大、营建速度快,相对容易搬运、加工和采集的要求,木材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佳选择。
2.2.2结构优势
木结构建筑体量轻盈,但它结构稳固结实。木建筑构架是由榫卯连接及斗拱层等方式密切相联的。这种结构方式不但稳固,而且可以有效的缓解地震带来的破坏力。如在山西应县有一座木塔,高67.3米,除塔底层是用砖砌墙与屋面的瓦外,其他全部由木材建筑而成,千年来这座塔经历多次大地震,但现在依然屹立在那,这也是至今我国境内留存下来的最古老、最高的一座木架结构的佛塔。这座佛塔的留存至今充分的显示了木结构的防震性能。
2.3“木”的社会性
中国古建筑对“木”的钟爱,表面上看是技术与客观问题,但实际上是与中国民族的文化、思想、经济、信仰等密切相关的。古代欧洲的建筑历史中,最为辉煌的部分都是关于神建筑,即神庙和教堂。那些经典辉煌的建筑几乎都是奉献给众神或是上帝,它们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追求建筑单体的体量和内部空间纵深,以显神的伟大;二是追求建筑的永恒,以满足人类对神的虔诚与尊重。基于这种情节,相对土、木来说,石材是最为坚固永耐用的,能够满足西方人对神的供奉和膜拜的要求。
与欧洲相比,中国建筑文化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强调现实人间的人伦秩序,宗教建筑固然重要,但中国的建筑大部分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古代建筑的建造佛寺、道观的态度与对待建造世人的住宅是一样的,主要就是给神佛的雕像遮风避雨,建筑如果出现破坏,就会对建筑进行改建和翻修,而并没有像西方那样追求建筑的永恒。
古代建筑在设计和建造时主要考虑的是怎样去满足现世的“人”的要求。古人云“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老子云“万物负阴阳,冲气以为和”,中国人更注重的是舒适的栖息之所。为了满足这一点,建筑高度不用过高,规模不用太大,这样一来,采用木材建造是最佳选择,这样建筑与人体比例适宜,而且木材出自天然,居住和使用相对舒适。
3、“木”在现代建筑的继承使用
木材无论对于过去、现代还是将来都是永恒的建筑材料。它能够成为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建筑装饰材料,是经历过历代的变迁,是经过人们的选择和考验而得来的。在木材的自身的材料特点和它的可塑性都让它受到建筑设计师的青睐。当代,木材在建筑中的使用已经普遍存在,人们对木材的认识及对木结构的建筑技术、设计方法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已经趋于成熟。
现代著名建筑大师赖特认为:木材是最具人情味的材料。当代建筑风格多为冰冷、无特色的国际风,无法体现建筑特色、地域文化等。在现代技术的推动和改变之下,打破对“木”的传统认识,重新对木材进行加工、改造、组合、再利用等等,小到室内的各种饰物,大到大型的公共建筑,木材的成功应用均有体现。通过对木材的认识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可以把木材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分为使用的形式、与技术结合的应用、文化内涵展现三个方面。
木材在当代建筑以不同的形式出现,通过现在技术的再加工可以作为建筑的表皮、构件、装饰甚至可以作为整个建筑出现在人们眼前,这种出现是传统形式的打破与重生。如(图5)东京的一个咖啡屋,用木头垒叠而成,又似斗拱,由隈研吾与associates合作完成。此件作品把建筑融入环境,木材作为整个建筑的主要支撑和装饰,木材的重新组合搭建及本身的自然材质构成了舒适宜人的休闲空间。作品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古代建筑的韵味,但却体现了木材新形式的应用,及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工艺,同时构造出一种崇尚自然的人文气息。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露天木质建筑物。建筑物的主要材料就是木材,木材经过加工,以木板环扣的方式编制组合构成一个类似云朵形状的壮观的露天公共建筑,以供人休闲、娱乐、参观等。木质的应用让人在其中可以自然舒适地休闲及参观,对木材的独特设计、应用、内部空间的设计以及与周围中世纪风格建筑的对比,这些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使人感受到建筑与城市的时代感。
现代建筑对木材的重新利用使木材在建筑中的应用范围扩大,并且与时代文化和时代要求想结合。这也是对古代“木”在建筑中的应用与审美文化的升华。
4、总结
从木架结构到细部的木材装饰,“木”已经成为中国建筑的一种的文化,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建筑理念和社会文化取向。古代建筑对木材的实践和认识为现代建筑对于木材的使用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吸收古代建筑对其应用的经验,结合现代的技术方法,在继承中发展对“木”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陈志华.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4]郭嘉.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和启发[J].改革与开放,2011,9
[5]徐怡涛.中国建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筑史序说[M].彰国社,1958.
[7]刘亦兴.中国建筑对日本建筑的影响[J].新建筑,1986,4.
[8]吕玉翠.我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之路[J].行业观察.
论文作者:税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建筑论文; 木材论文; 中国论文; 结构论文; 中国古代论文; 古代论文; 木结构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