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浙江 永康 321300)
【摘要】 目的:通过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旨在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8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运动护理,对比两组心理抑郁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心理抑郁评分为(11.05±1.89)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6.43±2.85)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4.42±4.84)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优质护理干预能显著减轻患者焦虑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优质护理;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242-02
现阶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最终的结果,疾病易反复发作且临床症状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高[1]。因此,临床通过优质的护理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8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84例患者,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为47~78岁,平均年龄为(60.42±1.12)岁,病程为1~4年,平均病程为(2.46±0.38)年,对照组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为45~77岁,平均年龄为(60.51±1.21)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2.53±0.40)年,排除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等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吸氧、抗炎、平喘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脉搏、呼吸等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严格控制探视的次数和人数,保证患者规律和充足的睡眠,同时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更换被褥并对病房进行彻底消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研究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长期受疾病折磨导致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对待治疗缺乏信心,因此护理人员应多和患者沟通,通过耐心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为患者讲解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发展及治疗过程,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同时让患者保持乐观情绪,以取得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增加护理配合程度。
饮食护理:患者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少量多餐为原则,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同时可多食富含钾、镁的食物,减少脂肪的摄入,减少水分和钠盐的摄入,食盐摄入应控制在(3~5)g/d[2],严格限制含钠如腌制食品、香肠及碳酸饮料等食物的摄入。
药物护理:护理人员将服用药物的作用、药理特性、各种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详细的介绍给患者,让患者有全面的了解,并且说明长期坚持使用药物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掌握服用剂量和时间,在用药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嘱咐患者按时服用,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认知程度和医嘱的依从性[3]。对于服用利尿剂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尽量在白天给药,并观察记录患者24h尿量,是否出现低血钾、高尿酸,体重减轻等。
运动护理:鼓励患者进行适当运动,针对心功能不同等级制定针对性运动规划。运动量可循序渐进,以不劳累为宜,活动后心率控制在110次/min以下[4],出院后指导适当的慢跑、骑自行车、柔软体操等运动,逐步过渡到参加一般的体力活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抑郁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心理抑郁评分为(11.05±1.89)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6.43±2.85)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4.42±4.84)分;对照组分别为(19.84±1.02)分、(65.26±2.41)分、(71.03±2.15)分,研究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临床治疗过程复杂、缓慢,且易反复多次发作,患者承受疾病的折磨导致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在临床通过积极的治疗防止心功能恶化的同时,给予优质的护理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5]。本研究通过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慢性心理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给予研究组患者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运动护理等优质护理干预,护理后患者心理抑郁评分显著降低、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表明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希,汪艳丽,张锦佳.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干预及生活质量评价[J].西部医学,2014,26(1):105-107.
[2]于江,杨爱玲,刘永花,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连续性护理干预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4):343-345.
[3]肖万玲,易云兰.延伸护理对老年心衰病人自我管理和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5):2375-2377.
[4]罗容莲,谢美琼,龙琼珍.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心力衰竭患者认知程度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2014,14(6):97-99.
论文作者:李美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4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评分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2期论文;